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及其实践研究

2016-03-22曾婕沈壮海刘水静

江汉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走出去

曾婕++沈壮海++刘水静

摘要: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和谐发展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工作,并在多方参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可喜进展。但是,当前的文化“走出去”实践在文化传播理念、内容、方式、策略和效果评估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一项涉及对内对外各项领域和各个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坚持软实力发展与硬实力建设的协同推进,扣紧文化“走出去”的价值观传播主线,坚持对外文化交流的“多样化”原则、“本土化”原则及“人人参与”原则,是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由路径。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文明和谐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矢志追求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磅礴历史。在这一宏阔历史进程中,现代化与世界化,是助推中国发展进步的两大臂翼。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我们在短短数十年中取得骄人建设成就的重要经验。而发展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重要内容。今天的中国已经处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认识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回望中国文化“走出去”实践的历程、现状,在盘点成绩、查找不足的基础上谋划新思路、实施新对策,是我们今后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事业中接力前行的应为之举。

一、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日趋高涨,当代世界各国之间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交流交融日趋频繁,在价值观、意识形态及文化国力领域的角逐较量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对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增强国际话语权,有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文化吸引力和价值影响力。如何打造面向国际的强大文化吸引力,是我们在全面开放新时期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硬实力”的飞速发展,少数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文化意义怀着一种不安、疑虑,甚或敌视情绪。近年来,西方媒体肆意炒作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文明冲突论”,乃至其津津乐道的“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等,就是部分西方国家在文化上否认中国发展的积极意义,将中国视为文明秩序的敌人、意识形态上的恶魔,进而敌视中国、拒斥中国、妖魔化中国的直接证明。最近围绕南海岛礁吹填事件,美国更是从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和巩固其亚太霸权地位出发,在政治、军事与外交上“拉偏架”。与此同时,美国的主流媒体、民间智库和学者积极配合政府立场,大肆宣称中美关系已达“临界点”,在朝野上下掀起一股修正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政府奉行至今的对华“接触政策”的逆流。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来,少数霸权国家把中国当成新时期西方文明的最大挑战者,急欲凭借其经过冷战洗礼的包括“刊物、图书、会议、研讨会、美术展览”等在内的这个“庞大的文化武器库”,以在“新一轮”的价值观较量和意识形态斗争中击败中国。面对长期以来西方媒体、杂志、影视等文化产品牢牢控制国际文化传播话语权的“西强我弱”格局,积极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思想、阐释中国价值观,对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2.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

软实力与硬实力相辅相成,强大的软实力对促进国家硬实力的发展、以及整个综合国力的增强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中国愈加深入、全面地走向世界、融人世界,愈加广泛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几十年,走向世界、充斥国际市场的主要是“中国制造”的话,那么在今后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昂首迈向世界的将主要是“中国产能”、“中国金融”、“中国企业”与“中国倡议”。由中国发起并获得国际社会竞相支持的“亚投行”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就是新时期中国金融、中国企业和中国倡议“走出去”的典范案例。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4.1%,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位,已成为实际上的“资本净输出国”。跨国生产经营,就是跨文化生产经营。由于习俗、观念上的差异和隔膜,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初始步伐,难免遭遇这样那样的文化阻力。研究显示:“大约有35%-45%的跨国并购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其中……70%是由于未能实现文化融合而导致的。”因此,《纽约时报》曾不无道理地指出:中国企业有实力购买海外资产是一回事,努力适应不同的文化与制度来更好地运作这些资产,是另一回事。经济出门,有待文化引路。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积极提升中国文化的海外吸引力,充分发挥好文化的“软化剂”、“增进剂”作用,是促进中国经济更好融人世界的应为之举,是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民族复兴光荣梦想的必由路径。

3.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传递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中国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中国一贯坚持的自主发展道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巨大成功,有力破除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长期迷信,动摇了西方主流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问题的发言权。在国际金融危机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下,今天的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盟成员国自身仍未完全出走危机的阴霾,经济状况持续低迷。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独树一帜的中国经济此时成了维系世界信心和希望的稳定剂。在此背景下,虽然西方主流媒体和学者基于意识形态之争而继续丑化中国、唱衰中国,但少数有识之士已然开始反思“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深刻启示与世界意义。2008年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30周年。美国《时代周刊》总编辑艾略特于是年亲自撰文怀念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艾略特笔下,邓小平是其“不曾谋面但却最难忘的当代领导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故事。它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事,不仅仅属于中国”。显然,艾略特之所以视邓小平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绝不仅仅是因为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改变了中国,而是因为这一事业同时改变了世界,是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具有广泛且深远的世界意义。除艾略特之外,连长期鼓吹“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也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中国模式的特殊性及其研究价值。于此境况下,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向世界积极阐释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传递中国声音、中国理论,贡献中国思想、中国智慧,对促进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与社会文化进步,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宝贵参考价值。

