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中国艺术史补上空白的一页

2016-03-21

东吴学术 2016年6期
关键词:王新雄心艺术史

王 研

论点摘编

为中国艺术史补上空白的一页

王 研

大约十年前,一位治学于西南的青年学者结识了一位长居东北的古稀画家。画家渊深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教育方法,令学者大感珍奇,钦敬之余,萌生了深研画家艺术道路的念头。特别是在发现画家的成就与贡献并未获得应有的评价,在艺术史上彷如一位“失踪者”时,学者开始奔走于西南与东北之间,用探寻与发掘的姿态,力求为艺术史补上空白的一页。这一页,书写了十年。

学者名叫王新,任教于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画家是如今已届耄耋之年的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全显光。

由王新撰著、以全显光为传主的《孤往雄心:发现“德国学派”艺术大师全显光》(以下简称《孤往雄心》)一书于七月末在沈阳举办了新书发布会。《孤往雄心》的封面和封底采用全显光的两幅人像画作,红色书封虽遮住了人像的大部分,但恰好露出炯炯双眸。这一设计匠心独运,意涵深刻:全显光的名字虽湮没在艺术史中,但其价值是无法被遮蔽的。

王新研究全显光研究了十年,十年功夫凝成一部专著。他说,自己想通过这样一部书来呼唤更多的“打捞者”,呼唤更多的人将目光投向艺术史的盲区。

在莱比锡版画与书籍艺术学院的学习生涯,为全显光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基础……他在德国基础造型体系基础上,融汇中西,博观约取,最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美术基础教育体系

全显光桃李满天下,他的诸多门生之中,有一位是上海大学教授王洪义。王新是王洪义的学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师承关系,让王新开始关注全显光,并透过全显光去认识被中国艺术史所忽略的“德国学派”。

一九五五年至一九六一年,全显光曾留学德国,在莱比锡版画与书籍艺术学院(以下简称莱院)深造。莱院成立于一七六四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学府。该校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研究与教授,其所采用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深刻影响了全显光之后的艺术创造和教学研究。

王新通过全显光的回忆了解到,莱院的教授们均根据自己的艺术特长,自由开设课程,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进度,有所侧重地因材施教。这样的环境,催生了师生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值得一提的是,莱院的工作室教学严格规定画作完成的时间、数量以及要达到的目标,如色彩教学,教授就只让学生研究一个色,或红色,或蓝色,一个色研究透了,可以运用到极致了,才可以研究另一个色,“在德国,一个画家终生只擅长三四个色”。全显光的水彩写生,便基本是蓝色和绿色的主题变奏,这是他一生完全解决好了的两个色彩。

在莱院的学习生涯,为全显光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基础。 一九六一年,全显光学成归国,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经过近二十年的教学与创作实践,他在德国基础造型体系基础上,融汇中西,博观约取,最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美术基础教育体系,自一九七九年始,他将这一体系运用到他的工作室教学中,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潜在地影响了众多艺术家。

虽为“德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但他仍没有进入中国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史的关注视野……他是中国艺术教育史与艺术史上的一位“失踪者”

研究愈深入,王新愈感到全显光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贵案例。“全先生在中国画、版画、油画、水彩画、素描和雕塑等领域均有不凡创造,迄今已完成数万件艺术作品。”王新说,“全先生面对中国文雅传统、原始民间传统、德国现代表现主义艺术、西欧古典艺术时,深入其精神根源处,进行取舍、融会、创化的气魄,达到的原创高度,令人称叹。同时,他在基础教育方面呈现出了鲜明个性,尤其是素描教育,从审美理念到具体训练程序,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全先生的论文成果、教学记录、创作作品与学生习作,我对全先生构建的基础教学体系进行了总结、梳理与阐释。”王新发现,全显光特别重视美育。他说:“全先生认为,一个人基础造型能力很强,技术颇好,笔头上还有点泼辣的味道,但在艺术趣味和格调方面水平低下,这就意味着美术教育的失败。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高雅的审美格调与高尚的情操,亦即美育,要贯穿于整个基础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中,否则培养出来的都是一批技术过硬却是美盲的‘专家’,离真正的艺术家相差甚远。”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全显光作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家、“德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仍然没有进入中国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史的关注视野。王新告诉记者:“在潘耀昌的《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陈瑞林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李路明主编的《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素描》之‘二十世纪中国素描’等重要艺术教育著作中都只简单提到了舒传曦的‘结构素描’,却不见对全显光的素描教学成就的阐释,更没有提出‘德国学派’的独立概念。另外,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研究方面,吕澎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苏利文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等代表性著作,也都未关注到全先生在西学东渐、融创中西的艺术创造谱系中的独特价值与成就。因此可以说,全先生是中国艺术教育史与艺术史上的一位‘失踪者’。”

