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活动保障现状与对策研究In Poverty Areas of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Spor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2016-03-21李继军LIJijun

四川体育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小学校贫困地区体育运动

李继军LI Jijun



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活动保障现状与对策研究
In Poverty Areas of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Spor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李继军
LI Jijun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及网络邮件和通讯回访法对地处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学校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描述分析了相关各层次人员的认知水平,体育课保障现状,课外学校体育活动保障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障农牧区“学校体育活动”的建议与对策,即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因地制宜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发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活化“学校体育活动”;积极探索特殊环境下课外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模式。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体育运动;现状;研究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四川 南充,637007。Sport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7, China.

Abstract:Through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and method of web mail and communication review is located in poverty areas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chool sports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describes the analysis of the cognitive level of the relevant personnel at all levels, physical education, guarantee the status quo, school sports activities to ensure the status quo.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that “school sports” safeguard farmers and herdsmen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expand the propaganda, set up the correct health perspectives;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o develop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Discover and use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resources, the activation “school sports”; Active exploration in the school sports activities under the special environment model.

Key words:Poverty areas; Rural area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Sports;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一直以来,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尤其是在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1]简称7号文件更为关注,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中央的名义要求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由此可见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是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也是各地中小学校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造成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教育资源短缺的客观现实,因而无论多么利好的政策,但对于这些地区所发挥的作用有限,都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寻求符合当地实际现状的解决对策,因此有必要对此区域进行调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出真正能够提高该区域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可行之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贫困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和小学学校“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研范围选取四川省17个县级教育行政单位和其管辖的34所贫困地区初中和小学学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依据调查样本抽取的随机性原则,共抽取了17个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辖下的17所中学学校与17所小学学校,累计被调查人数达85人次,其中教育局领导17人次,学校领导34人次,体育教师34人次。各类问卷和数据表的回收率均为100%,有效率也均为100%。

1.2.2 访谈法 对问卷无法了解的问题,进行当面访谈办法进行了解,以对问卷调查内容的补充,切实做到能够掌握可靠的信息,确保调查内容真实有效。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部分数据做简单统计,主要运用SPSS专业统计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做详细的统计处理与分析。

2 学校体育活动保障现状分析

2.1 认知水平

以教育部牵头,下发了多个有关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文件,对这些文件内容的知晓程度及理解程度对切实落实国家相关教育政策,提高在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了解各群体人员对这些文件的认知程度。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对教育部相关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文件内容的知晓度调查结果统计表

调查总体结果显示,有60%的被调查对象全部了解和部分了解相关文件内容,其余为不了解,由此可以看出,各群体人员对文件内容了解总体一般,但应注意仍然有40%的被调查者不了解相关文件内容。从群体调查结果来看,从教育局领导到体育教师,对文件内容的了解程度逐级降低,体育教师对文件内容的了解程度最低。卡方检验结果(见表2)表明,教育局领导与学校领导两群体之间的认识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这两群体与体育教师群体之间的认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实地访谈了解,从教育局领导到学校领导都是开会集中学习,而体育教师则是学校领导转达文件,一般由体育教师自行了解学习,这种了解方式决定了对文件内容认知程度的差异。对于部分群体不了解文件内容,主要是个体差异造成的,这部分人群认为此类文件与之前下达的有关相同内容的文件一样,仅是一时的宣传要求,未从本质上认识到此文件要求的重要性。另外,由于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整体文化落后影响,造成对学生“健康”内涵认识不清,混淆耐力身体素质等同与身体体质健康,对保障学生每天体育活动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表2 对教育部相关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文件内容的知晓度成对X2检验结果

2.2 体育课保障现状

2.2.1 体育课时保障 根据2007年中央7号文件要求,以及教育部2004年10号文件和2005年10号文件要求,小学1-2年级每周上4节体育课,3-6年级每周上3节体育课,初级中学每周上3节体育课,不得随意挤占体育课,保质保量上好每1节体育课[1][2][3]。可见,体育课课时保障在学校整体教学活动序列中的重要性。调查结果如图1。

图1 各学校每周体育课时保障情况

体育课时保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育课时的开足,另一方面是体育课是否被其他课挤占。

