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不唐捐,玉汝以成

2016-03-21宁上杉

宁夏画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京剧团京剧院京剧

宁上杉

京剧是国粹,但国粹也有受众人群和地域之说,宁夏显然不在此列,宁夏是秦腔的世界。京剧在宁夏,就像秦腔在北京一样,虽说不那么接地气,但也有惊艳刺激的感觉,同样可以让人毛发倒竖,激起一层血气来。京剧和秦腔在审美层面有相似的地方。京剧的主要欣赏心态是“听味儿”和“捧角儿”,台上剧情的悲欢离合、兴衰立废观众早已耳熟能详,他们更在乎的是“角儿”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台上台下,锣鼓家伙,喝彩助威,好不热闹。在一般人的概念里,自徽班进京以后,京剧才真正成了京剧,成了和皇室、京城相关联的“高大上”的玩意儿,透着精致、讲究、贵气。这似乎和宁夏沾不上什么边儿,但宁夏偏偏有个京剧团,而且还出身“豪门”。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之时,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水准,原中国京剧院四团整建制搬迁至宁夏,更名为宁夏京剧团,当时汇集了全国一流的京剧艺术家,一个个名字说出来都散发着光彩。如戏曲教育家和演奏家李鸣盛、王吟秋、李丽芳、郭元汾、班世超、王和霖、李蓉芳、刘元鹏、高韵笙、舒茂林、蔡宝华、郭金光、俞鉴、殷元和、李荣安等;演奏家有时称“马氏三雄”的鼓师马玉山、马玉河、马玉芳,琴师罗万金、高月波、王鹤文等;名师有盖玉亭、梁连柱、樊富顺、李盛荫、苏盛琴、谭世英、白元杰、高韵笙、张桂枝、梁九荣等。阵容强大、行当齐全、流派纷呈、剧目丰富、技艺精湛、作风严谨、勇于创新,在全国文化界享有盛誉。先后排演了《杜鹃山》《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大闹天宫》《海上生明月》《杨门女将》等各类剧目300余部,先后赴亚、非、欧、美四大洲34个国家访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在那个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火热年代,这一批才华横溢的优秀京剧演员把青春和汗水洒在了宁夏这片土地上。当时宁夏的文化生活匮乏,京剧团在宁夏高水准的巡演无疑是一道文化盛宴,把艺术和京剧的种子播撒在了那一代宁夏人的心中。当年在各县城读书的学生,至今还留有《美猴王大闹天宫》的京剧舞台记忆,成为难得的文化记忆。银川现在还有很多京剧票友,大约和当年京剧团的传播和影响不无关系。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京剧的黄金时代在无可挽回地流逝,这个积淀了我们民族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的艺术瑰宝的式微不免让人惋惜伤感。但是,有那么一群坚守者,不惧寂寞、不畏艰难,以京剧为信仰,沉浸在京剧的世界里,刘京就是其中一位。

刘京,听名字就和京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她出生在北京,也许老爸想让她“留京”,所以起名刘京,结果女儿竟一不留神和京剧结了缘。出生后,刘爸就把宝贝女儿带到了银川,这个大眼睛的小妞开始了她快乐的银川生活。到12岁时,她一切都很好,就是记不住功课,忽闪着一对大眼睛很无辜地看着爸妈。于是老师老妈老爸都发愁:眼睛虽大,记性不好;看着机灵,学习不行!一天,一个女同学报考宁夏艺校京剧专业,拉刘京作陪。命运又一次开了个玩笑,认真准备的女同学没考上,“打酱油”的刘京反而考上了。至此,上天为刘京打开了一扇京剧之门,她狂热地爱上了这门艺术。

像初恋的小女孩,她对京剧的喜欢和热情打心眼里溢出来,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每门功课她都认真对待。对于京剧,刘京完全是一张白纸,不像有些同学,已经受过京剧的熏陶,或者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要想不掉队,她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别人练习5遍,她就练10遍;别人练10遍,她就练20遍,直到累得站不起来。艺校从来都是美女如云,当时的刘京还是只没长开的“丑小鸭”,这也使得她能够免于被过多打扰,能够专心于各门功课。

被汗水和泪水浇灌的5年很快就过去了,1992年,17岁的刘京进入宁夏京剧团工作,成为一名专攻花旦、刀马旦的青年京剧演员。人生的大戏拉开了帷幕,刘京很快以扮相秀丽、嗓音甜美、武功扎实、身段利落受到团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注,赢得了很多上台表演的机会。

