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阳田在齐鲁两国争霸中所发挥的作用

2016-03-21雷丽云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鲁国晋国齐鲁

摘 要:关于齐鲁两国在春秋时期的争霸问题一直是史学界特别是山东史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从汶阳田的来历,齐鲁两国对于汶阳田的争夺以及汶阳田在当时社会的影响来论述汶阳田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汶阳田的得失,在春秋齐鲁争霸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汶阳田;齐鲁争霸;地位;作用

在山东肥城一带一直流传着“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这样的一句俗语,汶阳田至今在肥城的农业生产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汶阳田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近年来关于地方史的研究越来越多,而且在《中国简明历史地理》及《泰山文化十八讲》等课程的开设下,笔者对于地方史的兴趣越来越浓。而且通过查资检料,笔者亦发现关于山东泰安汶阳田的史学研究还比较少,主要有赵兴彬老师参与编纂的《山东区域文化通览 泰安》以及《泰安区域文化通览 总卷》和一些地方县志,除这些外,大部分都是关于这片热土的文化研究或是农业方面的研究,或是一笔带过她在历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地方县志更为繁杂,其对汶阳田的记载如沧海一粟,不见其闪光之处,笔者希望通过此粗鄙的一篇短短的论文,重新发掘汶阳田在春秋齐鲁争霸中的重要作用,还原汶阳田的历史原貌和地位以及影响。地方史作为一门越来越受重视的史学分支,其研究成果少,资料少,故本文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漏洞,加之笔者学识粗浅,很多方面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望各位前辈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汶阳田,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西南一带;从农业术语来看,汶阳田泛指由大汶河冲击的两岸沃野良田。汶阳田历史悠久,对于山东之地意义重大,至今在山东一地仍流传着“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的古语,从这句古语中可以窥见到汶阳田在当时齐鲁两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汶阳田的由来

(一)史料记载的汶阳田

大汶河,古时称汶水是黄河在山东的唯一支流,也是泰安市最大的河流。《水经注》记“汶水又西南过蛇丘县南”。蛇丘县,西汉于古遂国地置,属泰山郡,故址在今山东宁阳县西北铸城。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属东济北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废。又云,又西洸水注焉,又西迳蛇丘县南县治铸乡故城。《泰安县志》汶水又西南过罡城坎石沟河,即西小会河,合诸泉南流注之。又西迳张侯、栾任南,会肥城之沙河,至道沟入东平州境。[1]汶阳田就位于这条古老河流的北岸。汶阳田一称由来已久。有關汶阳田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左丘明的《左传》鲁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冬“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2]即鲁僖公将汶阳田赐给了季友,距今已经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而根据《辞海》当中的记载:“汶阳,古地名,春秋鲁地,在今泰安西南一带,因在汶水之北故名。”西汉时曾置汶阳县,治所在今肥城市汶阳镇古城村,北魏移至今泗水县北,隋开煌初废。曲阜、博平(今泰安东南旧镇)两县亦曾先后一度改称汶阳县”。以上这些都说明,古代的“汶阳”其所指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汶阳河流域的冲积平原,狭义是指今泰安大汶口镇及肥城汶阳镇的大汶河北侧一带。

(二)齐鲁两国的位置

据载:鲁国在泰之南,拥有徐奄之地,据山南、苏皖豫之北之地。而齐国属于山东省北半部之国,乃先后吞并谭(今山东历城)、遂(今山东肥城南)、薛(今山东梁山)、东荣(今山东荣城)等地。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引《管子》云: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3]齐国和鲁国作为山东境内的两个强大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发生了不少争夺战争。而汶阳田,也成为了这两个诸侯国争夺的焦点。于是便有了“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汶阳田反”等掌故,反,通“返”。比喻失而复返。(这个成语的出处是清朝袁枚《随园诗话》第三卷:“先失楚弓,旋归赵璧。汶阳田反,合浦珠还。” )

2 齐鲁必争汶阳田

(一)史料记载

有关齐鲁两国对于汶阳田的争夺,主要可见于下面几段史料:

《春秋·成公二年(前589年)》:“取汶阳田”,六月十七日“及齐侯战于鞍,齐师败绩”。杜预注:“晋使齐还鲁。”这就是著名的鞍之战,这次战争是齐国和鲁国之间的一次战争,但后来鲁国向晋国求救,于是晋国出兵伐齐,在鞍地打败了齐国军队。其后,齐国向晋国臣服,晋国迫使齐国将夺得的汶阳之田归还给了鲁国。

《左传·成二年》:“秋七月,晋师之齐国佐盟于爰娄,使齐人归我汶阳之田。”这即是鞍之战后的爰娄之盟,在这次盟会上再次强调了将汶阳田归还鲁国。

《左传·成三年(前588年)》:“夏,公如晋,拜汶阳之田。”鲁成公三年到晋国,并去了汶阳田。

《春秋·成公八年(前583年)》:“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鲁成公八年,晋国派使者劝说鲁国将汶阳田交给齐国。

