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即人学研究的新视角
2016-03-21李冰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的深层次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也越来越突显出来,这在目前我国特殊的语境下主要表现为权力的依赖和物的依赖。因而,如何把人从权力的异化以及物化中解放出来,已成为当代中国人学面临的主要历史使命。面对这一历史使命,我国的人学研究显然有些滞后。这就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本价值,从而为开创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境界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支撑。
关键字:人的发展;对象;劳动
1 关于“ 人的发展” 与“ 人的全面发展” 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人的发展是指人的各种对象性关系的开放性展开过程,也就是人的各种对象性活动的超循环发展过程,因为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开放性展开,是通过人的对象性活动的超循环发展实现的。人的对象性的活动的超循环发展,表明它具有一种积极的否定性,通过积极的否定达到新的肯定。在这种不断的积极否定和重新肯定的超循环发展中,人的对象性的关系就必然越来越扩展,越来越深化,从而使人不断获得新的生活条件,不断获得新的存在状况,不断获得新的规定性。人的发展的对象性关系、对象性活动是在对自然的关系、活动和对社会的关系、活动中展开的,它们构成了人的发展的现实的空间与舞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相统一的完整内涵。
(l) 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规定:它是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价值目标。这是从价值学角度来讲的,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对人的统治而提出来的,来人应当怎样存在” 的问题。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规定和现实规定:它是一个不断超越历史束缚进而推进人的解放的历史过程,是当前社会主义的现实过程。这是从科学角度即历史、现实来讲的,是针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而提出来的,它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科学态度和现实关切,主要回答“ 现实中的人应当做什么” 的问题。
(3)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规定:它是人的平等发展、人的和谐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这是从具体内容来讲的,是针对人的不平等、畸形和不自由发展提出来的,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规定,主要回答“ 人的全面发展有哪些具体内容” 的问题。
2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背景因素。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要针对资本主义条件下旧式社会分工和外在强制造成的物化、异化对人的发展的消极影响而言的。在马克思看来,物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象化的物化,一种是异化的物化。作为对象化的物化,不仅不是对人的否定,而且是对人的肯定,只有异化的物化,才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的否定。为什么说是在某种意义上呢? 因为在谈到异化时必须注意到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分工、交换的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物化、异化。这种异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是人们普遍面临的现象。另一种是社会权力同人相异化,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被少数人所支配,用来控制、支配和奴役社会上的大多数劳动者,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资本的异化。异化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对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言的异化,凡物质性的东西都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因而对人的意识和意志来说是异己的、异化的。如社会关系的物化就是社会关系同人的意识相异在、相异化,并因此而和人的意志相独立。从这个意义上讲,物化就是异化,二者是一个意思。另一种是在社会关系异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社会权力的异化,例如资本作为一种独立于人的社会权力,变成与工人相异化、相对立的社会力量,这就不仅是作为一种物化的社会关系与工人的意志相独立,而且进一步表现。就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由于私有制度和旧式社会分工,使得社会生产为对作为劳动者的雇佣工人和整个无产阶级的经济剥削和奴役和社会关系处于全面的对抗当中。从社会生产的前提看,由于私有制度的存在,使得劳动对工人而言成为“ 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 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如何才能消灭私有制下的这种对立和劳动的强迫呢?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消灭这种迫,首先必须让这种对立和强迫达到它们的极端的形式,然后再对这种对立和强迫实行积极的扬弃,即马克思所说的“ 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价。“ 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 。这种“ 极端的异化形式,是一个必然的过渡点,因此,它已经自在地、但还是以歪曲的头脚倒置的形式,包含着一切狭隘的生产前提的解体,而且它还创造和建立无条件的生产前提,从而为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创造和建立充分的物质条件” 。异化扬弃后的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 这是一个“ 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
用”。就社会分工而言,“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 ,每个人都可以随自己的心愿干自己所喜欢干的事情,那时,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人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就人和人的关系看,在这个联合体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中国共产党人在80 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解释马克思的两种主要话语:“ 阶级斗争” 和“ 生产力论”。改革开放是以从“ 阶级斗争” 向“性产力论” 的话语转变为标志的。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失误: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视教育科技文化建设,忽视思想道德建设;重视物质指标、经济指标的增长和扩张,忽视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手硬、一手软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人的主体性、价值性、目的性的缺失。其实,在“ 生产力论” 的话语中,已经暗含着另外一层思想: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因素是谁? 价值目标是什么? 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实,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煌.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1980,(4).
[2]员力.关于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问题〔J].学习与探索,1981,(5).
[3]韩庆祥.实践生成本体论:马克思本体论思想解析[J〕.江海学刊,2002,(6).
[4]韩庆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J].河北学刊,2004,(3)
作者简介
李冰(1989—),男,吉林省松原市,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