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洛阳烧沟汉墓M38墓中出土破镜的涵义
2016-03-21刘文娟
刘文娟
摘 要:铜镜本是人照面饰容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可在古人的墓葬中经常有破碎的铜镜出土,其中有些是因年深日久自然损坏,然而有些则是人为砸碎后进行陪葬,这种做法在当时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社会思想。本文想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对洛阳烧沟汉墓M38中出土的半镜所反映的表达的思想观念作以初步的讨论。
关键词:破镜;洛阳烧沟汉墓;爱情信物;合葬墓
铜镜是古代人照面饰容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同时作为一种工艺品,其镜背的纹饰凝结了古代工匠的审美意趣和冶铸工艺,正是由于铜镜精美的工艺美术水平和广泛的使用,其功能便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古人墓葬的随葬品铜镜本是日常用品,但由于镜子能反光、能清晰映像,因而被人们引喻出许多社会功能。在我国古代,铜镜具有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用,再加上受古代人视死如生” 和“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观念的影响,人们把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铜镜进行随葬,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然而,在古墓葬中出土的铜镜很多都是碎片,其中有些是因古铜镜质脆,年深日久而损坏,有些则是人为砸碎。据有关专家介绍,在古代,铜镜也在男女间被视为爱情信物,生前相互赠送,死后随葬。倘若夫妻中一个先逝,就将家中铜镜一分两半,一半随死者入葬,另一半则留于配偶死后随葬,相约来世“破镜重圆”。
我国各地古墓葬中出土的铜镜有的完好,有的残破。导致铜镜残破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自然致残,较薄的铜镜在墓葬中经长期腐蚀而破损,也有些镜在地震时被其他倒落的随葬品压破;二是人为致残,也就是有意识地将镜击破后再放入墓中或是在墓中就地击碎。这种铜镜人为击破后随葬的做法因形式不同所反映的社会思想也有所区别。墓葬中人为击破后随葬的破镜,其出土状态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残碎镜,另一种则是半镜,本文主要对洛阳烧沟汉墓中出土的半镜作以阐述,说明其随葬的涵义及反映的社会思想。
1.残镜和碎镜
残镜,即残缺不全的铜镜。考古发掘出土的铜镜有的不完整,局部缺损,有的只有一块残镜片,墓葬中这种不完整的铜镜是在随葬前将完整的铜镜击破后取其部分入墓随葬的,打掉的其余部分不放入墓中。以残镜随葬的做法最早见于战国墓,秦、楚、中原地区墓葬均有发现。汉代随葬残镜的墓葬分布范围有所扩大,甚至連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人墓也不例外,此期新出现的碎镜随葬较残镜随葬的现象更为普遍。
碎镜,一般碎裂成7~8块或更多。这类破镜多是就地砸碎留在墓中的,也有些是在墓内或墓外砸碎后再将其碎片散布墓室。这些残破镜片经拼合后通常能看到明显的打击痕,有的甚至还不止一处。以广州汉墓群为例,西汉早期的56座墓共出59面铜镜,其中的28面破碎成7~8块或更多。
2.半镜
一般从钮侧截为两半。西汉昭明镜, 根据其断面确定此镜入土前已经被工匠切割为两半由于此镜属于收藏品, 不能确定出土地点和地层关系;1956年6月,在现在的鄂州市华容镇周汤村铁路路基旁,考古队发现两座古墓。这两座墓相距约10米,分别出土了宋代的古铜镜各半块,将两块破镜洗干净凑起来,发现两块破镜完全吻合。铜镜上面还有“湖州念二叔铜照子”;1958~1959年在河南洛阳烧沟发掘的第38号夫妻分穴合葬战国墓中,男女两棺各出半面素镜,从两个半镜的断痕上看,二者完全吻合,两半镜原本是一面完整的素镜,生前为夫妻共同拥有。1959年,在我国洛阳的朝歌东汉墓中就曾发现了两半中国现今已经发现的历史最早的半面铜镜。这两半铜镜对起来下好是一面完整对称的铜镜。1975年在陕西西安北郊发掘的1号汉代合葬墓出土两个半面连弧纹镜,分置墓室口左右,从两块半镜的断痕上看,二者原本是一面完整的连弧镜,系人为击破后分置夫妻棺前。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就有夫妻双镜成对使用的习俗,传说自汉以后,常用铜镜作为男女相爱的信物,生前相互赠送,作为纪念,死后随葬。考古中因极少有破镜重圆资料见刊,使传说中"破镜重圆"一说难以验证。