《公羊传》云:“鞍之战,齐师大败。齐侯归,吊死视疾,七年不饮酒,不食肉。晋侯闻之曰:‘嘻!奈何使人之君七年不饮酒不食肉?请反其所取侵地。”《公羊传》这句话记载的乃是鞍之战后由于齐国大败,故齐顷公以卧薪尝胆之举重获汶阳田。

《左传·成八年》 : “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季文子饯之,私焉,曰:‘大国制义以为盟主,是以诸侯怀德畏讨,无有贰心。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今有二命,曰:归诸齐。信以行义,义以成名,小国所望而怀也。信不可知,义无所立,四方诸侯,其谁不解体?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二三孰甚焉?士之二三,犹丧妃耦,而况霸主?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这段话主要是涉及晋国让鲁国将本已是鲁国的汶阳田再送给齐国,引起鲁国对晋国这种出尔反尔举动的不满。

《春秋·定公十年(前500年)》:“夏,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来归郓、讙、龟阴田。”

《左传·定公十年》:“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可见鲁国对于汶阳田从未放弃,据理力争。

齐鲁之间对于汶阳田的争夺,《公羊传》还有这样一段记载:“庄公登坛,曹子手剑而从之。管仲曰:‘君将何求?曰:‘愿请汶阳之田!桓公许之。”公元前685年,齐国以周天子名义召集宋國、鲁国、陈国、蔡国、卫郑等八国会盟,结果郑鲁等国没有听从命令,于是齐国发起了对鲁国的征讨。鲁国大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被迫答应与齐国在柯邑会盟,割地求和。但是在柯地会盟之际,鲁国将领曹沫用匕首劫持了齐桓公说:“既然两国会盟,号召扶弱抑强,那齐国乾时之战,乘机夺去了我们的汶阳之田,就请今天原样归还,否则,天下诸侯怎么心服!”,在被劫持之下齐桓公只好答应将汶阳田和遂邑归还给鲁国。当然,除鲁国重获汶阳田之外,齐国亦留下了大国之威信“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4]

公元前684年,齐鲁之间爆发了一次重要战役——长勺之战。当时齐国强盛鲁国弱小,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但鲁军按兵不动,从而使齐国士气低落,而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这次战争固然有齐鲁两国一直积怨的原因,但汶阳田的争夺也是长勺之战的另一个原因。当然,鲁国以弱胜强,汶阳田在这次战役后亦归属了鲁国。

另有《肥城县志》记载:肥在春秋盖属于齐鲁两国之间。桓三年公会齐候于讙。庄十三年齐人灭遂。成三年叔孙桥如围棘。襄二十二年,宣叔娶于铸。皆鲁地也。襄十八年,齐御晋于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晋以中军克京兹,以下军克?,皆齐境也。厥后,鲁曰浸弱陵夷,至昭定齐屡侵鲁汶阳。夫汶在肥境南尚被侵伐,则知未至战国肥境之属于鲁者,已渐入于齐也。[5]这段话,既说明了在春秋时期,汶阳之地属于鲁国,又可知齐国对此地曾多次侵占的事实,最后在战国时期,肥城一地皆属于齐国,而汶阳田亦划归至齐国版图。

从上面这段史料可以看出,齐国和鲁国对于汶阳田的争夺发生了多次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战争,而且作为强大诸侯国的晋国亦参与了多次关于汶阳田的争夺,晋国作为当时大国,在争夺汶阳田的斗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晋国最终因为胡乱划拨这块汶阳田而失去了诸侯国的信任,随后逐渐失去了诸侯盟主的地位。从上述史料中也可以看出鲁国对于汶阳田的重视,并且根据时间推算,鲁国实行初税亩的政策是公元前594年,而史料对于汶阳田的争夺的记载皆在其后,这从侧面说明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鲁国的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汶阳田经过初税亩的政策产量更高,这亦是齐鲁两国对汶阳田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3 争夺汶阳田的原因及影响

(一)齐鲁之争汶阳田的原因

齐鲁交兵自然各有利益纠纷,何以如此看重汶阳田呢?

其实周初分封诸侯的时候齐鲁两国都是大国,并且鲁国强于齐国,由于周初分封是在周公主持下进行的:“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其厚于姬姓近亲是显而易见的。而且,鲁国的始封者是周公之子伯禽,根据“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宗法制原则,周公是不会薄于其子的。即使齐太公为周之姻亲,并身有功勋,但毕竟是异性,故在周公分封过程中,在各个方面都不会使鲁国亚于齐国。《左传》记载周公“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墟”。[6]鲁国分封的地方为已开发之地,并拥有泰山以南最好的农业区,即汶阳田。而齐国起初受封之地偏远荒凉,人烟稀少,不宜耕稼。故夺取一片已开发的好的农业区亦成为了齐国在春秋争霸中的一个首要的任务。

