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传统器物文化解读设计

2016-07-21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钟欣辰

海峡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设计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钟欣辰 叶 喜



从中国传统器物文化解读设计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
钟欣辰 叶 喜

[摘要]人类从落后走向文明,发展至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方向。设计应该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并体现出当时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貌。本文从中国传统器物工艺文化角度出发,探索了设计与文化的关系,研究了传统文化对设计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器物文化在设计中的体现。

[关键词]文化 设计 设计文化 传统文化 器物文化

设计不但是一种依据人们生活、生产需要,通过艺术加工做出的从假设、规划、制作到生产出符合一定预想的物体的创造性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更是一种不仅局限于物质生产的文化活动,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人类从原始走向现代、从落后走向文明,所有的文化发展都和设计密不可分,设计文化推动着社会进步。蕴含传统文化的设计不仅能为我们了解文明成果提供艺术体验和创造灵感,还成为将设计带向现代化的重要经验借鉴。发掘传统文化之美,取之精华,去其糟粕,使现代设计更加富有内涵。

1 设计文化的特征

纵观人类文化进步史,人类为生存而不断与自然界作斗争,在斗争中学会造物,造物使人踏上了文化道路,人类文化史就是造物设计文化史。文化设计是一个新概念,是设计中运用一种或几种文化元素或符号进行提炼,再进行解构、重组,来完成符合预设的思想情感初衷的设计,文化设计有别于艺术设计,它对文化和设计两者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设计文化是建立在对自然的理解上的活动,它涉及人文、自然等多学科,集中反映着人类科学文化水平,是通过设计来融合、协调并整合各文化的过程。设计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1 设计文化是各种文化的综合体

设计文化集多个学科为一体,一方面受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又赋予设计创新。一个好的设计,不仅要设计装饰、环境、纹样,还要了解当地的文化、社会、经济、民俗、地貌等,是关乎人、环境、社会的系统性设计。

1.2 设计文化是艺术和科技的结合

设计不仅要具有艺术性,还要在技术层面对受众负责。设计不仅是要看外表,艺术性的设计还应注重文化内涵、结构功能、材料、技术等方面。一个优秀的设计能通过作品向人们展现出时代气息,并且有不乏文化内涵的信息。

设计中蕴含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导向作用使它承载了推动文化发展的重任,当文化以设计的身份出现,它更能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人们的思想、生活中,对人们形成犹如习惯般的影响,更好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无论是造物设计还是艺术设计,都离不开文化。

由于设计有了文化的韵味,使人们对设计有了新的认识,也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首先,设计文化提炼了文化元素。文化是不易把握的概念,但文化形成的元素是具体的、可感知的,如剪纸、木雕等,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在设计作品中这些文化元素变成了重要的符号。设计使文化更加直观,为文化的普及增加了途径;其次,从作品的角度看,文化使设计更具内涵,提升了设计作品的价值,也使作品更加丰满。虽然设计本身会被赋予或多或少的价值和内涵,但在文化层面的内涵会使设计作品更感染人,也更具影响力;再次,设计师的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使设计师不再单一的重视设计的商业价值,而更加重视用艺术手法来表现文化为主、商业价值为辅的设计;最后,对于受众来说,一件富有文化底蕴的设计作品,不但能享受艺术美,还能感受文化美,更深层次地了解文化。所以,设计文化就是在向人倾诉文化。

设计文化将文化在新时代里凝萃成元素或符号,我们提取其中精髓,使它更满足现代人的审美,也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其意义主要包括:

1.3 彰显民族特色

每一个民族都拥有不同的风土人情,所形成的民族文化也不尽相同,从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设计文化就是在本土文化深掘基础上,充分吸收文化底蕴,使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融入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会让人更容易领会文化,设计文化理念的提出,让更多的设计师将自己的作品彰显出民族文化特色。

1.4 美化视觉审美

在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越来越多的设计作品附和商业,设计行业也愈加杂乱,商业化使设计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淡化,也让受众的审美被这些纯粹商业化的设计囚禁。没有文化底蕴和艺术审美的设计是淡薄无力的,也很容易被遗忘,因此,设计文化是改变这一局面的最佳手段。日本从中国古代唐朝借鉴了佛教、艺术和建筑文化,使我们看到日本设计作品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触,体现出了一种典型的东方式文化。现代中国的许多设计却忽略了这一点,过多地强调形式美和商业价值,而忽略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1.5 丰富设计手法