体育课时的开足,如图1所示,被调查17所小学学校中,1-2年级课时达标的有4所学校,约占23.5% ;3-6年级课时达标的有4所学校,约占23.5%。在被调查的17所初中学校中,有5所学校课时达标,约占29.4%。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校体育课时未按要求开足,小学学校课时未开足情况相对更为严重一些。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学校领导“重文轻体”的传统思想观念干扰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体育教师短缺。造成专业体育教师短缺的原因:(1)这些中小学校地处远离城镇,各方面生活条件较差,专业体育教师主观上不愿意到此类学校任教;(2)各县级教育部门分配给这些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编制名额不足。

对于体育课被挤占情况,如图2所示,约有41%的被调查学校确认体育课没有被挤占,约有59%的被调查学校确认体育课偶有被挤占,无一所学校确认体育课经常被挤占。此种情况与实地调研考察情况一致,体育课偶有被挤占情况存在于大多数学校中,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尤其是临近期末考试阶段,更为严重。由此认为体育课偶有被挤占对体育课时保障来说是一个影响较大的负面因素。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有关学校领导主观上“重文轻体”的思想观念存在,注重升学率,没意识到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图2 体育课被挤占情况

2.2.2 体育课教学监督检查 体育课的有效监督检查,能够保证体育课保质保量的完成,确保“学校体育活动”落到实处。

在对34位体育教师调查了解时,其中有26位体育教师确认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对体育课教学质量进行检查,8位确认没有进行检查。确认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对体育课进行教学质量检查的人数占总被调查人数的76.5%。说明被调查区域绝大多数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课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相对比较重视,这一点与调研组实地对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考察了解基本一致。但在对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考察访谈中发现,多数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检查结果以及奖惩措施材料并不齐全充实,且从访谈中了解到,多数教育行政部门大多仅是进行例行检查,并未建立详细的奖惩措施和办法,也没有具体的奖惩行动,由此凸显出检查力度不够,检查效果不明显。

2.2.3 体育课考试测评 体育考试是检查评价学生锻炼效果的重要手段,是督促学生坚持锻炼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学校自我监控体育活动开展成效的主要形式。

通过对34位体育教师调查了解,其中有24位体育教师确认每学期对体育课组织考试,10位确认每学期未对体育课组织考试。确认每学期对体育课进行考试的人数占总被调查人数的70.6%,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每学期未组织体育课考试。结合实地调研考察与访谈了解到,每学期组织体育课考试的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此种考试形式大于实际意义,未能真正发挥考试的督促激励作用。这一点具体体现在多数被调查学校无历年学生考试成绩记录,其中包括《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大多数学校将此作为学生体育成绩)记录。造成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体育成绩既不作为全面评价学生的指标之一,也不作为升学参考指标之一,故既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也不会引起家长的重视,学校和体育教师仅是作为例行工作任务完成而已。

2.3 课外学校体育活动保障现状

2.3.1 制度保障 2007年中央7号文件要求各学校必须把课外学校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排入课表[1]。据此,各学校是否将课外学校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是衡量该校在制度方面保障“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指标。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排入课表调查结果统计表

调查结果显示,有94.1%的被调查学校领导确认将课外学校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并排入课表,有5.9%的被调查者确认并未按要求执行。在实地调研考察中发现,实践执行情况确并不乐观,部分学校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将课外学校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但在具体实践落实过程中往往将该时段挪位于其他课或不进行统一组织锻炼活动。

出现此种状况的本质原因还在于主观思想认识陈旧,“重文轻体”,客观上专业体育师资短缺,场地狭小,设施落后,器材短缺。

2.3.2 经费保障 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主要是指学校对校园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所需经费的投入。在实地调查访谈中了解到,多数学校正常教学经费开支都比较紧张,尤其是在校学生人数较少的学校,在此种情况下,学校主观上不愿意对校园体育活动投入更多的经费,客观上也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对此,课外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所需经费投入自然不足,这一点从各学校没有详细的开支预算计划可以佐证,个别学校虽然有少量经费投入,但远未能满足需求,这也是很难保证此项活动长久开展下去的一个阻滞因素。

2.3.3 人员保障 专业体育师资是保障课外学校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之一。参照2008年教体艺5号文件——国家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4],在被调查的34所中小学校中,专业体育师资达标的学校有18所,约占52.9%,未达标学校有16所,约占47.1%。可见,近半数被调查学校专业体育师资不足,据实地考察,尤其是小学学校专业体育师资尤为短缺,此是严重影响此活动开展的一个主要负面因素。课外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学校各部门动员协调组织的一项大型活动,在以校长牵头的专门组织机构中,以班主任组织负责,以体育教师指导,明确了保障1h课外体育活动的职责和任务。在实地调查访谈中发现,除了专业体育教师普遍短缺外,其他人员都能够配备到位,但各组人员的配合协作不协调,未各尽其能。

