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行的诗意感受

2016-03-21孙俊强

课外语文·中 2016年3期
关键词:入山岭头温庭筠

孙俊强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 惜别潺一夜声。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这首《过分水岭》写诗人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冢山,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

首句从溪水写起,引出诗人的感受。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有情”二字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示出这只是诗人间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所以诗人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潺声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我们从“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诗人那“溪水有情”的感受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一夜声”如同它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流淌,千古如斯。看到过这条溪水的旅人,何止万千,但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平凡景象中发现美,发现诗。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这里,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化无情为有情,前提是诗人自己有情。

猜你喜欢

入山岭头温庭筠
诗的倒装(外一篇)——温庭筠的《碧涧驿晓思》
李军英
经典语录
四川达州八台山钟振振摄影并配诗《巴山云》
诗的舞蹈(外一则)——温庭筠《商山早行》
考场上的免费『枪手』温庭筠
摩崖造像
咸阳值雨
狼烟阻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