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容:文明相遇共处的基点

2016-03-23刘薇

关键词:中华文明文明民族

刘薇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 远程教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包容:文明相遇共处的基点

刘薇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 远程教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不同地域中诞生的文明,各有其独特的表现形态。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人们的活动区域不断扩大,原本各自相对封闭的地域开始走向交叉与重叠。这为不同文明的相遇,带来了更为有利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种文明都必须面对如何与其他文明共处相融的问题。历史经验和现实一再向我们表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排斥与斗争,只能使文明走向毁灭;而相互包容与尊重,才是不同文明之间共处相融的必由之路。

尊重;反思;学习;包容

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以及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活动区域不断扩大,原本各自相对封闭的地域开始走向交叉与重叠,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种族与种族、宗教与宗教之间的相互接触越来越频繁,每一种文明都面临着外来文明的冲击。对此,有识之士希冀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包容与互补,逐步消弭其因封闭、隔阂乃至互不相容、冲突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并在此基础上,使处于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人们,达成有关人类整体生存利益与价值的共识。很显然,这一共识的达成,必须建立在尊重对方、自我反思以及相互学习的基础之上。

一、尊重对方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1](P113)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千差万别,这是自然规律。“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一无文。”[2](P374)“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3](P7)世界因为差异而丰富,而不是因为雷同而精彩。差异正是事物彰显其特性与意义的前提。

每一种文明的发展过程,都是一个不断与其他文明相遇、碰撞、筛选、吸收、交叠的过程。换言之,每一种文明的发展,始终都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双向交融。这一相互交融,根基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而平等对话的前提则是,有尊重对方了解对方的意愿,即在对话过程中,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也不力图证明自己的观念相较对方更为正确。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4]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便一再证明了这一点。从古至今,中华文明贯穿一致的总体态势和核心精神,便是守中致和,协调敦睦。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精神,来自印度的佛教进入中国后,得以与中国本土的儒、道二家融为一体,和谐共存。在世界其他不同文明之间不断碰撞与冲突的背景下,中华文明以其与生俱来的海纳百川、包容共存的胸怀,既充分彰显了其独特之美,也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彼此交融,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与愿意了解尊重对方相悖的,则是所谓的原教旨主义一元论及相对论。其所谓的一元论认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最终将指向以西方为代表的所谓民主现代化之路。这样一种将自身生活方式、民主观、价值观等强加于他国的做法,对于文明的发展,显然是十分有害的。对此,N·佩弗一针见血地指出:“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中国模式及印度、拉美等国家的发展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才是最好的政治制度。而原教旨主义相对论则认为,由于历史文化不同,各民族地区与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各有其特殊性,因此,不同文明之间没有可通约性,此文明既无法理解也不可能接受彼文明的最高理想,由此,不同文明之间将形成以邻为壑的对立鸿沟,彼此之间毫无共同的认识。可以看出,无论是原教旨主义一元论还是相对论,其实都内在地蕴含着彼此的相互排斥和对立,而非彼此的接纳和尊重。马克思指出:“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3](P7)面对古罗马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多元碰撞,中华文明秉承“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5](P22)的理念,以中和包容的精神,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不同地域的文明。惟其如此,不同民族的人民,才能在充分葆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共同团结在中华文明的旗帜之下。很显然,要维持这样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必须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其他文明。这是认同、理解及尊重他者的起点和基础。

二、自我反思

真正的自我反思,总是以批判性为其前提的,而批判性反思并不意味着总是从负面角度看问题。批判性反思既指向自我,更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子尹指出,人之所以有理性,是因为人可以对其行为、思想、理念进行反思和批判,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和自我改变。[6](P316)福柯告诉我们,求知是要克服障碍的。在福柯看来,所谓的求知,就是在克服障碍的过程中,将自己从习以为常的压迫中解放出来。这样的解放不仅需要勇气,更要依靠理性。这种解放的可能条件,是一种愿意接纳学习对方,并积极审视自我、约束自我的姿态。换言之,只有尊重个体的差异,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只有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寻求与他人展开对话的基点,从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问题,我们才有可能发现自我与他人之间新的相通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双方共同感兴趣之处,进而谋求彼此之间的包容相处。

