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中学地理的全球视野教育
2016-03-21何群
何 群
(北京一零一中学, 北京 100091)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中学地理的全球视野教育
何 群
(北京一零一中学, 北京 100091)
本文首先简述“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需要地理知识和全球视野,然后重点从四个方面提出加强中学地理的全球视野教育的建议。
“一带一路”;中学地理;全球视野教育
教育发展应服务于国家战略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而国家战略是引导地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指针。当下,“一带一路”已经成为统筹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国家战略,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显然,“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短短几年可以完成的简单任务,而是将持续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长远国家战略,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奋斗。从基础教育抓起、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环节。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一直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相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而言,当前中学地理教材中全球视野的内容偏弱,尚不适应国家战略的需要,是亟需加强的教学内容。
一、“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地理知识和全球视野
2013年9月和10月,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在同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一带一路”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和引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2015年3月,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一带一路”进入全面推进建设阶段。当前,已经有二十多个国家与我国签订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协议,“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也已正式运行。这表明,“一带一路”在国际社会上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丝绸之路”不是中国独有、而是沿线国家共享的一个历史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可以归结为“和平、友谊、交往和繁荣”。“一带一路”借用“丝绸之路”这个文化符号向世界传递了一种发展理念,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根据《愿景与行动》,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可见,“一带一路”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是促进共赢发展的国际合作平台。因此,“一带一路”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谋求共赢发展的一个战略,需要用全球视野来理解、谋划和建设。
不少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包含地理学知识和命题(如胡鞍钢、刘卫东等)。的确如此,从提出的背景到建设内容,“一带一路”都蕴含着地理学内涵。首先,挖掘“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内涵,需要地理知识、特别是历史地理知识。就连“丝绸之路”这个名词都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发明的。其次,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一带一路”是过去几十年全球经济地理格局变化的结果,其中经济全球化机制和全球产业转移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第三,“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联通、经贸合作等,这些都离不开对这些国家地理国情的了解和认识。第四,“一带一路”将重点打造六大陆路经济走廊(即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和三条海上运输通道(印度洋、太平洋和北冰洋),这些走廊和通道的建设需要地理学知识的支撑。
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对地理教育、特别是中学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其中,如何通过地理教学加强学生的全球视野教育是关键。
二、加强中学地理全球视野教育的几点建议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涉及到全球视野的教学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发展与合作”、七年级下册、以及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相对较少,只有必修3第五章“区域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中以东亚为例的“产业转移”。可见,现有的教材内容尚不足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人才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建议增加或强化以下四方面教学内容。
1.全球经济格局变化
过去三十年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既是“一带一路”提出的主要背景,也是“一带一路”建设所必须考虑的世界大格局。只有让中学生了解这个巨大变化,才能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一带一路”,在未来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在这方面应该让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过程及其导致的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一方面,发达国家经济不断“金融化”和“高科技化”,而制造业出现“空心化”;另一方面,以我国为代表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制造业大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改革开放我国不断深入地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得益于经济全球化,但同时也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的份额只有5%左右;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不到1.5%。到2014年,我国GDP占世界的份额已上升到13%,出口额所占比重上升到12%。相应地,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2014年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2.全球产业转移
在目前的中学地理教材中,产业转移是一个重要知识点,但主要讲述的是以东亚为例的产业转移,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的转移。但是,“一带一路”的突出特征是我国企业的大规模“走出去”,即我国的产业向外转移。因此,应该补充和加强关于过去三、四十年全球产业转移过程的教学内容,并介绍以我国“走出去”为特征的第二轮全球产业转移,让学生基本能够了解这个最重要的经济地理过程。
其中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空间转移具有基本周期律,即每三、四十年发生一轮大规模的空间转移,以寻找廉价劳动力区位。伴随全球产业转移,只有那些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的国家和地区,才能在经济发展上走上更高的台阶。近年来,我国持续了三十多年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失去竞争优势,必须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另外,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国内需求强度下降,我国的原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需要向外转移。此外,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也孕育了一批大企业,正在成为具有跨国投资和全球运营能力的跨国公司。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我国产业正在进入大规模“走出去”的时期。
3.跨国交通运输走廊
“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际陆路运输大通道建设。通过新建线路、改造旧有线路和促进贸易便利化来推动欧亚大陆的铁路货物运输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亚投行”的重要作用之一也在于此。因此,了解跨国交通运输走廊,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目前中学地理教材中关于铁路运输通道的介绍以国内为主,除了介绍过俄罗斯的第一亚欧大陆桥外很少涉及欧亚大陆上的其他跨国铁路运输线路。
根据《愿景与行动》,“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的通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愿景与行动》还提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以及推进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建设。因而,配合“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需求,教材中应适当增加一些跨国铁路运输线路及“中欧班列”(如“渝新欧”等)的知识内容。
4.“一带一路”主要沿线国家
“一带一路”建设是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发展、对接发展。只有深入了解对方国家的地理概况、民族文化、市场需求等,才能发展出互利共赢的合作项目,真正让“一带一路”建设落地并造福沿线各国。而沿线国家绝大部分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资源禀赋各异,发展水平不一,经济互补性较强。这就要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更加重视“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国别地理教学内容。
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现有的俄罗斯、印度等重点国家的介绍基础上,可以适当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人文地理的概况介绍,特别是东南亚、南亚、中亚、北亚乃至西亚国家政治、经济及风土民情的介绍。例如,通过学习“印度尼西亚”以期加深对“东盟”的了解,通过学习“哈萨克斯坦”以期深入对“中亚”的了解。沿线国家普遍国情复杂,宗教信仰、地缘政治、民心社情等比较复杂,政局动荡很难预期,地区、阶层、宗教派系差异性大,只有全面了解民间需求与广泛民意,才能更好地促进合作、更好地建设“一带一路”。
三、小结
“一带一路”是我国的一个长远国家战略,顺利推进其建设亟需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在这方面,中学地理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尽快修订教材,加强有关全球视野的教学内容,才能让中学地理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35(5):538-544.
[2] 胡鞍钢.“一带一路”:一场经济地理革命[J].财经界,2015(19):86-91.
[3] 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4-9.
[4]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5.
(责任编校:方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