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笔记:苏州宣卷存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16-03-21徐国源
徐国源 谷 鹏 等
东吴研究
田野笔记:苏州宣卷存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徐国源 谷 鹏 等①
苏州宣卷(宝卷)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传承地域广大。二〇一四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十二月,我们深入到苏州宣卷活动最活跃的地区,着手展开“苏州宣卷传承与保护现状”专题调研,获得了较丰富的成果,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此汇集部分调研笔记,一方面对苏州宣卷的存续现状及传承保护情况作一概述,另一方面也分析苏州宣卷传承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境、问题和各地摸索出来的经验。
苏州宣卷;存续现状;传承与保护;田野笔记
宣卷是民间宣唱宝卷文本的一种民俗活动,也是传统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宣卷活动历史悠久,分布甚广,至今,苏州地区仍留存着十分丰富的宣卷卷本(宝卷),而且还以民间曲艺的形式,渗透在老百姓的精神与生活之中,无处不见其存在。
二〇一四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十二月,我们先后组织七个调研小组,分别到常熟市古里镇、张家港市凤凰镇和锦丰镇、昆山市锦溪镇、吴江区同里镇、园区胜浦镇、吴中区甪直镇、相城区阳澄湖镇等宣卷活动最活跃的地区,着手展开“苏州宣卷传承与保护现状”专题调研,获得了较丰硕的成果,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此汇集部分调研笔记,对苏州宣卷的存续现状及传承保护情况作一概述,同时也简要分析苏州宣卷传承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境、问题和各地摸索出来的经验。
一、常熟宝卷
常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其境内,佛教寺庙、人文古迹众多,似不必赘述。常熟宝卷从寺庙进入民间,在当地一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八日,我们对常熟宣卷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这也是我们开展宣卷调查采访的第一站。
尽管之前,我们对常熟地区的宣卷活动情况已做了大量的资料准备工作,包括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地方政府非遗保护情况、观看宣卷视频等,以期对宣卷这种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经过实地调查才发现,我们之前从资料中获取的对于宣卷的认识、保护和传承等信息,都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出入,这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此次田野调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常熟宝卷的内容十分丰富,种类齐全,其留存卷本数超出了其他地区,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孝子周镕卷》、《褚太尉卷》、《八赤(伍相)卷》等,这些宝卷对常熟历史名人及传说的记载很详细,而且使用方言体系,极具地方特征和文献价值。如今常熟宣卷依然传承甚广,其范围扩大到老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盖房造屋、婚丧喜事、求子生育、入学升学、办厂开店、驱邪灭病、佛诞庙会等,可见常熟宣卷仍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老百姓心目中祈福禳灾的重要形式。据我们调研发现,目前在常熟从事宣卷宣讲和传承工作的大概还有两千人左右,他们仍在传承和延续这一古老的民间信仰活动。与其他地方的宣卷活动比较,常熟宣卷基本上仍保留着传统的形式。
常熟宝卷比较有名且富有特色的是尚湖宝卷和白茆宝卷。尚湖宝卷的重要传承人余鼎君,今年七十三岁高龄,从五十八岁跟随哥哥余宝钧学习宣卷,如今仍在从事宝卷宣讲的工作,并热衷于公益性宝卷的传唱活动。他本人收藏、整理的宝卷就很多。访问间隙,他向我们展示了自己抄写的宝卷,一本本宝卷用传统的针线方式装订,多少年来的心血融于宝卷之中,这其中也不乏他自己编撰的宝卷;作为既能宣讲又能研究的学者型宝卷传承者,余老一边四处搜集宝卷,一边对宝卷进行修编或新编。其中最为有名的《和合宝卷》,如今广为传播。这位倾力挖掘、保护和发展宝卷的传承者始终认为,宝卷不是封建迷信,宝卷中虽有迷信的成分,可是不多。宝卷不能离开信仰而存在,“信仰在,宝卷就不败”;所谓信仰,其实是一种生活观点、生活态度。宣卷的根本目的是引导老百姓心中正确的信仰,能促使人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之。余老十分反对某些地区将宝卷往纯艺术、纯娱乐的方向发展,认为宝卷如脱离了“信仰”这一根本,一定无法存续。