上述两种破镜随葬方式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将器物击破后随葬的习俗源自古老的“万物有灵”观念。这种观念在丧葬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就是将某些死者生前的常用器具打碎,再放入墓室或棺内。据民俗调查显示,这种习俗在近代北方地区依然流行。将铜镜等器物击碎或击残后再随葬的做法都是“万物有灵观”的具体表现,生者希望通过打碎死者生前最常使用的某物质实体,从而使该物质实体的灵魂去伴随死者亡灵,供死者的灵魂驱使。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千百年来所遵循的“事死如侍生”的丧葬原则。
与残镜或碎镜随葬观念不同的是半镜,墓葬中半镜随葬所代表的不是某种信仰而是男女之间的爱情。《神异经》曰:“昔有夫妇,相别,破镜各执其半。后妻与人通,镜化鹊飞至夫前。后人铸镜,背为鹊形,自此始也。”这是有关以分半铜镜象征夫妻分离的最早文献记载。据《太平广记气义》载:“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方属时乱,恐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入权豪之家,当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各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卖于都市。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德言至京,遂以正月望访于都市,有苍头卖半镜者,德言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娥影,空留明月耀。陈氏得对,涕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还其妻。”从考古发掘中的半镜出土情况来看,古人以一分为二的“破镜”象征夫妻分离和以“破镜重圆”喻夫妻失散后重聚或离而复合的观念应是从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以半镜分置夫妻头(棺)前的做法虽在汉以后墓葬中较为少见,但从文献记载来看,这种以半镜喻夫妻分聚的习俗一直延续到唐以后。
本文作者再读《洛阳烧沟汉墓》这本考古报告时发现,烧沟汉墓中M38中出土两个半境,根据它们的断裂痕迹可以判定是一个铜镜破碎之后的两部分,分别随葬于M38的正室和侧室中。根据考古资料显示,洛阳烧沟汉墓中的 M38 是同穴异室的三人合葬墓, 于竖井墓道的两端分别凿成M38A、M38B 两个墓室, 其中M38A 墓室内为双棺,但尸骨腐朽严重无法判定性别,据推断应为夫妻合葬。据文献资料记载在汉代,夫妻埋葬方式由同茔、同坟到同穴趋合的倾向日益明显,这种合葬现象反映了“夫妻一体”的社会观念;M38B 为单棺,做为墓主的陪葬墓室,推断可能是墓主人的姬妾,在古代礼制观念的影响下,因姬妾生前地位非常低,因此死后一般只能作为陪葬葬于墓葬的侧室之中,不能与墓主同葬一室。M38A 室左棺与M38B 单棺前头各放半个铜镜, 原是一个铜镜破开后分放的。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就有夫妻双镜成对使用的习俗,传说自汉以后,常用铜镜作为男女相爱的信物,生前相互赠送,作为纪念,死后随葬。从随葬的半镜的位置关系可以推断此铜镜应该为M38墓主人与他的姬妾之间爱情的信物,她们今生无法成为真正的夫妻,此铜镜是他们相约来世能够“破镜重圆”,做一对幸福的夫妻的见证。因此,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半镜为墓主人和姬妾之间的爱情信物,而非妻子。
参考文献
[1]索德浩:《破镜考》.《四川文物》,2005年第四期
[2]王峰钧、杨宏毅:《中国国代墓葬中破镜的思想渊源》.《陕西历史博物馆》第9辑,三秦出版社2012年出版.
[3]洛阳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
[4]黄伟:《试论汉代夫妻合葬墓的类型与演变》,《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35周年纪念文集》280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