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及演练

2016-03-21李传鹏

课外语文·中 2016年3期
关键词:翠湖记叙文文章

李传鹏

【考点梳理】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题,记叙文阅读比重逐渐加大,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与表达两方面的能力。现结合2015年的中考命题趋势以及本人多年的教学体会,把考点和训练着眼点总结如下,以备2016年中考之需。

一、品味语言及表现手法

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作用。

考查的重要词语多为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性词语,根据词性来理解其表达作用。如动词表现发生该动作的人物的心理(心情)或性格特征;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人物与事物的特征;而副词着重从表现程度的深浅来看。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对文章内容及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理解句子应抓住关键词,分析其特点及含义,也可联系文章的背景和主题,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来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的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从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伏笔;作铺垫。从内容上,开篇点题;深化主题;说明主旨(画龙点睛)。具体如下:在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设置悬念;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总领下文。在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在文末,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完整;内容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3.把握记叙文中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技巧。⑴一般来说,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常常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作的绘声绘色、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描写手法用得好,能使人物、事件和景物栩栩如生、生动形象。⑵记叙文中的说明起补充交代作用,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及特征。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⑶记叙文中议论的类型和作用。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两种。它们的作用是引发读者思考,揭示记叙人物或事件的思想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理清记叙文思路,把握结构

1.记叙的要素及顺序和人称。

一篇记叙文要写清楚人物和事件,就要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般来说,这六个要素都应具备。但在有的记叙文中如果某些要素是读者知晓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记叙文的顺序有三种:顺序、倒叙、插叙。顺序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依次从开端、发展写到高潮、结局,文章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如《变色龙》。倒叙是把人物、事件的结局或人物经历、事件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如《回忆我的母亲》。插叙是在叙述进行中暂停一下,插入另外一件事,然后再把叙述继续下去,如《山中避雨》。顺序、倒叙、插叙三者无高下之分,阅读文章要注意分析作者安排顺序的意图。

2.把握文章的线索。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⑴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贯穿全文。查问木雕—赠送木雕—取回木雕。⑵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⑶以人物或人物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点背影—写背影—别背影—忆背影。⑷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讨厌—不耐烦—敬佩—厌恶—产生新的敬意—怀念。⑸以明、暗线交织。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以毕业典礼为明线,而以回忆爸爸为暗线。

三、鉴赏人物形象

1.把握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人物的思想行为及性格特点。人物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某种性格,表现人物某种心理状态,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它包括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可以直接描写人物,但有时又得从侧面或细节入手,这样更能完整地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的某种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如《最后一课》,学生只要了解了法国当时濒临亡国的背景,就可以了解其中心了。

【答题技巧】

了解中考记叙文考查热点有助于记叙文的阅读教学和复习,但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考生要做到准确答题,还应该掌握记叙文阅读答题的技巧。

一、读懂文章,把握主旨

读懂文章,是分析理解的基础,它与把握主旨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读懂全文才能把握主旨。读懂文章、把握主旨的主要标志有:

1.准确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作者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目的,往往是在这个人物上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而这思想倾向往往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把握住主要人物的各种不同的描写,才能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要注意的是,并非笔墨多的人物就一定是主要人物。

2.准确把握情节。所谓情节,就是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抓住了主要情节,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准确概括文章内容。考生在浏览阅读材料后,要学会能以最简洁的语句反映出这个材料主要叙述的内容,这样就会对选文有一个正确的总体印象,以利主题的把握。其方法是“谁做了什么”。考生把握了文章内容后,对完成其他题目会有所帮助。

二、读懂题意,明确考点

读懂了阅读材料后,考生还须读懂题目的意思。它问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提问的?题目里蕴藏着哪些考点?读懂了题意,明确了考点,才能正确答题。

1.读懂题干的语言。中考试卷命题者可谓呕心沥血设计题目,所以题干语是明确的、科学的。考生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语。

2.明确题目的考点。中考记叙文阅读考题仅5题左右,涵盖面却很大,考查知识和能力。因此,考生如果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考点,那么在考试时就会从题目中看懂考点,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答题。

三、学会总结解题技巧

1.关于人物描写。人物描写通常考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近几年考揣摩人物心理活动题型有上升趋势。确实,一个行为、一句话、一个神态皆是人物内心情感的体现,从一个人物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中,便能揣摩他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考生根据语言环境来准确认识人物的各种描写。要明白,一个人的心理往往就是他的感情、脾性、品质,而心理的流露自然要通过他的言行态度来表示。有的考生不明白肖像描写怎能表露人物的品行,其实,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作者都是刻意的、有目的的。