设计需要创新,而创新则要丰富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设计文化促使设计师充实自己,也促进设计行业规范化。文化是多元化的,将文化融入设计需要对各类设计元素进行完善和拓展。当今流行的元素和传统文化元素都是现代设计师可以运用的元素,都体现着文化的演变和时代的交替。从某种角度来看,设计文化也在逼迫设计手法的不断创新和进步,要求设计师有更完善的知识体系,以及对文化的了解和对未来的见解。

2 中国传统器物文化中的设计文化

文化是人类的、社会化的、意识化的特质总和,它包括人类物质产生、精神生产所有活动的过程及产物。从早期的工具制造,到各种生活、生产、战争器具的创造,都关乎设计精神和创新。因此,分析传统器物工艺在不同阶段发展的特性和规律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传统的设计文化就是造物文化,随着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古代思想家们的“道”、“雅”等思想对工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对传统设计文化发展中的重要阶段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讨文化现象和结构,揭示传统文化对设计创造的价值和带来的影响。

2.1 石器及其设计文化

在人类经历的漫长原始社会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石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因此以石器工具使用为主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石器主要是利用石头的刃和尖作为工具使用,按其不同用途,可分为砍砸器、削刮器、尖状器等,其中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凿等。石器的主要制作原料是砾石,虽然当时原始人还未形成有意识的审美,但在材料的选择上已经体现出了初步的智慧。此后,随着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工具功能也更加完善,人们复合使用藤、木加长或捆绑石器,提高了器具的使用功能,更利于生产生活。

除石器外,值得一提的便是骨针(图1,四川省阿坝州出土)和饰品。骨针的出现意味着工具制造水平的提高,人们学会了剔兽骨、削刮、凿眼和磨制加工,也标志着原始服装的出现,人们将骨针和兽皮连接在一起,形成了防晒御寒的服饰,一方面提高了人类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了智力发育。饰品则是由砾石、兽齿、骨头、贝壳等制成。饰品的出现意味着设计文化已经从满足生产需求向装饰工艺过渡。

图1 骨针(新石器时代)

2.2 彩陶及其设计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便出现了陶器,陶器的发明,说明了人类能够运用火改变一种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依靠这个技术,人类便能创造出预先设想形态的器物,也标志着人类开始了改造自然的漫漫长路。

随着制陶工艺的发展,形成了制陶工艺中最为出色的彩陶。彩陶多为黄褐色、土褐色,一般绘有红色和黑色的装饰纹样,此时设计体现出质朴淳厚、简练单一的特点,极具研究价值。彩陶造型设计上多使用仿生的手法,例如人面彩陶瓶(图2,甘肃秦安出土),折射出母系社会的价值核心,也体现了原始人对生命诞生的敬畏,此时的器物设计已经有了律动美和节奏感。制陶工艺与绘画技艺共同提升。彩陶上的装饰纹样多绘有几何纹和鱼、鸟等动物纹,制造者们用简单的线条表现了复杂的生活内容。形象的纹样揭示了独立绘画的起源,也为之后的陶瓷艺术装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

图2 人面彩陶瓶(庙底沟型)

2.3 青铜器及其设计文化

青铜器不仅是生活器具,更有严格的等级和象征意义。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青铜器和礼器是夏朝时期的爵和斝。司母戊方大鼎(图3,河南安阳出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青铜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它体形高大方正,饰有神秘的饕餮纹和虎噬人头形象;用对称的形式产生庄重感;边角分明,有威武感。除青铜鼎以外,商代的重要礼器大多是青铜器具,其中最具代表的是用于大型祭祀的盛放食物和酒水的容器。它们工艺精美,装饰多样,反映了当时王室贵族对祭祀礼仪的极度重视。

图3 司母戊方大鼎(商代)

在宗法伦理的意识作用下,伦理意识和对天地的崇拜取代了早期的崇尚武力文化。此时的青铜器不再一味严厉威武,而呈现出雅致的造型形式。社会制度及文化的演变,使青铜器风格不再单一,使青铜文化由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自觉性的萌芽。