二、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的现状与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工作。在对外开放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在日益紧密的中外各领域交流合作实践中,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为下一步文化“走出去”事业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根基。

1.愈加明确和全面的中央战略部署

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论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问题时就曾发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的号召。新世纪初召开的十六大,将“面向世界”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特征。2004年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目标。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注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审视、部署和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工程。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总书记从“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等角度,全方位阐明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根本原则、应循路径和重要抓手。为贯彻中央的战略决策,“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除《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文化发展规划中浓墨重彩地刻画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工作的实施蓝图外,国务院及其下属部委等还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培育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合作协议》、《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等诸多专门针对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性文件。在愈加明确的中央战略决策和逐步完善的政府制度性安排的引领之下,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强健。

2.蓬勃发展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机构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我国就成立了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1987年组建由教育部、外交部、文化部等多部门联合构成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协调推进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工作。1988年全球首家海外中国文化传播机构——“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落成开放。在海外实体机构的支撑下,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向前稳步推进。新世纪以来,以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韩国首尔孔子学院”的设立为标志,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海外本土化机构建设迈人蓬勃发展新阶段。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在全球建成了20个中国文化中心、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依托遍布海外的实体机构,我们开展了数以万计的文化传播活动,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比如,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十年来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开展文化活动7万多场,受众超过5000万人。在上述机构及其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活动的推动下,全球掀起了新一轮中国文化学习热潮。目前,已有61个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达1亿人,比10年前增长3.3倍。在巨大需求的推动下,全球70余国家的200多所大学正积极申办孔子学院。美国《纽约时报》、英国《金融日报》、CNN、BBC等媒体多次评论、盛赞孔子学院“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一个最好最妙的产品”。可以说,蓬勃发展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机构,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实体性依托。

3.迈向国际的中国传媒事业

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是发布热点消息、传播实时资讯的主要渠道,是话语权的重要掌控者。改革开放以来,为打破西方媒体对国际话语权的垄断,中国传媒事业走向国际的步伐从未停止,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比如,我国早在1981年就开始向国际主流社会公开发行英文版《中国日报》。该报以其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生动性,赢得了世界民众的高度认可。在2014英国年度报业大奖(被誉为英国报业“奥斯卡”奖)的角逐中,后来居上的《中国日报》欧洲版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摘得“最佳国际报纸奖”,动摇了西方主流媒体在国际报刊排名中的霸主地位。同时,中国的广播电视传媒也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5年初,中央电视台在全球建立了两个海外分台、5个中心站和63个记者站,共开办了中、英、法、西、俄、阿和英语纪录7个频道,覆盖了世界171个国家和地区: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能用64种语言、分134个频率,向全球传播中国声音。此外,近年来我们亦高度重视网络新媒体的海外推广工作,并在短短数年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官方网站——“海外网”,于2012年底正式上线,经过不到一年半的发展,海外网的日访问量即逼近4000万。其所推出的“海客”客户端、以及“侠客岛”与“学习小组”等栏目,均已成为广受关注的知名品牌。可以说,走向国际的中国传媒事业,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和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对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品牌

近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引领下,在各项政策、制度的支撑下,依托众多中外文化交流机构和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数以万计的文化“走出去”大型活动,创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品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精品项目有五个:一是与全球146个主要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在此基础上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巴西,以及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在内的欧盟诸国,包括越南、泰国、印尼等在内的东盟诸国联合举办“文化年”、“文化季”、“文化月”、“文化周”及“中国艺术节”、“民俗交流节”等大型品牌活动,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二是大力开展遍及海外各大洲的“欢乐春节”文化交流活动。2014年“欢乐春节”在112个国家和地区的321个城市举办了570多项大型活动,世界各国近1000位国家元首和各级政要出席,共吸引7000多万海外民众的热情参与⑩。三是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和组织搭建高层交流平台,如“中美文化论坛”、“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文化部长论坛”、“中非合作论坛——文化部长论坛”等,定期商讨文化交流事宜。四是面向海外知名专家、汉学家、青年学者开展一系列来华访问、交流、进修等项目,如“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奖学之旅——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优秀学员访华活动”、“孔子新汉学计划”等。通过吸引外国学者来华访问访学,培养一大批热爱中国文化、熟知中国文化、向世界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海外“中国学”家。五是启动多项中国图书海外翻译、出版重点工程,积极推动中国书籍、中华学术的对外传播与普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以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和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项目“丝路书香”工程等。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走出去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