APP下载

歙砚的审美构成及其工艺的传承拓新

2016-03-23熊言钧陈克义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歙砚传承

熊言钧, 陈克义

(安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歙砚的审美构成及其工艺的传承拓新

熊言钧, 陈克义

(安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歙砚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审美构成,其工艺以材质为基础、以形制为依托、以雕刻技艺为核心,传递出深厚的东方意蕴和美学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面对新的现实,必须加强歙砚资源保护、规范市场秩序、树立品牌意识,将民间砚雕艺人的保护和新的砚雕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在工艺传承和产品创新上努力开辟一条文化繁荣之路。

关键词:歙砚;工艺审美;传承;拓新

砚作为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既为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在悠久的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内涵。砚之品类繁多,其中最为知名的石质砚当属歙砚和端砚。歙砚,全称“歙州砚”,其石料主要产自古徽州辖下的婺源龙尾石山,故又称“龙尾石砚”。自古以来,歙砚就因其精良的材质、优美的造型及高度的实用性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欣赏和珍藏,更一度被奉为朝廷贡品,名满于庙堂和民间,可谓中华文化之瑰宝。现代以后,由于技术的进步,书写方式、习惯的转变,歙砚的价值也此消彼长,实用功能渐让位于艺术功能,其审美和收藏价值反倒愈加凸显,备受收藏人士的青睐。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视,逐渐加大扶持力度,由此引发了更多的人关注歙砚。歙砚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标本,其究竟蕴涵了哪些方面的艺术价值?处于新的文化现实,歙砚艺术该如何得到传承和拓新?这些都是目前紧迫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从歙砚艺术价值的分析出发,结合歙砚当前的存在状况,提出歙砚的传承和拓新的建议,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歙砚的源流沿革

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1]此事迹固然不能详加考证,但后世多推定歙砚起源于唐代。及至南唐,后主李煜喜好文墨,称澄心堂纸、李廷墨、龙层枣心砚为天下之冠,专门设立机构以管理砚务,成为历史上首次由国家组织参与的歙砚生产和管理的举动,这在客观上促成了歙砚采制业的蓬勃发展。宋代 “重文教,轻武事”,因而成为歙砚全面繁荣的时期。砚雕于此时从样式、题材及手法上看,都比前朝更加丰富和细腻,而很多文人、学者的赞誉更使歙砚的地位扶摇直上,如黄庭坚的《砚山行》、苏轼的《万石君罗文传》和《龙尾砚歌》等,都为后人津津乐道。宋代著名书法家蔡襄为歙砚题诗道:“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2]把歙砚与和氏璧相提并论,这足以表明歙砚在当时所受的青睐。宋代还出现了很多研究歙砚的专著,如《歙州砚谱》《歙砚说》《歙石辨》等,成为今人考察歙砚历史的重要依据。到了元、明时期,虽然诸多社会因素导致歙砚采制业逐渐走向衰退,但是砚雕艺术水平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明代在砚雕上讲求“文质兼备”的艺术性,除了注重实用的方形砚,还出现了大量依据天然形态而略施人工制成的随形砚,丰富了歙砚的形制和工艺手法,此时也出现了诸如叶壤、汪复庆这样著名的砚工代表。历经歙砚工艺在清代与民国的零落,1949年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新政府的支持下,古砚坑的开采得以重续,歙砚的采制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歙县专门成立了歙砚研究所、歙砚厂、工艺厂等,并且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歙砚雕刻艺术人才,代表人物有胡子良、俞德隆等,对歙砚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歙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近几年国家和当地政府为促进歙砚的发展推出系列举措,加强对歙砚工艺产业的引导,进一步推动歙砚的市场流通,拓展歙砚的文化影响力。

2歙砚及其工艺的审美构成

2.1材质之美

歙砚石是由一种泥质、砂质沉积岩历经十多亿年变质而成,石质刚硬缜密,坚而不脆。因为在形成过程中的条件及掺杂的矿物质不同,歙砚石从外观上看有不同的颜色和纹理。颜色一般有青、黑、紫、绿、黄五色,其中青、黑是歙砚石的基本色调;歙砚石的天然纹理极其多样,有罗纹、眉纹、金星、金晕等上百个品种,形成了歙砚石本身所独有的美感,也给歙砚工艺制作带来了灵活性和多样性。歙砚石中含有绢云母、石英砂、绿泥石和硫化金属等矿物质,使其不仅具有密实、坚硬的质感,同时具有良好发墨的特性。文豪苏轼曾对歙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砚之美,润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然两者相害,发墨者必费笔,不费笔者不退墨,二德难兼。唯歙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二者德相兼。”[3]此外,还说歙砚有“多年宿墨,一攫即莹”的优点。其弟苏辙形容歙砚:“声如铜, 色如铁, 性滑坚, 善凝墨”。[4]大书法家米芾对歙砚石更是不吝誉美之词,“金星宋坑, 其质坚丽, 呵气生云, 贮水不涸, 墨水于纸, 鲜艳夺目, 数十年后, 光泽如初。”[5]这些赞誉都充分表明了歙砚石的超凡品质。今天,砚的使用功能已经不再重要,然而在砚台的鉴赏与收藏中,石材的质地仍然被作为最重要的收藏标准之一,而歙砚正因其材质的坚、润、柔、健、细、腻、洁、美等所谓“八德”,出类拔萃,备受珍爱。