2.关于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一般不会作纯客观的描写,“环境描写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因此,环境描写一般起到这么几个作用:①往往表现自然条件(氛围)的良好或恶劣;②往往交代故事、人物的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③如在文首,往往为后文的情节、人物作铺垫;④往往渲染、烘托或反衬出一种氛围;⑤为主要人物的形象、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结构方面的作用,二是内容方面的作用。

3.关于修辞手法。根据《标准》的规定,中考语文涉及7种修辞方法。我们知道,每一种修辞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如比喻,本体与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异类才能相比,回答本体的作用时要抓住喻体的特征,结合内容来回答。各种修辞手法作用不同,考生首先要识记其作用,然后根据文本来回答。

4.答案语言的表述要注意准确简洁。记叙文阅读大多数的答案都是以议论或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的,因为这是在剖析事件或人物的“为什么”,所以,回答问题一要准确,二要完整,三要简洁流畅,唯有这样,才能把考生的观点表达清楚。千万不能含糊其词或简言答之。

【知识归纳】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1.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对于记叙文要素的交代,既可具体也可概括,既可直接也可间接。因此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记叙文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⑴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⑵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⑶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照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3.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地点、事物、人物情感或话语等为线索。线索贯穿全文,增强表达效果。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找线索的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⑴记叙:要注意叙述的人称和内容的详略。人称,可以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便于抒情。用第二人称的好处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交流。用第三人称的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详写与略写,取决于文章中心的需要。⑵描写:①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②环境描写。其作用有:ɑ.烘托气氛;b.烘托人物心理;c.推动情节发展。⑶议论:包括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三种基本方式。⑷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5.划分记叙文的段落的方法。⑴按时间的顺序划分;⑵按地点的变换划分;⑶按事件情节的发展划分;⑷按人物活动的场面划分;⑸按材料的性质划分;⑹按总─分─总的形式划分;⑺按作者的思路或感情变化划分。

6.提炼文章中心的方法。⑴通读全文,把握要点;⑵分析题目;⑶分析开头、结尾;⑷借助中心句、议论句、抒情句和过渡句等;⑸分析事件背景、写作背景。归纳中心的小技巧:①写人: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记叙了……,歌颂了(批评了)……,表现了……;③写景:采用……手法,借助……描写,赞扬……;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7.记叙文结尾的作用。⑴总结上文;⑵深化主题;⑶照应开头(或标题);⑷含蓄委婉,发人深思。

8.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词句含义及作用。⑴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①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②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③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④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⑤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⑥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⑦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⑵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①语句在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作铺垫,埋伏笔,前后呼应,点题、点明主旨;②语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等;③语言风格(特色)评价用词:生动形象,优美清新;朴实真挚,通俗易懂;幽默诙谐,富有趣味;深邃含蓄,哲理性强;委婉含蓄,发人深省等。

例:(2015年云南省昆明市)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题目。

①翠湖,这个昆明市中心的公园,园内楼台亭阁,曲水回廊,树影婆娑,波光潋滟,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中突现这样一个好去处,实为难得。汪曾祺先生在《翠湖心影》②中曾说:“城市有湖,这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不多的。”

②翠湖原名“九龙池”。据清人倪蜕《滇云历年传》载:“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名九龙池。”翠湖还有一个老名字:“菜海子”,想是当年“清回透彻,蔬圃居其半”。再早,翠湖只是昆明城外一片沼泽,出水成河,名“洗马河”。明初,沐英带兵入云南,曾在这里“种柳牧马”。1919年政府在此地修建公园,因其“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的湖光山色而改名“翠湖”。

③翠湖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尤以雨季。草木繁茂,翠湖的绿树几乎覆盖了全部楼台亭阁。高处望去,只是一片绿树碧水,此时,就只剩一个字——翠。引得汪曾祺又一次赞叹:“翠湖这名字取得真好!”汪曾祺还写道:“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往这里穿过。”(汪曾祺《翠湖心影》)可以想见当时地处西郊的翠湖有多么静谧。

④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昆明城区较以往扩大许多,翠湖早已置身城市中心,成了一个大大的街心花园。闹市中能有这样一个好去处,自然会成为路人、游客抄近道、游览、休闲、健身的首选。我家住翠湖边,以往是好福气,现在却是好无奈。

⑤每日里尚未破晓,必有一中年壮汉在湖边仰天作狮子吼,道:“欧——吼!”此公中气十足,声音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闻此一声,心头一颤,整个人都要随他痛惜良久。随即,这类吼叫声层出不穷,此起彼伏,一时间翠湖中百家争鸣。

