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春节
2016-03-23王璐
文/本刊记者 王璐
指尖上的春节
文/本刊记者 王璐
刚刚过去的猴年春节,抢红包成为了节日期间最大的“主角”,抢红包活动的范围之广、参与度之高、形式之繁多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咻一咻、刷一刷、摇一摇,将局部肢体的灵活协调性以及速度体能发挥到了极致,在频繁的切换和热情的期盼中,兴致勃勃地玩起了红包大战。
“互联网+红包”正成为新的春节符号,难怪有人说,这是一个指尖上的春节。
“集五福”大战
众多红包大战中,又以支付宝集五福活动引发的全民参与热潮最为热烈。支付宝用户通过“咻一咻”的功能不仅可以直接“咻”出现金红包,还能“咻”出五种不同内容的“福卡”,各集齐五张便可参与共分超两亿现金红包!如此诱人的一个大红包,自然带动了很多人的参与热情。集五福的第一阶段,企图在支付业务基础上抢占社交功能的支付宝推出:添加10个支付宝好友可随机领取3张福卡。瞬时让勤劳智慧的用户们不仅寄希望于“手机掉馅饼”,更下定决心将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手机)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见面的第一句问候变成了“你有几个福了?”、“打开支付宝,输入口令,就能加我为好友,快帮帮忙吧!”这样一条信息频繁出现在各种朋友群里。一时间,平日里含蓄内敛的人敢于大胆地告白加对方为好友,彼此间不熟悉的人变得情同手足,大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势头。
支付宝推出的集五福活动让很多人对“福”字充满从未有过的热情,马云棋高一招的营销策略在于对“敬业”的崇尚,最令人百爪挠心的不是一个福都没有,而是集齐了四个福以后,寻找那第五张神一样存在的令人魂牵梦萦的“敬业福”。有网友打趣,江湖戏言6种东西找不到:长生丹,后悔药,铁老大的火车票;绝情丹,情花毒,支付宝的敬业福。大家身体力行地展现对“敬业”的深切渴望和心悦诚服。朋友圈、微信群、贴吧,到处都是换卡、卖卡的信息。有传闻称,一张“敬业福”甚至能在黑市炒出上千元的高价。
随着大年三十儿晚上的传统节目春节联欢晚会的临近,全民抢红包热潮行至巅峰。有道是态度决定一切,运气暂且可以先放一边,但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有网友为了避免疏漏,提前将BTA公布的红包方案整理出时间表,执行力强大的网友按抢红包时段提前上好闹钟,同时备注好抢红包口令,按部就班地执行冲刺计划。
根据支付宝提供的数据显示,大年三十儿晚上20点多的时候,参与“集五福”活动的全体用户中只有8000多人集齐了五福,这意味着平均每人可分得2.6万元。然而22点40随着春晚又一轮咻一咻结束后,五福集齐者就涨到了68万人,支付宝最终揭晓,79万人平分2.15亿现金,每人分得271.66元。“抢红包”游戏结束后,大家又恢复了本来的矜持。商家饱赚人气,策划实施了一出稳赚不赔的大戏,绝大部分人在与红包擦肩而过之后只剩下怅然若失。
首次与央视春晚联手的阿里给出的数据显示,在春晚进行中,支付宝“咻一咻”互动平台总参与次数达到了3245亿次,是去年春晚互动次数的29.5倍,并且有11亿对好友成为支付宝好友,有30%的用户选择将福卡送给了家人。
抢并快乐着
抢红包的队伍中有很多人并没有将目光锁定在支付宝2.15亿红包上,而是更乐于选择通过互动的方式参与其中,因此微信朋友圈成为了春节红包的又一大阵营。用户们看重与熟悉的亲朋同事之间联络感情,同时为节日增添一些娱乐的气氛。在记者发起的对身边亲朋的一项调查中,31.4%人表示自己“抢并快乐着”,而并没有在意和统计春节期间抢红包的盈亏情况,甚至有37%的人表示“亏并快乐着”。
腾讯数据显示,全球共有4.2亿人次收发微信红包,除夕当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80.8亿个,参与“刷一刷”QQ红包的总用户数为3.08亿,共刷1894亿次,QQ除夕当天的红包收发总量达到42亿。微信峰值每秒40.9万个。
江湖戏言六种东西找不到
长生丹,后悔药,铁老大的火车票
绝情丹,情花毒,支付宝的敬业福
今年的抢红包壮观景象中,抢红包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属了,这场全民狂欢的游戏开始向中老年人扩张——“全家老少齐上阵”。由企鹅智酷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红包”大数据报告》显示,小于19岁、20-29岁、30-39岁3个年龄段的网民中,约有90%的人开启过红包服务;40-49岁网民中收发过红包的人有83.7%;50岁及以上的网民中,也有64.6%的人喜欢参与红包“角逐”。
红包虽小,却折射出互联网技术与文化对人们生活的深层次改变。
都是“红包”惹的祸
“抢红包”的“抢”字其基本解释:夺,硬拿。“抢”字当头,似乎迎合了许多人力争上游的积极人生态度,也暗含着对巨大人生财富的欲求不满。
