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说者语用身份建构的动态顺应性探讨
——以《三国演义》劝说话语为例
2016-03-23郭艳红
郭艳红
(贺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劝说者语用身份建构的动态顺应性探讨
——以《三国演义》劝说话语为例
郭艳红
(贺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基于语用身份理论和顺应论,以《三国演义》中劝说话语为语料,分析劝说者语用身份建构的动态顺应性,结果表明,劝说者的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顺应语境因素和交际需求,灵活选用语言动态建构的。身份的建构是一个动态顺应过程,具有可变性和商讨性。
劝说话语;语用身份建构;动态顺应
一、语用身份及其建构
随着身份研究的话语转向或后现代转向[1],[2],来自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众多学者[3]~[5]研究认为,身份不是先设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交往中通过话语交际动态建构的,身份是通过交际展现的动态性、情景性产物[6],这就颠覆了传统的身份本质观。近年来,身份表现及身份建构已成为多届国内外语用学研讨会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7],语言与身份的关系成为身份探讨的热点[8]。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9]~[18],语用学角度下的身份研究不断涌现,且普遍认同身份是通过话语动态建构的。语用身份具有明显的特征:交际依赖性和临时性、动态性和可变性、资源性、主观性和目的性。为满足特定语境下的交际需求,交际者会选择特定的语用身份,并通过话语选择来加以建构,最终达到某种交际效果,这一语用身份建构过程具有动态顺应性,体现了交际者对当前语境的顺应。
二、语言交际顺应论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形式及策略选择的过程。[19]而语言使用者能够做出各种恰当的选择,得益于语言的可变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可变性指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按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结合具体的语境,灵活地运用语用原则和策略来协商建构的;顺应性使语言使用者能根据特定的语境条件从可供选择的一系列语言结构层次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顺应论注重解释语言使用的动态顺应过程。身份是一种可供交际者调用的语用资源,说话者会顺应语境因素,调用相关语言资源,建构合适的语用身份,从而增加交际目标的实现机会[14]~[16]。在特定语境下,说话者通过对特定话语的建构,选择或新建某种身份来进行交际,可视为一个动态顺应过程。说话人语用身份的选择顺应了当前语境下的交际需求,交际者选择和建构不同的身份也会对交际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劝说者语用身份建构的动态顺应性分析
下面以《三国演义》[20]中的劝说话语为语料,从语用身份建构的可变性和商讨性方面,探讨劝说者语用身份建构的动态顺应性过程及其语言表现。
(一)劝说者语用身份建构的可变性
冉永平[7],[21]指出,交际中存在着对自我身份和他人身份的再现与建构,以及相关语言形式及语言策略的选择,如领导、权威专家、平民等之间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语言选择的差异,而语言选择也能体现身份地位等非语言因素。语用身份的可变性表现在交际者社会身份的多元性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建构多元身份时调用语言资源的可变性方面,交际者在其各类身份中灵活地选用某一身份作为语用资源,从而顺应交际者的交际需要。
从《三国演义》中的劝说话语来看,劝说者顺应语境和交际需求,灵活选用和通过语言建构恰当的身份,如君主身份、臣子身份、异邦说客身份、同乡身份、兄长身份、丈夫身份等,以达到劝说目的。例如:
(1)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百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第50回)
曹操兵败华容,与关羽狭路相逢,而此前关羽蒙受曹操厚恩。在此情形下,曹操从其多元化的身份中策略性地调用和凸显了关羽故交这一语用身份,该身份建构的语言体现在强调“兵败无路,望念昔日之情”、“大丈夫以信义为重”等字眼,并引用《春秋》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顺应了诸如关羽此类壮士的忠义情怀,从而成功地达到劝说目的。反之,如果曹操在此场景下,仍然摆出丞相的身份,或凸显硬生生的说客身份,后果可想而知。
