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经》中的空间智慧
2016-03-21王潇然
王潇然
《墨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著名的经典著作,书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墨经》中已经具有了比较深刻的时间与空间意识,这与高中教材中的空间知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认真考察这部经典著作,不仅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有很大帮助。本文就《墨经》中的空间意识做一个粗浅的探讨,希望能与广大《墨经》爱好者交流我国古代自然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墨经》中关于空间的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空间的无限性,另一方面是关于空间的远近问题。关于空间的无限性,《墨经》中是这样记载的:
经下:宇,或徙,说在长于久。
经说下:长宇:“徙而有处,宇,宇南北,在旦有在莫。宇徙久。”
我们知道,空间与时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而物质离开运动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只有通过物质的运动才能体认空间和时间的本质。《经》:“宇,或‘徙’即‘域徙’”,徙就是动的意思。虽然没有表出物质或物体,但即说徙,必然是某一客观事物的移徙。事物的移徙就是从一个区域移到另一个区域。而空间的概念就是从迁徙运动中体现出来的。没有物质的运动就不可能有空间概念的形成,所以说:“宇,域徙。”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非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的每一瞬间,必然是处在空间的某一地点。由于他在不同时间处在不同地点,才看出空间和时间的密切联系。所以《经说》言:“徙而有处,宇。”牛顿曾把物质和运动分开,认为有与任何外界物体无关的“绝对空间”,又把空间和运动截然分开,都加以绝对化认为空间是固定不动的,是形而上学的思想。墨子显然是把物体和运动联系起来,和牛顿的观点完全不同。《经说》言:“宇南北,在旦有在莫”,这里的“宇”是就地球的范围而言,地球南北二极在同一时期,此为旦,则彼为暮。东西二半球亦在同一时间,此为昼而彼为夜。上面第一条用“旦木暮”二字说“久”,用“东西南北”说“宇”,由旦到暮、由日到夜是时间的连续,地球上由南到北、由东到西是空间的绵延。“宇南北,在旦有在莫”,在这一问题上把空间的绵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统一起来。由于物体在空间的运动才体现出时间的连续,又从运动过程中的时间先后才体现空间的绵延。这就是《经》“长宇久”和《经说》“宇徙久”这个简单词句中蕴涵着丰富含义。形而上的学者不断臆造“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直到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人们才知道空间和时间是不可分割的,两千年前的墨子不可能知道相对论,却相当正确地论证了时间和空间的相互性,并且说明了物质运动是空间概念的本质,是不可能不令人惊叹的。
总之,《墨经》在墨子认识论中理性论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感性与理性、经验和理论并重的认识论,表现了对理论、理性与知识的推崇。梁启超曾将《墨经》誉为“世界最古名学之书”,是“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冯友兰也指出:“《墨经》中的科学思想、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以及逻辑学是中国哲学史的宝贵遗产,有许多东西值得我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