2.2形制之美

歙砚自古以来形制繁多,变化不一,概括看来有几何形、仿物形、随形等样式。其中方形是古代歙砚最主要的样式。我国素有以方正为美、崇尚质朴的传统,体现在砚的制作上,中规中矩、突出实用的方形被应用得最多。米芾说士人“以平直斗样为贵,得美石无暇必先作此样”。[6]比如北宋时期的纯黑龙尾旧坑宽沿抄手歙砚、明代的辟雍歙砚,采用的都是方形,形象简洁,造型方正,既符合传统审美,又注重实用,凸显一种端庄典雅、不事雕琢的气质。仿物形是把自然或生活中的某个物体同砚雕艺术巧妙结合在一起,具有生动、活泼的趣味性和美感。如唐代的莲花瓣形纯黑龙尾旧坑歙砚,整个砚的形状模仿莲花花瓣的外形与砚石相结合,巧妙而美观。随形砚是根据砚石石料的自然形态特点,因材制宜,巧夺天工,具有灵活多样、出奇制胜的造型特色。明代是随形砚大量出现的时期,歙砚的形制于此时形成重要突破。砚工在随形砚的制作中获得了很大的创作自由,他们可以摆脱重复、机械的简单切割和打磨,而致力于在天然的石块上发现美的形态,并巧施人工将之和盘托出,明代及以后砚的实用功能渐弱,砚的制作甚至开始“重文轻质”,格外重视砚的观赏价值,随形砚制作的风行和流传与此相关。著名的《三盗芭蕉扇》砚,把传统的神话故事同石材的颜色、质感巧妙地融合,是随形砚的现代范例。歙砚中还有更加极端化的处理方式,即最大程度地保留砚石的原始形态,只简单打磨、挖砚池或干脆不施任何人工雕琢,以“大道至简”的东方智慧来参悟造化之美。总之,歙砚形制虽千姿百态,但从其发展的脉络和蔓生的枝桠来看,可以清晰地发现影响歙砚形制之变与不变的时代特征和文化渊源,与此相联系,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体味歙砚形制所显露或隐藏的美学意蕴。

2.3雕工之美

歙砚的雕刻主要受徽州文化的影响,体现出徽州雕刻的典型特色。徽州一直以来都“崇文重教”,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著名的文人、书画家、官员,也因为代代徽商的财富积累,为深沉、博大的徽派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歙砚雕刻受徽州版画、徽州三雕、新安画派等的影响,其风格浑厚朴实、刀法刚健,多以线雕和浮雕为主,还有少量的透雕、圆雕等。其中,线雕是用线条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包括阴线雕和阳线雕,一般阴线雕表现纹饰较多。现藏于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的宋代长方形歙砚,采用阳刻的雕刻手法,边线凸起。歙砚的砚边一般有夔纹、云雷纹、流云纹、几何纹、缠枝花纹和各种变异纹饰等线刻造型,使歙砚大方典雅,仪态万千。浮雕多雕刻在砚面、砚侧和砚底,一般以花鸟、山水或亭台等为题材。宋歙砚中的动物样砚,如蝉砚、鳄鱼形砚等,常用高浮雕手法琢出动物的外形。现代歙砚中,如常见的《松下问童子》砚,多采用浮雕的雕刻手法,表现诗句中的场景和意境。深雕的图案深度较大,具有明显的三维立体效果。透雕则是将砚雕纹饰的整体或局部进行镂空雕刻。实际上,很多歙砚上的雕刻手法并不是单一的,往往会综合多种雕刻手法进行表现,如宋代《盖雕虫离龙八卦》砚,融合圆雕、线刻等多种雕刻手法,把动物的形态表现得惟妙惟肖。歙砚还有砚铭的装饰,如清代《竹节》砚,雕有铭文,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从题材上看,歙砚雕刻的题材非常多样化,主要有古风题材、诗意题材、画意题材、名人题材、神话题材等,历来能工巧匠们都从不同的方向汲取砚雕的灵感,赋予歙砚丰厚的人文内涵。