(2)玄德看了,急来车前泣告孙夫人曰:“备有心腹之言,至此尽当实诉。”夫人曰:“丈夫有何言语,实对我说。”玄德曰:“昔日吴侯与周瑜同谋,将夫人招嫁刘备,实非为夫人计,乃欲幽困刘备而夺荆州耳。夺了荆州,必将杀备。是以夫人为香饵而钓备也。备不惧万死而来,盖知夫人有男子之胸襟,必能怜备。昨闻吴侯将欲加害,故托荆州有难,以图归计。幸得夫人不弃,同至于此。今吴侯又令人在后追赶,周瑜又使人于前截住,非夫人莫解此祸。如夫人不允,备请死于车前,以报夫人之德。”夫人怒曰:“吾兄既不以我为亲骨肉,我有何面目重相见乎!今日之危,我当自解。”(第55回)
面临东吴追兵将至而援兵未到,刘备意识到当前只有孙夫人才能帮自己逃离东吴,于是本是逃命者身份的他,刻意激活和凸显了自己作为孙夫人丈夫的身份,其劝说话语中8次提到“夫人”这一身份标记语,并通过“香饵”“男子之胸襟”等词语的选择,顺应了孙夫人的心理,充分地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得交际双方心理趋同,进而得以顺利逃脱。
(3)瑾泣曰:“弟知伯夷、叔齐乎?”孔明暗思:“此必周郎教来说我也。”遂答曰:“夷、齐古之圣贤也。”瑾曰:“夷、齐虽至饿死首阳山下,兄弟二人亦在一处。我今与你同胞共乳,乃各事其主,不能旦暮相聚,视夷、齐之为人,能无愧乎?”孔明曰:“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义也。弟与兄皆汉人。今刘皇叔乃汉室之胄,兄若能去东吴,而与弟同事刘皇叔,则上不愧为汉臣,而骨肉又得相聚,此情义两全之策也。不识兄意以为何如?”瑾思曰:“我来说他,反被他说了我也。”遂无言回答,起身辞去。(第44回)
诸葛瑾受周瑜委托劝说其弟诸葛亮共事东吴,可以说诸葛瑾携带说客身份。为了成功完成周瑜的委托,他有意通过身份标记语“弟”“兄弟二人”“同胞共乳”等词汇的使用,拉近双方的亲情关系,激活自己的兄长身份。然而,诸葛亮早就洞察到兄长诸葛瑾表面打亲情牌,实则是说客,于是他先是调用了兄弟身份,顺应诸葛谨的亲情叙说,然后转而抢先激活自己的说客身份,主动出击,劝说诸葛谨共事刘备。诸葛谨见计划落空,无言回答,只能起身辞去。
(二)劝说者语用身份建构的商讨性
语用身份建构的商讨性体现为说话人的语用身份并非事先给定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协商过程[22]。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社交场合以及交际者的情感、面子等语境因素,都会影响交际者身份的选择和建构,并制约相关语用策略及语言形式的选择。下面从社交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视角,分析劝说者建构语用身份的商讨性运作过程。
1.社交因素制约下的动态顺应
对权势关系的顺应。例如:
(4)于是叱从人推车直出,卷起车帘,亲喝徐盛、丁奉曰:“你二人欲造反耶?”徐、丁二将慌忙下马,弃了兵器,声喏于车前曰:“安敢造反。为奉周都督将令,屯兵在此专候刘备。”孙夫人大怒曰:“周瑜逆贼!我东吴不曾亏负你!玄德乃大汉皇叔,是我丈夫。我已对母亲、哥哥说知回荆州去。今你两个于山脚去处,引着军马拦截道路,意欲劫掠我夫妻财物耶?”徐盛、丁奉喏喏连声,口称:“不敢,请夫人息怒。这不干我等之事,乃是周都督的将令。”孙夫人叱曰:“你只怕周瑜,独不怕我?周瑜杀得你,我岂杀不得周瑜?”把周瑜大骂一场,喝令推车前进。徐盛、丁奉自思:“我等是下人,安敢与夫人违拗?”又见赵云十分怒气,只得把兵喝住,放条大路教过去。(第55回)
孙夫人与刘备婚后返回荆州,途中遭到周瑜派来的徐盛、丁奉二人拦截,为了能顺利返回,孙夫人有意提及“母亲、哥哥”,有策略地激活和凸显了自己作为孙权妹妹和国母女儿的身份,这一高高在上的身份顿时把周瑜的身份比了下去,徐盛、丁奉二人的身份在孙夫人这一身份前更显得卑微,于是“只得把兵喝住,放条大路教过去”。在该例中孙夫人灵活顺应了其高权势身份和徐盛、丁奉二人的低权势身份,通过有策略地建构其作为孙权妹妹和国母女儿的高权势身份,让对方意识到权势地位的差距,权衡利弊,最终成功地说服对方放行。
对亲疏关系的顺应。例如:
(5)关公迎谓曰:“文远欲来相敌耶?”辽曰:“非也。想故人旧日之情,特来相见。”遂弃刀下马,与关公叙礼毕,坐于山顶。公曰:“文远莫非说关某乎?”辽曰:“不然。昔日蒙兄救弟,今日弟安得不救兄?”公曰:“然则文远将欲助我乎?”辽曰:“亦非也。”公曰:“既不助我,来此何干?”辽曰:“玄德不知存亡,翼德未知生死。昨夜曹公已破下邳,军民尽无伤害,差人护卫玄德家眷,不许惊扰。如此相待,弟特来报兄。”关公怒曰:“此言特说我也。吾今虽处绝地,视死如归。汝当速去,吾即下山迎战。”张辽大笑曰:“兄此言岂不为天下笑乎?”公曰:“吾仗忠义而死,安得为天下笑?”辽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公沉吟曰:“汝说我有三罪,欲我如何?”辽曰:“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详之。”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第25回)
张辽因与关羽有过交情,特受曹操委托来说服关羽,而关羽即便与刘备、张飞因战分离,兵败后带着刘备家眷走投无路,作为一位忠义仁勇之士,他也不愿到曹操帐下效力。于是,张辽有意隐藏了自己的说客身份,见面后就通过“想故人旧日之情”,“昔日蒙兄救弟,今日弟安得不救兄”,来套近乎拉近双方的关系,凸显自己设身处地为关羽着想,并7次称关羽为“兄”,3次自称为“弟”,缩短了双方的心理距离,顺应了亲疏关系,成功建构了张辽作为关羽兄弟的身份,从而成功说服关羽归降。
