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清翘与“西学中源说”

2016-03-21李静怡杨小明

卷宗 2016年1期

李静怡 杨小明

摘 要:“西学中源说”起源于明末,清初时逐步形成,在康熙朝时期,由于康熙帝对于此学说的极力提倡与推崇,“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并成为官方学说。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明清之际的学者开始探索中西方之间科学与文化的联系,熊明遇、黄宗羲、王锡阐、梅文鼎等著名的学者都致力于此学说的研究并大力的支持与倡导,而同样身为学者的安清翘却就“西学中源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对此学说以及梅文鼎等人的言论研究进行了反驳。安清翘对于“西学中源说”的研究与认识,给这一学说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角度与立场,使我们可以从辩证的角度去审视中西方科学文化传播的作用、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安清翘;西学中源;梅文鼎;《推步惟是》

1 “西学中源说”的形成与发展

安清翘(1759-1830),字翼圣,号宽夫,山西垣曲人。一生著述非常丰富,主要著作有《矩堂语录》、《数学五书》、《数学指南》、《几何原本补正》、《周易比例》,其中《数学五书》还包括《推步惟是》、《矩线原本》、《一线表用》、《学算存略》和《乐律心得》。安清翘是我国清代出色的科学家,他精通数学、天文、乐律等学科,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归纳总结对比了很多前人的研究,勇于创新,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西学中源说”,安清翘发出了质疑之声,认为西学并非以中学为源头,西法与中法不存在孰是源头之说,而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明清之际,随着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西方的科技文化也相继进入中国,西方文化的流入,无疑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强有力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中西方文化开始了冲突与融合并存的步伐,而“西学中源说”作为时代的产物也应运而生。“西学中源说”起源于明末,在清初时逐渐形成,到了清代中期,则大为盛行。

“西学中源”,顾名思义,认为西方的科技文化源于中国,中国的科技文化为源,而西方则被视为流,处于“西学东渐”时代的学者面对西方文化的流入和传播,对于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以及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产生了思考,“西学中源说”也可以说成为了中国古代学者在对于西方文化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最早论述“西学中源”这一理论的是熊明遇(字良孺,号坛石,1580—1650),他在《格致草》中说到:

“上古之时,六符不失其官,重黎氏叙天地而别其分主。其后三苗复九黎之乱德,重黎子孙窜乎西域,故今天官之学,裔土有端门。”

他认为西方天文学的源头是中国的夏商时代。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1610.9.24-1695.8.12)是“西学中源说”主要的提倡者之一,他曾提出:

“勾股之学,其精为容圆、测圆、割圆,皆周公、商 高之遗术,六艺之一也……珠失深渊,罔象得之,于是西洋改容圆为矩度,测圆为八线,割圆为三角,吾 中土人让之为独绝,辟之为违失,皆不知二五之为十者也 。”

在这里,黄宗羲提出了西方的数学是源自于东方的。“句股之学”为六艺之一,黄宗羲通过对中西方数学的研究比较,认为西方的矩度、八线以及三角都是对中国古代句股算数的模仿和改造。

黄宗羲在亲历了明亡于清的痛史之后,基于强烈的故国之思和民族复兴意识,黄宗羲对华夏文明的优越感抱有一种近乎逆反偏执狂式的极端维护之情,这种强烈的民族情结,不能不影响到他对西学的看法。尽管黄宗羲是提倡并推崇西学的,但就根本来说,黄宗羲还是倾向于中学,并期望通过“西学中源说”来激发国民的爱国激情,力争在会通中以求超胜。在“会通以求超胜”思想的指导下,黄宗羲大力研究西学并专注研究其天文历算,还积极地倡导并进行普及,梁启超评价其:

“因治西算而印证以古籍,知吾国亦有固有之算学,因极力提倡以求学问之独立,黄梨洲首倡此论,定九(梅文鼎)与彼不谋而合。”

之后,王锡阐在黄宗羲的基础之上对于“西学中源”思想作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他在《历策》中提到:

“今者西历所矜胜者不过数端,畴人子弟骇于创闻,学士大夫喜其瑰异,互相夸耀,以为古所未有,孰知此数端者悉具旧法之中,而非彼所独得乎。 一曰平气定气以步中节也,旧法不有分至以授人时,四正以定日躔乎?一曰最高最卑以步朒也,旧法 不有盈缩迟疾乎?一曰真会视会以步交食也,旧法不有朔望加减食甚定时乎?一曰小轮岁轮以步五星也,旧法不有平合定合晨夕伏见疾迟留退乎?一曰南北地度以步北极之高下,东西地度以步加时之先后也,旧法不有里差之术乎?大约古人立一法必有一理,详于法而不著其理,理具法中,好学深思者自能力索而得之也。西人窃取其意,岂能越其范围。”

