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价值及应用问题研究
2016-03-21宋晓茹刘鸣
宋晓茹 刘鸣
摘 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刺激会在人的大脑中留下一定痕迹,即记忆。对犯罪者或知情者而言,由于其实施或涉及的是犯罪行为,当时所体验的情绪、所感知的形象、所采取的行动都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与案件事实有关的问题一旦提出,对有关案件事实的记忆就会立即在作案人、知情人的大脑中重现,并唤起相关的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视觉记忆等,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刺激,进而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心理测试技术就是基于此而产生并发展的。对于心理测试结论的应用,尤其是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法律规定中的可采性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针对该问题展开阐释,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心理测试结论 证据价值 鉴定意见 规范化
心理测试技术是随着心理学、脑科学以及电子技术等学科的发展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在国外,学者们对心理测试结论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进行了多方研究,J·Widacki和F·Horvath在《法医科学》杂志的文章中,将心理测试结论与在刑事案件中已经被法庭采纳的传统鉴定证据如指纹鉴定、笔迹鉴定和目击证人证言等进行了对比研究,心理测试结论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在国内,对于心理测试结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据统计,80%以上的案件在测试后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此,本文将围绕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价值展开探讨,并对其规范化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1 心理测试结论的特点
(1)心理测试结论的客观性
学者周智良在《从测谎技术的应用谈“心身证据”》一文中提出“外在的躯体与内在的心理之间是不能分离的,即躯体和心理是相关统一的”。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受客观事件作用的结果,人在说谎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心理压力,而这种心理活动又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或降低、体温升高、肌肉颤抖、语调异常、呼吸急促、血流量变化等。邱福军在《论我国测谎结论证据规则的构建》的研究中表明: 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只受人体植物神经系统的控制,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由于记忆痕迹是客观的,不因行为后的各种心理作用而变化,反而会在一定刺激条件下引起其心理反映并表现为生理反应。由此可见,测谎结论具有客观性。
(2)心理测试结论的关联性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401条将“关联性”定义为“相关证据,指证据具有某种倾向,使决定某项在诉讼中待确认的事实的存在比没有该项证据时更有可能或更无可能”。说明关联性具有两个关键要素: 一是它必须有助于证实或证伪事实结论; 二是证据所说明的事实与有关法律之间存在实质性的或因果关系。心理测试技术是依据“刺激---反应原理”来探测受测者内心对某些事物的“关心”程度并表现出生理上的反应作为判断的根据,而探测受测者“关心”的事务通常是与案件相关的信息或为获得与案件相关的信息。依据情绪---生理反应原理可知,在测试过程中,当问题相关事件对被测者进行心理唤醒的同时,被测者会有意无意地进行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会产生如紧张、不安、矛盾、焦虑等情绪反应,紧张、不安、矛盾、焦虑即成为应激源,进而产生一系列不自主的生理反应,如脉搏加快、血流量增加等变化。因此,我们认为心理测试结论符合证据的客观性和关联性,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2 心理测试结论属于鉴定意见
我国最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证据有八种: 一是物证;二是书证;三是证人证言;四是被害人陈述;五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六是鉴定意见;七是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八是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学者何家弘提出“鉴定意见不是对案件事实的客观记录或描述,而是鉴定人在观察、检验、分析等科学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得出的主观认识结论”,心理测试结论是在专业测试人员运用科学的测谎技术对被测试人的生理反应指标进行分析、研究而得出的判断意见,符合鉴定意见的基本特征,在证据种类中应属鉴定意见。然而,在界定心理测试结论的“鉴定意见”属性时,需要从几个方面加以规范。
(1)制定行业标准,严格规范测谎人员的资格审查
测谎人员素质的高低、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经验的积累等均会影响测谎结论的准确性。因此,测谎必须由专业测谎人员进行,其结论的可靠性才能得到保障,才能为辨别谎言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美国学者哈维斯和里德的研究,经过6个月以上训练的测试人员操作的心理测试的平均准确率为91.4%,而少于6个月训练的测试人员操作的心理测试的平均准确率为77.5%。这些研究表明,测试人员的专业知识、训练、经验、能力对测试结论的准确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心理测试技术的成功,测试人员是关键。再如,美国一些州在对测试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上明确规定:一是必须具备丰富的心理测试实践经验;二是年龄必须在25岁以上;三是测试人员的资格必须获得由美国测谎协会的认可,并且已进行的心理测试试验次数超过一千次。日本明确要求测试人员必须具备心理学硕士学位,检测人员还要参加法庭科学培训学院的培训,取得相应的资质,方可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测试专业人员。墨西哥州法院认为,一个合格的测试人员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至少有五年以上的测试工作经验或接受过同等程度的培训;二是将测试结论作为证据在法庭上出示前的一年内,接受过二十小时以上的继续教育。因此,通过对国外心理测试人员的素质要求,建议对我国测试人员进行资质审查时,应该满足:一是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与心理测试技术相关的心理学、电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侦查学、物证技术学等学科知识;二是必须通过国家统一认定的资格考试,有心理测试实践经验;三是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学习及考试。此外,要从事专业的心理测试鉴定,还必须获得由国家颁发的心理测试执业资格证书。
(2)加强对心理测试鉴定机构的监管
目前我国还未建立心理测试机构的资质审查办法和机制。由于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国内心理测试行业基本处于任其发展的状态。如果这种无序状态继续下去,不仅会降低心理测试结论的可信度,而且还将严重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首先,建议司法行政机关建立一个专门负责心理测试鉴定的管理部门,职责范围主要有:规范心理测试程序,制定心理测试标准,心理测试机构、心理测试人员的资格认证等等。其次,建立专业的心理测试协会,确立心理测试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每年定期举办心理测试学术研讨会,促进心理测试技术的交流,并促进行业的科学发展。再次,为了避免当事人和办案单位对鉴定机构的干扰,建议参照第三方管理机构的模式进行管理。最后,心理测试鉴定机构必须经过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并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才能从事心理测试鉴定,并对心理测试人员的专业技能,鉴定机构的业务范围、规模和技术设备等进行明确规定。
3 结语
虽然对于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资格问题尚存有争议,但我们坚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心理测试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完善,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承认其具有证据资格,使其在诉讼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帆.浅谈我国心理测试结论成为证据的可能性[J]. 广东公安科技. 2013(03).
[2] 陈利.关于犯罪心理痕迹的物质痕迹载体[J]. 法制与经济. 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