相较其他名砚,歙砚雕刻一直以质朴、含蓄、自然、简约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其独特的“徽派”风格,其最大特点就在于能够利用纹色、突出纹色而又能掩饰瑕疵和妙用瑕疵。[7]一般来说,歙砚雕刻讲究“雕则不雕,不雕则雕”的理念,过于具象繁复的雕刻,不仅会破坏歙砚本身固有的美感,也缺少含而不露、点到即止的意蕴。因此,要完成一方雕刻歙砚的精品,除了要具有娴熟的雕刻技术、出色的想象力,还应能深切体悟“中庸有度”“过犹不及”的道理。从存世的大量古歙砚珍品以及现代歙砚雕刻大师的杰作上,我们总是可以欣赏到徽派雕刻手工技艺与天工造化之间的完美对话。

2.4意境之美

歙砚置于中国传统文人的案头逾千年以上,其工艺也一样产生于传统文化的浸润之中。东方美学和书画艺术深厚绵延的滋养,让歙砚之美早已超越案头的形物,达至“意在形外”的圆融之境。歙砚的意境之美,当有两个方面可以细析:其一是因天工造化而来的诗意联想和吟咏附会。孔子曾说“玉有十德”,把玉比为君子,而玉即为美石。在历代文人眼里,歙砚石性之美也堪比君子的风骨。苏东坡在《孔毅甫龙尾砚铭》里有“爪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之论,既是以“我”观物的美学体现,也反映了歙砚品质之优良。歙砚激发了诸多意象的生成,而这些意象也反映了传统美学的“不求形似”“得意忘形”的特点。其二是由手工雕刻赋予的得于形内又超乎象外的诗境。长期盛兴的方形砚和随形砚,虽不重繁复的装饰,但也在简洁的雕工中赋予歙砚以端正、雅静的仪态,寄寓士人审美的理念。而在明清以后,歙砚更加注重装饰和雕刻题材的多样性,充满生活气息和盎然诗意的歙砚雕刻大量问世。砚工们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题材,注重精准的立体形态表现和以刀代笔来传达书画艺术的笔墨神韵,力求达到题材内容、石材品类和雕刻技艺的完美统一。以现代砚雕艺术家汪向群所作的《双牛》为例,他利用眉纹砚石材质的纹路特点,在其一角雕刻一大一小的两头水牛,余下大面积的留白。机智的处理使人感觉水牛像在水流中游弋,静中有动,虚实相应,诗境油然而生。很多歙砚雕刻佳作虽以具象形态为题材,但细节表现适可而止,重在整体的气韵把握,“以意领气,以气带形”,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歙砚工艺的传承与拓新

歙砚工艺经历了千余年的传承、变迁,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复杂的审美构成,它不仅仅是一笔盖棺定论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可以持续开发并发挥文化影响力和创造价值的领域。目前,由于人们书写工具的变化,歙砚的实用性被削弱,但其本身所具有的工艺、文化、收藏和经济价值却愈显突出,政府和民间人士因此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责任感去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工艺。

3.1加强砚石资源的保护,规范砚矿开采

歙砚砚石是经过上万年的地质运动才形成的特殊材质,是不可再生资源,其本身所特有的质感、纹理、颜色是其他种类的砚石所不具备的,其独特的观赏性,是歙砚工艺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互联网的普及也带来歙砚知识、信息的传播和销售方式的变化,歙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和收藏。庞大的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于砚石的无序、过度开采,这不仅对周边环境构成了很大的破坏,也造成了对歙砚砚石资源的严重浪费。目前,国家和当地政府加大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限制对歙砚坑矿的混乱开采,包括以次充好的新矿开发,这虽然在保护歙砚资源上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仍然不足。要有效地加强对歙砚砚石资源的保护,一方面需要科学地探测、统计现有砚矿资源,秉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制定开采政策,细化管理规则和流程;另一方面还要成立常设管理机构和监查队伍,打击歙砚砚矿的非法开采活动。在政策导向和管理目标上,要摒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错误意识,注重环境保护和遗产保护,促进自然、人文和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给歙砚工艺的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3.2促进歙砚知识的推广,树立品牌意识

歙砚工艺要得到良性的保护和发展,还需要面向歙砚生产和销售的从业人员及收藏者加强歙砚基本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从歙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歙砚的特征和审美价值等方面让普通大众特别是收藏者了解歙砚的独特之处。如果缺乏对歙砚知识的必要了解,人们往往在生产和交易环节上失去判断力,错估歙砚的价值,造成不可挽回的资源浪费。例如,有些歙砚产品的制作追求繁琐花俏的装饰,或者配以庸俗的雕刻图案,给很多初级收藏者造成误导,以为雕工琐细繁杂、具象逼真为好,完全丢掉了传统歙砚质朴、自然的特点。与此同时,歙砚的发展也必须树立品牌意识,规范生产和销售行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目前,歙砚市场上就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漫天要价等现象,需要尽快整治。一些不法商人利用大量来路不明、品质低劣的石材批量生产所谓“歙砚”,甚至直接由机器加工,这些“歙砚”无论从石材本身还是从雕刻工艺上看都仅具有唬人的外表。地方政府应珍惜歙砚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积极应对歙砚市场出现的混乱无序,成立专门的歙砚研究和生产、流通的监督机构,促使歙砚开发、生产和流通朝良性的精品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3.3重视雕刻技艺传承,推动歙砚产品创新