王锡阐认为虽然西法优于中法,但西法是借鉴、甚至是窃取中法而来的。

盛行于清代中期的“西学中源说”,在康熙朝形成了统一明确的思想,作为君王的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力推这一思潮,也使其成为了这一时期的官方思想。康熙帝从一开始对于西法的认识,到西法优于中法,到对西法失去信心,再到后来的提出“西学中源说”,这一过程中,梅文鼎对康熙帝“西学中源说”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他对这一学说进行了完善并使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的天文历算家,被誉为是清初的“历算第一名家”。他一生都致力于数学、天文以及历算的研究。涉及研究领域极其广泛,他对近代中西方科技文化的研究以及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我国的数学史,科技史、思想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梅文鼎在被康熙帝召见之前,并没有对“西学中源”学说有过多的研究和论述,而在康熙帝召见之后,梅文鼎开始专注于这一学说的研究。他在他的《历学疑问补》当中提出了对“西学中源说”这一思想的论述:

“太史公言:幽厉之时,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夸翟,盖避乱逃咎,不掸远涉殊方,固有挟其书器而长征者矣。(如《鲁论》载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故外域亦有律吕音乐之传。历官假遁,而历术远传,亦如此耳。…太史公独举幽厉,盖言其甚者耳。)然远国之能言历术者多在西域,则亦有故。《尧典》言‘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教授人时。此天子百官在都城者,盖其伯也。又命其仲叔分宅四方,以测二分二至之日景,即测里差之法也。…当是时,唐虞之声教四说,和仲既奉帝命测验,可以西则更西,远人慕德景从,或有得其一言之指授、一事之留传,亦即有以开其知觉之路。”

梅文鼎的《历学疑问补》是对其《历学疑问》的补充,但两本著作在内容上却是有所差异的,思想倾向并不一致。《历学疑问》是在论述中学正统的基础上论述西学,其主张是会通中西;而《历学疑问补》却是更多的在宣扬“西学中源”学说。《历学疑问补》是在其被康熙帝召见后所写,由此也可以看出梅文鼎在被召见后所产生的思想转折。

2 安清翘对“西学中源说”之批判

而对于具有官方性质思想的“西学中源说”,安清翘却提出了质疑并对这一学说进行了批判。

安清翘在《推步惟是》中对梅文鼎的“西法传自中土之论”进行了总结,总结出了四大要点:

一谓《尧典》命羲和、仲叔分宅四方,东南北皆有限地,以东南滨大海、北方极冷之地,独和、仲只曰宅西而不限以地。和、仲奉命测验可以西,则更西远人或得其一言之指授、一事之流传。周衰,畴人子弟分散,抱算器而远征,亦唯西为甚便也。

一谓西法同于《周髀》。其寒暖五带之说与七衡吻合,其地圆之理与所云北极之下半岁为昼、半岁为夜、赤道之下五谷一岁再熟者同。

一谓利氏所传《浑盖通宪》,即古盖天遗法。

一谓三角、八线之法并皆古人所有,而西人能用之,非其所创也。

首先是梅文鼎所认为的中法传入西方的途径和方法,其次是认为西法出自《周髀算经》,再次是他认为利玛窦所传的《浑盖通宪》,就是古盖天遗法,最后梅氏认为三角、八线之法只是西人借鉴中法所用,并非西人所创。

根据以上的四点似乎是可以说明西法是传自于中土的,而安清翘却在总结出梅文鼎“西学中源说”之后认为这些并不足以可以证明西法传自中土,并由此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尧典》‘宅西旧有二说,一说谓西为地名,与蜗夷、南交、朔方一例。其说近是;一说谓西无定地说,本牵强难信。今遂据无定地之说,以为中法流传西土之征。其果可凭乎?”

“《周髀》一书为测量之祖,其所言里差与西法地圆之理同。然《周髀》实未明言地圆。其所云北极下地高、旁陀四溃而下。虽地圆之大致可见,然其意谓北极高而四面下,乃以高下言地形,即地法覆盘之意,非如西法直言地无平面、人皆环立也。然则西法同于《周髀》者,乃其理同耳。理之至者,不以东海、西海而异。今因其理之同,而谓西法出于《周髀》,其果然否耶?”