我国古代社会从根本上说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农耕社会。[7]不管是在西周或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其后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农业都在国家综合国力中占有基础性的支柱作用,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人们对土壤的眷恋和依赖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历代纷争在某种意义上都只是为了取得更广阔、更适宜生存的土地,从而稳固政权、开疆辟土。所以汶阳田成为必争之地的第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因为古代的社会性质造成的。在当时,国家综合国力的比拼最重要的就是土地,然后就是粮食,故粮食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汶阳田地处齐鲁两国的交界地带,作为两国交界地带引起争夺这并不足为奇,但汶阳田作为重要的土地资产,其肥沃的土地生产了大批的粮食,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故齐鲁两诸侯国都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汶阳田这片沃野之地。但是齐国本身是个渔盐之国,更加注重工商业的发展,故齐国对于汶阳田的争夺并不是以农业为前提的。而鲁国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十分注重汶阳田的农业价值。但至战国时期最后,汶阳田最终归于齐国。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争霸的另一个主要动力就是人丁。毕竟春秋时期的战争还是以人为主的冷兵器战争,粮食和人口以及兵器成为古代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汶阳田作为膏腴之地,农业发展十分迅速,从而使粮食的生产更为稳定。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促进了人口生产的稳定性。故而谁掌握了这大批的人口,谁就能在争霸战争中获得更为精锐的部队,在争霸中的胜算更大。这样就使这片沃土上的人丁也成为了两大国争霸的一个焦点。

除了这些原因,齐鲁两国对于汶阳田的争夺还有政治方面的战略原因。当时齐国和晋国正处于争霸阶段,而鲁国一直以来和晋国关系亲厚,齐国要与晋国抗衡就必须拆散晋鲁联盟。而在齐楚争霸中,楚国是齐国的南方劲敌,齐国要防御楚国,就必须以楚国作为缓冲。所以在春秋时期,齐国侵占鲁国的土地都是暂时的,时夺时还,并未有永久性的占领,一切都以齐国当时的战略需要为转移。

正因为以上这些原因,齐鲁两国不惜多次交兵,只为争夺这块“膏腴地”。虽然“往事越千年”,诸侯鏖兵已化陈迹,但仍为后人留下了“古今闻名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的俗语。而今,汶阳田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汶阳人。在五六十年代,还有“苏联有个乌克兰,中国有个汶阳田”的美誉。

(二)齐鲁争夺汶阳田的影响

在春秋争霸中,齐国和鲁国之间围绕汶阳田曾经爆发过多次战争,如乾之战,鞍之战,长勺之战等等战役。尽管这些关于汶阳田的争夺不利于当时的社会稳定,但在礼制分崩离析、战争频发的大背景下,汶阳田亦突出了她在当时的作用,扩大了其影响。

1、汶阳田是鲁国经济形态的典型模式。[8]汶阳田的生产方式,在西周和春秋的前期实行井田制,春秋至战国时期,由于井田制遭到了极大地破坏,各国都积极的在农业及税收方面进行改革。鲁宣公15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的政策,汶阳田是鲁国的主要农业土地,亦是“初税亩”最早实施的试验田。初税亩是春秋时期最为彻底进步的赋税制度改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为当时鲁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汶阳田最终向个体农业经营模式转变。

2、汶阳田是鲁国的统治基础。[9]《尚书 夏书》记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即作为一块沃土,汶阳田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前已赘述,这里不再详解。

3、汶阳田是鲁国思想文化的本源。[10]鲁国当时是“变其俗,革其礼”,其浓厚的儒家風尚贯穿整个鲁国时期。鲁学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仁者思想,讲求仁义、孝悌,具有单一性、守常性的特点。其人民好儒,好学,尚礼义,重廉耻。这一片土地孕育着鲁学的文化精髓。

4 总结

汶阳田在春秋时齐鲁两国的争霸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鲁国主要发挥的是它的农业作用,这主要是由于鲁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所致;在齐国汶阳田主要是以齐国的战略国策为主,汶阳田的军事国家意义大于鲁国。齐鲁必争的汶阳田,也以其重要的作用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管是经济影响,政治统治基础还是思想文化影响都很深远。在研究汶阳田对两国的影响时,更应该注重它的文化影响。

参考文献

[1]肥城县志(下)[Z].肥城市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翻印,光绪十七年版本 光绪三十四年版本 102页.

[2]李松.山东地区东周青铜文化的分区与变迁 [J]历史回廊 204页.

[3]肥城县志(下)[Z].肥城市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翻印,光绪十七年版本 光绪三十四年版本32页.

[4]郑晨曦。齐桓公尊王攘夷霸业中的和平联盟战略[J]. 语文学刊 2006,05:80.

[5]肥城县志(下)[Z].肥城市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翻印,光绪十七年版本 光绪三十四年版本623页.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史磊.春秋初期鲁国与齐国的争衡[J].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8]赵兴彬.泰安区域文化通览·总卷[C].泰山出版社 82页.

[9]赵兴彬.泰安区域文化通览·总卷[C].泰山出版社 82页.

[10]赵兴彬.泰安区域文化通览·总卷[C].泰山出版社 82页.

作者简介

雷丽云(1989-),女,汉族,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专门史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社会史研究。

猜你喜欢

鲁国晋国齐鲁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柳季与岑鼎
翳桑之报
齐鲁声音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齐鲁书社
那一天
鲁国的军事家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