⑥稍后歌舞健身大军正式入园。“水月轩”面积不足一亩,却有五六群唱歌跳舞晨练的人,他们自带音响,各踞一方。五六种风格各异的音乐轰轰然混成一片,旁人早已分不清楚,舞者却能安之若素,互不见怪,依旧踩着自己的节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⑦也有占据一个小亭子,一角小回栏,在一支笛子或一把二胡的伴奏下的独唱,哪怕声音沙哑,尖锐刺耳,歌者也自得其乐。还有郑重地穿上演出服、化了妆的大妈们,三五成群,开足音响,边跳边唱,其乐陶陶。最有气势的当数彝族的左脚舞,一来便几十上百人围成个大圈子,弹着十几把月琴、三弦,一跳几个小时,中间不停不歇,通宵达旦也不成问题。

⑧临窗而望,如今的翠湖被几十层的高楼大厦团团围住,已成了一个小小的盆景,昔日那一片“柳林洗马”的田园风光早已没了寻处。

⑨“逝者如斯夫”,吾梦寐以求之。我一直试图找回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翠湖心影”,《翠湖心影》的那份静谧。一日傍晚,小雨淅沥,翠湖不再人头攒动,歌舞欢腾。我当即决定独自漫步翠湖,寻找一丝逝去的静谧。穿行于园中,听听细雨中沙沙作响的树语,看看影影绰绰的楼阁,品品这些百年前留下的风景……“细雨鱼儿出”,“ 泼喇”一声,湖里果真跃起了一条大鱼。刹那间,我仿佛回到了《翠湖心影》里,心头一阵惊喜。然而当鱼儿落入水中,湖面却荡起了五颜六色的霓虹。那种变幻使我明白:鱼,早已不是汪曾祺的那条大红鱼了,翠湖留下的只是心影罢了。

⑩明天,又将是这个小盆景歌舞喧嚣的一天。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4月10日,有改动)

【注】 ①张长:白族,原名赵培中,1938年出生于澜沧江畔云龙县一个叫漕涧的白族村庄里。曾做过乡村医生。1957年开始创作,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云南省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作家。②汪曾祺先生就读西南联大时,常常穿过翠湖去图书馆看书,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后回忆往事,写下《翠湖心影》一文。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加点的词“百家争鸣”的含义。

【试题解析】词语含义的理解,既要掌握词语的字面义,更要理解词语的字后义,以及由此传达出的作者的某种感情。

【参考答案】原指说法很多,文中指早晨翠湖里吼叫的人多。在此作者委婉地表达了对清晨“扰人清梦”的吼叫声的厌恶与不满。

2.作者住在翠湖边,对翠湖的感受有怎样的变化?

【试题解析】阅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进而整理出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思路脉络。

【参考答案】先前的翠湖是一个好去处,实在难得;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昆明城区不断扩张,翠湖成了街心花园,“我”感到好无奈。如今,翠湖留下的只是一个心影而已。

3.文中多处引用汪曾祺先生《翠湖心影》中的句子,有何用意?

【试题解析】引用在文中的作用,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翠湖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多处引用汪曾祺先生《翠湖心影》中的句子,体现出文章厚重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语句进一步表现了翠湖的美丽;引用的语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翠湖的喜爱之情。

4.请展开想象,描绘选文第⑧段中作者想寻找的当年翠湖“柳林洗马”的田园风光。(60字左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想象与修辞手法的使用能力。做好本题考生要仔细阅读文章,了解“柳林洗马”的景象,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即可。

【参考答案】当年的翠湖“清回透彻,蔬圃居其半”,周围种菜的人家很多。再往远古追思,那么它就只是昆明城外“赤旱不竭,土人于中种千叶莲”的一片沼泽了。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选文主旨的理解。

【链接材料】

【材料一】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地发育,等我们倏然领悟到它的变迁时,往昔的一切已如深入泥土中的老酒…… (杜卫东《明天不封阳台》)

【材料二】无论这世界多么大,无论去过多少地方,总有一个地点,让我刻骨铭心,它收藏着我的童年,我的成长。我是它的人,我仍在寻找和它的精神联系。(王开岭《人出生的地方》)

【试题解析】概括文章主旨,需要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结合所给材料,加以归纳整理即可。

【参考答案】选文对留在“心影”里的翠湖的回忆以及对现实中的翠湖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田园风光的怀念与向往之情,对嘈杂喧嚣的都市生活的厌恶与无奈之感。