然而,就在刘京还没细细体会到舞台魅力、享受到艺术带来的愉悦时,“下海”的大潮汹涌而至,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时间也正好是国内戏曲大萧条的开始,京剧在宁夏属于非主流艺术,生存环境尤为恶劣。刚从学校出来,还满怀着各种美好和不切实际的憧憬,但一月80元的工资让刘京的理想一头撞到了南墙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团里很多演员都选择改行或下海,或开出租、卖服装,干什么的都有,刘京昏头昏脑地随大流,选择到北京学习工艺美术。在新学校,刘京依然成绩优异,人缘极好,还当选了北京海淀区的优秀团干部,学校甚至打算将她留校并送到日本深造,人生似乎又为她打开一扇明亮的窗,她过得忙碌而充实。但每当夜晚,喧嚣散尽,刘京耳边却总会响起若有若无的优美的胡琴声,京剧那销魂蚀骨的念白在她的脑海里反复盘旋、挥之不去。一天夜里,刘京安静地躺着,耳边又传来断断续续的胡琴声,她的神思仿佛被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恍恍惚惚地到了幽深的舞台,她站在台中央,手足无措,仿佛灵魂出窍,各式各样的脸谱在眼前变换……不知不觉中,泪水流了满脸。她用手蒙住脸,问自己:刘京,你到底算是干嘛的?

第二天,刘京就办理了离校手续。很快,她重新回到宁夏京剧团,开始了近似苦行僧的生活。舞台上,刘京的角色不断转换,时而老旦花旦,时而青衣刀马旦,她就像个“救火队员”,哪个角色需要她就演哪个角色,活脱脱一个“女石秀”,这种行当的角色转换,虽不合理,却也合情,这些艺术实践,增加了她的审美经验、丰富了她的审美感受,让她对京剧美学的理解有了更直接更具体的体验,让她的唱念做打得到了全面均衡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她的艺术素养,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坚持终有回报。2007年,刘京因工作努力,表现突出,被任命为宁夏京剧团副团长。在担任部分管理工作后,她仍以学习为重,不断提升自我艺术水准及专业素质,2014年,她取得了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硕士学位。

各种奖励和荣誉也纷沓而至。2004年,刘京主演的剧目在第四届“中国京剧节”上荣获“儿童题材特别奖”。2005年她获得首届“宁夏艺术节个人新秀奖”;同年参加央视举办的第五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因发挥出色,荣获“荧屏奖”;紧接着她参加了在山东滨州、博兴举行的“全国小戏大赛”,获“最佳表演奖”。2007年在中国京剧节上分别获得“特别奖”及“二等奖”。2008年参加“全国京剧青年大赛”获得“三等奖”;在首届宁夏少数民族调演中,由刘京领衔主演的《杨门女将》荣获剧目“二等奖”。2014年1月,她荣获“英德杯”首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奖大赛”“金奖”;同年春节,她亮相于“2014年龙马盛世贺新春·春节戏曲晚会”,演唱了《穆桂英挂帅》选段,向全国观众展示宁夏京剧人的风采;同年还入选自治区“313”人才工程和自治区“四个一批”人才。2015年荣获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梅花奖得主;同年获得宁夏首批“塞上文化名家”殊荣。

刘京的嗓音清亮甜润,唱腔优雅婉转,表演生动细腻,技巧娴熟自如,极富审美张力。尤其是她对不同类型戏剧的精当诠释,对所饰演人物的准确把握,显露出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痴梦》中,刘京饰演嫌贫爱富的悍妇崔氏,在短短的40分钟的表演里,她调动了眼神、肢体、台步、手势等全部艺术手段,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梦境中幻想要做贵夫人的崔氏那如痴如癫、欣喜若狂的复杂心态,全方位展示了自己在唱、念、做、打诸多方面的功力。而在《杨门女将·探谷》中,刘京饰演了与崔氏身份、性格完全不同的角色。在这部剧,允文允武的刘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长,靠旗翻飞,跃马横刀,以一系列的程式技巧成功演绎出穆桂英驰骋疆场、指挥若定的英武形象。

2011年5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宁夏京剧团转企改制为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有限公司。按照政策,宁夏京剧团一批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成熟艺术家选择了提前退休,离开了岗位,留下的人员中仅有两名拥有二级演员职称,而刘京就是其中之一。改制后的宁夏京剧院需要一名懂业务、会管理的院长,经组织考察,副团长的刘京被选为“新掌门人”,成为转企改制后的宁夏京剧院第一任院长。这是她人生角色的一次重要转化。按京剧界的老话儿说,刘京成了“刘老板”了,刘京却说是“压力山大”。

成为京剧院“一把手”,却重任担肩。当时正值剧院最困难的时期,人员新旧交替、剧目青黄不接,整个公司的账面上只有21元钱;剧团又面临拆迁,薄木板搭起来的办公室透风漏雨,冬天冻得浑身打颤。体制改革中的“一刀切”政策,导致剧院管理人员流失,舞台行当难齐。当时的乐器、灯光、服装、道具等基本设备也严重老化、无力更新,发展受到重创。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刘京,只有抖擞精神,既要抓业务,又要抓经营,这着实让“刘老板”头疼了一阵子。为了重整旗鼓,她首先建章立制,重新聘用了中层干部,健全了财务、考勤、节能及各岗位职责等多项制度,使全院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然后聘用了一些退休的艺术家重新上岗,使各门类各行当都有人可用;鼓励青年演员积极参加各类赛事,从而拓展视野,提升技能。