“至《浑盖通宪》乃以平测浑之器。精于视法者,方能知之。利氏直露浑盖之名,亦以中土之名名之耳,非其始即有此名也。梅氏谓浑天如塑像、盖天如绘像,是以盖天等于平面也。又云:《浑盖通宪》乃盖天之遗制,轻便利于行远,所以远国得存而流传至今。然盖天之说乃浑圆之半,中高而四下,非平面绘像之比。且视法之理,古未有言之者,今以盖天等于平面,而以《浑盖通宪》同于盖天,又安可信以为诚然耶?”

“至西法之三角、八线与中法之句股、弧矢本无不同,但古法用圆内弦、矢,而西法又于圆外加割、切二线,且立表以便用,在古法本无不足,而西法更加简捷。兼而明之可也,必谓三角、八线为古之所有,又何为其然耶?”

首先,安清翘辩“宅西”之说,认为如果按照《尧典》中所说的“西”无定地,则既无定地,那么又何来中法传入西土之征。其次,《周髀》一书为测量之祖,其中所说的理差与西法中的地圆之说道理是相同的,只不过《周髀》没有运用地圆一词而已,而其中所描述的皆与西法的地缘之说无差异,所以说,中法与西法在用词处虽有差异,实则道理相同,而相同的道理并不分东西之差异,因为东西道理相同而得出西法之说出于中法之《周髀》,是不合理的。再次,安清翘认为梅文鼎将《浑盖通宪》认为是流传至西方的中法,西法由此得以应用流传是不正确的。最后对于西法的三角、八线,其与中法的句股、弧矢本质上是没有不同的,不同的是中法所用之法为圆内弦、矢,而西法是圆外割、切,相较来说,西法更为简捷,但这也并不能代表西法三角、八线为中法之所传。

安清翘根据梅文鼎的论述,对其逐一进行了反驳和批判,而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西学中源说”这样的理论,安清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盖其故,因西法之密,中土无以加,由是求其原于上古。以为西法之密者,皆吾中土上古之所有也。然西法亦前疏后密,今以为唐虞三代之法流传入于西土,则是所流传者乃其疏者、非其密者也。夫象数之大者,莫如正朔、置闰,今西土正朔、闰月无一与古同者,岂其细者流传而大者反不流传耶?且西法本同回回,回回法入中土已久,未有言其为中土所流传者。至西法入,而始谓其原自中土,岂非见西法之密而为此说耶?讲西法者未必肯心服矣!”

安清翘认为,之所以产生“西学中源说”,是因为西法之密,中土无以加,所以通过西法传自中土这样的理论来进行自我欺骗,而对于维护这一学说的梅文鼎来说,本无意于中西学之论的他由于康熙帝的召见而偏向于“西学中源说”,并将这一学说进行了完善,他对于这一学说的心态已经不是能够客观的对待学术问题的心态了,多多少少有了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他对于这一学说的论述也带有了很多牵强的说法和主观的判断,并没有能够真正的客观的去认识和理解这一学说。

3 安清翘对“西学中源说”的评价

“西学中源说”对于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当然,这一影响也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他使得西方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不再那么的艰难,减轻了一些阻力,有助于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也有助于中西科技文化的融合和发展;而另一方面,由于其将中法视为源,而西法视为流,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西学的发展,阻碍了人们对于西学真正的认识和理解。

梅文鼎等人力主于此学说多是基于民族文化的优越感,虽然说这种带有一定偏见的思想注定是会半途中止而废,但也由此激起了一定的民族自信心,也由此激发了国人会通中西并以此求超胜的热情,“西学中源说”看似排外实则不盲目排外,是在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基础上对西学进行深度的研究和探索。

安清翘对于“西学中源说”,或者说对于中西学,他认为:

“天无中西之异。言天者不必存中西之见,遵西法而轻说古人者,妄也;守中法而不知兼收西法之长者,拘也。守中法而并攘西法为已有,其亦可以不必矣!”

就像其在《推步惟是叙》中所说:

“韩子曰文无难易,为其是尔,余谓数无中西,为其是尔。”

我们只为共同的目标,“求是”,不存中西之见。数无中西,为其是尔。

参考文献

1 熊明遇.《格致草》“自叙”[M].清顺治初年《函宇通》本,北京图书馆藏,原系清代宫廷藏书.

2 黄宗羲.叙陈言扬句股述.黄宗羲全集.第十册[M].

3 杨小明. 清代渐东学派与科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15.

4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1985年版.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340.

5 王锡阐.历策.松陵文录.卷一[M].

6 《梅氏丛书辑要》卷四十九[M],乾隆年承学堂刊本.

7 (清)安清翘.数学五书·推步惟是[M].清嘉庆刻本,树人堂藏版.

8 杨小明,贾争卉.“矩”哲学观与安清翘关于中西学关系的认知与实践[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3,3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