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将曹彬的处世之道

2016-03-21韩颖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曹彬战俘皇帝

摘 要:曹彬是北宋前期最著名的武将之一,作为武将的代表与文臣代表赵普一起配享太祖庙庭。他忠于职守、仁厚正直、谦恭不伐的美誉一直为后人称颂,被誉为“北宋第一良将”。本文摒弃了前人对曹彬品行的粗略大框的描述,力图从多方位来阐述曹彬在与皇帝、同僚(包括文臣与武将)和战败国军民三种不同群体的相处中所体现出的处世之道,以期呈现出曹彬更为真实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曹彬;皇帝;文臣武将;战俘;处世之道

曹彬(931—999),字国华,真定(今河北灵寿县)人。曹彬是北宋的著名将领,官至枢密使、同平章事,死后赠中书令,追封济阳郡王,谥号武惠,作为武将代表与文臣代表赵普一起配享太祖庙庭。曹彬一生经历了后汉、后周、北宋三朝,尤其在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三位皇帝在位时,他与众不同的军事才能和为官之风得到了充分展现。由于史料的有限性,前人对曹彬的研究本来就不多,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于宣扬他在战争中的功绩,如冯明臣所写的《曹彬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的作用》一文中,从平后蜀、灭南唐、伐北汉等战役中肯定了曹彬的将帅之才。二是对曹彬的“良将”称号表示怀疑和反对,如张其凡的《庸将负盛名——略论曹彬》,他从曹彬经历的平蜀、下江南、平北汉、雍熙北伐四大事件中得出了其战绩平平,以及他的宽厚、廉洁、谦恭自抑和多读书等是他久负盛名的原因。对于阐述曹彬处世之道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只在陈文德的《曹彬:宽容良将》中略有提及。虽是关于曹彬为官为将之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品质的描绘,但分析过于简单。本文力图从多方位来阐述曹彬在与皇帝、同僚(包括文臣与武将)和战俘三种不同群体的相处中所体现出的处世之道。作为一员武将,在与文臣的相处方面尤其值得关注,这也是本文一大亮点,也从侧面间接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武将与文臣相处的某种情况。

1 曹彬与皇帝之间的处世之道

曹彬能被称为北宋第一良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皇帝对他的信任以及肯定。曹彬在与皇帝的相处中最能体现出他的忠诚循谨、远见卓识和谦恭自抑等处世之道。这是使得他能够官居高位而无忧、后代绵延不绝且繁盛的重要原因。

1.1 忠诚事君

无论是在朝为官,或是挂帅在外,忠诚是臣子对皇帝最基本的坚守,也是臣子与皇帝的相处中表现的最为突出的。作为一个经历过两个朝代的武将,无论在后周还是在北宋,曹彬恪尽职守,始终如一。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八月壬辰,曹彬奉周世宗之命出使吴越,给吴越王钱俶送兵器。曹彬在完成世宗派给他的任务后立即返程归国。吴越国王派人给曹彬许多珍宝,彬不受馈赠,吴越人乃以轻舟追之,至于数四。因此曹彬叹曰:“吾终不受,是近名也。”回去便悉数充公。世宗强还之,“彬皆悉散于亲识,不留一钱”[1]。其廉洁忠君之心诚可见也。

世宗在位时,太祖在世宗手下任殿前都点检,位高权重,而曹彬却中立不倚。没有公事,从不到太祖府中拜访。建隆二年,太祖诏曹彬归京师,问曰:“我当日尝欲亲汝,汝何故疏吾?”曹彬立刻下跪请罪:“臣事周朝,连葭莩之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有交纳?”[5]曹彬这种正直、忠君的态度,深受皇帝的倚重,多次委以重任。

宋太祖在位时期,曹彬平定江南功勋卓著,凯旋归来后不久,太祖就任命他为枢密使、检校太尉。曹彬一上任就对自己要求非常高,日夜忙碌,不知疲倦。五更刚过,曹彬已于殿外等候,“虽雪霜不易其操”[5],即使雨雪风霜也改变不了他的操守,曹彬就这样一直坚持了八年之久,难怪皇帝对他如此垂爱。