2.心理因素制约下的动态顺应
对性格的顺应。例如:
(6)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权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必深知彼军虚实。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之士也。”……权曰:“曹操部下战将,还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权曰:“今曹操平了荆、楚,复有远图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不欲图江东,待取何地!”……权未及答。……权曰:“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曰:“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帝室之冑,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孙权听了孔明此言,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不言。”……肃闻言,便入后堂,见孙权。权怒气未息,顾谓肃曰:“孔明欺吾太甚!”肃曰:“臣亦以此责孔明,孔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轻言,主公何不求之?”权回嗔作喜曰:“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便同鲁肃重复出堂,再请孔明叙话……(第43回)
诸葛亮出行东吴,本欲劝说孙权与刘备联合作战、共抗曹操,其身份是一位异邦说客,然而在诸葛亮觉察到孙权“只可激,不可说”的性格后,先陈述曹操军将百万、谋士上千、敌我军将势力悬殊的状况,让人听后战心更弱、降心更强,以此很好地掩盖了诸葛亮的劝进者身份,顺应了孙权“不可说”的性格,然后诸葛亮引用“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并提到,即便实力悬殊,刘备“帝室之冑,英才盖世,众士仰慕”,“安能屈处人下乎”,有意褒奖他人,话中暗示出对孙权或“战”或“降”犹豫不定的蔑视,建构和激活了自己对孙权降战犹豫不定的蔑视者身份,激起孙权的怒火和奋战的决心:刘备只战不降,难道我东吴还不如区区刘备?顺应了孙权“只可激”的性格。其实,此时孙权心中已有定论,虽然碍于面子“勃然变色,退入后堂”,但不得不说诸葛亮的激将法很成功,不久孙权便“同鲁肃重复出堂,再请孔明叙话”。
对愿望意图的顺应。例如:
(7)肃见布曰:“贤弟别来无恙?”布揖曰:“久不相见,今居何处?”肃曰:“现任虎贲中郎将之职。闻贤弟匡扶社稷,不胜之喜。有良马一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特献与贤弟,以助虎威。”……布见了此马大喜,谢肃曰:“兄赐此良驹,将何以为报?”……酒酣,肃曰:“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尝会来。”布曰:“兄醉矣。先父弃世多年,安得与兄相会?”肃大笑曰:“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肃曰:“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某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布曰:“某欲从之,恨无门路。”肃取金珠、玉带列于布前。布惊曰:“何为有此?”肃令叱退左右,告布曰:“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将此奉献。赤兔马亦董公所赠也。”布曰:“董公如此见爱,某将何以报之?”肃曰:“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第3回)
董卓看中吕布之勇武欲得之,李肃因与吕布同乡,了解吕布乃“勇而无谋,见利忘义”之人,于是主动前往说之。从对话开始,李肃便以“贤弟”称呼吕布,凸显了自己吕布同乡的身份,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紧接着送以赤兔宝马,顺应吕布英雄爱宝马的愿望,吕布见马必然心动,为后面的劝说成功打下了基础。然后李肃以“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刻意抬举吕布,让其飘飘然,对金钱权势有了更加强烈的追求,只是“恨无门路”,紧接着李肃恰到时机地激活了说客身份,顺势“取金珠、玉带列于布前”,主动表达董卓对吕布的器重,顺应了吕布追逐金钱和权位的愿望和意图,从而成功地说服吕布。
四、结语
劝说者身份是劝说交际的一部分,劝说者通过对相关语言资源的选择,建构恰当的语用身份,从而成功地达到劝说目的。在劝说过程中,劝说者的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顺应语境因素和交际需求,灵活选用语言动态建构的。身份的建构是一个动态顺应过程,具有可变性和商讨性。