即便在今天,常熟的宣卷活动依然与民俗信仰密不可分,这与苏州其他地区(如同里、锦溪、甪直等地的宣卷)比较,显得十分突出。“朝山进香”、“超度亡灵”、“做寿”、“保家、保太平”、“庙会”等宣卷活动多以“信仰”为主要目的,与民众的生活“实用”紧密联系结合,几乎不太强调娱乐的功能。以余鼎君为代表的讲经先生一直固守着宣卷的这个传统,主张老祖宗的东西不可废,让我们感到这些民间艺人对“传统宣卷”的执着,同时也不由担心,不能“与时俱进”的常熟宣卷是否还能世代传承?毋庸讳言,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常熟宣卷作为宝贵的民间传统文化,在今天并未能被社会广泛熟知,年轻人中了解甚至知晓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反之,如果强调创新,融入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时尚”艺术形式,这又可能失去了宝卷的根本,这确实是一个传统文化存续的现实难题。
近年来,常熟宝卷作为吴地宝卷申遗的一部分,政府对其保护的工作力度也日渐加大。余鼎君一再强调要对宣卷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在我们调研结束的后续邮件往来中,余老也不止一次向我们提到,“保护宝卷,务必保护社庙”,并一再表示希望借我们的调研向政府如实反映这一问题。民间社庙是常熟讲经宣卷的基本活动场所,如今,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宣卷的表演场所越来越狭窄,要传承和保护宣卷,保护社庙是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宣卷不属于佛教也不属于道教,它是一种民俗,余老认为民俗理应和宗教一样获得一个合法的活动场所,至少每个村保留一个社庙。首先,宝卷,只有宣讲,才是最有效的保护,也只有宣讲才能更好地传承;其次,以往把社庙视作宗教场所是一个认知的错误,民俗的活动场所也应受到《非遗法》的保护。
多年从事宝卷研究的余鼎君,对常熟宝卷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宝卷传承保护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例如,在他参加靖江“中国宝卷生态化保护研讨会”的论文《常熟宝卷与社庙》中,详细记述了社庙宣卷的历史和现状,指出社庙在江南宣卷传承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他还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宣卷活动,有感而发,为常熟宣卷的传承保护建言献策,尤其提示政府在宣卷保护工作中要厘清宣卷文化的根脉,弄清宣卷的本质,认为只有保护好宣卷艺术天然的原生动力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永存的秘诀。
除了对社庙的生态化保护,他还指出:如今讲经先生和私娘的整体素质堪忧,政府对其也缺乏规范的管理和监督,才导致漫天要价、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等问题的发生。对于宣卷传承恐后继无人这个实际问题,他认为这虽存在困难,但也有破解之策:首先,考虑到学习宣卷技艺必须有一定的戏曲和文化素养,且方言、口音都需精通,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在评弹和戏曲学校选拔好苗子,这样不仅上手快、宣卷艺人的质量也有所保证,更利于宣卷艺术的发展;其次,宣卷作为一种职业,只要有市场,人们就能靠此谋生,自然没有灭亡的道理,所以他提出,如果政府可以给予讲经先生一定的保障和补贴,例如通过合同制的方式和系统化的管理,培养宣卷人才,完善宣卷的市场化,为百姓生活服务,就会有一个双赢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也想根据此次调查提出自己的拙见:宣卷扎根民间、寄托老百姓情感这一根本不能废弃,这是原则问题,但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欣赏甚至投身于此,恐怕还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宣卷的表现形式,多创作改编一些更贴近当代人生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宣卷,这才是宣卷传承的根本出路。
此次调研,我们不仅采访了常熟宝卷具有代表性的市级传承人和非遗工作中心的工作人员,还搜集、获取了常熟宝卷的相关资料,对常熟宝卷的产生、发展、保护和传承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近些年很多专家学者和民间文艺工作者都为常熟宝卷的搜集、整理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从事乡镇文化工作几十年的古里镇文化站站长邹养鹤,一直致力于本土民俗的传承和保护,特别是对白茆山歌、民间宣卷有着较深的研究。常熟宝卷在学术界的影响也非常深远,我国俗文学家、敦煌学家关德栋很早就关注常熟宝卷,曾多次介绍研究者去常熟作田野调查。车锡伦到常熟调查并撰写了《江苏常熟地区的“做会讲经”和宝卷简目》。北京大学陈泳超教授也多次深入常熟农村调查,台湾彰化师范大学民间文学所丘慧莹教授承担民文硕博班《中国宝卷研究》课程,还把常熟白茆的宣卷活动作为该班田野调查的实例(基地)。据我们了解,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直在做宣卷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常熟宝卷以如此丰富多样的面貌流传至今,都要归功于这些被我们提及甚至未提及的人们,他们所做的整理和研究是我们完成常熟宝卷调研报告不可或缺的极宝贵的资料。
