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理想之道
2016-03-21杨丽玲陈红德
杨丽玲 陈红德
教师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用“压力山大”来描述如今教师的生存状态,实不为过。在强大的压力之下,教师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亦不足奇。“关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救救中小学教师”的呼声也此起彼伏。那么,谁来维护教师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理想之道又从何入手?我认为,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政策,再“给力”一些
社会要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给予相关的政策。这里所说的“社会”,包括政府及其他部门、团体组织。“社会”政策给力了,“大环境”好了,就能为教师的心理维护“保驾护航”。
第一,“社会”要着力为教师营造一个支持其职业威望的社会氛围,制定、完善有利于维护教师身心健康的相关政策,为教师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压力及心理负荷;既要在氛围上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又要在待遇上让教师得到真正的实惠,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让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实现自身价值并收获职业幸福。
第二,监督和指导学校办学行为,不要让所谓的“卓越”“优秀”极端功利化地给教师加码,适度“解放”教师。
第三,建立、健全学校良性竞争的评价机制,用发展性、差异性、多元性评价观考核教师,让教育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敬畏教育、善待教师,对“问题”教师,多一份理解,少一分责难,更不要为获得“新闻效应”,随意放大其教育中的失误与不足。
第四,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考核项目和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适当加大教育投入的比重,在建立为学生服务的心理辅导机构的同时,建立专门为教师服务的心理辅导机构。
学校管理,再“人文”一些
实践证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往往跟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人际关系等有直接联系。因此,学校在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方面是“大有作为”的。
作为学校的领导者,第一要努力为教师营造温馨、和谐的内在环境,从根本上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源,更要主动深入到教师中去,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在管理层面上,应有从“人治”过渡到“法治”进而走向“文治”的意识。“文治”是学校管理的最高文化境界,管理者要让教师感受到管理层面的尊重、关心、培养、激励、合法,也要善于有用“法”来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的意识。
第二,学校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少些浮躁与功利,多些恬静与守望。让教师从“追风”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追求教育的本真之道,遵循学生的成长之道,让教师“专业”地发展,幸福地成长。
第三,学校要尽量减少可能干扰和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之事,让教师少参与或不参与与教育无关的活动,如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纯形式的会议,减少毫无意义、形式多样、名目繁多的,所谓的“高大上”的“专家”讲座、培训或以收费为目的的“继续教育”等活动,想法遏制“应付主业,忙于副业”的不良现象愈演愈烈之势。
第四,对教师的评价要尽可能公平、公正,不随意指责与批评,采用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激励其勤奋、愉快工作;重视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致力于教师间团结一致、关系和睦、愉快沟通局面的形成;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努力挖掘教师潜能,让教师在合作、竞争中获得价值体验。
第五,定期邀请专家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支持本校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定期为全体老师做团体辅导,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具体的压力应对策略,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自身,再“主动”一些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外力充其量也只是“助人”。从根本上说,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还是要靠自己。
首先,师者自当树立高远的教育理想。教育理想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教育主张的确认和信奉。高远的教育理想可赋予教师无穷的力量,催发教师无尽的动力,促使教师自觉、主动的强化教学技能,掌握教育智慧,做时间的管理者,高效率的践行者,帮助教师走向“省时——高效——省时”的教育境界。
其次,师者自当一定的“抗压”技巧。无论那个时代、何种职业,不可能不存在压力。教师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压力,正确对待挫折和困惑,只有练就了过硬的“抗压”能力,才能精神不倒、信心不败、奋斗不止。
再次,师者自当有锻炼意识与心理调适意识。健康的身体是健康心理的保证,教师要定期抽出时间刻意“关照”身体;当心情不适时,或锻炼、或宣泄、或K歌、或会友,或购物、或读书、或旅游……迅速调节郁闷情绪,让健康愉悦充斥身心。
最后,定期反思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师者要善于用反思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个人效能感,自觉“维修”心理健康之路。同时,学会定期反思也是教师成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专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具体地说,反思训练包括每天记录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心得、失误、心情;与同科教师相互观摩课例,及时交换看法,达成改进措施;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进而获取解决办法等。
学生方面,在“默契”一些
教师的心理健康,很大程度跟学生有关。学生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关心老师、遵纪守法、勤学好问,师生关系和谐,就能激活教师的教育潜能,让老师焕发出无穷的精神力量,就会毫无保留地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学生;在此过程中,师者就会获得一种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的心理满足感,进而滋生出职业幸福感。
家长助力,再“积极”一些
教师的心理问题,一部分来源于家长。对于这个“段子”,做教育的谁都不陌生——“一个家长说,教师一天到晚在收钱;又一个家长说,我孩子成绩好,是因为他聪明;还有一个家长说,我儿子成绩差,都是老师不会教……” 面对众说不一的家长诉求,教师时而紧张、时而不安,而是焦虑,尤其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与难以与时俱进的中老年教师,更是家长挑剔的对象,他们有心理困扰是在所难免的。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怎会教出阳光、快乐的孩子?
因此,为了孩子,也为了教师,家长可以适当“积极”一些,努力提升家教观念,就能使学校教育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苛求;正确认识孩子差异,理性对待孩子期望值,就能让教师多一些育人的快乐,少一些失败的烦恼;积极支持学校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就能让教师多一些自如,少一些无奈;学会换位思考,当孩子与老师出现矛盾冲突,站在教师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就能让教师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难……
教师心理问题理当受到重视,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时不我待。当社会、学校、教师个人、学生、家长等“教育合力”“多管齐下”下,我们离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理想之道就又近了一步。那样的话,挽救中小学教师、挽救中国教育将不再是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