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教材核心价值推动学生学力提升
2016-03-21张泉
【关键词】学科价值;学力发展;语文教材;迁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6-0051-03
【作者简介】张泉,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江苏徐州,221004),一级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就要求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学力。发展学生的学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
发展学生学力,就如建池蓄水,若想学生的学力如流水源源不断地增长,那么就要深入挖掘“学科价值”这个源头。
语文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学科价值内涵丰富——认知价值、工具价值、德育价值、美育价值、文化价值等,实现它的价值的载体便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课文在编入教材之前,其作者并不是有目的地专为语文教材写文章。这些文章原本作为社会普通文章而存在,它们的价值可称之为“原生价值”。正如苏教版六下《理想的风筝》一课,在没有成为教材之前就具有“原生价值”——读者阅读后,能够了解刘老师的感人事迹,体会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但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成为课文,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发现课文的“教学价值”并非易事,因为“原生价值”是外显的,而“教学价值”是内隐的。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越是重要的价值,越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越需要精心解读、发掘。我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深入研读文本,将《理想的风筝》一课的“教学价值”定位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作者是如何运用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夹叙夹议等写作方法来塑造“刘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的。
准确地定位本课教学的核心价值以后,如何以学科价值推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呢?现结合《理想的风筝》一课的教学做一简述。
一、问学,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关注表达
教学片段一:
师: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推动我们深入学习一篇文章的动力。上节课我们就对这篇课文提出了三个问题,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相机出示问题)
1.这篇文章明明是写人的,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
2.课文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3.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些细节的?
师:前两个问题是同学们自己提出来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张老师提出来并获得同学们认可的,因为我们在读书时不但要关注内容,还要关注写法。
疑问往往是推动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质疑,学生自己提出了两个问题。作为学生,关注的只是课文的内容,也就是课文的“原生价值”,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关注文章的“教学价值”,所以我及时地补充了第三个问题“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些细节的”,引导学生由单纯关注文本内容,转向在关注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去关注文本的表达方法。
这三个能够贯穿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支撑作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寻文本深刻的主旨,发现文章蕴含的表达方法,给学生更广的阅读视野。同时,主问题是由学生自己质疑生成的,学生们明确了问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自觉主动。
二、自学,在圈画批注的基础上系统梳理
教学片段二:
师:课后同学们已经围绕后两个问题对课文进行了圈画批注。今天这节课让我们首先打开书,对自己的圈画批注,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进行回顾和整理。
(学生自主复习整理)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在作者谈腿疾这件事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生:“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从“笑”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刘老师生命的顽强。
生:本来丢了一条腿是不幸的,可他却能“笑”着说出来,可见他是一个身残志坚的人。
生:我读出了他的智慧,他的腿丢了,生怕学生伤感。他把自己的不幸变成了一个古老的传说,把同学们逗乐了。
师:谁来说说这段话的写法?
生:“笑”是刘老师谈腿疾时的——神态;讲了一个幽默的故事,是刘老师的——语言。也就是说这里作者是抓住神态和语言两个方面来表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的。
(教师相机板书:笑 神态 语言)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学习时间,这是提升学力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安静地自读自悟的机会,真正达到自得的效果。我在执教这节课时,让学生在课前就围绕“课文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些细节的?”这两个主问题对课文进行了圈画批注。上课伊始,又请同学们对自己的圈画批注,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进行回顾和系统整理。无论在课外,还是在课内,都给予他们充足的自学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感悟体验。
三、互学,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交流展示
教学片段三:
师:碰撞会产生思维的火花,下面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中交流一下在写板书和放风筝这两个事例中你做的批注,然后由组长执笔,像我们刚才学习谈腿疾那个事例时一样,把批注的要点写在纸条上。
四人小组积极地交流讨论,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批注要点,争先恐后地贴到黑板上展示:
写板书:转(动作描写) 激动的心跳(侧面描写)
放风筝:决不肯 亲手 漾 故意撒脱手 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蹦跳着 喊着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侧面描写)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确保全体学生的参与,让所有学生既能“学进去”又会“讲出来”。“学进去”,是信息的输入,包括信息的感知、信息的筛选和信息的储存,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能够理解并掌握所学新知识的含义,能够将当前所学习的新知识和已有的旧知识建立起联系,能够有效地将知识信息存贮到记忆网络中。是否能“学进去”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情感。“讲出来”是信息的输出,包括信息的检索与提取、信息的条理化组织和新信息的生成,是指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正确清晰地表述出来,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要点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概括,能够通过“说服别人”的方式让其他学生听懂、学会并认可自己的观点。是否能“讲出来”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平台,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小组内把自己的观点和感悟讲出来,并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由组长综合本组同学讨论的结论,将批注的要点写在纸条上,并贴在黑板上向全班展示。这样,既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加入了学生喜爱的游戏似的竞争机制。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充满活力,比比谁概括得好,较量谁展示得快,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继而会以更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到下面的全班交流活动中去。
四、点拨,在交流展示的基础上质疑拓展
教学片段四: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写刘老师转身写板书这个细节的呢?
生: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
师: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拿出笔来圈一圈,看看作者把刘老师写板书这个大的动作分解成了几个连贯的小动作来写的。
生:用6个连贯的小动作来写的。有“撑地”“离地”“一转”“转向”“写”“再转向”。
师:把一个大的动作分解成几个连贯的小动作,用慢镜头的方式一一呈现出来,这是细节描写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动作分解法。
师:如果只写转身写板书这个大的动作行不行?我们来比较一下哪种写法更好。
出示:
1.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2.刘老师每节课都要旋转着写板书,非常辛苦。
生:第二种写法虽然说刘老师很辛苦,但是我们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刘老师的辛苦。
生:第一种写法好,用上动作分解法,把刘老师转身的动作写得非常具体,我们的眼前就好像出现了刘老师旋转跳跃的画面。
师:这就是动作分解法的好处。
“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并不是不教,而是要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更好地教。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发现作者是用一连串的动词来写刘老师写板书的。可是,这一连串的动词有什么内在联系,其中的精妙之处是什么,学生并不清楚。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教给学生动作分解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动作分解法的妙处,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实践,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迁移运用
教学片段五:
师:作者在写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三个典型事例的时候,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运用了细节描写。
师:除此之外还有吗?
(学生沉思)
师:想知道是什么吗?我不告诉你,不过我可以教给你发现它的办法。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第4、5、8、9自然段,重点读一读每一节的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每一节都是先叙述刘老师的故事,再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师:对,这种写法就叫“夹叙夹议”。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写可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生:这样写可以抒发作者对刘老师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师:这就是“夹叙夹议”的好处。读了刘老师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位老人,他今年82岁了,可他人老心不老,不但坚持锻炼,而且练就了一身抖空竹的绝技。
(播放老人抖空竹视频)
师:如果我们把他的表演写下来,去激励更多的人,可以用到哪些写作方法呢?
生:动作分解法。
生:夹叙夹议。
生: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
师:我会把这段视频传到我们的班级邮箱里,回去以后,仔细地观察,用上这些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身,本节课一直在贯彻这样一个理念。本文的写作方法如何实现迁移?我补充了一个人物的视频片段,辅之以简单的介绍,让学生说说怎样写作。此举,将本课的语言文字训练自然巧妙地落到了实处。
综上所述,发掘教材的核心价值,进而推动学生学力的发展,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质,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推动学生学力提升,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