在多民族混居的背景下,要想使不同民族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团结为一体,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对其他民族不同的心理情感、生产形态、生活方式等,葆有重要的他者体验。他者体验来自于人们生活于群体、社会、共同体中的无法摆脱的经验。由此而言,自我与他者的互嵌相交,是打破自我与他者之间壁垒的必要之路。这一互嵌相交,致力于自我与他者以及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重建。要达成这一目的,需要找到自我与他人之间情感的共鸣点,并以此打破双方因地域、种族、国家的不同而产生的界限与壁垒,使彼此之间不至于产生巨大的陌生感和疏离感。如果一味地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绝对地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相异与对立,对人类所具有的某些共同特性和不同文化群体能够平安相处的可能性视而不见,这将把人类推向自相残杀乃至毁灭的境地。对此,胡适先生有过精当的论述。在给陈独秀的一封信中,胡适先生指出:“争自由的唯一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争自由的唯一理由,换句话说,就是期望大家能容忍异己的意见与信仰。凡不承认异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7](P358)这种自由,有对异己的尊重和包容,有对自我的反思与观照。这是不同文明之间相处交往的一体两面。从这一意义而言,要想使一个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一个和平相处的共同体,就需要每个民族都能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以包容之心对待其他民族,“容忍异己的意见与信仰”,以此建立与他者沟通的桥梁。

三、相互学习

每一种文明,都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生活形态或一个生活世界。不同的文明之间,如果有机会互相接触的话,一种文明总会对另一种文明充满了好奇心。在此基础上,一种文明如果对另一种文明产生了兴趣,并愿意继续与之交往的话,就有可能会在这一交往过程中,主动学习另一种文明中所有的对自身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赵汀阳认为:“在这种自然而然的文化交通中,知识论意义上的‘好奇’决定了关于陌生文化的表述主要是知识性的描述,特别是关于与自己不同的新奇事物和生活的描述。”[8]只有葆有了对外来事物的好奇感,拥有愿意向对方学习的心态,每一个人才能从自身身份、地位、经验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跳离出来,重建多元的、广阔的世界视野。

在与周边其他文明的相遇交流中,中华文明总是体现出一种包容的、开放的世界主义品格,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特殊主义品格。正因为如此,在数千年的起伏跌宕中,中华文明没有如其他古老文明一样趋于式微乃至消亡,反因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开放性、更大的多元包容能力、强大的消化吸收能力,延续至今并不断地向前发展着。换言之,中华文明之所以几千年来从未中断,在很大程度上,正得益于其拥有善于不断地学习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基因。这一学习,便是以开放、虚心的态度对待其他文明,并在不断地比较和甄别中,消化吸收其优良成分,使其为我所用。此即鲁迅先生所谓的拿来主义。面对各种外来文明,这种学习能力,是维持提升自身文明可持续发展力的关键所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中华文明具有了有别于其他古老文明的顽强不息的生命力。拿来主义非但没有解构否定中华文明的存在实体,反而使这一实体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容纳和化解新的文明因子,不必也不用担心会丧失自身文明的根基。每一种文明,只有以接纳、学习而非对立排斥的态度来对待异质文明,才能拥有无限的活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正是以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姿态,去接纳学习不同的文明因子,中华文明才得以始终葆有自身的活力。反之,一个民族一旦不愿意向别人学习,往往便意味着这个民族走下坡路的开始。上古时期,先进的亚非文明哺育了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延至近现代时,欧美的工业文明又被及东方。人类的进步,离不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互传播。拒斥文化交流必然是愚蠢的,谁拒斥谁就会走向落后与闭塞。交流便意味着不同文明之间的彼此对话,而对话的目的,既在于了解对方,也指向自我反思。惟其如此,对话不仅意味着彼此互相参照,也意味着彼此互相学习。

海纳百川的中华文明,以其伟大的成就与非凡的活力,一再昭示人们:世界上无论何种优秀的文明,都应该始终秉承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态度,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在尊重其他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地自我反思,合理地学习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因子;只有这样,不同的文明才会因彼此的相互尊重而加深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长期和谐共存。一言以蔽之,包容是不同文明相遇共处的基点,而共存则是不同文明所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

[1]孟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恩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7(01).

[5]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6]韩水法.理性的命运:启蒙的当代理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胡适来往书信选(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7]赵汀阳.文化为什么成了个问题?[J].世界哲学,2004(3).

责任编辑 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

Tolerance:The Base of the Encounter and Coexistence of the Civilization

Liu Wei

(CollegeofDistanceEducation,XinjiangRadioandTelevisionUniversity,Urumchi830049)

Human civiliz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have different forms,along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activity,activity area expands unceasingly,making their relatively closed regional space begin crossing and overlapping,various civilizations in the growing human and material exchanges facing competition and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it needs to face the problems of coexistence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realistic challenge to us showed that confrontation and exclusion,the struggle between each civilization can only lead to the human destruction,mutual tolerance and respect is important,it is possible to reach understanding and consensus of value and interest through this.

respection;reflection;learning;tolerance

2016-04-11

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FJ2015JDZ013)

刘薇(1971-),女,湖南耒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研究。

G2

A

1673-1395 (2016)08-0090-03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文明民族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我们的民族
请文明演绎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漫说文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多元民族
对不文明说“不”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