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网络治理思想的理论特色
2016-03-23陈万球欧阳雪倩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陈万球,欧阳雪倩(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习近平网络治理思想的理论特色
陈万球,欧阳雪倩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开创性地提出了有关信息安全和网络治理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缜密的互联网治理思想。习近平的网络治理思想立足“四个全面”大布局,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网之道提供了新思路;聚焦“网络强国”大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辟了新视角;把握“网络安全”大命脉,为实现国家总体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新路径;对接“人类命运共同体”大主题,为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方案。准确把握习近平网络治理思想的理论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治理;网络强国;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欧阳雪倩(1988-),女,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伦理学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潮流的前沿,充分认识和发挥互联网在治国理政和推进“四个全面”中的重要作用,开创性地提出了有关信息安全和网络治理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缜密的互联网治理思想。这是新时期习近平对网络建设规律和中国特色治网思想的新探索,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的网络治理思想,准确把握其理论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立足“四个全面”大布局,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网之道提供新思路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空间发展问题,立足“四个全面”大布局,围绕网络治理主题,系统阐述了有关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索和形成了独具创新、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治网之道。
首先,中国特色的治网之道是总体统筹的治理之道。总体统筹的治理主要是基于对互联网发展的两个理性考量:一是基于互联网的时代影响力;二是基于中国的网络治理的国情。从前者看,互联网是20世纪的技术大发明,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世界各国进行博弈的大舞台。正如习近平指出:“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正处在这个大潮之中,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深。”“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认真应对。”互联网“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从后者看,由于多年来体制机制的制约,我国网络治理存在“九龙治水”的弊端,习近平指出,“随着互联网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1]在信息技术革命快速推进的今天,“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必须审时度势,转变思路,加强总体统筹,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统筹协调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制定实施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同时,“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要“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习近平总体统筹的治网之道体现了辩证思维、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哲学视野,深刻揭示了网络安全在国家总体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网络安全具有渗透性、全域性的综合性安全特征,体现了在国家总体安全观下网络安全治理综合统筹的新思路,为我们认清网络安全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有效解决当前网络安全管理统筹与集中问题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其次,中国特色的治网之道是坚持依法治网之道。依法治网是网络时代社会治理的共同准则。一些自由主义者认为:网络空间无需受到法律的制约。互联网之父戴维·克拉克曾经提出:“我们拒绝国王、总统和投票表决,我们只相信多数人的意见和运作法则。”随着互联网实践的蓬勃发展,此种观点被证明寸步难行。网络空间中的每个个体都在享受着互联网所带来的、超过以往的更多的想象和可能性;但互联网治理正遭遇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和挑战[2]。诸如侵犯隐私、网络犯罪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恐怖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刷新”了国家安全治理的边界和内容。此种情形下,传统的行政治理早已捉襟见肘,互联网最终回到了法治的治理轨道。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面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3](P198-199)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是一脉相承的,既要自由更需要秩序。2015年12月在第二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中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依法治网管网是根本之策和长远之计[4]。网络空间法治化治理,是中国特色治网之道的根本和精髓,也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中国特色的治网之道是全球网络治理的正道。关于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习近平提出了应当坚持的四原则,即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这四项全球互联网治理原则,可以视作中国拥抱互联网的基本原则,也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全球网络治理的正道和基本原则。尊重网络主权是重要基础,是对“尊重主权”这一国际法原则的继承和发展,也是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首要条件。只有确立明确的网络主权原则,各国才能调动和运用各种资源,保护本国网络空间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合理制定符合本国安全需求的网络空间公共政策,有效的全球互联网治理才有可能实现。维护和平安全与促进开放合作是核心目标。网络空间是人类的新家园,和平利用网络空间符合各国及全人类利益。网络空间彼此相连,只有以平等互利为基础,不断提高开放水平,积极开展网络对话交流,才能化解分歧,增强互信,合作共赢。各国应本着“和衷共济”的原则,承诺不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威胁他国安全,不利用网络空间实施敌对行动和制造威胁,共同缔造和平安全的网络环境,完善开放合作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构建良好秩序是有效保障。自由和秩序密不可分,充分的自由要以良好的秩序为保障。要坚持依法治网,坚决打击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欺诈等互联网“毒瘤”,让网络空间更加规范有序。只有这样,才能为绝大多数人享受网络自由提供保障。
二、聚焦“网络强国”大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辟新视角
随着全球网民数量的激增,人类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网络空间时代。网络空间来源于现实空间,但高于、超越和主导现实空间,网络空间的博弈成为世界各国博弈的全新主战场。网络空间博弈“主要聚焦在网络情报活动、网络攻防对抗、网络实体控制、网络舆情导控、网络价值博弈、网络规则制定、网络技术比拼等七个方面。”[5]中国只有通过互联网来增强和壮大综合实力,才能在21世纪真正跟上时代步伐,才能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研判网络发展的新形势,适时地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在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首次提出:要从国内和国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网络强国是“中国梦”在信息技术上的落实,是中国梦在互联网时代的新视角,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在网络空间的新版本。
为什么要建设网络强国呢?这是因为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习近平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这高度凝练的话语指明了我国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意义,是起统领作用的根本思想,闪耀着智慧之光。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而信息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网络安全关乎国家战略安全,关乎现代化事业发展,更关乎百姓生活安危。可以说,维护网络安全,就是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而“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网络建设,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由此可见,积极推进网络建设、实现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关乎党的事业、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科技创新、人民幸福;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网络强国梦的实现。
怎样建设网络强国?对于这一重大命题,习近平也给出了科学的回答,他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习近平从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队伍和开展互联网的国际交流与共赢合作等五个重要方面,明确地给出了我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具体举措。对于建成什么样的网络强国,习近平绘就了“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这一宏伟的网络强国愿景蓝图,并给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时间表,即“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
