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的认同考察

2016-03-21何晨陈丹青李梦琪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义乌市

何晨 陈丹青 李梦琪

摘 要:本文通过对义乌市农村地区深入调研,研究发现该地区呈现养老保障待遇认知困难、以传统养老为主、资源缺乏、地域差距显著等特征,且存在政策认知度低,认同感较差、对延迟退休态度不一、政策实施困难等困境,需从积极引导思维转变,发展多元养老模式、加快基层设施建设,规范构养老、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保障体系、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丰富老年生活四个方面来破解。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政策;认同考察;义乌市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跑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相关学者预计2050年中国将有1/3的人口是老年人,也就意味着每两个青壮年要负担一个老年人。我国养老现状存在很大的困境,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而在当前政府提供或者购买非营利组织的养老服务中,作为养老服务的生产者与提供者,已然忽视了作为服务受众老年人的感受,那如何更好的了解或者获知老年人对于服务提供满意程度,对于改善政府的服务方式及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2 义乌市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的概况

(一)对养老保险待遇的认知:认知困难

在调查的市民中,89.5%的人都参加了养老保险,除了少部分年龄在40岁以下的市民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外,基本都参加了养老保险。同时,78.7%的市民表示每月能及时收到养老金,但34.1%的市民认为养老金不够用,更多生活费用来源于劳动所得或子女赡养费。但对于养老保障的认知却并非如此,有近一半的市民并不了解养老保障政策,且各年龄段不清楚的人数均差不多,这也意味着无论是正在享受还是即将享受养老保障的市民对养老保障的待遇都不清楚。

(二)对养老保险模式的认知:以传统养老为主

尽管去养老院是大势所趋,但调查数据显示,人们大多不愿意在养老机构养老,但对于养老机构的看法却普遍看好。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同年龄段对养老的认知是不同的。70岁及以上人群普遍认为,送亲人去养老机构是不孝,在60到70这一年龄段的对机构养老的排斥度低于70岁以上的,但也占到了48.8%,对于40岁到60岁这一阶段,对于机构养老就较为接受,在偏好上也并非局限于家庭养老。时代思想导致的观念差异影响是巨大的、多样的。小组成员在调查后随机找了身边的大学生进行了访问,发现在经过思考后做出的回答基本都不仅仅局限在家庭养老,在问及是否排斥机构养老社会养老时,也都表示接受并欢迎。

(三)养老资源的匹配:机构少,设施缺乏

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省财政继续资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全省所有县(市)建有1个以上综合性、多功能老年活动中心,90%以上的中心镇建有老年活动中心,95%以上的中心村建有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推进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俱乐部)建设。政策文件显示了政府对养老保障提供了很强的财政支持。但调查中发现还存在着养老机构少以及畸形化发展的问题。在六个镇街道中,大部分社区村都有老年活动中心、公园,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义乌对于老年协会、老年活动中心的硬件设施上投入大,调查数据也显示村落社区建设有老年活动中心的覆盖率达到83%,而政策文件中2015年的目标是实现百分之百的覆盖率。

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社区和村都缺少老年人娱乐设施或健身器材,就算有,也缺少定期的维护和管理。许多的设施都已损坏,周围的居民多表示没有看到人来维修。这在养老保障中还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不仅要明晰老年人群体的需求,还需要针对需求提供切实的服务。

(四)城乡地域差距:较为显著

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地区的老年活动中心是楼房建筑,设备精良,而有些地区很简陋,是以前镇政府用的老建筑,甚至是搭建的简易棚,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差距。

对比老年人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活动的频率,北苑街道和稠城街道举办的活动频率高,但北苑街道内部差异明显,部分村一星期就有一次活动而部分村是一年一次活动。在实际走访中,稠城街道较为繁华,对于养老保障工作也较为尽心,北苑街道街道面积大,覆盖范围经济差异大,部分靠近城中的村委较为活络,养老保障的建设也较好。仅义乌的养老保障就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更何况整个国家,因此均衡差距,控制各地区的贫富差距是政策实施的一大挑战。

3 对养老保障政策的认知

(一)政策认知度低,认同感较差

调查发现民众对于政府政策并不了解。有61.61%的人都不了解政府的政策,而不同年龄段对于政策的了解也不同。60岁到69岁之间的老人对于政策最为了解,特别是调60岁以上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时时刻刻关注目前我国养老退休推迟的政策。更多的人在言辞中表示着不配合与不赞同,也有很多老人对于这些不是很了解,只要不触动自己的利益,就不管,对政策的关注度不高,但表示随着国家走,自己没什么看法。