二、张家港市河阳宝卷、沙上宣卷
张家港地域行政建制,大部分由常熟划拨而来,所以在宣卷的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常熟极为相似,且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木鱼宣卷的特色。张家港市的民间宣卷活动主要流行于该市南部,包括港口、凤凰、西张、妙桥、塘桥、鹿苑、沙上等乡镇,这些乡镇都与常熟接壤。
张家港宝卷主要分两大分支,即凤凰镇的河阳宝卷和锦丰镇的沙上宝卷。河阳宝卷,主要流传于张家港市凤凰镇周边各乡村。如今,凤凰镇活跃着十余个宣卷班子,全年讲唱三百余场。凤凰镇现有河阳宝卷的省级传承人虞关保和苏州市级传承人胡振兴,共有三十余人在讲唱河阳宝卷。近年来,张家港市凤凰镇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持续推进河阳宝卷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深入挖掘河阳宝卷的文化资源,据查证,目前凤凰镇共有二百余种宝卷存本。二〇〇七年十月正式出版的《中国•河阳宝卷集》(全书二百一十万字)收录宝卷一百六十三卷,是当时从境内征集到的七百二十八个宝卷中遴选入编的。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三日,以张家港市凤凰镇河阳宝卷、昆山市锦溪宣卷、吴江区同里宣卷等为主体共同申报的吴地宝卷,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继二〇〇六年河阳山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凤凰镇拥有的第二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张家港宝卷的另一“重镇”是沙上地区。如今,沙上地区至少有十多个说唱宝卷的班子,他们三至五人(或更多)一组,在沙上周边地区宣唱。秦兰芳、杨美兰、陆芝铨、李月珍、吴忠义等人是张家港沙上宝卷的主要艺人。沙上宝卷至今仍保留着传统“讲佛”的习俗,通常在佛教信众家中举办“法会”时宣唱。“法会”民间又叫“发会”,其形式有愿心会、预修会、延生会、眼光会、盂篮会、龙华会等。
张家港在二〇〇八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从沙上地区陆续发现民间尚收藏有各类宝卷手抄本、复印本三百多卷。经专家的初步分析论证,《后娘宝卷》、《张义宝卷》、《红杏宝卷》、《郑三郎宝卷》(又名《屠户宝卷》)、《魏金龙宝卷》、《勤俭宝卷》、《磨刀宝卷》、《姐妹相换宝卷》、《李荣春僧鞋记宝卷》、《八宝山宝卷》、《玉带宝卷》、《天作之合宝卷》等二十多种,未见于在傅惜华《宝卷总目》、李世瑜《宝卷综录》、车锡轮《中国宝卷总目》等总目类的书目中,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极其独特与珍贵。二〇一一年,当地政府组织力量整理汇编了百万余字的《中国•沙上宝卷集》,为沙上文化的传承和建设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
张家港农村百姓大凡喜得贵子、老人祝寿、新婚嫁娶、小儿满月、乔迁新居等农家喜事及老人谢世、患得重病等农家悲事,都会请宣卷先生到家里宣卷。在讲唱宝卷时有一套严格而复杂的程序。讲唱时要吃素、沐浴、净身,晚上才能开荤。讲唱宝卷时,先搭经台,也叫佛台。有四至五张八仙桌直一字排开在中堂,吴地称“大前”,最北的一张桌子上再叠一张,然后在台上和台旁依次把纸马排列在桌上,纸马有荤素两种,追念亡灵的称荤纸马,如地藏王、灶家、太乙、神虎、土地、丰都、十王、目莲、城隍、东岳、金童、家堂、三界、接引等,其他用的都是素纸马,如城隍、猛将、北斗、本名、血如来、祖师、寿星、观音、高神、小王、灶王、南斗、家堂、三界、土地、天、地等。根据不同事因摆放不同的纸马。设供酒粮瓜果供品,摆荷花(纸折的)应时鲜花,糕点、瓜果、十三只盅子等。点烛焚香,鸣爆竹。
张家港讲唱宝卷的艺人仍被当地称为讲经先生。讲经先生朝北坐,对着纸马进行讲唱,一字排开的桌的两边,坐着和唱的人,一般有六-十二人。在举行《大家佛会》即春社与秋社时,和唱人可多一点。讲经先生还要抄写谍头、经卷、画符。在结束或中间停顿时要烧化纸锭、焚香烛。具体流程包括请佛、开讲正篇、通疏头与谍头、结缘、解结散花、打莲船或献荷花、送佛等环节。开卷时,为了等人,先讲唱小段叫押坐文,是等人来齐。闭卷时,先送佛,而后闭卷,闭卷后,为了使离座的人逐步离开,还讲唱《解坐文》。每个环节的时间并不固定,经常变化。
如今,张家港地区虽还保留了完整的仪式,但是由于人们观念的变化,讲经先生会根据事主要求和时间限制相应地简化讲唱宝卷的仪式,缩少各个环节内容,缩短讲唱时间,如宝卷的开卷仪式,即“请佛”仪式,由原来的二十分钟缩短为五-八分钟,简化后惟保留了烧香拜佛。
张家港宝卷的讲唱歌词都是七言句,不讲求格律,但讲究押韵,一般是四句为一节,每节的一、二、四句押韵,不分节的除首句外其余都是偶句押韵。韵脚均为吴方言,如采用锡剧剧韵。讲唱部分都是方言,这种方言已带有少量官话。宝卷唱词的韵脚、风格都与当地的山歌相近,只不过融进了佛家语言与佛家思想。唱词简朴工整,几乎所有的卷本都较少有文人的加工与修饰。
随着外来人口流入张家港,由于文化差异,他们很难欣赏张家港本地的宣卷文化,再加上宝卷是用方言演唱,语言也成为一大障碍。此外,随着农村用地紧张,开始集中化发展,住进高楼里,张家港宝卷赖以生存的民俗活动场地也发生了变化。农家喜事多在酒店举行,丧事也越来越简化,使得宝卷讲唱的空间进一步压缩。而新增加的企业单位和文艺舞台,每年演出的频次很少,在总讲唱中所占比重很微小,并且它的偶然性很大,经常会因各种原因被取消,难以扭转表演空间缩减的大势。