全面、深入、系统地发掘与研究了中国“德国学派”艺术,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全显光这一样本提炼出诸多经验,为当代美术基础教育与美术原发创造提供了全新出路与借鉴

就个案研究而言,把精力放在聚光灯下的人物身上,在纷繁丰富的已有成果中展开自己的进一步探讨,是相对轻松讨巧的,但王新选择了聚光灯外的人物,做了别人不愿做的拓荒式的工作。

查阅王新近年发表的文章,会发现他对全显光的研究是跟踪式的、全方位的:

二〇一〇年四月,发表《书画与寿命》一文;

二〇一一年二月,发表《民间造像的秘密》一文;

二〇一一年七月,完成硕士论文《论新中国艺术教育中的“德国学派”——以全显光与舒传曦的艺术教育思想及实践为例》,全面深入地阐释了全显光作为“德国学派”领军人物,在新中国艺术教育史上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二〇一一年八月,发表文章《捉鬼者钟馗》,介绍全显光的钟馗艺术;

二〇一二年四月,出版《诗、画、乐的融通》一书,其中第三编深入总结了全显光的艺术教育特色与成就;

二〇一三年九月,发表文章《以刀为笔,亦豪亦秀》,阐释了全显光的版画艺术;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发表长篇论文《孤往雄心——“德国学派”艺术家全显光教育模式研究》,全面深入总结、阐释了全显光的艺术教育模式及色彩教学体系;

……

随着成果不断累积,王新对全显光及“德国学派”的研究已自成体系,因而便有了《孤往雄心》一书的诞生。

王新表示,研究全显光,必须将他置于中西艺术交流融创的广阔背景里来观察。从《孤往雄心》一书的内容可见,王新利用长期积累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呈现德国艺术思想与古典教育传统的宏大景深,清理明末以来艺术创造上中西融合的纵深谱系,疏明晚清以来艺术教育上西学东渐的流变历程,从艺术传略、艺术渊源、素描教学、色彩教学、教学模式、艺术理论、艺术作品、价值定位等八个方面对全显光进行研究,深入剖析了他的价值与定位。在王新看来,全显光是一位将德国艺术传统在中文语境里实现创造性转化的艺术家,其基础教学体系与艺术创造实践和创造理论,体现了融创中西的鲜明特色,为众多艺术家的艺术创新提供了深刻启示。

由此可见,《孤往雄心》虽以全显光为研究对象,但又不仅仅关注全显光个人的艺术经历和艺术成就,实际上,它全面、深入、系统地发掘与研究了中国“德国学派”艺术,目的是通过全显光这一样本提炼出诸多经验,为当代美术基础教育与美术原发创造提供全新的出路与借鉴。

王新透露:“虽然全先生年事已高,但并未停下思考。他撰写了大量的艺术研究笔记,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四日我第一次采访他时,他已经记到第二十二本,七千一百六十条。到去年一月,全先生的艺术研究笔记已多达四十本,一万二千九百八十条,总计二百多万字。”王新说,下一步他将为全显光整理这些笔记,争取出版一部画论,更系统、更完整地向世人介绍不该被遗忘的“德国学派”艺术。

(原载在《辽宁日报》2016年9月19日)

王研,辽宁日报新媒体中心热点新闻策划部主任。

猜你喜欢

王新雄心艺术史
A simple derivative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for simultaneously detecting nitrate and nitrite in plasma treated water
雄心壮“智”塑品牌,四载春秋担使命——记南京大学华智全球治理研究院成立四周年
Stress in Young People
自 然
纸的艺术史
咏蝉
Bionic design of packaging under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毛扎扎艺术史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