宋真宗即位以后,曹彬仍任枢密使一职。咸平二年,曹彬病重,宋真宗亲自喂与他喝药。在弥留之际,也不忘为国家社稷着想,他认为自己的两个儿子“材器可取,皆堪为将,”[6]曹彬向皇帝内举,使曹氏家族继续为国家效力,其忠诚事君天地可鉴。

1.2 审时度势

曹彬与皇帝之间的处世之道不仅表现在忠于职守这一点上,他能够审时度势,有远见卓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就在讨伐江南之初,太祖命曹彬总领军队,同时许诺曹彬:“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2]副帅潘美信以为真,提前恭贺曹彬即将成为使相。曹彬却说北汉还没有平定,皇帝是不会给我这么高的职位的。等讨伐江南凯旋归来之时,太祖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问此语,美窥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钱二十万。[7]曹彬早就明白太祖心中所想,当曹彬至家,见布钱满室,乃叹曰:“好官亦不过多得钱而,何必使相也”。[6]不久,曹彬官拜枢密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

太宗即位之后,曹彬加同平章事。太宗想要征讨北汉,便诏彬问曰:“周世宗和太祖都曾经亲征太原,为何都不能攻克呢?”彬曰:“世宗时,史彦超败于石岭关,人情惊扰,故班师;太祖顿兵甘草地,会岁暑雨,军士多疾,因是中止。”[7]太宗又问:“我想要北征太原,你以为如何?”彬曰:“以国家兵甲精锐,翦太原之孤垒,如摧枯拉朽尔,何为而不可。”[7]太宗遂决定征讨北汉。于太平兴国三年进曹彬为检校太师兼侍中,从征太原。

1.3 谦恭自抑

曹彬品行端正,为人谦恭谨慎。虽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仍然以谦虚自处,从未敢僭越行事。乾德年间,太祖下诏伐蜀,以曹彬为都监。伐蜀大军班师回朝之后,王全斌等人因杀戮和贪图享乐而引发叛乱都被宋太祖治了罪。太祖只授予曹彬为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并称赞他“颇厉忠贞,沈厚有谋,强明善断,久践轩墀之列,弥坚金石之诚……有次公抚士之方,无陈平受金之谤”。曹彬得知此事后,及时面见太祖推辞说:“征西将士俱得罪,臣独受赏,恐无以示劝”[7]。太祖说:“卿有茂功,又不矜伐,设有微累,仁赡等岂惜言哉?懲劝国之常典,可无让。”[7]曹彬之所以能得到皇帝的认可,不仅是因为他在行军打仗时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且也表现在他有着谦恭不伐的人格品质。

开宝七年,太祖遣曹彬和潘美征讨江南,彬谦恭自抑,以才力不足为由推辞,称不能担此大任。但太祖以曹彬伐蜀和平北汉所表现出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行,对曹彬非常信任,心中早已有了主张,“以(曹)彬之厚重,(潘)美之明锐,更相为助”[5],立刻以曹彬为西南路都部署。曹彬果不负太祖所托,仅用了一年就拿下了江南。在得胜归来后,曹彬不是前去殿前邀功,而只是谦逊的称“奉敕江南干事回”[7],说自己不过是奉命去江南处理完公事罢了。

后周世宗在位时期,曹彬官职虽小,但他表现出的却是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等优良品德;到了北宋,随着伐蜀、平江南、灭北汉等重大的战役参与,曹彬的军事才能和远见卓识、谦恭自抑等优良的品质逐步凸显出来,皇帝对他也愈加的器重和厚爱,为他“北宋第一良将”的称号铺平了道路。

2 曹彬与同僚之间的处世之道

曹彬作为官场中的一员,与同僚之间的相处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员武将,由于奉命经常征战在外,自然与武臣接触的最多。但卸甲归朝时,也免不了要与文臣共事。

2.1 谦逊有礼

曹彬在文臣或武将的处世之道首先体现在他的谦虚恭谨、彬彬有礼上。从后周到北宋,曹彬对自己一直严格约束,对他人总是执礼益恭。所以曹彬与文武大臣之间的相处自然是和睦融洽的。