从张家港宝卷的发展现状来看,其政策环境和基本存续状况总体良好,最突出的隐忧是传承人群和生存表演空间问题。近五十年来,河阳宝卷的传唱人数剧减,传承人群严重老龄化,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原生态的宝卷濒危,若不及时抢救与保护,再过几年,河阳宝卷将成为历史的记忆在生活中消失。鉴于这一状况,我们以为一方面政府要拿出有力的方案,制定出一系列的保护条例和措施,传承和弘扬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深入而广泛的“乡土教育”,使更多的年轻人提高对宝卷的兴趣,使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一直传承下去,乃至发扬光大。
三、昆山市锦溪宣卷
“锦溪宣卷”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二〇〇六年被列入苏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〇〇九年又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保护名录。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锦溪宣卷虽以“锦溪”命名,其实它的流布、传播区域不仅限于昆山市锦溪镇(该镇以张家厍村的宣卷历史最为悠久,北管泾村、顾家浜村的宣卷也较有影响),还旁及邻近乡镇(周庄、千灯、张浦等),甚至也辐射到苏州市郊(斜塘、车坊、甪直等),上海市郊(白鹤、新桥、商塌、赵屯等),吴江的芦墟、同里等地。
历史上,由于锦溪宣卷唱本情节生动,宣卷曲调优美动听,一直深受当地老百姓欢迎。凡庙会、婚礼、做寿、过生日等喜庆场面,都会邀请锦溪宣卷班子演唱助兴,唱者声情并茂,听者虔诚、痴迷,宣卷活动一度成为锦溪农村到处可见的风俗。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锦溪宣卷处在鼎盛时期,基本上村村有宣卷高手和宣卷班子,活动频繁,盛况空前。建国后,宣卷活动被认为带有迷信色彩,特别是经过了“文革”、“破四旧”,宣卷活动几近绝响。
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宣卷被重新挖掘出来,并在乡间演唱,不过,老艺人已荒疏二三十年,大多年事已高,已力不从心。锦溪张家厍宣卷艺人王秉中回村后,重操旧业,在他的影响下,宣卷才重新被当地村民青睐。他不仅自己宣唱,还把技艺传授给他的侄女王丽娟。作为当今锦溪宣卷的代表性传承人,王丽娟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她的宣卷表演自成一派,并不断被搬上舞台,先后进京、进省演唱,使锦溪宣卷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在一九八三年的昆山市文艺会演中,她演唱的锦溪宣卷一鸣惊人,受到人们的欢迎,尔后,当地艺人创作的宣卷坐唱《天堂哪有人间好》,曾被选调到北京中南海的怀仁堂演出,使锦溪宣卷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锦溪宣卷班子常以自然村为中心,集唱、奏高手优化组合而成。乡间凡有喜事大多邀请宣卷助兴、祝福,事先邀请,预付定金,并选定东家欢喜的书目。宣卷基本沿用坐唱形式,主唱可以坐可以站着表演。演唱场所一般在东家正厅内或正房外的临搭木院棚内。两只八仙桌并排竖放一起,其周围就是宣卷的表演区域。由主唱一人,伴唱一人,另有二胡、笛子、琵琶、三弦、扬琴手四-六人的伴奏乐队组成,分坐八仙桌的两边。听众则围坐在主唱的前方及两侧。宣卷唱本大多由民间艺人根据章回小说或民间故事编撰而成,大多演说传奇、破案故事。如《顾鼎臣》、《包公巧断红楼镜》、《王华买父》、《香山宝卷》等。宣卷唱词规整押韵,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唱腔兼有抒情性和叙述性特点,起腔和收腔都有“一波三折”的帮腔伴唱,成为锦溪宣卷的一大特色。说表、唱念兼有,吸收了其它一些苏南民间小调和一些滩簧戏中的曲调。
虽然吴地宣卷有很多相近之处,但锦溪宣卷依然有它自身独特的特点,其主要特色有:一、采用吴方言演唱,曲调具有苏南民歌和江浙滩簧的韵味,具有鲜明的水乡特色。二、以说唱故事为主,说表、唱念兼有,长于塑造人物,刻画性格,具有鲜明的曲艺特征。三、宣卷的演唱形式为一人主唱、一人伴唱、众人伴奏,具有固定的程式化特征。四、宣卷曲调较为固定、简易,所有唱腔由起腔、清板、落腔三部分组成,易唱易记,具有大众性特征。五、宣卷的唱本有的祖传,有的自编,较多反映群众百姓的美好愿望和审美情趣,具有“文化活化石”的特征。
对于锦溪宣卷的传承保护,是锦溪政府、宣卷传承人都在探讨和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当地政府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们搜集、整理卷本,举办宣卷展演和交流活动,开设宣卷艺术馆,开办“花朝少儿宣卷艺术班”(锦溪小学),对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经济保障,等等。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当前锦溪宣卷传承保护的最大隐忧,还是“传承人”培养这个核心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广开渠道在年轻人中物色、培养好传承人。目前宣卷艺人年龄日益老化,后继乏人,宣卷的传承岌岌可危,难以为继,传承人的培养已成为十分迫切的现实问题。