(二)对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态度不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70岁以上的人有46.15%认为很合理,60到69年龄段有54.77%的不支持延迟退休年龄,但也有43.75%认为合理。结合实际调查,处在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对于这一提案更多的是从国家角度出发,而非自身角度。一方面,他们并非此提案的第一承受者,老人认为现在养老金亏空厉害,这样的措施能减缓养老收支失衡。但是,对于50-59年龄段的人,一旦这样的提案变为事实,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养老计划,认为不合理的人远远多于合理的人。许多被访人员也和笔者抱怨这样的政策会加重生活的负担。同样,40-49年龄段的人普遍认为不合理,他们会关注时事新闻,认为这无法根治当前的养老金缺口问题,这样的措施是没有将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三)养老政策实施困难

农村老人文化程度不高,政策接受苦难。据一份报道显示,农村老人中80%以上是小学未毕业,对于女性来说,这个比例更高。造成政策接受困难的另一原因是政策中专业名词过多,要求专业性较高,以致于老年人难于接受。其次,对政策关注度较低。农村老人最普遍的活动方式就是在老年活动中心打牌,下棋,或者在公园排舞、打太极等。很少有老人对国家出台的养老政策进行关注、理解、解读。最后,农村人口较为分散,政策宣讲难度大。相对城市居民的集中程度,农村老人相对较分散,村与村之间距离远,因此政府在组织人员进行政策讲解时,难以集中老年人进行政策的分析。也有一部分老人对此不感兴趣,对政策讲解表示反感,以各种理由来推脱,导致国家养老政策实施困难。

4 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对策组合

(一)积极引导思维转变,发展多元养老模式

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思想的开放, “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等理念已逐渐被人们摒弃,愈能接受并倡导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等养老模式。此外,政府应该扶持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同时企业或社会也积极投入养老服务的发展。关于政府在养老方面的角色有多种观点,关于政府应的相关职能也有探讨。笔者比较赞成政府购买的方式进行养老服务的提供。政府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和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合作,这样的方式不但为政府减少工作量,还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加快基层设施建设,规范构养老

加强农村敬老院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扩大服务范围,在确保“五保”供养对象生活的前提下,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建议重点村或乡镇建立养老服务中心。每月支付一定的费用,不仅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老人还能聊天、打牌、健身,不仅能缓解老人的孤独,还促使老人大脑运转,预防老年痴呆症。比如,平时需要外出或在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只能陪一方父母过节。如果有了养老服务中心,可以短期帮着照顾年老的父母,避免出现老人“被住院”的尴尬情景。同时,规范公办性养老机构。重点为“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和扶养能力)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护理服务。

(三)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保障体系

任何一项社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都离不开相应的管理体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顺利发展也需要健全的管理体制来推动。在资金收缴环节,要监管业务部门真正将符合条件的业务对象的经费如数收缴上来,同时根据例外情况,对相关业务对象实施经费减免;在资金运营环节,要监管业务部门将资金按规定比例投放到银行、债券、投资基金乃至股市。为确保资金的保值增殖,投资股市的比例应当严格限定,尽可能由值得信赖的投资基金公司运营。在资金发放环节,应监督业务部门将相关保障待遇按时足额发放。政府监管机构还应监督主管部门和业务机构的管理费提取是否超标、是否存在贪污浪费或挤占娜用等现象。政府还有必要鼓励并推动媒体和其他舆论机关实施舆论监督,以弥补政府主导的监管机制的不足,使政府的养老保障的收支达到平衡。

(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丰富老年生活

对于老年人群的精神文化建设,可以加强农村老年组织的建设。农村老年组织是农村老人加强彼此联系的组织,成员直接来自农村老年群体,他们最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和需求,也最关心老年人。农村老年组织可以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定期开展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情趣,丰富其生活,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高农村养老质量,而且也有利于邻里互助活动的开展,形成人人关心老年人、人人帮助老年人的良好社会环境,使老年人能够感受到社会对其的关注。同时,对于养老保障的改革政策,应适时适度的进行推广,让政策白话化,依托互联网技术对政策进行解读、倡导宣传册的去政治化、避下乡宣传的形式化。此外,基于互联网技术,多多创造民意收集渠道,增加政民互动,尤其是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根据各年龄段人们的心态进行前期的宣传以减少政策推广的误解与反抗。

猜你喜欢

义乌市
义乌市廿三里街道社区学院培训掠影
义乌市廿三里街道社区学院
一道选择题引发的思考
教师作品选登
What a dream!
Lucky
My bedroom
现代商贸集聚区与先进制造业联动效应分析——以义乌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