后周太祖的贵妃张氏是曹彬的从母,周世宗即位以后,以曹彬为客省副使、河中都监。蒲帅王仁镐以彬帝戚,待遇尤丰。彬奉仁镐也更加谦卑恭敬,每当公府宴集,必危坐,终日未尝转眄。于是仁镐谓部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解,今视监军,诚散率之甚也”。王仁镐见到曹彬如此的执礼益恭,不由得从内心钦佩,始觉自己疏庸懈怠已久矣。

无论是对前辈,同僚亦或部下小吏,曹彬都能谦卑恭逊,对士大夫尤加礼遇,自然获得了上至中央大臣下至地方小官的一致赞赏。“彬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7]曹彬为人和善,从未在背后诋毁他人。即使位兼将相之后,仍“不以等威自异,造其门者,皆为揖客不名;下吏每白事,不冠不见”。[9]他在外挂帅期间,“遇朝士于途,必引车避;过市,则戒驺御,不令传呼”。[9]曹彬以平蜀和江南之功拜枢密使。他在枢密院处理公务期间,“常公服危坐,如对君父,接小吏亦以礼,未尝以名呼。”[5]在自己府中时,“唯闭阁宴居,不妄通宾客。”[5]

2.2 仁厚正直

曹彬与文臣武将的处世之道还表现在他的仁厚正直上。无论是出朝为将,还是在朝为官,曹彬对待他人的总是与人和善、正直坦荡,受到了同僚的赞美与喜爱。

太祖曾诏王全斌、曹彬伐蜀,后蜀平定以后,王全斌等纵部下巧夺豪取、纵欲享受。曹彬虽屡次请求班师回朝,但王全斌却一字不听,终致“全师雄等构乱,拥众十万,彬复与光毅破之于新繁,卒平蜀乱”[7]。待伐蜀大军班师回朝之际,皇帝诏王仁赡,仁赡尽数诸将领的过错,唯独对曹彬未尝诋毁,“清廉畏谨慎,不负陛下,惟曹彬一人耳!”[3]不仅反映了曹彬的正直仁厚,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曹彬与武将王仁赡之间的关系尚且良好,更不用说其他的将领了。况且皇帝因为矜伐一事下诏杀王全斌时,曹彬请求愿与其同罪;在皇帝给了曹彬高官厚禄之时,他毅然诸将一同领罪,自己绝不独自受赏。舍己为人,先人后己的处世之风使得曹彬与武将相处融洽。

曹彬曾在徐州任知州,一名官吏犯了罪,虽然当时已经立案,但却没处理。过了几年以后,曹彬下令仗打了这个官吏,人们都不晓得这样做的缘由,继而追问,曹彬解释道:“吾闻此人新娶妇,若仗之,彼其舅姑必以妇为不利而恶之,朝夕笞焉,使不能自存。”[6]即使是这样,但是大宋法律亦不能宽赦于他,所以将此事暂缓处理。众人都对曹彬的温情执法表示钦佩,对此举的用心良苦给予了高度赞美。

雍熙年间北伐,曹彬败还,赵昌言上表请求宋太宗行军法,“朝廷察之,止责右骁卫上将军,未几遂起。”[5]后来赵昌言从延安回朝,因事遭人弹劾,久不许见。时“彬居枢府,为请于上,彬之仁厚皆此类也”。曹彬不但没有记恨当年赵昌言对他的弹劾,反而替他向皇帝多次求情。当时士人谈论此事皆叹服。

2.3 博古通今

曹彬在与文臣的相处中不仅体现在仁厚正直、彬彬有礼等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他喜爱非常喜欢读书,总是手不释卷。在伐蜀和平江南得胜归来之时,其他将领都满载美女、珍宝而归,只有曹彬的行装里什么金银财宝都没有,“惟图籍衣衾而已”[9]。这就说明了曹彬不仅清正廉洁,而且从侧面表明了他酷爱学习,对知识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

曹彬读书不仅注重理论,还付诸于实践。他为官在朝时,时常与士大夫谈论古今,对“历代治乱,近朝兴废,璨然胸中,问一知十,每与朝士清谈终日,鸿儒硕生,自以为不及。”[5]曹彬通过与文臣在治乱兴衰等经验教训方面的切磋与交流,使得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也使得他与文臣之间的相处日益和谐。时人记载曹彬:“博览强记,美谈论”[9],曹彬能博览群书、侃侃而谈,正是他多读书,多与人交流经验的结果。

