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2016-03-22刘芳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预设

刘芳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中预设教学目标是必不可少的,生成目标又具有必然性。处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策略主要包括:明确教学目标,精心预设;围绕教学目标,弹性设计;落实教学目标,促进生成。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53-0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破了传统的学科课程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理念,更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教师要面临的课堂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开放性的特点。处理好预设与生成,捕捉有效信息,创造性地开展指导、提高课堂实效,就成了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预设与生成——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预设的重要性

预设教学目标,即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科本身的发展,预先确定学生可能达到的结果。

教育活动需要一个标志来规划整个教学过程,规定学生发展的方向;需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规划他们今后要学习的内容。教学目标的预设“能够帮助我们时刻观察、选择和计划,让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1],预设通常占据教学目标的主导地位。郭元祥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非学科性必然要求要预先设定教学目标,否则,教学活动极有可能仅仅成为学生放松休闲的一种游戏活动,而失去了课程本身的价值。

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建构知识体系,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并不完全就是该主题活动的真正知识,此时需要教师根据预先设定的教学将主题活动探究的信息传达给学生,适时的引导学生挖掘主题活动的真正内涵,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生成的必然性

教学目标的生成指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开展自然产生的新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目标有一个动态的建构,教师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预设的教学目标进行拓展和延伸,此时教学目标便是一种情境化、过程化、个性化的教学目标。[3]

综合实践活动大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给定学生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即时评估,判断教学事件的性质,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例如,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蚕》的学习时,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观察蚕生长过程的发展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观察技能。但有些学生可能会由蚕的生长提问:为什么蚕卵一定要在春天孵化?此时教师就要迅速判断这个问题有必要生成新的知识点,然后再就此拓展延伸。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策略

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在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上需要更多的去思考,找到有效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精心预设

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的首要前提是,教师应该具有十分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思考与能力、情感与态度。教师要对教材作全面分析,明确本课包括哪些知识点,与前后教材有何联系,确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分析学生的学习,有何活动经验,结合教学内容,确立能力与思维目标等。

综合实践活动的优势就是在于能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情感的发展有所促进。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认真分析这方面的目标。同时,对学生在综合课程中可能达到的目标也要做一定的思考。这些预设的目标可以让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时“心中有数”,这样才不致于造成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

(二)围绕教学目标,弹性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大多数是以学生操作为主的探究性课程,教师要努力建构简约的框架式结构,但在具体环节时,必须精心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准确把握课堂指导的节奏,从而促进学生不断迸发新的灵感。

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像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要策划教学行进中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4]这种模式看似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既定框架的限制,为他们大胆假设与创新创造了条件,生成互动式的课堂也能够变为现实。

(三)落实教学目标,促进生成

教学目标的落实,不仅包括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应该思考:本节课还能让哪方面的目标得以生成,还能促进学生哪方面的成长与收获。在学生具体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教学事件加以分析判断,促进新的教学目标的生成和落实。通常,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导致新的教学资源很容易生成。即时生成的资源,有时已经超过阶段目标和教学设计原有的需求,其价值和意义已经超过了原本的设计,因此,教师或许需要通过改变教学轨迹,放弃预设的部分环节,以顺应即时变化。[5]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的,而是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资源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和体验才能不断加深。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70.

[2]郭元祥.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9-10.

[3]汪明春.预设与生成——关于课程目标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5.

[4]李荣.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落实课堂教学目标[J].四川教学学院学报.2005(2).

[5]陶轶敏.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策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12.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预设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