在调查中,当地政府部门和宣卷艺人都提出,对于传承人的培养一定要创新传承方式,多种培养形式齐头并举,比如在宣卷艺人生意清淡时,可以专门教授年轻人学习宣卷,或者在中小学的乡土教育课堂上开设宣卷艺术班;再比如建立民间社团,建立宣卷行业组织,这种民间形式的社团可以提高宣卷艺术的知名度,加强各派艺人和年轻艺人间的切磋交流,让宣卷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其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宣卷艺人培养学徒的积极性。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宣卷艺人普遍有个担忧,物色和培养宣卷传承人比较困难:一方面,当地有名气的宣卷艺人在收徒时通常会背负一定压力,因为收徒就要想着能否培养成功(这涉及到个人名誉和知名度等),有些学员没有天赋条件,培养不出,宣卷艺人也不敢收其为徒;另一方面,有的年轻人出于经济原因想学宣卷(农村的宣卷表演有一定市场),但传统的“师徒模式”在今天也面临诸多尴尬,甚至会出现师徒反目等情况,等等。就目前来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锦溪宣卷艺人的收徒情况不够理想。如宣卷艺人王丽娟仅收徒两人,且徒弟都已在五十岁以上,宣卷艺人张莲根和金海彬都还没有收徒。
再次,要建立合理的传承人制度。传承人制度建立,是保护和推动宣卷发展的关键,当地政府要重视这一问题,并加以指导和合理引导。锦溪宣卷艺人王丽娟认为,最好的方法是由当地的文化站培养宣卷传承人。因为学习宣卷并非易事,不是一朝一暮就能学成的,在学成出师的前几年他们往往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如此一来学徒的生活就保障不了,也无法安心学习宣卷。在调研中有的宣卷艺人还提出,政府可以给徒弟安排一份固定的工作,或者在已找到固定工作的年轻人中物色,这样一来学徒既可以安心地学习宣卷,也解决了后顾之忧。
四、吴江区同里宣卷
二〇一五年秋,我们“宣卷调查组”一行十二人来到吴江区古镇同里,对当地宣卷传承保护状况进行专题调研。同里宣卷的中心区域——吴江区同里镇,为江南六大著名水乡之一,位于太湖之滨、古运河之东,四面临水,五湖环抱,镇区被川字形的河道及纵横交叉的支流分割成七个小岛,由于同里处于泽国河网之中,是江苏省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同里特有的江南水乡风貌,大量的明清古建筑,浓厚的文化气息,孕育了深厚的本土民间文艺,如评弹、堂名、山歌、赞神歌、小调、江南丝竹、打连厢、跳马灯、舞龙舞狮、挑花篮、荡湖船、放河灯等等,其中也包括我们此次调查的重点——同里宣卷。
同里宣卷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它以同里镇为中心区域,以屯村、松陵、八坼、金家坝、北厍、黎里、莘塔、芦墟等各镇地为主要流传区,并辐射到周围的乡镇及江浙沪交界地带,如嘉善的陶庄、汾玉、大舜、下旬庙、西塘、干窑、姚庄、丁栅,嘉兴的王江泾、莲泗荡、田乐、王店,上海青浦的朱家角、练塘、金泽、商榻、西岑、观音堂,昆山的周庄、锦溪、千灯、巴城、张浦,苏州的东山、光福、木渎、东渚、横泾、渭泾塘、车坊、郭巷、尹山、甪直等地。二〇〇一年同里镇获得了“江苏省民间艺术——宣卷之乡”称号;二〇〇六年同里宣卷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〇〇九年又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〇一四年同里、锦溪、胜浦、河阳一起合称为“吴地宝卷”,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同川书场,当地镇政府文化站领导为加深我们对同里宣卷的感性认识,特别邀请了具有代表性的同里宣卷艺人安排了一场精彩演出。其中,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芮时龙和他的徒弟赵华为我们表演了传统的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新一代同里宣卷传承人赵华为我们演唱了描绘同里优美水乡风光的新宣卷《同里美》,计秋萍表演了丝弦宣卷《八仙过海》,市级传承人张宝龙、年轻一代宣卷艺人肖燕也为我们带来了《烟花女子告御状》等宣卷曲目,他们边表演,边讲解,为我们展示了同里宣卷的魅力。
在同里古镇保护管理委员会六楼会议室,我们分成三组分别对负责“非遗”工作的査主任,同里宣卷专家张舫澜、陈志强、金云林,宣卷艺人芮时龙、赵华、张宝龙、肖燕、计秋萍等,就同里宣卷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专题调研。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同里周边的四乡八邻,一直以来就盛行宣卷活动。凡是节庆或家里有喜事,老百姓都会请宣卷班子热闹一番。同里宣卷以表演为主,卷本内容鲜活,曲调丰富,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同里宣卷的主要演出场合为庙会、赕佛、新屋落成、做寿、小孩满月、男婚女嫁、高考录取、企业开业、重阳节、三八妇女节、社区活动等等。
同里宣卷经历了由“木鱼宣卷”到“丝弦宣卷”的发展过程。曲调由简单的“弥陀调”、“韦陀调”、“海花调”,到借鉴吸收苏滩、江南小曲小调、锡剧、越剧、沪剧及评弹的营养,形成新的“丝弦调”,大致有铃铃调、媒婆调、四工调、迷魂调、进花园调、哭五更调等数十种,曲调丰富,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内容上,传统的“木鱼宣卷”大多演唱改编自佛道经文的故事,如《香山宝卷》、《目连宝卷》、《猛将宝卷》、《观音宝卷》等,说唱因缘,演释佛经。“丝弦宣卷”则另外增加了民间传说、小说神话、戏曲故事等,如《珍珠塔》、《宝莲灯》、《一餐饭》,既开悟民众,劝善教化,又给人以美,助兴娱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同里宣卷还不断改编创新,推出许多新宣卷曲目,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小二黑结婚》、《红岩》等现代题材,以及《乡下街上人》、《廉局长下马记》、《祸起双十一》等时事性的现实作品,曲目更贴近当代,反映时代生活,情节营造也更曲折、多变,深受年轻听众喜爱。