2.4 瓷器及其设计文化

瓷器是中国除了四大发明外,十分重要的发明,瓷器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瓷器最早出现在商代,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在2000年前的东汉。瓷器的出现快速取代了其他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日常用器具,特别是陶器,由于瓷器坚固耐用、美观大方、制作成本远低于漆器、铜器,成为大量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瓷器品类繁多,大致可分为青瓷、白瓷、彩瓷三大类。

瓷器设计在国家四分五裂、文化背景丰富时期产生了显著变革,各类艺术的蓬勃发展和人才辈出的状态也带动了瓷器工艺发展。魏晋之后,中国造园艺术蓬勃发展,瓷器中也随之出现大量动植物造型,也体现了当时社会追求情趣,强调内心感受,这些造型也使瓷器充满自然生趣,更具有灵性。

到宋代,瓷器装饰工艺已十分纯熟,各窑系的装饰手法也各具特色。如定窑的白瓷刻花、划花、印花;观台窑的白釉划花、剔花,绿釉下黑彩。装饰手法的成熟,使瓷器工艺艺术发展到了极致。此外,装饰形式方面,工匠们运用传统绘画、书法,利用超凡的创造力,传达出犹如天赋般的审美造诣和艺术追求。

在明代,原有的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的装饰手法逐渐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青花、斗彩、五彩等。明代宣德时期是青花的黄金时代,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色泽浓艳,其装饰纹样题材多样,有虫鱼鸟兽、草木花卉、云龙、海水、人物等。如青花海水龙纹瓷扁瓶(图4,故宫博物院藏),色泽明艳、画意豪放,腹部饰满海水龙纹,颈部饰卷草纹、缠枝纹,是明代青花中的代表作品。

图4 青花海水龙纹瓷扁瓶(明 宣德)

每个时代的设计作品都凝聚了当时最新的工艺、科技成果,当工艺、造型、装饰手法都发展到鼎盛阶段时,人们便开始追求实用性、科学性。而现代器物便是集造型美、装饰美和艺术美于一身,并利用先进的科技、成熟的工艺,使造型和功能完美结合。

3 设计文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为当代文化发展创造了机遇,但也制约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对文化的保护也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文化无比辉煌,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丰富历史遗产,设计创新与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巩固文化地位。

3.1 本土化设计

上世纪50年代后,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设计长期处于落后甚至是停滞状态。优秀的传统艺术并没有被完好地继承下来,设计、艺术上的研究并没有对今后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学术上的成就也无法和其他学科相提并论。改革开放后,一些学者认识到设计要先解决本土化问题,从民族文化和古典文化切入,开始了系统的学术研究,其中张道一就是典型代表,他对中国工艺思想史研究的首创性是不可否认的。

设计师应该是文化沟通的传播者,其价值应该在于正确理解本土文化和全球化的相互关系。中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在设计上,深厚多样的传统文化里应使中国拥有与众不同的设计文化。中国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于民族符号的表面借鉴,而是应该体现出中式思维方式,体现出民族主义心理,创造出新的文化样式,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多元化、全球化。

3.2 生态化设计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自然也逐渐无法承载人类所带来的生态危机,能源、环境、生态问题也被愈加重视,这也使如何平衡生存与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挑战。要摆脱危机,首先要端正认识,重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城市的快速扩张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变,我们要在自然条件的制约下创造人工环境,既满足人类自身发展,又不违背自然规律,形成良性循环。

生态化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从环境角度,减少耗能,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二是从商业角度,降低成本、减少潜在风险,提高竞争力。生态化设计应渗透在各个生产生活领域,使设计思维发生逆转,强调以消费和环境的整体关系出发,审视设计的合理性和创造的必要性。

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方向,设计应该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并体现出当时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貌。没有文化内涵的设计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石头,经过千百年文化的打磨与考究,便注入了思想、价值和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设计想要成为经典,就必须具有民族特有的审美和文化,这样的设计才是真正服务于人的设计,才能从容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

参考文献:

[1] 朱锷.消除设计的界限[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日]原研哉.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 陈鸿俊.中国工艺美术史[M]. 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4] 李砚祖.设计文化——理解平面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 邱春林.设计与文化[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文化设计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