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
2016-03-23福建经济学校郭璐玫
福建经济学校郭璐玫
浅谈语文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
福建经济学校
郭璐玫
[摘要]由于高教版中职教材在全面及时反映整个时代前进上存在局限性,在某些认知点上甚至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这种情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如能适时适当地把某个知识点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既能帮助学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又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不经意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以及语文学科的发展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对多数厌学的中职生而言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举措。
[关键词]语文课堂 拓展延伸 教学效果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由原来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色逐渐转变为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模块。其中的“拓展延伸”
是指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它又包含了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组成部分。而拓展延伸一般有两种方式: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简而言之,这般“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即是冲破固有的教材内容,拓展教学时空,整合教学资源,瞄准教学目标提高延伸应用能力,为点亮语文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 阅读与欣赏方面的拓展延伸,充实学生的情感体验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是思想之船的船帆和鼓满船帆的劲风,有了它才能破浪前进。没有阅读,也就没有船帆和劲风。”叶圣陶也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既然教材是一个例子,教材之外的读物怎么就不可以是一个例子?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就好比给学生端上一道道菜肴,而其中阅读这道菜的拓展延伸就如烧菜需用的盐,没了或少了,这道菜便淡而无味,食不下咽。
譬如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可多采用对比阅读式的拓展延伸,把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进行比较,对比作品在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表现手法、主旨等方面的异同。舒婷曾说:“一个女性如果没有了自我、自立、自尊、自重的意识,男人又哪会给她所期待的一切呢?”另外,教师擅长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合理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地位各自独立的道德理想。通过阅读欣赏,引导学生体悟当代著名作家舒婷是如何以理智味十足的爱情观多少泼灭了“百年之前”裴多菲的爱情星星之火。在这个物欲横流、爱情被某些人斥为奢侈品的现实社会里,神圣爱情已然被蒙上了过多物质和金钱的色彩,执著坚贞爱情的被人嗤笑为“土包子”;“小秘”“二奶”却成为一些女性对时尚的奢望。延伸的高潮便是让学生思考一个颇有深度的道德伦理问题:当我们沉浸在男人们裴多菲式的爱情表白所营造的浪漫多情的氛围中时,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是否可以先想一想,你愿意作“废墟”上“青青的长春藤”还是爬起来做橡树旁边那一株高高的木棉树?这样一来便很好地与学生内心情感有节奏地对接、互动起来,加速学生打开尚显稚嫩的心扉。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这些经典名作,除了了解语句内容,掌握阅读技巧之外,本身对中职生进行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就是语文课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如教师对李白的《将进酒》中名句的欣赏延伸,学生仿佛也如诗人一般瞬间进入到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转而又被诗人乐观好强,肯定人生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着实惊艳了一把,悲而不伤,悲而能壮。教师就这样教导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验、熏陶、捕捉作者瞬息万变的情感旋律,产生个性阅读体验,倾吐自己的情与意,激发心中的涟与漪,通过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道德情感方面的素养。
在小小说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让学生尝试进行把生动形象的散文语言转换成高度凝练的诗歌抒情语言的作文拓展训练,目的是调动学生深入感受诗歌意境,丰富情感体验。如在学习《永远的蝴蝶》时,围绕“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这一句话,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感受作者将现实中恋人暴死于车轮的惨状,幻化成一幅夜蝶飘落的冷艳而深沉的图画;通过对恋人的死的美化,表达作者对女主人公的无比深爱之情组合成诗句:“消失了飞鸟的天空 逃窜的人群 留下了干净的大地飞溅的水花 浮在半空中的透明灵魂被埋进永不停止的寂静里 前面是看不清楚的未来……”学生对作者哀痛欲绝、催人泪下的情感感同身受,随即升华为对已逝恋人的深沉眷恋和无限赞美,还由此引出了一个有深度的疑问——年轻的樱子偏偏为寄这样一封信而遭难,而她又是否知道那封信里头的内容呢,从而引发学生对“一刹便是永恒”的讨论,课堂氛围活跃。
2 表达与交流方面的拓展延伸,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囚于校园、困于教材,导致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感悟能力低下。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可利用对社会热点的分析,归纳出教材中富有时代气息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可用教材知识点的拓展延伸来统领社会热点问题,如此一来才不致让学生觉得社会离自己太远,事不关己。因此,注重培养学生搭上“社会热点”的翅膀去畅所欲言的习惯,课堂就会立刻打破沉默,高潮迭起。