目前,活跃的同里宣卷班子有二十一个,艺人五十多人,主要的领班为芮时龙、张宝龙、朱火生、高黄骥、江仙丽、肖燕、赵华、石木官、吴根华、杨洪贵、张蓉蓉、李明华、严其林、柳玉兴、计秋萍、江伟罗、俞梅芳、金兰芳、左桂芳等。他们分属四大流派,徐派、许派、吴派、褚派。宣卷班子一般都为民间自由组织,每个宣卷班子至少由四个人组成,两个宣卷(主宣、副宣),两个演奏乐器。宣卷班子都有自己的班社名,如芮时龙的“时运社”(许派)、张宝龙的“寅吟社”(徐派、吴派)、朱火生的“华英社”(吴派)、金建祥的“和合班”(褚派),等等。
多年来,同里镇政府注重对传统宣卷的传承和保护,不仅在同川书场设有宣卷资料和宣卷艺人档案室,还成立了“同里宣卷博物馆”。在同里,每年举办多场由政府赞助的免费表演活动(其中主打节目就是同里宣卷),如同川书场,每周六、周日9:00-10:30都有演出,吴江城南社区书场,每周安排一次演出;另外,政府还会组织宣卷艺人进社区(如西塘社区、鲈乡二区、鲈乡三村等)演唱宣卷;还会去同里小学、同里中学进行宣卷示范教学。为了更好地满足老百姓观看宣卷表演的需求,同里镇政府还在山湖花园社区、城南花苑社区以及叶泽湖社区设立了宣卷表演馆,每周一或周二的12:00到15:00都有宣卷表演活动。每逢重大的节日,如“运河文化节”、“旅游文化节”、“油菜花节”、“重阳庙会”、端午节、元宵节、国庆节等,同里镇政府也会在古戏台安排宣卷表演活动,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广泛好评。
我们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如今同里宣卷的传承也面临不少困难,甚至影响到了它的生存状况。据此,我们也想结合调查提出一些建议,供政府和相关部门人员参考:一、做好宣卷艺人口述史的录制工作和当代艺人宣唱影像资料的整理工作,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同时,要加强文献整理和田野调查,发掘宝卷、宣卷曲调和各种研究资料。二、要以多种形式加强对宣卷曲艺的认知,不断提升同里宣卷的知名度和关注度,提升艺人、观众的文化自豪感,强化保护同里宣卷的责任心,营造良性的保护氛围。三、建立传承人制度,确立当代同里宣卷的主要代表人物,继续做好传承工作,培养宣卷接班人并建立艺人档案,丰富和充实档案资料;同时对为同里宣卷的传承和保护作出杰出贡献的艺人(荣誉称号等)和相关人员进行表彰,鼓励各界人士为宣卷的传承保护出力。四、培养年轻宣卷艺人,使宣卷队伍年轻化。这个问题,也是苏州其他地区的宣卷传承中的一个共性问题
绵延久远、辐射广阔的同里宣卷,是近代苏州宣卷最重要的支流之一,也较鲜明地体现了苏州宣卷乃至江南宣卷的典型特征。尤其是,同里宣卷至今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活力,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在民间仍广泛盛行。这是极为难得的文化“活化石”,我们有理由对同里宣卷提出更高的传承和保护要求。
五、园区胜浦宣卷
二〇一五年十月,我们调查组一行十二人来到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文化体育站。胜浦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张万里,胜浦文化体育站站长王晓虹,胜浦文化体育站副站长周香红,胜浦街道的马觐伯,新盛社区的周书记,以及当地知名的宣卷先生(花俊德、周祥男、顾传金、归金宗)接待了我们,并参与、协助我们进行胜浦宣卷的实地调研工作。
胜浦镇,现属苏州工业园区,为江苏省对外开放重点工业卫星镇,是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历史上,胜浦以传统农业为主,副业为辅,改革开放后,产业有所调整,逐步形成以乡镇工业为主体,农副工三业并进的农村经济新格局。一九九五年后,胜浦并入苏州工业园区,农村开始大动迁,大力招商引资,至今已有五百多个企业进驻胜浦,胜浦成了一个融经济、商贸、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城镇。
胜浦虽隶属于苏州最为现代的工业园区,但因其处于相对比较偏远的东南角,所以仍保留着大量原生态的胜浦宣卷,且沿袭着较为传统的宣卷形式,堪称苏州佛教世俗古乐的代表。胜浦宣卷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代代相传、经久不衰,且已融入了当地老百姓的民俗生活。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胜浦宣卷尚存的宝卷手抄本仍有一百多种,收藏最悠久的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些珍贵的宝卷文献,为胜浦宣卷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真实、可信、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在调查采风过程中,为作到田野调查的科学,我们通过文字记录、资料汇集、录音录像,尽量全面掌握各方面的信息,把胜浦宣卷的第一手资料记录下来;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及时展开多头采访,反复比较核实,以便获得精准的信息。据调研获悉,目前胜浦的宣卷班子,主要活跃在胜浦镇各个社区,以及毗邻的甪直、同里等地。胜浦宣卷的观众多以本地人为主,以老年人居多,但也不乏在本地生活和工作的一些青年人,只要有宣卷演出,往往是男女老少,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显示出传统民间信仰活动顽强的生命力。