为了搞好经营,她以“百乡千场·送戏下乡”为抓手,从而增加收入,锻炼队伍。每年的“百乡千场”演出任务是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保障此项工作的完成绝非易事,下乡演出地点往往在偏僻的山村,路途遥远,尤其宁夏南部山区下过雨后,山路泥泞不堪;若是晴天,行车也仿佛成了被尘土淹没的“船只”,在坑洼的道路上颠簸起伏。每到一个演出地点,无论观众多与少,哪怕只有一人观看,刘京也要求大家必须认真对待,她更是作表率,从没说过苦道过累,哪怕带着伤病也要咬牙坚持演出,“下乡演出常常没有时间吃午饭,随便啃几口馒头饼子,就要赶往下一个演出地点。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当看到老乡们纯真的笑脸,听到他们热情的掌声,一切辛苦都能抛到九霄云外”。刘京觉得能把国粹艺术带到群众中并受到大家喜爱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客观上这也为传播京剧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这些年,宁夏京剧院送戏到农村乡镇、企业、学校、军营、社区,每年演出近200场,让京腔京韵响彻“塞上”。

为了进一步培养宁夏地区的京剧观众群体,宁夏京剧院探索以“高雅艺术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景区”“高雅艺术进军营”等形式进行演出,其中收获最大的就是“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尝试。剧院选择校园题材编排节目,指派京剧院优秀的专业教师利用学校兴趣小组课堂给孩子们传授京剧知识,设计让学生老师参与的互动环节等。这样的形式受到校方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有的家长希望通过学习京剧表演,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有的甚至希望着力培养孩子这方面的技艺,将来也能从事相关工作。每当看到孩子们认真学戏的态度,有板有眼的表演,刘京心中便会涌动着温暖和感动,她看到了京剧传承的希望之光。

几年来,连续不断的演出不仅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无声地改善了京剧在宁夏的生态环境,使京剧有了相对固定的观众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京剧。

除了公益性演出以外,宁夏京剧院也积极策划商业性演出。2012年5月20日在宁夏人民会堂,成功举办了“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国粹飘香美宁夏大型京剧晚会”,晚会反响强烈,受到了业内人士及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誉,为京剧院的发展提振了精神。

自治区各级领导对宁夏京剧院的历史都很了解,也十分关心改制后京剧院的成长,通过政府采购、非遗补贴等多种形式对宁夏京剧院进行大力扶持,使转企后的京剧院很快摆脱了经济困境。一个能容纳400多人的小剧场,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成为京剧固定的演出阵地,为宁夏京剧的发展持续地发挥作用。在自治区政府、文化厅及演艺集团的正确引领下,在新院长和全院演职人员的拼搏中,人们记忆中的“老四团”已经渐渐恢复了元气,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刘京深知,剧种影响力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好的剧目,她自信“老四团”的余威还在,只要有了足够优秀的剧目,京剧就一定会重新赢得宁夏观众的青睐。因此,她始终将剧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下大气力紧抓不放。2012年创排的大型古代传奇京剧《萧关道》,一经演出,立刻获得了观众的褒扬与支持。2015年,特聘请国家京剧院导演孙桂元为剧院复排了新编历史京剧《杨门女将》,此剧搬上舞台即连演5天,场场爆满,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央视 11套还特别对此次演出进行了采访,播出了专题节目,《中国京剧》和宁夏各大媒体也及时跟进,进行报道。除新编剧目外,很多经典传统戏通过精心复排也有了不错的效果,如《霸王别姬》《探谷》《巡营》《扈家庄》《杀四门》《三岔口》《盗仙草》等折子戏。与此同时,也创作了一批反映宁夏本土特色,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京歌,如《民生赋》《黄河金岸》《和谐宁夏》等。2015年,宁夏京剧院创排了大型历史京剧《庄妃》,剧中刘京饰演庄妃,庄妃的雄才大略、聪明颖慧、贤达有为被她演绎得生动传神。

回首过往,有徘徊有前行,有失落有收获,现在的刘京自信从容,“我心依旧”,“有人说搞艺术的人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但我并不觉得清贫与寂寞。从事京剧这一行,我无怨无悔,我从内心深处热爱它、追随它、信奉它、敬重它。它能给予我痛苦也能给予我快乐和安慰,它能填补我精神上的荒芜也能解决我思想上的疑虑。别人说京剧是‘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我生活的一部分,但我觉得它更像是我的信仰,我愿意为它付出,也相信它能带给我幸福。”刘京坚定地说。

功不唐捐,玉汝以成。相信刘京的“京剧之路”会更加精彩!

(部分图片由刘京提供)

猜你喜欢

京剧团京剧院京剧
梨园蓓蕾初绽放,百年灯小薪火传
铭记来时路 赓续永向前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京剧的起源
上海京剧院半年挣了一年的钱
京剧《李慧娘》赢得了青年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