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正常人长波紫外线最小持续性黑化量的测定与分析
2016-03-22叶聪秀郑跃万苗坚易金铃李美荣尹颂超赖维
叶聪秀 郑跃 万苗坚 易金铃 李美荣 尹颂超 赖维
[摘要]目的:探讨广州地区171名正常人长波紫外线最小持续性黑化量(MPPD)的范围及其与性别、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以及ITA分级的关系。方法:以美国进口的Solar 601-300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为光源,于2010年1月-2015年7月,测定171名在广州居住5年以上的健康志愿者背部正常皮肤的MPPD值,结果在照射后2-3h由两名经验丰富的观察者同时评定。结果:171名受试者的MPPD均值为(9.13±2.03)J/c㎡,男性MPPD均值为(10.32±2.64)J/C㎡,女性MPPD均值为(8.92±1.83)J/C㎡,男性显著高于女性(JD=0.01);18-29岁年龄组的MPPD值为(9.22±2.22)J/c㎡,30-50年龄组的MPPD值为(9.27±2.11)J/c㎡,50岁以上年龄组为(8.92±1.82)J/cm2,各年龄组之间MPPD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的(JD=0.55);III型光生物学皮肤MPPD值(9.15±1.89)J/C㎡,与IV型皮肤(9.12±2.17) J/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93);个体类型角(ITA)分级各组的MPPD值分别为:2级组(8.61±1.47) J/C㎡,3级组(9.13±1.97)J/C㎡,4级组(9.50±2.51)J/C㎡,各组之间MPPD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O.26)。结论:广州本地居民长波紫外线MPPD值范围与国内其他地区正常人MPPD值差异不大,表明中国黄色人种对长波紫外线的敏感程度差别不大;同时发现其仅与性别相关,与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及肤色无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最小持续黑化量;长波紫外线;性别;皮肤光生物学分型;个体类型角
[中图分类号]Q6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6)02-0047-03
最小持续性黑化量(minimal
persi s tent
pigmentdose,MPPD),是指在长波紫外线(longwave ultraviolet,UVA)辐照后2-4 h在整个照射部位皮肤上产生轻微黑化所需要的最小紫外线辐照剂量或最短辐照时间。测定MPPD值目前主要应用于两方而:判断皮肤对长波紫外线是否敏感及敏感程度,评价防晒化妆品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Protection factor of UVA,PFA)。由于目前国内外测定MPPD值的报道很少,因此,笔者科室应用美国原装进口的Solar 601-300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作为照射光源,测定广州本地居民171名健康志愿者的MPPD值,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以及个体类型角(Individual typologyangle,ITA)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健康志愿者171名,在广州地区居住5年以上的本地居民,其中男性26名,女性145名,年龄18-61岁,平均为(41±12.4)岁。所有受试者均无光敏感疾病史,无系统使用或局部外用光敏性药物史。背部受试部位无炎症、色素沉着、多毛和瘢痕等。试验前,每位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和方法
1.2.1 仪器:光源为Solar 601-300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Solar Light Company,Inc)。灯管为300W氙灯;长波紫外线(UVA)和中波紫外线(UVB)滤光片规格:UVA波段为UGII (lnun)和WG320 (lmm),UVB波段为UGII (lnun)和WG335 (lmm);输出光源波段范围为290-400nm,低于290nm和高于400nm波长光源输出率<2%;日光紫外模拟系统共有6个孔,照射形成边长为8mm的正方形光斑。紫外线辐照计PMA2100 (Solar Light Company,Inc),经中国计量院校正。