课文讲授进行到王蒙的散文《善良》时,当问到大家对“善良”的看法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三字经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可在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中,善良似乎离我们原来越远,不是我们不愿意善良,而是真正的善良被赋予了“贬义”的色彩。正是受了很多社会负面热点的影响,学生很快反应道:“善良过了时”、“善良就是愚蠢和白痴”,看了就真是感同身受。教师还是借用王蒙的话:“如果说,面对毒蛇和恶狼而一味善良便是糊涂的农夫或东郭先生,那么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成了什么呢?”以此引导学生反思难道我们自己也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是社会变了?还是人心不古?毕竟经济的发展并不代表社会的进步,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让学生都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或者围绕“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个话题展开分组探讨并得出结论:善良有度,善良只给那些配接受善良的人;善良是人和社会进化所必需,应该受到欢迎、被重视、被弘扬。
在讲授《科学是美丽的》这篇科普文章的过程中,在向学生阐述科学世界形形色色的美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频繁联系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火星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按照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国将于2015年底择机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中国科学家发现新型二维晶体材料,其在纳米电子器件应用方面具有极大潜力;著名美国华裔科学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药物,将来人们只要打上一针就有可能3个月不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等等。教师很自然地延伸出天文物理学家威廉斯说过的一句话:“尤其是在这样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十几岁的女孩们为了吸引男孩,不顾一切放弃学业,这很危险”,让学生自由交流表达对此话的理解,教师最后总结启发大家,女科学家意在唤起少男少女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科学的普及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比起爱情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必须走出认识科学美的误区,尝试着与科学来一个亲密接触,让科学家智慧的结晶闪耀在中职生视野之内。
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的拓展延伸,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
拓展延伸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环,它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可以出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关起门来“练兵”的话,那么实践活动则是把课堂学习推出门外的“实战”,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能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更有力地结合专业去培养职业情感,树立职业理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譬如在计算机网络班教学《沁园春·长沙》时,解读诗歌内涵、品鉴语言后,可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红色革命精神”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要求任教班级设计企业名称、LOGO、愿景、口号等,突出专业特色,彰显“红色”理念,并评出最佳设计方案。学生在运用电脑知识、语文知识设计的同时,也进行了专业技能训练及企业文化学习。又如在物流班讲授《情人节的玫瑰在教室里绽放》一文时,我就尝试引导学生拿着事先买好的十支鲜花到校门口周围,送给陌生的人。要求他们在半小时之内用语言和诚心打动路人,目的是让她能收下你的鲜花,比赛谁送出去的鲜花多。同学们纷纷行动,30分钟后回到教室,老师请送得多的同学谈谈经验,请送得少的同学谈谈感受。同学们大多表示给陌生人送鲜花还是有难度的。首先自己不好意思开口,其次是别人不相信你,还有就是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什么样的语言和方式才能让人更好地接受。交流之后,老师请同学们就今天的切身体会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如此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拓展,为学生创设了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的环境,学生充满了新鲜感和创新意识,课堂的活跃程度可见一斑。
《语文课程标准》也清晰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求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潜能。”因此,课堂45分钟教师应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而是立足课堂实际和学生的差异,“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拓展和延伸,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充实,将教学思路变得更宽广,将教学方法变得更灵活,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让课堂变得更加美妙,进而掀起一股“想学、会学、乐学”的高潮,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夏婧.拓展与延伸[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陆永明.论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拓展[J].语文学刊,2014(20):99,143.
[3] 胡玉莲.浅论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阅读的有效性思考[J].职业, 2013 (3):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