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防控研究
2016-03-21沙迪
摘 要: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而处于高发态势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对于高校的维稳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该文简述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并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提出防控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对策:用理性爱国引领思想;加强网络整顿和监管;建构多维度防控体系;强化心理预防和疏导。
关键词:社会控制;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防控研究;可行对策
1 问题的研究背景
据中国《社会蓝皮书》粗略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由于社会矛盾和冲突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虽然这些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较为混乱,但是在群体性事件中总能看到大学生的身影,甚至部分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就是大学生。例如:2008年的“瓮安”事件、2012年全国范围内的抗议日本“强占钓鱼岛”事件以及近几年各地抵抗雾霾等环境群体性事件等等。
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部分大学生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而衍生出非理性的爱国行为,甚至发展成激进偏激的爱国主义,这不仅冲击了高等学校稳定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学习氛围,还有可能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阻碍和谐校园建设和精神文明发展。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探索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无论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还是从高校维稳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而言,都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 西方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纵观西方学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西方理论主要包括社会解体理论范式、资源动员理论范式、新社会运动理论范式和政治过程理论等四种理论板块。以政治过程理论为例,它以探讨集体行动与国家部门互动为目的,重点探究集体行动与政治机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该理论代表人物梯利认为集体行动不是非理性的行为,而是社会弱势群体针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所做出的理性选择。[1]
关于社会控制理论,不同的专家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该概念的提出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斯认为社会控制是由某种社会组织实施,并由舆论、法律、信仰、社会暗示、教育、习惯、宗教、理想、礼仪、艺术、人格、幻象、社会价值观等控制手段构成了社会控制体系。[2]美国应用数学家维纳认为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整个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通过信息的传输、转换、加工和处理来实现社会控制。[3]美国法学家罗·庞德主张法律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法律社会控制的目的旨在通过调整社会秩序来实现公平正义。[4]
3 国内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在群体性事件频繁出现、对抗程度日渐恶化的背景下,我国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以寻求恰当的途径稳定社会秩序。然而,学术界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理解不尽一致。吴鹏森称群体性事件为“聚众行为”,张旅平则称之为“非常规集群行为”,彭泅清称之为“集合行为”。而台湾学者吕世明又对该概念进行狭义和广义的区分,他认为狭义的群体事件就是群体性治安事件,而广义的群体事件则不具备反社会性且没有超越法律界限。[5]
中国社科院陆学艺研究员在《社会学》一书中,专门提出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张力的基本表现形式,强调把群体行为细化为人群行为、大众行为和社会运动这三种形式。郭峰认为高校危机具有“泛火山效应”,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误读性及扩散性等特征。[6]宋香丽认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生活中正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7]而才立琴则阐明在社会转型期,现实中群体性事件的诉求凸显诱发了群体性事件。[8]
4 防控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一)用理性爱国引领思想
1.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不是盲目的,培养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理性爱国精神, 教育大学生在规范框架内运用智慧和策略来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2.要引导大学生将爱国热情与对现实的理性反思结合起来,辩证看待社会差距,把握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帮助大学生开拓政治和国际视野。
3.要引导当代大学生理性形成国家利益观,同时关注国家之间良好的发展趋势与冲突,树立全球意识和开放开明的精神品格,以宽广和开明的眼光来看待冲突与矛盾。
(二)加强网络整顿和监管
1.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高校应建立立场更加鲜明、信息丰富全面、内容富有感召力的爱国教育网站,定期邀请学校领导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倾听学生心声,解决学生困难。
2.高校要健全网络信息公开发布和透明筛选机制,在官网、官方微博和微信上来发布具有公信力的权威信息来对过激的言论进行辟谣和解释,健全弱化舆论危机的有效机制。
3.高校要以包容的心态给大学生适度的表达自己言论的空间,允许大学生在法律框架内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来及时释放缓解大学生非理性的负面情绪。
(三)建构多维度防控体系
1.在非理性情绪分泌期,要健全网络信息监控和预警防范机制,运用恰当手段促使大学生转化非理性情绪,同时要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并做好防控预案。
2.在事件发展初期,学校应发挥学生组织、学生干部等缓冲工具的作用,以同理心来缓解学生的激进情绪,将学生的情绪控制在校园内部,力求避免非理性暴力行为的发生。
3.在事件蔓延期,高校要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及时疏导聚集的学生人群,防范社会不法分子混迹其中。
4.在事件平息后,学校应通过网络平台有效宣传学校的正面行动,树立学校的正面形象,同时注意传播公众对事件平息的正面情绪,促进校园稳定。
(四)强化心理预防和疏导
1.学校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要注意疏导学生的激进情绪,对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进行科学的测试,以讲座、培训会等形式向大学生详细讲解从众心理的过程与不良从众的危害,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2.学校管理层要注重排解学生的悲愤情绪,强化法律宣传,让学生深知事件的严重后果并矫正自己的偏见。
3.在事件的解决对策上,学校要严肃处理事件的幕后组织者和行动破坏者,而对那些跟风从众者和同情围观者要进行宣传教化和思想引导,引领他们脱离事件群体。
5 讨论与小结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一种缺乏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的群体无意识行为,如果不能恰当地解决,它将阻碍当前高校的和谐建设和维稳工作。而在社会控制视角下进行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防控研究,对于社会矛盾冲突的化解、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控制以及高校社会秩序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维强.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8~90.
[2]E·A·罗斯.社会控制[M].华夏出版社.1989,64~75.
[3]杨桂华.社会控制理论的三个历史阶段[J].北京社会科学,1998(3):70~76.
[4]罗·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商务印书馆.1984,46~53.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00~408.
[6]郭峰.高校危机管理中的转折点研究——基于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1):3~5.
[7]宋香丽.博弈视角下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92~95.
[8]才立琴.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解读[M].中国青年研究,2012(6):24~29.
作者简介
沙迪(1995-),男,河南舞阳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