专业体育师资短缺原因前面在体育课课时保障部分已分析,在此不再重复。而对于各组人员协调不一致问题,主要是涉及到教师额外工作量考核和经济补助,多数学校未作统一明确的制度规定,造成参与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2.3.4 场地器材保障 场地器材是保障课外学校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之一。参照2008年教体艺5号文件---国家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4],在被调查的34所中小学校中有12所学校达标,约占35.3%,有22所学校未达标,约占64.7%。可见,半数以上被调查学校场地器材未达标,此也是严重影响此项活动开展的又一主要负面因素。

对于器材短缺问题,主要是学校缺乏足够的经费和上级主管部门没有专项经费划拨,另外一个原因是部分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解决此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没有采取自制器材与场地轮换以及根据不同的场地大小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3.5 活动内容保障 活动内容丰富,能够充实吸引学生积极自觉参与锻炼活动,也能够使每个学生有项目锻炼,并形成坚持性的锻炼习惯。调查结果如图3

图3 课外1h活动内容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11所学校课外学校体育活动内容以球类为主,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32.4%,有16所学校是以游戏为主,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47.1%有3所学校是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8.8%,有4所学校是以其它项目为主,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11.8%。由此看出,各学校课外学校体育活动主要还是以球类和游戏为主,内容略显单一。

各学校受专业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的限制,一般仅是开展一些常规项目作为学生锻炼项目,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利用不够,尤其是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开发利用不足。

2.3.6 活动时间保障 锻炼时间是保证锻炼效果的一个因素,没有足够的锻炼时间,就会失去锻炼的意义。在实地调研考察中发现,能够组织开展课外学校体育活动的学校,活动时间基本上能够保障在1h左右,这类学校大约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80%,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学校由于缺乏系统组织,缺乏专业指导,缺乏场地器材,很难收到明显的锻炼效果。有约20%的学校不能保障活动时间在1h左右,对这部分学校主要原因是主观认识不足,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是未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缺乏统一协调组织安排,专业体育师资严重不足,场地器材严重缺乏。另外,需要关注的是由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每天保证1h体育锻炼”受到当地特殊的季节与天气以及海拔高度影响,客观上难以保障每天能够进行锻炼活动,每天能够保证1h的锻炼时间。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通过对体育课和课外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分析,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学校体育活动”保障现状归纳总结为以下主要4点:

(1)“重文轻体”观念与“健康”概念理解的片面性影响对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深刻认识与实践落实,以及监督检查行动。(2)保障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三缺乏”即师资短缺、专项体育经费短缺、场地设施与器材短缺,此种现状造成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实际锻炼效果不佳,以及开展的可持续性不强。(3)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内容的民族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开发不足。(4)特殊地理环境制约课外学校体育活动开展。

3.2 建议与对策

3.2.1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健康”观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组织专门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各学校树立正确的“树人”教育观念,明确培养德、智、体、美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每学期深入各个学校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并深入到广大村民中进行宣传,让农村学生和家长都能够正确理解“健康”的内在含义。要让家长和广大教师,尤其体育教师都能够认识到“健康”是指人的全面身心健康,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提高人的体能素质,还能够使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只有在获得广泛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使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得到长久稳定的保障。

3.2.2 因地制宜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2007年中央7号文件提到“因地制宜地组织广大农村学生开展体育锻炼”[1],因此,“因地制宜”对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保障学校体育活动是一个切合实际的思路。结合实地调研考察来看,对于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基础条件保障不足,尤其是在师资不足,场地设施配套不齐全以及器材短缺的情况下,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是最为现实可行的。根据实地情况,抓住增强学生体质健康这一主题,不拘泥形式,不拘泥内容,最广泛组织学生进行一切可以开展的体育锻炼活动。例如少数地区学校根据本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情况,将大课间体育活动引入民族舞蹈,避免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消极锻炼情绪的产生,且这些民族舞蹈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却能起到了较好的锻炼效果,并且丰富和活化了本区域学校体育活动。

3.2.3 发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活化“学校体育活动” 2006年教体艺5号文件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应积极开展富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5],这一要求非常切合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保障学校体育活动的现实情况。被调研区域少数民族居多,这些地区中小学校虽然引入了一些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还远不能满足保障学校体育活动的实际需要,还需进一步改造加工。

