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参与式学习 培养地理实践力

2016-03-22魏学锋牟丽芸舒德全博兴县教学研究室山东滨州56500博兴县实验中学山东滨州56500滨州市教学研究室山东滨州56600

地理教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实验活动学生

魏学锋牟丽芸舒德全(. 博兴县教学研究室, 山东 滨州 56500; . 博兴县实验中学, 山东 滨州 56500; . 滨州市教学研究室, 山东 滨州 56600)



践行参与式学习 培养地理实践力

魏学锋1牟丽芸2舒德全3
(1. 博兴县教学研究室, 山东 滨州 256500; 2. 博兴县实验中学, 山东 滨州 256500; 3. 滨州市教学研究室, 山东 滨州 256600)

摘要: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新课标修订中关于“地理实践力”的论述更加凸显了地理学科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开展灵活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能够合理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本文为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参与学习与实践的一些有效做法。

关键词:参与式学习;地理实践力;心理地图;地理实验;生活地理

地理现行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新课标修订中又提出了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其中关于“地理实践力”的论述更加凸显了地理学科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地理,灵活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课改理念,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合理开发利用了地理课程资源,丰富了地理课程内容,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一、巧手绘山河——构建心理地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1],一语道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绘制地图是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也是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基本能力要求。基于此,我们开发了校本课程“巧手绘山河”。

课程内容:把我们学到的重点地理知识,以绘制地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

活动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想象,把地理要素、地理事物绘制到地图上,形成彩色的可利用的地图。

活动工具:纸张(A4纸或卡纸)、彩笔、剪刀、胶棒、双面胶等。

活动形式:手绘图;填绘图;彩描图;卡纸拼贴图;设计图等。

我们的“巧手绘山河”经历了很长的探索过程。最初,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手绘地图,难度较大,费时较多,形状不一,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不准确。后来我们准备好空白的轮廓图,确定好位置,学生在上面填绘,更准确,更科学。我们的作品也不断改进和完善,已经逐渐规范化、系列化(学生作品见图1、图2)。

图1

图2

学完“地图”后,我们让学生绘制“美丽实中平面图”,绘图目的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地图三要素的掌握情况,在实践中形成地图能力。由于初一新生对新学校的布局还不是很了解,因而学生分小组,利用课间对学校进行观察,确定好学校的长和宽,主要的楼房、道路及绿化面积等,然后确定好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完成绘图。在绘制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制的地图各种各样,非常形象(学生作品见图3、图4)。当然,有的小组成员仔细观察、认真测量,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绘图中,绘制准确精美,受到了表扬。也有的小组成员马马虎虎,绘制的学校平面图不规范、不整洁,有的方向不对,这时师生共同讨论改正。通过这样的绘图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学到了技能,对差生来说还端正了学习态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图3

图4

卡纸拼贴图的做法:我们事先给每组学生准备大卡纸作底板,学生自备小卡纸,自行设计图例,用不同颜色的小卡纸剪出形状,粘在大卡纸上,拼贴成图(学生作品见图5、图6)。活动看似简单,但是通过这样的动手活动,学生准确细致地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

“巧手绘山河”让课本知识“活”起来,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优良习惯和有效方法,为学生建立准确的心理地图、空间定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5

图6

二、 动手制学具——感受直观地理

动手制学具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既是一个手脑并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也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初中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一开始学习地球、地图等方面的知识很难接受,甚至有的学生对学习地理失去兴趣。因此我们抓住了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这一特点,采取了动手制学具的方法突破了这些难点问题。

1.制作地球仪

工具材料:乒乓球或大一点的球体、铁丝、彩色胶带或彩笔、剪刀、钳子等。

制作方法:按照课本上的步骤操作,在地球仪上用彩色胶带粘或彩笔画上特殊纬线和经线,并标注上度数(学生作品见图7)。借助这一活动,学生对经纬线、经纬度等较抽象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7 学生制作的地球仪

2.制作等高线地形图

在学习等高线地形时,老师和学生一起利用校园沙坑的沙子堆积不同形状的山体模型,在堆积、测量的过程中感受什么是等高线,什么是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学生回家后还用橡皮泥、面团、泥巴、废旧泡沫、土豆等材料制作了等高线地形图。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上介绍山体地形时,那种成就感、幸福感溢于言表(学生作品见图8)。