小刘是一名小学老师,因为春节正值寒假,她有更多的时间来抢红包。“我们是1月下旬放的寒假,当时抢红包的热潮已经来临了,我还在朋友圈里开玩笑说,今年要靠抢红包发财呢。”整个假期,小刘对抢红包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白天,妈妈叫她去买对联,被她给推了,因为要抢红包;晚上,朋友喊她聚会,她也不去,理由还是要抢红包;除夕夜,爸爸给她递来一个红包,她倒是不客气地收下了,可话还没说上几句,闹钟响了起来,她立即抱着手机抢红包去了。她自己略为夸张地总结:整个假期除了吃和睡,就是抢红包了。像小刘这样原本与家人团聚、共叙亲情的美好时刻还没来得及迎来更好的表达方式,就被“抢红包”无情地朝攀暮折。如此这般舍本逐末地方式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亲情需要有感情有温度的表达和传递,一个大大的拥抱抵得过一切红包。
不仅如此,互联网红包引发的诸多不和谐,也成为了节日之中的遗憾,甚至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期间以健康、财产和生命安全作为代价换取红包。
春节期间,江苏扬州张女士为了抢红包,忙得不可开交。从除夕到正月初二,张女士连抢3天红包,玩得不亦乐乎。初二晚上张女士给孩子洗澡时,突然发现她的右手腕处竟然鼓起一个拇指大小的包,两天后不见好转,张女士便去医院。据接诊医生介绍,经诊断,张女士手上长出的包是腱鞘炎,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鼠标手”。
节后各大医院的眼科也异常火爆,据同仁医院眼科刘卫华大夫介绍,人们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容易造成视疲劳、干眼症、视力下降等眼部疾病,出现眼睛干燥、酸涩、有异物感,或者怕光、流泪、视物不清等现象,到医院进行扩瞳验光等检查发现,散光、近视度数增高。由于长时间盯着手机、电脑造成睫状肌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眨眼次数由每分钟20~25次减少到5~10次,从而减少了泪液的分泌,造成眼睛干涩不适,国外将这些现象统称为“显示器症候群”。这样的病例在春节后较为多见。
春节前,正在驾驶轿车的男青年胡某被微信朋友圈里红包诱惑,一边开车一边玩弄手机,一心二用地看着热火朝天的朋友圈红包大战。还为抢得几个几毛钱的红包沾沾自喜。当轿车行至一个交叉路口时,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与一辆红色的轿车发生碰撞,导致双方车辆近万元的经济损失。
科技往往是一把“双刃剑”。不法分子也瞄准了网络诈骗的“新领地”。沈阳一派出所接到报警,市民张女士为了在春节期间不错过大家发的红包,下了一个名叫“抢包神器”的软件,却不想使用之后不但红包没抢到,就连自己的微信余额也被洗劫一空。回过劲儿的张女士恍然大悟,原来正是这红包神器在作怪,抢红包是假,窃取钱财才是真,其实质属于网络诈骗。
互联网时代的新馈赠
随着时代的变迁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互联网红包成为人们新的庆祝新年的方式,它让亲人朋友间温润的情感在红包的收发间得以传递。微信等移动社交软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高渗透,让之前以电话拜年的方式慢慢被取代,不同的拜年方式呈现着不同的时代烙印。记者的调查中显示,超过85%的参与调查对象参与春节期间抢红包的活动,而几乎所有参与了者最终都以娱乐及亲朋好友及同事同学之间联络感情为目的。超过85.6%的参与者表示,抢红包并不会疏离亲情和冲淡年味,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年味儿,互联网红包是一种过年的新方式,是时代发展留下的印迹。
企业以不同形式派发红包能够推广品牌、提升形象,也烘托了春节的节日气氛,表达了对当下乃至未来的良好期待。多年来,港澳地区经常向永久及非永久居民派发红包,旨在进一步与市民分享经济成果,新加坡也有类似行动。无论向全民发红包,还是“送温暖”,都体现了还利于民、还富于民的优良传统。
互联网红包为人们的节日时光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乐趣与放松,同时也是一种极具形式感并且有分量的社交行为,将欢乐吉祥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互联网空间。
有人认为红包是体现诚意的表达,因为是真金白银,送出的祝福不会显得虚弱无力。在群里点开一个红包,能够感受到久违的节日喜庆感,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激起了潜藏于我们心底对情感联结的渴望。无论如何比点赞和群发诚恳多了。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认为,微信红包拜年融合了网络新技术和中国传统民俗,丰富了人们的社交空间,紧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传达友情、亲情的同时,给民俗文化增添了现代、娱乐的新气质。
事实上发展到今天,“互联网+红包”恰好成为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习俗巧妙结合的重要体现,使中国的传统红包习俗进入“数字化时代”,它强化了网络空间的交往,增进了感情交流的互动方式,其本质上是年俗的体现,也是传递祝福的一种方式,让人际交流更频繁、更密切、更平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红包开始形成一种新民俗。
