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染 方法引路打造识字高效课堂——对喻静蕾老师《识字(三)》的课例点评
2016-03-21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凤英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凤英
文化浸染方法引路打造识字高效课堂——对喻静蕾老师《识字(三)》的课例点评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凤英
一、充分地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鄂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三)》,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主题,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两个板块的内容:第一个板块是传统民俗活动,由六个动宾式的三字词语组成;第二个板块是主要传统节日习俗,由六个主谓式的四字词语组成。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喻老师教学时,以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切入,由“龙”到“龙的传人”到他们的传统节日,由传统节日名称到节日习俗以及民俗活动,一一铺陈,环环相扣,娓娓道来。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充分地挖掘教材内涵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恰当地重组、改造,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二、充分地引导学生感受汉字、汉语、汉文化的魅力
教学“龙”字时,喻老师演示了“龙”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到篆书到楷体的变化;教学“元”字,喻老师介绍了“元”字的意思是“开始,第一”,并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举例“一年的第一个月叫——元月”“一年的第一天叫——元旦”“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叫——元宵”;教学“端午”时,喻老师说“‘端’是初的意思,‘五’和一二三四五的‘五’同音,‘端午’就是初五的意思”;教学“中秋”时,喻老师说“农历八月十五恰好是秋天过了一半,所以叫‘中秋’”;教学“中秋”时,喻老师说“农历九月初九,两个九在一起,所以叫重阳”;教学“除夕”时,喻老师说“‘除’是去的意思,‘夕’是夜晚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就叫‘除夕’,表示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来到”;教学“猜灯谜”时,喻老师先说“谜语挂在灯下面所以叫‘灯谜’”,然后引导学生一起猜灯谜……
另外,喻老师在教学中还引入了许多文化元素,如剪纸,故宫的九龙壁,龙舟,龙灯;农历;南汤圆,北元宵;重阳节,又叫敬老节;端午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包饺子,团年饭不吃鱼,倒贴福字;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识记汉字、认读传统节日名称、了解节日习俗以及民俗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感受了汉字、汉语、汉文化的魅力,“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喜欢汉字”,这些课程目标都已不再是一句句空话,而是学生内心涌动的声声呐喊;汉字、汉语、汉文化的力量,已经悄无声息地浸染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三、多种方法识字学词,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在认读节日名称时,喻老师引导学生玩“翻日历找节日”的游戏活动,学生每找到一个节日名称,经历的都是一次“惊人”的发现;在巩固节日名称认读时,喻老师适时地去掉了拼音,引导学生开展男女生赛读活动以及“拼长龙”的游戏活动,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纷纷献计献策;在了解节日习俗时,喻老师在学生自由交流基础上,或创设元宵观灯的情境,或开展猜灯谜的活动,或播放赛龙舟的视频,或呈现历史人物屈原的肖像,或用诗句渲染氛围,或用联想识记,或用动画演示……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元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地识字学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责任编辑郑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