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众多,这些少数民族民俗民风相对盛行,宗教信仰严重,受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影响,对本民族体育项目情有独钟,更愿意参与本民族体育项目进行锻炼,更易于得到家长的支持,更加能够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与锻炼的坚持性。同时,通过民族体育锻炼活动还能够增进民族学生间相互信任、和睦相处,对维护各民族安定团结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由此可见,扎根于此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引入校园的必要性,且凸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引入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时,需注意加工改造,尽可能适合大多数学生学习与自主锻炼以及尽可能避免与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冲突。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探索时可通过以下一些途径来解决:(1)通过培养与培训方式,提高体育教师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提高其传授能力;(2)组织体育教师广泛向德高望重的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民间人才虚心请教学习;(3)邀请具备一定文化修养而又精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人才进行实践指导。

3.2.4 积极探索特殊环境下课外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模式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性是体育文化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点,也是这些地区中小学学校开展课外学校体育活动的大背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各中小学学校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探索一套适合本地区地理气候环境条件下开展课外学校体育活动的模式。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模式构建:

(1)考核制度。学校体育活动是学校一项比较庞大的全校行动,因而对每个参与人员的考核需公平合理,考核应当与个人相关利益挂钩,如劳动报酬、晋升评职、评优评先等。另外还需与相关奖励挂钩,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与改造奖励、提出突破环境局限能够长期开展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奖励等。

(2)项目选择。从项目开展方面考虑应立足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与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指本民族长期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经过时间和环境的考验,最终传承下来,说明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事实上,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符合当地民风民俗,群众基础雄厚,更适宜这些地区中小学校课外学校体育活动中长期开展。根据实地了解,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较丰富,有适宜多人锻炼的项目如藏族的锅庄舞,也有适宜单人或双人锻炼项目如藏族的抱石头、摔跤以及回族的武术和踏脚等。

(3)开展形式和手段选择。以集体形式开展为主,单人或双人项目为辅,有利于形成锻炼的热烈氛围,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锻炼的热情。以体育教师指导,班主任负责组织安排,体育特长生带头为一体的全员参与锻炼活动。这样一种锻炼形式安排,避免少数人参与,多数人观望;运动能力强者表演,运动能力差者观看;多数男生锻炼,多数女生观看的锻炼畸形现象。在采取锻炼形式与手段时,需要注意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与民族习惯,以免造成学生及家长的反感,对锻炼产生抵触情绪。

(4)开展时间调控。根据实地考察,建议将课后1h锻炼活动时间缩短至40min至50min之间,把上午大课间时间延长10min至20min,这样保证在没有体育课安排的当天,依然有1h的体育活动时间。如此建议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根据运动环境要求以及运动安全考虑,另一方面是基于农牧区学校距离学生居住地较远,如果在下午课后学生进行1h锻炼后,还需步行30min至60min左右甚至更长时间回家,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有可能造成运动量过大。另外,应当鼓励学生课外参与民俗节日体育活动,以弥补在校锻炼时间不足的问题。

(5)安全问题考虑。主要是避免出现考虑不足和考虑过甚两个极端。考虑不足是指应当考虑的安全问题被忽略或考虑不周全。这些问题主要是针对特定区域气候环境下,课外1h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在此环境下锻炼的运动量和强度的合理掌握以及课前充分的准备活动和课后的及时保暖措施考虑不足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使学生家长与学校产生矛盾纠纷,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另外,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受民族习惯的影响,不愿意在运动中换装运动服,特别是女学生,这样也会形成很大的安全隐患,造成伤害。考虑过甚是指过于考虑安全的责任性,严重限制和阻碍了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特别是学校领导过于担心安全的责任性,严重限制和阻碍了相关人员的探索与创新的积极性,导致了学校课外学校体育活动锻炼氛围冷清,锻炼效果不佳。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中发[2007]7号,2007,5(7).

[2] 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Z].教体艺[2004]10号,2004,11(8).

[3] 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Z].教体艺[2005]10号,2005,8(19).

[4] 教育部、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Z].教体艺([2008]5号文件)[OL]. http://www.moe.edu.cn/.

[5]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Z].教体艺[2006]5号,2006,12(20).

[6]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法规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收稿日期:2015-09-01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中小学校贫困地区体育运动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体育运动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试论精细化管理在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