1.2.2 方法:测定时间为2010年1月2015年7月,测定部位为背部脊柱两侧。为了避免因解剖差异对结果的影响,随机选取受试者背部左右侧进行照射。曰光模拟系统6孔的照射能量为19.7-75mw/C㎡,其能量递增幅度为25%。观察指标为照射后2-3h照射部位可以察觉的黑斑(MPPD值)。由两名经验丰富的观察者同时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MPPD值用均数和中位数表示。采用SPSS20.O软件包对MPPD值进行频次分布情况分析,并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性别、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以及ITA分级各组进行分析,P 2 结果 171名受试者的MPPD均值为(9.13±2.03)J/C㎡,范围5.47-16.80J/c㎡,中位数为8.60J/C㎡。经频次分析后发现受试者的MPPD值呈正态分布(见图1),因此选择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各组MPPD值均数之间的差异。 2.1 MPPD值与性别的关系 171名受试者中,男性26例,MPPD均值为(10.32±2.64)J/C㎡,范围5.61-16.80J/c㎡;女性145例,MPPD均值为(8.92±1.83) J/C㎡,范围5.47-16.80J/c㎡。经检验,广州本地居民不同性别之间的MPPD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O.01>0.05),见表1。 2.2 MPPD值与年龄的关系 将受试者按年龄分别分为18-29岁、30-50岁(含30岁)和大于50岁(含50岁)三个年龄组。18-29岁组MPPD均值为(9.22±2.22)J/C㎡、30-50岁组均值为(9.27±2.11)J/C㎡,大于50岁组均值为(8.92±1.82)J/c㎡。经检验,各年龄组间的MPPD值无统计学差异(P=O.55>0.05),见表1。
2.3 MPPD值与皮肤光生物学分型的关系
171名受试者中,依据FitzPatr ick分类确定皮肤光生物学分型,III型86名,Ⅳ型85名,纳入受试者中未见其他皮肤光生物学类型。经检验,不同皮肤光生物学分型间的MPPD值无统计学差异(P=O.93>0.05),III型(9.15±1.89)J/C㎡与Ⅳ型(9.12±2.17)J/C㎡皮肤受试者的MPPD均值差别不大,见表1。
2.4 MPPD与ITA分级的关系
使用分光测色计(CM-700d,Konica Minolta,Japan)测量照射部位照射前的L*a*b*值,然后根据公式ITA=[arctangent(L50)/b)×180/Π]计算出ITA,按照ITA人类皮肤可分为5级,分别为:ITA>55°为1级,皮肤非常白皙(Very light);55°≤ITA>41°为2级,皮肤白皙(Light);41°≤ITA>28°为3级,皮肤中等(Intermediate):28°≤ITA>1O°为4级,皮肤黑(tan),ITA≤10°,皮肤非常黑(BroWn)(其MPPD值见表1)。纳入的171例受试者中,ITA2级20例,3级122例,4级29例,未见1级和5级者。其MPPD值分别为(8.61±1.47)J/C㎡,(9.13±1.97)J/C㎡和(9.50±2.51)J/C㎡;经检验,ITA各级MPPD值比较虽然无统计学差异(P=O.26>0.05),但是比较发现ITA4级组均值明显高于2级组,考虑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例数太少,未检出其中差别。
3 讨论
长波紫外线(UVA)是指波长范围在320-400nm的紫外线,到达地而的UVA能量可达紫外线总能量的95%以上,而且超过50%能够穿透皮肤达到乳头层和网状真皮。目前研究表明,UVA不仅引起皮肤色素沉着,与光老化关系密切,而且可以引起皮肤光毒和光变态反应,甚至可能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增加皮肤肿瘤发生率。UVA照射皮肤可引起皮肤黑化。MPPD是基于持续性黑化特征提出的,用于反映人体皮肤对UVA的敏感程度及评价防晒化妆品PFA值的客观指标,并得到了国际范围内的认可。目前国内其他地区关于MPPD值测定的报道非常少,因此,笔者测定了171名在广州居住5年以上的正常人群的MPPD值,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以及ITA分级的关系。
通过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的使用同一光源在同一部位测定的MPPD值比较,发现北京、上海、重庆和广州测得的MPPD值差异不大,这表明中国黄色人种对长波紫外线的敏感程度差别不大。在性别差差异上,袁超等认为MPPD值无性别差异,但是本研究发现男性MPPD值显著高于女性,考虑原因可能有:①男性角质层较女性厚,对UVA耐受力强;②男性平均日晒时间比女性长,使其对UVA的耐受力增强。具体原因,将在后续的试验中进一步研究确证。
在皮肤光生物学分型差异上,刘玮等和戚东卫等认为随着皮肤类型增加,MPPD值逐渐减少,但是本研究在扩大样品量的基础上发现in型与Ⅳ型皮肤之间的MPPD值无差异,与袁超等结果一致。在KIPPD值与ITA分级(即肤色)相关性上,袁超等初步发现MPPD值与ITA具有密切相关性,本研究在具体研究IvIPPD值与ITA各分级的关系后虽然未检验出ITA各分级之间的差异性,但是从均值上看ITA4级组的MPPD值显著2级组,这表明肤色越白皙,对UVA耐受性越差。本研究首次研究MPPD值与年龄的关系,但是未发现各年龄组间MPPD值具有差异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测定了171名广州本地居民的MPPD值,这是对国内各地区人群MPPD值数据的重要补充,同时发现其只与性别相关,与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及肤色无明显相关性。这对于选择MPPD值用于正确评价人类皮肤对长波紫外线的敏感程度、光老化研究、光致癌和光防护方而均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