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关键符号在旅游活动中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
——以新晃侗族自治县鼓楼为例
2016-03-23雷丽铃黄利会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雷丽铃,黄利会(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论民族关键符号在旅游活动中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
——以新晃侗族自治县鼓楼为例
雷丽铃,黄利会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团结是民族工作的首要目标,通过对新晃县的实地调查,了解到侗族鼓楼作为民族文化之瑰宝,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提升民族自信,加强民族间交往交流,促进民族团结。但同时也暴露出现有模式存在的细微问题,如表演者对侗族鼓楼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了解不充分、外来商人的唯利是图影响民族感情、世居人口在旅游开发中未享受到应有的经济效益以及外来人员对鼓楼文化有限的了解影响民族交往。如需加强侗族鼓楼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作用,须进一步发挥民族关键符号的作用,引导各民族在旅游活动中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引领各民族树立统一的中华民族认同,形成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民族关键符号;旅游活动;侗族鼓楼;民族团结
民族关键符号是从个体的民族符号抽离出来的最具民族文化代表性的一些符号[1]。民族关键符号是民族符号中最能体现民族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标识民族边界的最典型、最活跃的文化元素。民族关键符号常会成为强有力的群体标记,不仅对于它所归属的民族极为重要,而且对于他者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非常重要。现代符号学奠基人之一的卡西尔认为,人类利用符号创造文化,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和精神活动,如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和科学等等,都是在运用符号方式表达人类的种种经验[2]。符号互动论从方法论角度对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肯定,具体表现在:人具有运用符号的能力,人对外界的反应是通过符号进行的,符号互动论的研究单位是微观的人际互动,符号互动论认为观察社会行动对互动过程的详细描述就是社会科学的目的[3]。
侗族鼓楼作为公共空间,主要用于展开政治议题、经济议题、军事议题和文化议题,为人们的日常交往交流提供场所,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看,人们在欣赏鼓楼的建筑之美或观赏由鼓楼为公共空间而承载的仪式或表演时,都是具有符号意义的互动,这种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相互理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于侗族鼓楼产生的时代,没有明文记载,学术界亦没有统一说辞,部分学者提出“原始社会末期说”[4-6],其他学者的不同看法基本围绕“明代起源说”展开。侗族鼓楼历史悠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结晶。国内外研究侗族文化的学者和公众普遍承认鼓楼是侗族的标志性象征,故将鼓楼看做侗族的民族关键符号颇有理据。
民族团结进步需要各民族之间加强互动与交流,民族关键符号在民族互动与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黏合作用,对提升各少数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拉近民族亲近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符号互动论为视角,从侗族鼓楼的社会功能入手,探析侗族鼓楼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然作用与现实困境。
一、侗族鼓楼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然作用
侗族鼓楼作为民族关键符号和公共空间,建立以后是为了使用于群体,鼓楼的社会功能都是从集众、议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侗族发展进程中,侗族鼓楼在团结群众、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发展经济、传播民族符号、活跃群众文艺生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抹灭的功绩。在旅游活动中,侗族鼓楼具有以下三点应然作用:
(一)侗族文化之瑰宝,促进中华民族认同
侗族鼓楼与汉族木结构工艺有着不解之缘,远古时期的侗族先民,在学习了汉族能工巧匠的木结构工艺的基础上,结合了干栏式建筑、阁楼建筑的斗拱工艺和飞檐结构,又融合了本民族的特色,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了鼓楼,在鼓楼内部的装饰工艺上,有着与汉民族相同的吉祥物如千年鹤和宝葫芦,让中华民族的同胞在观赏时更具认同感和亲切感,为人们提供共同话语和心理基础。侗族鼓楼是侗族人民乃至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骄傲。当人们来到侗族地区,当地的特色建筑——鼓楼显得耀眼夺目,侗族鼓楼逐渐成为侗族鲜明的“代言”符号,被当作该民族传统文化之载体与民族符号的传播媒介。侗族鼓楼作为独具一格的民族景观,还继承了公共场所所应当具备的功能,作为信息交流、文化展演及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
(二)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提升民族自信