为让我们全面了解胜浦宣卷的存续状况,胜浦街道文体站的王晓虹站长专门安排我们到当地吴淞社区和新盛花园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吴淞社区的“胜浦三宝陈列室”,主要由宣卷堂、山歌台、水乡服饰廊三部分组成。宣卷堂里挂着寿星轴,宣卷台上摆放着木鱼、磬子、卷本,还原了旧时胜浦地区宣卷活动的场景。此外,陈列室的墙上还展出胜浦三宝的一些宣传版画,橱窗内还陈列着很多宣卷的文本资料和音像视频资料等。如今,该陈列室已成为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
由于城市化建设,现今胜浦的百姓多住在高楼里,所以宣卷演唱一般都在社区的公建房进行(也有少量是在家里举行)。胜浦的八个社区,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公建房”,居民可以提前预约场地,安排自家的宣卷活动。“公建房”内配备齐全,有舞台、厨房和桌椅等,遇到喜事,社区居民就在此邀请宾客,举办宴席,并请宣卷班子进行演唱。有了“公建房”,居民就无需到酒店置办酒席,大大便利了胜浦百姓的生活。
在吴淞社区,我们专门走访了当地的“公建房”。这里,每逢周四和每年的节假日,都会举行宣卷活动,而且是免费公益性质,老百姓的参与度和认可度都很高,有些居民还专门对宣卷节目进行录音,活动后反复播放来听。显然,宣卷文化已渗透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吴淞社区还辟有“胜浦三宝”墙,用雕像的方式展示胜浦三宝(包括宣卷)的当地文化特色,惟妙惟肖,生动活泼,引来了外地许多单位前来参观学习。
新盛花园社区“宣卷堂”,也颇受当地居民的欢迎。这里,每周都会举办宣卷传唱活动,每次都会吸引二百多位观众,现场效果很好。该宣卷馆自二〇〇九年四月首次开馆,每周四下午,宣卷先生花俊德都会奉上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宣卷曲目,不仅传播了宣卷文化,同时也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尤其是社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多年来,胜浦镇政府十分重视胜浦宣卷的保护和传承,大力推动宣卷进社区、进学校,并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近几年,胜浦镇党委、政府培养和发展了一支专业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有较强组织能力的胜浦特色文化专兼职工作队伍,积极开展特色文化专场演出、宣卷巡回演出等活动;在胜浦学校开设特色文化辅导课程,在社区开设特色文化培训班,培养新传承人;政府还与常熟理工学院合作,挂牌成立“胜浦山歌、宣卷、水乡服饰”研究基地,建设胜浦特色文化“胜浦三宝”墙、建立宣卷馆、开辟陈列室,结合实体模型、专题展览等形式,展示胜浦特色文化,并加强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播与研究;从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调研到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拨专款保护到打造“胜浦三宝”文化品牌,都充分体现出胜浦镇政府为保护传承宣卷文化所作出的努力。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也发现,胜浦宣卷的传承也面临一些困难。由于人们生活、娱乐方式的改变,思想观念的更新,年轻一代对传统宣卷的兴趣不是很大。目前,宣卷先生大多是六十岁以上的老艺人,后继乏人。宣卷先生顾传金的话很具代表性,他说:“宣卷前途不容乐观,现在传承的人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我们这一代人走了,下一代恐怕后继无人!如今年轻人不太喜欢宣卷,拜师的人基本没有,所以,传承成了一个大问题,这需要政府扶持、支持,否则就会自生自灭。如果不把宣卷保护和传承好,将会对不起中国的历史文化!对不起老祖宗!”面对老艺人先后辞世,后继乏人的状况,我们深感胜浦宣卷的生存和传承令人担忧,需要政府拿出更多的办法来保护这一传统民俗文化。
六、吴中区甪直宣卷
甪直是我们调研的第三站。通过一周时间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了解,我们对甪直宣卷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当地活跃的几个主要宣卷班子以及政府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都有所了解。随着调查的深入,甪直宣卷也慢慢揭开了她的面纱。
我们调查组一行十多人,驱车前往甪直古镇。“忠厚传家久,诗书礼仪长”,一户大宅门上的那幅对联,或许道出了甪直人的价值取向。千余年来,受悠久灿烂的文化滋润,这里民风淳朴,人心向善,礼贤下士,温良恭俭,造就了许多文坛巨匠和名人雅士。从唐代诗人、文学家陆龟蒙到现代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小镇代有才人出,沉淀下厚重的历史文化。一些达官富贾在功成名遂之后,回到古镇,躲进小筑,远离尘嚣。也有不少志士仁人在这里刻苦攻读,为拯斯民于水火、挽民族于危难而上下求索。这,也许就是我们要调查的甪直宣卷所生存的优沃的文化土壤。