曹彬与文武官员的相处中所表现出的仁厚正直、谦恭有礼等处世之道使得他与同僚之间相处和谐。在与武将的相处中,不仅有与王全斌等将领的“同生死、共患难”的情谊,也有与潘美联合作战时的默契;在与文臣的共处中,曹彬不仅 仁敬和厚、谦恭自处,而且能够博览群书,时常与士人切磋,互相进步。这无疑也是曹彬获得“北宋第一良将”称号的重要助力。

3 从对待战败国军民看曹彬的处世之道

曹彬作为武将经常征战在外,除了与将领、士兵的来往之外,与战败国军民之间的接触也是不可避免的。从对待战俘看曹彬的处世之道,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他的谦恭不伐,怀有一颗仁爱之心。曹彬奉命讨伐多国,每平定一国,对当地的军民都采取优待政策。战争虽会流血,但他并没有因私欲妄杀一人,“为人仁爱多恕,平數国,未尝妄杀人”[6]。他自己也曾说:“自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9]

乾德二年,太祖下诏伐蜀,以曹彬为都监。“时峡中郡县悉下,诸将咸欲屠城以逞其欲。”[7]唯有曹彬申令严格约束部下的行为,所到之处,军民无不心悦诚服。圣上听闻此事,下诏对彬进行褒奖。

开宝七年十月,曹彬被任命为昇州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讨伐江南。大军一路长驱直下,战事频频告捷。次年十一月,金陵被围,曹彬命令军士暂缓进攻,他派人给李煜送信,希望南唐后主李煜能够主动归降,以避免城内不必要的杀戮。

金陵城攻陷以后,有曹彬在此主持大局,江南群臣,皆得其所。亲属若有被军士所略得,曹彬即刻下令遣还。于是大搜军营,没有发现藏人妻女的现象。“自出师至凯旋,士众畏服,无轻肆者…其谦恭不伐如此”[7]。仓廪府库,全权委托转运使按籍检视。“振乏绝,恤鳏寡,仁人之心,无所不至,吴人大悦”[5]。曹彬进城以后采取的这些措施深得民心,不仅受到的太祖的嘉奖,也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深切拥护。

曹彬之所以被称为“第一良将”,就在于他有其他将领无法比拟之处,其中一点原因可能就是他对待战败国家的军民能一视同仁,多加优待。正是由于他对外征战中对待俘虏所表现出的仁爱多恕,谦恭不伐等人格品质,使得他的美名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4 结语

后人仰慕曹彬,除了他一生功勋卓著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独特的为人处世之道。曹彬与帝王的处世之道表现为他的忠于职守,有远见卓识,这是他能在官场安稳一生,高位善终的重要原因。曹彬与同僚的相处中所表现出来的谦恭自处、仁厚正直等处世之道,使他无论在朝内朝外都受到了士人的尊敬与喜爱。曹彬曾被诬陷罢官,宰相赵普多次请求太祖,经查实终于为曹彬昭雪,“酒坊使弥德超……诬彬有不轨之谋……赵普尝荐彬,见太宗,因为辨之诬。”[11]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曹彬与同僚之间的相处和睦的某些情况。曹彬虽戎马一生,但他却喜爱诗书,经常与士儒清谈终日。这就说明曹彬不仅注重外在理论的实践,更加注重内在素养的提升。这些因素的总和使他独特的处世之道不断为后人传颂,最终促成了曹彬“北宋第一良将”的美称。

参考文献

[1]冯明臣.曹彬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的作用[J].驻马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2]张其凡.宋代人物论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陈文德.曹彬:宽容良将[J].领导文萃2007(12).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宋]朱熹.朱子全书卷十二五朝名臣言行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6][元]脱脱.宋史卷二五八曹彬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宋]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卷四三曹武惠王彬行状[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宋]文莹.玉壶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宋]曾巩.隆平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2][宋]欧阳修.归田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宋]徐自明.宋宰輔编年录校补[M].北京:中华书局,1986.

作者简介

韩颖(1991—),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宋史研究。

猜你喜欢

曹彬战俘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皇帝怎么吃
拯救战俘的“大富翁”
曹彬发明“缓刑”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俘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