许多人认为,2016年,互联网红包将带动商业模式的升级,并带动互联网特色向更深远的维度迈进。没有哪一项娱乐传播活动能像互联网红包那样达到如此大规模的影响,同时集趣味性和美好寓意于一身。互联网红包体现了中国民俗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的中国式过年方式,并留下鲜明的中国印记,春节已经迎来了互联网时代的新馈赠。
“抢红包”抢走了什么
当然,我们在点赞互联网红包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它的弊端。凡事过犹不及,手机“抢红包”也要把握好分寸和热度,不能让抢红包变了味儿。
第三方消息推送技术服务商“个推”基于6.5亿日活跃用户提供的数据显示:除夕和初一,平均每个用户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是3.91个小时,比过去一年每天的平均值多了1个小时。其中,春节期间从一线城市返乡的人群,“低头”时间尤长。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表示,“指尖社交”占据了太多的时间,让假期变成了手机上的忙碌,真正陪伴家人的时间明显偏少,方式也比较单一。大家应适当节制对手机的依赖,在现实的交流中提高团聚的幸福感。”
无论家远在何方,过年的时候都要回家团聚,在春节这个意味着团圆的特殊时期,全家人的相聚似乎为奋斗了一年的人们找到了一年中短暂却最温暖的归宿,珍惜亲人相聚时的美好时光,用亲切的交谈和笑容维系美好的亲情,当真诚交流和微信红包相辅相成时,亲情才能日渐紧密,从而感受新春的温暖和力量。但回家与家人说不上几句话就只顾着以社交网络屏蔽与家人的沟通,显然与春节归家的意义背道而驰。
中国人向来注重礼节,在人情往来、待人接物中增进感情,如果一门心思专注于抢红包,与别人交谈时心不在焉,由此怠慢了别人,也显得不够礼貌。公司的年会、好友的聚会,原本是应该面对面增进交流感情的时刻,却经常上演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看手机”的尴尬。
另一个使人无法忽视的群体就是老年人。作为坚守传统文化的重要人群,多数老年人都对互联网红包不为所动,一方面缘于对新生事物接受的能力较之年轻人弱,一方面他们扮演着家家户户传统过节方式中的主角,打扫房屋、张罗年夜饭使得他们大多数人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过年的琐碎中,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关注互联网红包。尽管并不轻松甚至比平时更为操劳,但期盼团圆、享受团聚才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在接受记者调查的参与者中,表示抢红包并不会疏离亲情和冲淡年味的85.6%的参与者,按年龄划分绝大部分属于25-40岁之间的中青年人,而问及家人对自己抢红包的态度,83%的人表示家里人并不觉得困扰甚至采取支持的态度。老人对孩子的爱永远是无私且宽容,甚至是毫无原则的。在父母心中,对春节的美好没有过多苛求,仅仅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已是最大的幸福,哪怕面对着子女们忙碌奋战的背影。宽容的爱更应该唤醒亲情,因此手机红包,适当玩玩未尝不可,但是实在不该占用太多团聚时光,冲淡了团圆的本意。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开篇之作,春节是全世界华人心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持续最长、内容和仪式最多、节奏感最强的一个节日。让我们带着回忆穿越到儿时的画面,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但全家人在“守岁”的时刻,祭祖、吃年夜饭、包饺子、压岁钱、放花炮……,庄重又充满激情,深情又富有浪漫。鲁迅在《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中曾描写道:“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到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
春节的文化符号是维系春节传统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情感与心理的凝结,将这些文化符号传承下去是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如今互联网科技多元化发展的环境中,我们一方面需要认真思考传统文化如何找到创新发展的途径,所谓的创新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正确释读和深刻领悟。但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无论怎样创新,我们应该始终怀揣敬畏之心,对传统文化的情感真核坚守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