在甪直镇文体教育服务中心,我们如约见到了宣卷艺人和负责宣卷保护与传承的政府工作人员。来甪直之前,通过“做功课”,我们已经知道甪直近年来活跃着四个著名的宣卷班子,分别是陆巷蒋根泉班、陶巷戴蕴清班、陶浜胡凤泉班以及市镇孙凤初班,其中,尤以陆巷蒋根泉班的知名度最高。考虑到蒋根泉的宣卷活动较多,出发前我们还担心采访不到他,没想到他也应约前来,还随身带来了用土布包裹珍藏的民国丁亥年抄录的藏本《丝带宝卷》,以及经典藏本《麒麟豹卷》、《合同宝卷》、《盗金牌》、《蓝丝带》等。能与这位甪直宣卷优秀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让我们对这次调研有了信心。
在目前最活跃的甪直宣卷艺人中,蒋根泉的宣卷从艺经历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蒋根泉一九八一年拜本村邹礼文(已故)为师,学习宣卷。当时白天干农活,晚上去师傅家学唱宣卷,学吹笛子、学拉二胡等乐器,深得师傅的赞赏。一九八二年学成笛子、二胡,跟随师傅辗转附近村庄伴奏。一九八三年初出茅庐的蒋根泉已能宣唱《麒麟豹》、《蓝丝带》、《百鸟图》、《双探》、《白马驮尸》、《龙凤锁》等卷本。一九八五年成立蒋氏宣卷队,成为甪直镇民间文艺骨干队伍之一。凡当地的民间庙会,或在村民家举行的缴血污、理星宿、斋星官、婚礼、做寿、小孩剃头(女孩十三岁、男孩六岁)等民俗活动,蒋根泉常被邀请宣卷演出。经过多年磨练,并时常向年迈的师傅请教,讨教卷本,他的宣卷技艺越来越高。二〇一〇年二月始,蒋氏宣卷队称甪直宣卷队,原来“和卷”的褚雪珍成为蒋根泉的“副宣”,同台演出《夸夸甪直好媳妇》等宣卷。随着名气的增大,蒋根泉自己也开始带徒弟,授徒卷本主要有《蜜蜂计》、《红楼镜》、《雪地小妹香》、《双金花》等十多部。二〇一〇年九月甪直宣卷队加盟苏州甪直水乡文化艺术团,参加甪直江南文化园《吴韵汉风,人文甪直》等主题专场演出活动,宣演《戏说甪直》(主宣蒋根泉、副宣褚雪珍)。同年十月,在第八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甪直专场演出中,该团与库克群岛、阿根廷、埃及民间艺术团同台竞艺,受到好评。二〇一一年五月,还参加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展演活动,十一月参加第二届江浙沪“千年宝卷,锦溪传唱”演唱交流会。多年来,蒋根泉的宣卷演技得到不断提高,演出节目不断创新,在江浙沪毗邻乡镇颇负盛名,常被邀请参加各种宣卷活动和其他演出,深受村民和观众好评。至今,蒋根泉手里共有手抄本、师传卷本、复印本六十多卷。
那么,甪直当地政府对宣卷的传承保护情况做得如何呢?通过对甪直镇文化教育中心的费玲玲、顾洁峰的采访,我们了解到,从二〇〇〇年至今当地政府对宣卷的保护与传承,已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一、政府财政支持。甪直镇政府每年对包括宣卷在内的文化遗产投入两百多万元资金保障,确保传承有续。二、培养宣卷传承人,改变青黄不接的状况。二〇〇八年,宣卷班子人员的平均年龄六十岁,二〇一一年开始,从事宣卷活动的中年人(四十-五十左右)逐步增多。三、提供宣卷活动阵地,培养广大观众对宣卷的浓厚兴趣。二〇〇九年,在甪直书场、甪直影剧院定期演出;二〇一〇年开始,在江南文化园古戏台全年开展宣卷大汇演。四、每年定期开展宣卷艺人的交流活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把宣卷艺术从民间推上更高的舞台,多次参加区、市和省级演出交流活动。等等。
在宣卷文化传承方面,甪直镇人民政府不仅提供场地,还定期组织安排活动,并从二〇〇三年开始,每年都会在两个社区和十六个村庄举办惠民活动,主要内容就是送戏下乡,组织专门的宣卷队伍为当地老百姓唱宣卷。另外每个社区、村都有自己的文体活动室和多功能广场,居民可以到这里来观看宣卷演出活动。在甪直的江南文化园古戏台,每年的三月至十月都有固定的宣卷演出活动,除了甪直本地的老百姓会去观看以外,来甪直游玩的外地游客们也会积极参加,现场效果很好。每逢重大的节假日,甪直镇政府还会专门安排宣卷传唱活动,唱的宣卷主要是新宣卷,内容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受到老百姓的广泛好评。新宣卷的创作与传唱也是甪直宣卷的一大特色所在。
近年来,当地政府在甪直宣卷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创新特色。尤其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甪直镇文体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宝卷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得非常细致且有条理,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责任编辑 刘 浏)
徐国源,江苏宜兴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谷鹏,江苏建湖人,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此次调研活动历时近2年,参与调研的主要成员有:徐国源、谷鹏、胡单芳、张思静、罗嫦、纪艳、周敏、徐可璐、伏晶、张彪、余璐等15人。调研过程中,得到了苏州市文联、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常熟市民保办、张家港市河阳山歌馆、昆山锦溪镇文化站、吴江区同里镇文化中心、吴中区甪直镇文体中心、相城区阳澄湖镇文化站等单位及苏州各市区100多位宣卷艺人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