图8 学生制作的等高线地形图

3.制作中国政区拼图

学习中国行政区划时,学生利用卡纸剪出各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图,做成中国行政区划拼图,并进行拼图竞赛。这时学生学习地理的情绪高涨,学习效率非常高(学生作品见图9)。

图9 学生制作的中国政区拼图

4.制作中国山脉分布图和中国三级阶梯示意图

学习中国地形时,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做出了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图,用塑料泡沫做出了我国的三级阶梯示意图(学生作品见图10、图11)。

图10 学生制作的中国山脉分布图

图11 学生制作的中国地势示意图

直观而具体的学具,带给学生一个崭新视角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说过:“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会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认识的所有大门都在他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进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2]事实证明,丰富的实践活动,使课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形象化,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和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三、躬身做实验——探求科学真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陶行知先生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3]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只要能做实验的地方,我们就引导学生亲自做实验,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真谛。

例如:很多学生对于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海洋最高气温出现在八月,北半球陆地最低气温出现在一月,海洋最低气温出现在二月,不太理解。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去感受,去体验(图12为学生观测场景)。

图12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一盆水、一盆沙、温度计。

实验过程:在太阳升起之前,先测量一下盆中水和沙子的温度,作好记录。然后把水和沙子都放到阳光下,每隔一个小时测量一下盆中水和沙子的温度,作好记录。直到太阳落山之后,再次测量盆中的水和沙子的温度,作好记录。学生比较几组数据后,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通过实验和探究,学生明白了海陆物理性质不一样,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并且理解了其中的道理。

地理学科中的实验很多,例如讲述“黄河”时,师生共做的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就非常好。通过实验,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没有植被的地方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而有植被的地方水土流失就较差。那么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实验使抽象、遥远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化难为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学习效果。同时,实验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走进大自然——学习生活地理

教材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再加上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地理事物层出不穷,仅靠课本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地理的需要。教师应打破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的壁垒,采取有效措施把课内外各种有用的地理资源调动起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借助和挖掘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地理问题,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请进来”用生活经验印证地理原理,“走出去”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首先,我们组织了课外调查小组,对教学中联系到的乡土地理知识进行调查访问、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例如学习“中国的水资源”时,我们就及时组织学生对周边水资源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访问(见图13)。

图13 水污染调查场景

通过这样的地理调查让学生认识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分析、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又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图14

我们还不失时机地利用学校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设计开放性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带着地理问题有目的地参与各项活动。例如我们学校每年都组织大型的春季野外远足活动(见图14),途经博兴县南水北调河道(支脉河)。我们根据当时情景,适时地提出了如下问题:

观察所经地区的河流流向?由此判断我们的地势起伏状况如何?

观察所经地区南水北调河流的流向?思考南水北调的水源来自哪里?调往哪里?

河流沿岸主要的农作物类型是什么?我们的土地利用类型如何?

对于有的同学乱扔垃圾的现象,你怎么看?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还提升了学生的生活品味。

今年暑假,我们学校有部分学生去澳大利亚参加夏令营活动(见图15)。临行前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图15

出发前,你准备带上什么衣服?为什么?

到达后,你应该用什么语言与当地人交流?

澳大利亚人的主食是什么?这与他们当地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

澳大利亚主要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到悉尼时注意观察那里的房屋门窗朝向南还是北?并思考为什么?

这些问题与旅游密切相关,学生很乐意去考虑、观察和思考。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假期里很多学生都会出去旅游,我们应提醒学生不管走到哪里,注意观察当地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及特色文化等,让学生旅游的同时学习地理知识。学生带着地理问题走进大自然,有的放矢,在愉悦的活动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会地理学习的实用性,感受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五、结语

地理学习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在生活中实践地理。让学生亲历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深切的体验,从而激发更深层次探究的欲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各种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 阿莫纳什维利.学校没有分数行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3]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校:朱琳)

猜你喜欢

实验活动学生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做个怪怪长实验
赶不走的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学生写话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