民族关键符号凝聚民心的作用首先表现在族际交往中,通过民族最优秀的关键文化符号刻画民族形象,并因此树立民族自信心[7]。侗族地区在庆祝重要节庆或举行仪式时,鼓楼常常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和“文化符号展示平台”,使得侗族大歌、芦笙舞、侗族服饰等民族符号通过鼓楼这个平台传播给大众。鼓楼作为民族关键符号,不仅自身发挥着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作用,更承担着重要平台的作用。在旅游活动中,当地政府将舞台选在最能体现当地民族文化的背景空间——鼓楼上,侗族鼓楼作为民族符号的传播载体,集中的、由内到外地展示侗族文化的精髓。侗族文化的展示者(统称为表演者)将侗族的歌舞符号、穿戴符号、饮食符号及言行符号直观地传播给世居人口、外来商人及观光者,如若本民族的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受到认同和喜爱,会使侗族同胞加强民族自信心,进而促使侗族同胞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相信本民族的能力,克服困难,并对本民族的未来坚信不移,积极为本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发展作贡献。因此,侗族鼓楼上对民族符号进行展演与传播,对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民族自信心有重要的作用。
(三)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增进理解
侗族鼓楼不仅是侗族的政治公共领域①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一种独立于政治权利之外,并不受官方干预的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或公共场所,其范围包括团体、俱乐部、党派、沙龙、通讯、交通、出版、书籍、杂志等等,这个“由私人构成的公共场域”是“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弹性的交往网络”。、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最大的作用无疑是侗族地区文化活动的中心,冬取暖、夏乘凉、赛芦笙、“哆口耶对歌”、聊天唱戏、文娱活动好平台。在重大节庆和旅游旺季,侗族同胞便会身穿侗族服装,聚集在鼓楼前,与本民族及其他各民族前来观光游玩的同胞一同玩乐,在鼓楼前设宴款待来宾,共同享受侗民族符号的独特魅力。在闲暇之余,人们常来到鼓楼围圈而坐,聊天、对歌,在欢愉和诙谐的曼妙氛围中度过无数个闲暇的夜晚。在旅游活动中,外来人口(包括外来商人与观光者)—表演者—世居人口之间产生了交往与互动。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世居人口与表演者不仅是侗族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外来文化的接收者,外来人口在接收侗族文化符号的过程中,也将本民族的文化进行传播,这种双向的传递,有助于民族间的交流、互动和团结。外来人口、表演者和本地居民都是符号互动的发送方和接收方,只有正确理解对方传递的符号意义才能顺利沟通,世居人口和表演者希望本民族的文化符号能够得到外来人口的认可及喜爱,而外来观光者作为观众,在欣赏鼓楼这一极具视觉效果的建筑以及赏析表演的过程中,会同该地区的民族文化产生言语和心灵上的沟通交流。侗族鼓楼不仅自身作为一项民族关键符号,发挥着社会整合的作用,更承担着文化平台的作用,使得民族关键符号在新晃地区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促进民族团结。
二、侗族鼓楼在旅游活动中促进民族团结的现实困境
表演者、世居人口、外来商人与观光者在旅游活动中以侗族鼓楼为传播载体和公共空间展开的交流与互动,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表演者对侗族鼓楼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了解不充分
侗族文化璀璨夺目,博大精深,将侗族的歌舞符号、穿戴符号、饮食符号及言行符号在鼓楼上进行展演与传播,有简化民族符号原有形式和意义之嫌,再加之表演者在以谋生为目的重复演出中,容易产生对展演内容的疲乏之感,仅仅把它当做工作式的展演,未能体现出民族符号的灵魂魅力和内在含义,表演者对展演内容感到枯燥乏味的消极心理若加上其自身对侗族文化的内涵了解不充分,就很难在表演过程中对民族符号的意义进行充分的解读,容易降低民族文化的内涵。如此,一些老一辈的侗民和歌舞继承人担心简化且重复的符号展演会使得民族文化的原有精髓变得庸俗,纷至沓来的观光者及其所带来的外来文化会将侗族文化“污染”或“吞并”。世居人口对表演者的表演从一开始的新鲜感逐渐转化为审美疲劳,部分世居人口甚至认为表演者对民族符号的简化的展演,让侗族文化失去了本真,也容易让外来人口对侗族文化产生误解。
(二)外来商人的唯利是图影响民族感情
外来商人对当地资源的开发、掠夺与侵占让世居人口较为不悦,一些外来商人瞄准商机在鼓楼附近投资开店、开发旅游,抢占世居人口的资源,剥夺他们应享有的经济效益。外来商人来到旅游地投资经商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谋求经济利益。外来商人在鼓楼附近投资开办旅游休闲中心、旅店、餐馆、民族工艺品店等,为了使商业利益最大化,他们提高了食品、手工艺品及住宿等的消费价格。由于大部分的外来商人不了解侗族的民族文化及其所承载的符号意义,不顾民族特色,忽视民族文化交流,对民族团结不理会,如此一来,观光者容易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产生误解,磨灭观光者对侗族地区的美好印象,外来商人与世居人口之间关系的和谐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世居人口在旅游开发中未享受到应有的经济效益
世居人口本应是旅游开发中最大的受益者,旅游开发的初衷和最直接的目的定是围绕着提高世居人口物质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而展开。但现实并非如此,围绕侗族鼓楼这一文化发生场进行旅游开发,世居人口并未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相反,鼓楼附近的田地、公共场所被更多地征用于做旅馆及农家乐,由外来开发商或政府经营,世居人口失去了原有的不动产。由于旅游开发,对当地物价的影响也是必然的,当地物价、房价随着观光者的增多而攀升,未能经营商店和旅馆的世居人口对此苦不堪言,觉得自己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旅游开发而得到改善,反而“深受其害”,一些世居人口在接受我们访问时表示:“我一点都不喜欢那么多人来我们这里,让我们这里的物价变高了。”以上种种,让世居人口对外来人口的态度产生了些许不满。
(四)观光者对侗民族符号有限的了解影响民族交往
观光者对侗民族文化了解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交往交融,如观光者在参加一些以鼓楼为公共空间展开的民族活动时容易畏首畏尾、不知所措,担心自己稍有不慎触犯民族禁忌。观光者抱着好奇心和观赏的态度在观看简化了的符号展演时,容易产生原来侗族文化也不过尔尔的想法,很难体会侗民族符号的文化内涵。观光者一方面对以鼓楼为载体的诸多侗民族符号如饮食符号、歌舞符号、服饰符号、建筑符号等饶有兴趣,希望更多地了解侗族文化的内涵,但若遇到世居的手工艺品商贩和外来商人向自己不断兜售民族工艺品,容易产生对当地民俗风情反感的消极情绪。
在旅游活动中,侗族鼓楼作为民族关键符号,意旨在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民族团结。但观光者与世居人口(包括表演者)之间的深层次互动还未形成,世居人口与表演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不够充分,外来商人与世居人口及观光者矛盾凸显,以上问题都不利于民族团结。