三、把握“网络安全”大命脉,为实现国家总体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新路径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国家所面临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愈来愈多。“斯诺登事件”足以表明:超级大国利用其在网络信息技术上的绝对优势,肆意地窃取其他国家的核心机密,从而严重威胁世界各国的国家主权与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命脉。在互联网时代,“制网权”将变得与制海权、制空权、制天权同等重要,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战略制高点[6]。科学高效地管理网络空间,占领战略博弈的制高点,成为当今各国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7]习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3](P97)这凸显了国家总体安全观中信息网络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网络安全成为总体安全观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指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还相对落后,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尤其国内互联网发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网络安全受制于人。例如,目前全球共有13台根服务器,主机一台,放置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其余12台辅根服务器有9台在美国,2台在欧洲,一台在日本[8]。可见,美国掌握着互联网最核心的技术,通过控制根服务器来控制整个互联网,对于其他国家的网络安全来说,这就像悬在头上的一把剑一样,构成了潜在的重大威胁。在这样的一个客观环境下,我国的网络安全也不例外,某种程度上受制于美国。习近平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如何在在管理和技术上寻找新的突破,逐步弱化美国在互联网的“现实威胁”?显然需要卓越的眼光和高超的领导艺术,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政治强势、权力至高、执行有力的机构来统领网络安全和网络建设工作,以便抗衡美国网络霸权的各种挑衅和威胁,有效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因此,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在已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情况下紧接着又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足以说明党中央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
我国网络安全建设任重道远,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着眼于中国未来发展,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进行高规格的“顶层路径设计”。一些学者也认为:“为了实现网络边疆的有效治理,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战略谋划。”[9]笔者认为,网络安全的顶层路径设计理应包括:一是要树立全民网络安全意识,让大家真正认识到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对改革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作为非传统安全,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唤醒全民的网络安全意识,打一场全民参与的网络保卫战。二是要发展自主可控的软件产业,政府市场合力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正如习近平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三是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网络安全技术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的支撑,国家网络安全和网络空间秩序等都将难以保障。习近平强调: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最坚强的智力保障,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四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开启以网络治国的新时代。习近平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网络已无处不在,不是你自投罗网就是被网罗其中,网络已成为推进国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四、对接“人类命运共同体”大主题,为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新方案
当下,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网络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互联网使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网络空间,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将其视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共担责任,共谋发展,才能实现共享共治。
关于全人类的命运,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立即引发了世界的关注。之后,习近平在重要场合60多次提及“命运共同体”[10]。习近平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时强调:亚洲要迈向命运共同体,要开创亚洲新未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向世界阐述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为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了中国路线图。在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又指出,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各国应该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开创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助力。
针对互联网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习近平提出了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五点主张”是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总体方案:即以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是物质条件;以网络文化交流共享实现交流互鉴是精神动力;以网络经济创新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是根本目标;保障安全以确保网络空间有序发展是基本前提;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是实现网络空间有序发展的保障。
从“亚洲命运共同体”基础上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形成“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习近平启示并引领着新型网络国际秩序观,不断为国际网络空间带来新气象,这既是中国贡献给全球网络空间发展的中国方略中国理念,也是全球网络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品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1).
[2]戴宇峰:法治化治理是释放网络红利的保障[N].光明日报,2015-12-18(02).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4]邬贺铨: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J].求是,2015(20): 30-32.
[5]叶征:网络空间战略博弈的“七种武器”[J].求是,2014 (19):64.
[6]彭祝斌.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N].湖南日报, 2013-12-12(10).
[7]邓晓旭.试论建设网络强国的价值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62-171.
[8]王占义.网络安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体会[J].中国传媒科技, 2014(7):17-19.
[9]许开轶.网络边疆的治理: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新场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7):128-136.
[10]冯雪竹.乌镇峰会,宣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J].中国信息安全,2015(12):54-56.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Network Governance
CHEN Wan-qiu,OUYANG Xue-qian
(School of Marxism,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
Abstract: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Xi Jinping pioneered a series of
new ideas,new ideas,new requirements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network governance,forming a logical Internet governance thought with rich connotation.Xi Jinping's idea of network governance is based on the"Four Comprehensives"blueprint,offering a new way to establish a networ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ocus on the strategy of" build the nation into a network superpower",opening up a new perspective to realize the great Chinese rejuvenation dream;grasps the"network security"lifeline,providing a new approach to achieving national secu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docks the great theme of"human destiny community",offering a new plan to build a global"network space destiny community".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network governance.
Key words:network governance;network superpower;network security;network space destiny community
作者简介:陈万球(1966-),男,湖南永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技术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5年重点委托课题(15WTB08)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6-01-24
DOI: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2.007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34X(2016)02-0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