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校特色文化,优化品德教育教学
2016-03-21王青青
王青青
校园是学生的精神家园,丰富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成为现代学校追求的目标。优秀的校园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在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文化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校园文化是品德课教学最为重要的背景资源。品德课中很多教学内容都能在校园文化中找到相关联的地方。因此,品德课教师要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更要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资源与品德课程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将校园文化资源带进品德课堂,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品德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生活之中,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效帮助,在教学实践中,将品德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内容与本校的校园活动结合起来,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立足本土,传承创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总的来说,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大背景。相对于品德课的教学而言,背景资源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品德课是一门生活课,需要生活的源头活水。作为品德课教师,首先要有利用背景资源的意识。如果仅仅满足于课本、教参,那我们的课堂必然是单调的、陈腐的,我们的教育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品德教师要勤于观察自己的生活,关心周围的世界,善于在广阔的生活中发现有用的背景资源。地方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我们的家乡淮安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运河之都、南北交汇之地。在淮安市中心城区、优美宁静的里运河畔,坐落着我们美丽的淮安小学。作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淮安小学理所当然地应该让老师、学生去汲取淮安丰厚的资源来滋养我们的生命,了解历史看清现状,定位未来,我们应让淮安小学的教育融入浓浓的淮安地方元素,应让每一个淮小人都有深厚的淮安地域情怀,培养学生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积极探索和推进淮安地域文化进校园的途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主动建设,善于融入,做到品德教学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
在广泛存在的品德课堂背景资源中,校园文化背景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品德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学校德育是一盘棋。品德教师要有大教育观,应该细心研读品德课程标准,结合整个小学阶段的品德课教学目标,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整体建议,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品德课教育大背景的建构过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还充分挖掘学校及社会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内外融通,开展主题鲜明、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能力得到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1.用心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既是学校文化运作的客观结果,又表达着学校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风尚,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校容校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全体师生。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积极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努力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
漫步园内,处处洋溢着道德文化。学校广场地面有代表淮安水文化的“两河一湖”浮雕、淮安著名景点分布、名人故居分布浮雕、淮安交通分布浮雕、淮安区域地图;这些校园景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淮安市政分布、交通状况、历史人物、主要景点、历史定位以及淮安小学的大概位置。大运河、古淮河、洪泽湖以及周恩来、吴承恩、韩信等共同构成了淮安印象,学生们在了解家乡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认同,充满了自豪感,这才是把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落实到实实在在的点上!我校各中队都是以淮安代表性的名人或景点命名,把景点和名人中的文化精髓进行提炼并结合自己本中队的特点,加以选取,“梁红玉中队”“运河中队”“翔宇中队”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队名孕育而生。同时各中队还根据品德课本中涉及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中队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队活动,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着文化的浸润,激发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校各楼层的走廊上布置了淮安美食介绍、淮安名人、典故,淮安书画家字画等;美术室的走廊挂满了书画家的作品,仿佛走进了书画的殿堂;音乐室的走廊上也挂满了世界级大师以及淮安艺术家周信芳、王瑶卿、宋长荣等大师的资料,融汇古今,传承经典;每一间办公室都以淮安书画大师的书画做装饰,新颖独特,环境优雅。真正做到了让每一面墙壁在淮安地方文化的浸染下变得生动起来。这些独具淮安特色的人文景观底蕴深厚,构成了一幅风光秀美的画卷,学生们时时处处感受着淮安地方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一种灵动的气息和智慧的启悟,从而真正达到了以淮安文化育人的目的。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我们为祖先而骄傲》时,我们便组织孩子参观校园,这些充满文化意蕴的学习背景为品德课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水流,为品德课带来了无穷的活力。
2.精心设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是学校成熟和内涵发展的反映。积极向上、健康进步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具有凝聚人心、激励斗志、规范行为、弘扬正气、鼓励竞争的作用,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得到教育。我们学校已形成了“基础立于此日”的校训,这句话出自于周总理日记,时刻提醒老师、警醒学生立足当下,对每一天负责,只有在今天打好坚实基础,才能在日后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以自己所学造福于人民,这样的校训凸显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统领师生的思想和行为。
3.建立科学的校园制度文化,规范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健全的管理体系给队员以巨大的约束力,少先队队员的思想品质在这一约束中便自觉或不自觉地朝着一定的“规范”发展。如:严格的升旗制度,那庄严的国旗、庄重的国歌、活泼向上的校歌,无不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爱校之情;还有郑重的“入队”仪式,那严谨而富有朝气的队歌,无不泛起队员的自豪之感和对未来的憧憬;隆重而热烈的十岁成长礼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责任;志愿者服务团队,那巨大的牵制力,无不使队员在集体的力量中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言行。科学的“校园文化”可使教育对象由被动变主动,产生“自我教育”的效应。
4.创设良好的校园课程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
学校课程的设计上不完全是知识上的教育,而是重视感性和理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文和科技教育并重。仍以我校为例,学校对课程的安排除了知识学科的教育之外,非常重视学生潜能的培养,学校开发了菜单式校本课程,有国际象棋、校园剧、娃娃小导游、魔术、瓷雕、轮滑、淮剧、剪纸、泥塑等一大批品牌校本课程。民间艺术进课堂,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些形式多样的校本活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选择性学习平台,真正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多种兴趣活动,活跃了学校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些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其共同特点是在各类活动中突出德育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个人特长,通过动脑动手、亲身体验,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事实告诉我们:校园文化就是一本品德书,培养了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育”,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