歙砚的珍贵不仅体现在石材的品质和资源的稀缺上,历史悠久的砚雕艺术更不可忽视,正是代代相承的民间砚雕艺人将雕刻艺术同砚石本身巧妙融合,赋予歙砚以文化的形质和神采。砚雕艺术通常要融合多方面的质素,如诗文、书画和历史典故等,才能把砚雕艺术性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在老徽州地区,历来拥有大量的民间砚雕人才兼备高超的雕刻技巧和很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他们在自己的行业上磨练技艺,延续文脉,使歙砚工艺历久弥新,声名远播。然而,社会、文化现实的变革,不仅导致民间砚雕工艺后继乏人,而且也使为数不多的砚雕继承者在综合素养方面有了不可避免的缺失。目前,歙砚制作工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的举措就是对历史遗留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在此情况下,寻找和保护民间老砚雕艺人成为一项紧急任务,不能让他们带着一生操练的手艺和珍贵经验消失在老屋深巷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当积极寻访民间砚雕艺人,给予礼遇和正式的聘用,总结和整理砚雕传统工艺涉及图案和题材、手法和刀工等各项内容,组织培训,出版教材,保证有年轻人才加入砚雕队伍,承继这一传统工艺。

在做好歙砚雕刻技艺传承的基础上, 也应积极倡导歙砚工艺拓新,推动歙砚新产品的开发。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精神需求的提高,收藏热的兴起给歙砚工艺重放光彩带来机遇。遗存的古歙砚毕竟非常稀缺而珍贵,现代歙砚才是歙砚市场流通的主要产品。而且对于新兴收藏阶层来说,他们身处新的时代,接受了多层次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在挑选歙砚藏品时表现出复杂的审美取向,比如有人倾向于收藏一方不与他人藏品雷同的歙砚,以彰显自己的个性和独特品位;还有人希望在歙砚制作上看到现代美学理念的注入,在材料利用和造型设计上表现出更加大胆的创意。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原汁原味的歙砚工艺传承固然重要,如何把传统的元素和现代理念结合,在歙砚制作工艺和产品开发上推陈出新,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笔者认为,在做好对传统砚雕艺人的保护和技艺传承以外,可以从全国艺术设计院校的雕塑专业、工业设计和工艺美术等专业的毕业生中引进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奖励机制,鼓励他们一边研习传统砚雕技艺,一边以富于现代意识的造型设计理念突破在产品开发上存在的僵化思维,带动歙砚产业进入良性循环和优化发展,实现现实经济与文化理想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周康正,吴霞.歙砚雕刻技艺的传承与保护[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2(8):149.

[2]徐敏. 从赖声川创意学到文彬制砚[J]. 江西画报, 2011(1):18.

[3]梁善. 宋代砚台蕴含的人文情怀[J]. 艺术百家, 2010(4):214.

[4]胀泽球. 刍议歙砚的艺术价值与传承发扬[J]. 美术教育研究, 2012(2):36.

[5]曹富君. 歙砚畅读[J]. 科教文汇, 2013(29):1.

[6]徐飚. 宋人对古代器物的研究[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6(4):35.

[7]于雪,陈雪. 歙砚的砚雕艺术与鉴赏研究初探[J]. 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2(9):85.

责任编辑:李凤英

Aesthetic Composition of She Inkstone and Its Process Heritage and Extension

XIONG Yanjun, CHEN Keyi

(Academy of Fine Art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She Inkstone as a carrier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rich aesthetic form, its technology takes materials as the base, form as the reliance and carving techniques as the core to convey deep oriental implication and aesthetic spirit, which has an irreplaceable cultural value. Facing the new reality, we must strengthen the resource protection of She Inkstone, standardize the market order, establish brand awareness and combine the protection of folk inkstone-carving artists with the training of new inkstone-carving talents, trying to open up a road of cultural prosperity in the process inheritance and products innovation.

Keywords:She Inkstone; craft aesthetics; inheritance; extension

中图分类号:J5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3-0111-04

作者简介:熊言钧 (1976-),安徽六安人, 讲师, 硕士,主要从事美术学研究;陈克义(1972-),安徽无为人,教授, 硕士,主要从事美术学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AHSKY2014D123)

收稿日期:2015-12-08

猜你喜欢

歙砚传承
非遗传承 歙砚匠心
从歙砚到贺兰砚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新安歙砚艺术博物馆
以砚为生 与砚相伴—六砚斋主人凌红军自述
浅析歙砚的发展历程与当代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歙砚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