燕园的树何必寻?无论园中哪个角落,都是满眼装不下的绿。

先从自家院里说起。院中的三棵古松,是“三松堂”命名的由来。世界各地来的学者常爱观赏一番,然后在树下留影。三松中的两株十分高大,超过屋顶,一株是挺直的;一株在高处折弯,作九十度角,像个很大的伞柄。撒开来的松枝如同两把别致的大伞,遮住了四分之一的院子。第三株大概种类不同,长不高,在花墙边斜斜地伸出枝干,很像黄山的迎客松。地锦的条蔓从花墙上爬过来,挂在它身上。秋来时,好像挂着几条红缎带,两只白猫喜欢抓弄摇曳的叶子,在松树周围跑来跑去,有时一下子蹿上树顶,坐定了,低头认真地观察世界。若从下面抬头看,天空是一块图案,被松枝划分为小块的美丽的图案。由于松的接引,好像离地近多了。常有人说,在这里练气功最好了,可以和松树换气,益寿延年。我相信这话,可总未开始。

出得自家院门,树木不可胜数,可说的也很多,只能略拣几棵了。临湖轩前面的两株白皮松,是很壮观的。它们有石砌的底座,显得格外尊贵。树身挺直,树皮呈灰白色。北边的一株在根处便分杈,两条树干相并相依,似可谓之连理。南边的一株树身粗壮,在高处分杈。两树的枝叶都比较收拢,树顶不太大,好像三位高大而瘦削的老人,因为饱经沧桑,只有沉默。

俄文楼前有一株元宝枫,北面小山下有几树黄栌,是涂抹秋色的能手。燕园中枫树很多,数这一株最大,两人才可以合抱。它和黄栌一年一度焕彩蒸霞,使这一带的秋意如醇酒,如一曲辉煌的钢琴协奏曲。

若讲到一个种类的树,不是一株树,杨柳值得一提。杨柳极为普通,因为太普通了,人们反而忽略了它的特色。未名湖畔和几个荷塘边遍植杨柳,我乃朝夕得见。见它们在春寒料峭时发出嫩黄的枝条,直到立冬以后还拂动着:见它们伴着娇黄的迎春、火红的榆叶梅度过春天的热烈,由着夏日的知了在枝头喧闹。然后又陪衬着秋天的绚丽,直到一切扮演完毕。不管湖水是丰满还是低落,是清明还是糊涂,柳枝总在水面低回婉转,依依不舍。“杨柳岸,晓风残月”,岸上有柳,才显出风和月,若是光光的土地,成何光景?它们常集体作为陪衬,实在是忠于职守,不想出风头的好树。

银杏不是这样易活多见的树,燕园中却不少,真可成为一景。若仿什么十景八景的编排,可称为“银杏流光”。西门内一株最大,总有百年以上的寿数,有木栏围护。一年中它最得意时,那满树略带银光的黄,成为夺目的景象。我有时会想起霍桑小说中那棵光华灿烂的毒树,也许因为它们都是那样独特,其实银杏树是满身的正气,果实有微毒,可以食用。常见一些不很老的老太太,提着小筐去“捡白果”。

银杏树分雌雄。草地上对称处原有另一株,大概是它的配偶。这配偶命不好,几次被移走,有心人又几次补种。到现在还是垂髫少女,大概是看不上那老树的。一院院中,有两大株,分列甬道两旁,倒是原配。它们比二层楼还高,枝叶罩满小院。若在楼上,金叶银枝,伸手可取。我常想摸一摸那枝叶,但我从未上过这院中的楼,想来这辈子也不会上去了。

它们的集体更是大观了。临湖轩下小湖旁,七棵巨人似的大树站成一排,挡住了一面山。我曾不止一次写过那金黄的大屏风。这两年,它们的叶子不够繁茂,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有气势了。树下原有许多不知名的小红树,和大片的黄连在一起,真是如火如荼,现在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大概给砍掉了。这一排银杏树,一定为失去了朋友而伤心罢。

(选自《人生十六七》2015年第8期)

1.树到处都是,作者为什么说在燕园的树何必寻呢?(用原文回答)

2.作者给我们介绍了燕园的哪些树木呢?

3.作者在介绍这些树时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4.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介绍杨柳树呢?

5.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参考答案】1.无论园中哪个角落,都是满眼装不下的绿。2.三棵古松、元宝枫、白皮松、杨柳、银杏、七棵巨人大树。3.作者在描写这些树木时,并没有一起进行描述,采用了详略得当的手法进行描写,对三棵古松、杨柳树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他则是略写。采用详略得当手法,便于读者理解,能较好地突出重点,便于读者对燕园的树有大体的了解。4.杨柳树常集体作为陪衬,实在是忠于职守、不想出风头的好树。5.作者对莫名地消失的小红松而感到惋惜,用银杏树的伤心,反衬出作者的伤心。表达了作者对燕园树木的喜爱之情。

猜你喜欢

翠湖记叙文文章
岳池翠湖
翠湖心影
记叙文阅读专练
如何写好记叙文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我在翠湖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