[1]Benwell,B.& E.Stokoe.Discourse and Identity[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2]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J].现代外语,2014(5).
[3]Antaki,C.& S.Widdicombe.Identities in Talk[C].London:Sage,1998.
[4]De Fina,A.,D.Schiffrin & M.Bamberg.Discourse and Identity[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5]Bucholtz,M.& K.Hall.Locating identity in language[A].C.Llamas & D.Watt.Language and Identities[C].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10.
[6]Tracy,K.Everyday Talk:Building and Reflecting Identities[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2.
[7]冉永平.当代语用学研究的跨学科多维视野[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
[8]Llamas,C.& D.Watt.Language and Identities[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10.
[9]Piller,I.Identity Constructions in Multilingual Advertising[J].Language in Society,2001(30).
[10]Chiles,T.The Construction of an Identity as “Mentor” in White Collar and Academic Workplaces:A Preliminary Analysi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7(4).
[11]Spencer-Oatey,H.Theories of Identity and the Analysis of Fac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7(39).
[12]Blitvich,P.Impoliteness and Identity in the American News Media:The “Cultural Wars”[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09(5).
[13]Esbensen,J.The Use of Fuck as a Rapport Management Strategy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J].Griffith Working Papers in Pragmatic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09(2).
[14]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2013(4).
[15]袁周敏.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以医疗咨询会话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
[16]袁周敏.商务会话中咨询顾问身份建构的动态性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6).
[17]李成团,冉永平.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现状、原则与议题[J].中国外语,2015(2).
[18]何荷,陈新仁.网店店主关系身份建构的语用研究[J].现代外语,2015(3).
[19]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0]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1]冉永平.语用学传统议题的深入研究 新兴议题的不断拓展[J].外语教学,2007(6).
[22]Norris,S.Identity in Interaction[M].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10.
责任编辑 强琛E-mail:qiangchen42@163.com
2016-06-20
广西高校科研项目(KY2015LX487)
郭艳红(1986-),女,湖北枣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用学研究。
H030
A
1673-1395 (2016)08-006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