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大院:繁华落尽的清代豪门
2016-03-23李贵平
文·图/ 李贵平
韩家大院:繁华落尽的清代豪门
文·图/ 李贵平
韩腾蛟当年中武举的匾额
①韩家大院被认为是川西南最后“活着”的清代民居
四川雅安东北24公里处的上里镇,为古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重镇,也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驿站。
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石板铺街。镇南四家村,有一座声名远播的韩家大院,被认为是川西南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之一。韩家大院位于上里镇四家村,始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占地4600平方米。大院分3处7个四合院,故又有“七星抱月”大院之称。
我从韩家大院斑驳的老屋、族人的口述、发黄的典籍和各种文献中,打捞出这家昔日豪门极富传奇的兴衰史。
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
明末清初,雅安上里镇主要以韩、杨、陈、张、许五大家族各自称霸一方,即杨家顶子(官宦世家)、韩家银子(经商钱多)、陈家谷子(粮田众多)、许家女子(靓丽娴淑)、张家碇子(习武设镖)。当地至今仍流传着这五大家族各自的不俗伟业。
韩家大院被认为是川西南最后“活着”的清代民居,它原汁原味,凝聚时光。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韩家大院,仿照北京的官府宅邸风格而建。它坐东向西,三院,每院三级,院院相通,由七个四合院组成,被当地人称为“七星抱月”。
从大门进入,院子四面由房屋围合而成,以红砂石板铺地。门前有鼓乐台、上马石。整个院落古朴大方。三座院落越来越高,意为“步步高升”。整个建筑融入很多民间思想和官场思想,如台阶石的级数、尺寸大小都严格遵循了当时的习俗文化。
屋子正中,供奉的是韩家的神龛。上面雕有二龙抢宝及金凤朝会图案,寓意此地龙凤呈祥。牌坊柱下,是雌雄二狮,寓意此宅吉祥太平。中间供奉的是韩家始祖大人韩廉的牌位。
韩家人讲,这座古宅从建设到完成,前后经历上百年,耗费三代匠人的心血。修建过程中,花在雕刻上的功夫可谓不厌其烦。我留心数了下,大院的门饰、窗棂等处共有900余幅雕刻精品,多为镂空雕、木雕镶嵌等,人物大到10余厘米,小至几厘米,性格、情感、五官、体态等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内容涉及耕耘、垂钓、锂鱼跳龙门、陈州放粮等,刻画精细之致,显得很有亲切感,透出艺术灵气。
如今,韩家的后代大都住在这个院子里,十几户人家占据着不同的厅房。多余的房子则开成了客栈。
②飞檐上的神兽
③韩家大院窗花与门木刻
④祭奠用的案牍
⑤台阶象征步步高
我在院子里看到,几名外地来的游客坐在树下打牌下棋,喝茶聊天。几位成都来的摄友扛着相机和脚架穿进穿出,拍摄那些精美的门饰和神兽。另有几个客人说不想回去了,今晚就下榻在这院子里,享受在城里难得找到的古客栈氛围。
富甲一方权倾一时的豪门
通过对韩家大院的实地踏勘,回蓉后又在四川省图书馆“泡”了几天,终于打捞出这个望族的传奇发家史。
明末清初,为避战乱兵燹,远在陕西的韩氏先祖韩廉,带领家人经汉中入川。那是一段吃尽苦头的迁移之路:凄风苦雨,抛别故土,千里川陕道,望断不归路。瘴气、酷阳、冻馁、寒夜、伤痛、倒毙……当时入川的还有更浩大的移民潮,他们或三五成伴,攀援于蚕丛山道,或为官兵敲诈,或遭匪患拦截,或受虎豹袭击,有人在中途就倒毙不起。激流山峦间,酷暑寒冬里,留下无尽辛酸的血痕足迹。
①韩家始祖韩廉的牌位
韩氏先祖韩廉跋涉了大半年,带着20多名族人来到四川雅安,在崇山峻岭中的上里镇安家落户。他们将陕西的土布输入西南地区销售,由于经营有方,生意兴隆,财力渐渐兴盛。很快,韩家又盯上雅安地区极富盛名的边茶交易,这也是韩家后来发展起来的主业。四五年后,韩家人依靠由布业、茶叶等积攒的财富,在自贡买下七口盐井,拓展几大产业,获得成功。
清嘉庆年间,依靠地处雅州丰富植被的优势,韩家又成功搞起了木材生意。鼎盛时期,韩家已垄断了周边市场的布、盐、木、茶等,成为富甲一方的豪门。由于人丁兴旺,原有的老宅已无法容纳家室成员,韩家第二代入川者便开始另建大院,也就是现在的韩家大院。
②库房现在凋敝了
③大院从开建到完成前后经历上百年
④上里镇二仙桥,曾由韩家出资修缮
韩氏的发展,经历了数代人的奋斗取得成功后,他们逐渐意识到一个道理:如果处在钱盈权弱的社会地位,始终会让家族处处被动。于是,他们开始谋求在官场上的作为。韩家大院的第四代主人——韩廷藩通过苦读勤学,获清庭钦点进士,成为韩家历史上第一位做官的后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古至今,正是韩氏家族遵循“韩氏家规十八条”的治家理念来严格要求嫡嗣子孙,才成就了鼎盛的韩氏家族。“敦伦纪、重祖坟、慎葬埋、重祀典、谨嫁娶、谨嗣续……”韩氏“家规十八条”的治家理念,要求家族嫡嗣子孙,恪遵不违,并落实在治家、经商、为官、处世等细节上,在举手投足间如影随形般化为习惯,才成就了鼎盛并光耀数代的豪门。细细品读韩氏家规,至今仍然能带给我们许多启发。
我注意到,韩家第四代主人韩廷藩制定的《家训喻志》很有意思。《家训喻志》开篇即谈到韩氏先祖韩廉一生栉风沐雨带族人由陕入川、光耀家族建设的三大成绩:一是购置田二顷,约二百亩,二是修房屋四十余间,三是修引水渠和出资维修二仙桥等。韩氏一族在后来的两百年中,奉行“学而优则仕”的道理,培养出不少“庙堂”之才,庇护了家族在长达两百多年时间内,如鱼得水般活跃于政商两界,做了不少善事,受到乡贤拥护,也维护了一方安定。有趣的是,清咸丰年间,韩家私塾里还出现了女性学员的身影,这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里算是开明之举,颇受乡人褒赞。
战场上“杀”出个兵部尚书
韩家大院的正厅,书有一块“踩草梭标”的金字匾额,这是韩氏一族第五代主人韩腾蛟亲手所题的高匾。显赫一时的韩腾蛟,是凝结了韩家“光荣与梦想”的最威风人物。韩腾蛟是清道光初年从雅安考出去的武举。他长得虎背熊腰,武功高超,人又聪明,极富城府,后因屡立军功,步步晋级,位高权重,渐渐接近朝廷的权力中心。
韩腾蛟之后,韩家为官人数代代皆有,成了官商两道游刃有余的大家族。但韩家最终还是衰败了。韩氏的没落基本与政治无关,主要是光绪年间后人在经营上出了问题:先是在自贡的盐井被人讹了去,随后在雅安的茶庄、木业、商号又连年亏损,到民国初年,诺大一份家业已是繁华落尽,无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韩家大院被没收,大院中的一院曾被作为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办公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些老宅和残存的院产都相继还给了韩家后人。
(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