三、实现侗族鼓楼促进民族团结作用的建议
新晃侗族自治县2010年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休闲县”,近年来,凉伞镇、中寨镇等乡镇围绕鼓楼这一文化发生场进行旅游开发,2015年5月,新晃县政府决定打造鼓楼广场,宣扬鼓楼文化乃至侗族文化,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传播、民族团结。在旅游活动中,为实现侗族鼓楼等民族符号促进民族团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第一,对侗族鼓楼及其所承载的文化进行进一步开发。侗族鼓楼是侗族文化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侗族鼓楼作为民族关键符号、侗族文化的发生场,侗族文化符号的传播平台,为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公共空间,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平台,对促进民族团结有所裨益。因此我们需要对侗族鼓楼及其所承载的包括饮食符号、歌舞符号、服饰符号、建筑符号等民族符号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在鼓楼这一公共空间上可以围绕“诗、书、礼、乐”开展活动,如侗族诗歌朗诵会、侗族书画联展、侗族礼俗知识竞赛、侗族舞蹈大比拼、侗族好声音等系列活动,活动现场陈列侗族文化起源与发展内容的相关展板,将活动现场盛况拍摄成辑,上传至网络这一大众媒介,让民族文化“走出去”,让世界各地的网民体味侗族文化的曼妙。这类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本辖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还能吸引相关领域的外来专家、学者前来调研,游客也将纷至沓来,外来人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更多地了解侗族地区的民族符号,促进不同民族间深层次的交流,打破过往的偏见或歧视,促进民族团结。
第二,做好旅游开发的规划,平衡各方利益。在对侗族鼓楼这一公共空间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既要保留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又要兼顾各方的经济利益。政府征用鼓楼附近的土地时要给予土地拥有者合理的补偿,并且开展相关培训、教育,树立当地旅游的“规矩”,例如禁止对游客进行穷追堵截以兜售物品、禁止漫天要价、禁止宰客欺客,这些规矩仅针对当地各族居民,违反者给予一定处罚,为当地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
第三,提高表演者的民族文化素养。让表演者与老一辈侗族民俗文化传承人结对,加强表演者对民族符号的了解,“表演者”向文化传承人了解学习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能够将民族符号更加地道地展现给观光者和世居人口,使表演者的符号展演过程更具灵魂和生命力。
第四,加强世居人口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意识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8]。新晃县文化局应加强民族符号的宣传工作,让世居人口更多地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地域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注重培养下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符号的认知,不能让民族符号在世代交替间流逝。如在校园中开展关于侗族符号的各类文体活动,寓教于乐,这些举措可以增强世居人口对民族关键符号的认知,通过自身传播,加强外来人口对该地区文化的理解,理解促和谐,促进更深层次的精神交往。
第五,让观光者成为民族符号的接受者与传播者。通过侗族文化传播的一系列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侗族文化的魅力,欣赏之余,希望他们也能积极参与到民族符号的传播中来,例如在鼓楼举行“哆口耶”对歌,邀请更多的观光者和围观群众参加,大家各自拉手围城圆圈,随着“口耶”声一起,大家边唱边跳,其乐融融,观光者不仅作为侗族文化的接受者,在活动过后,也将成为侗族文化的传播者,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团结是民族工作的首要目标,民族关键符号对民族团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通过旅游活动变得可能。民族关键符号作为民族文化之瑰宝,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提升民族自信,加强民族间交往交流,增进理解,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1] 吴建冰.论广西世居民族的民族关键符号对民族认同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15(7):23-26.
[2] 丁和根.论大众传播研究的符号学方法[J].新闻大学,2008(12):10-14.
[3] 胡荣.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意义[J].社会学研究,1989 (1):99.
[4] 吴世华.鼓楼探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21-24.
[5] 杨顺清.关于侗族鼓楼文化的几点思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6):54-59.
[6] 王继英.侗族鼓楼产生及发展时代新探[J].贵州民族研究,1990(1):69-73.
[7] 吴建冰.论广西世居民族的民族关键符号对民族认同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15(7):23-26.
[8]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386-391.
C91
A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开发利用我国各民族关键符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调研报告”(13AZD056)
雷丽铃(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黄利会(1976-),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