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2016-03-21贺丽梁小娟罗振军王超群李理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6期
关键词:国学教育人文素质途径

贺丽,梁小娟,罗振军,王超群,李理

(1.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国学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贺丽1,2,梁小娟1,罗振军1,王超群1,李理1

(1.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摘要:国学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内核。国学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校园十分重要,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当今社会和高校对国学教育重视不够,造成大学生人文素养不强。应从思想上提升认识,从制度上加以固定,从环境上强化意识,从经典上加强引导,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国学教育的传承。

关键词:国学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途径

国学是中华文化之魂。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愤图强、乐观向上。中华文化从洪荒时代就已萌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沧桑,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里。中华文化高度成熟与独立,有着超越时代与地域的强大凝聚力[1]。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而国学教育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特别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然而,当前国学教育普及程度和水平仍然亟需提高,甚至有很多高校对国学教育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因此,将国学教育提上高校建设日程,已经刻不容缓,也是当前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更是认真贯彻落实教书育人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针对国学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途径,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即从思想上、制度上、环境上、经典阅读引导上提升认识,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

1从思想上提升认识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大炮轰开中国的国门,随后很多中国学者提出“西学东渐”学说,至1919年五·四之前,国学思想经历着滥觞。人们在西方民主与科学影响下,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猛烈批判,对西方政治体制和学术文化全盘接受。一直到近代以来,可以说中国的教育体制采取的都是西方的教育体制。另有一批爱国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等就认识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出近代国学和国学教育的概念,培养了一批近现代国学大家,如鲁迅等。五·四运动之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学经历了一个最为辉煌的时期。国内许多高等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等开设国学,尤其清华大学涌现出了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至今仍广受世人的尊敬。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国学无法应对西学体制,后来国学只能归于沉寂。

随着中国国力的加强,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据显著地位,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中国文化,为国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0世纪末,“国学热”再次席卷祖国内陆,其声势此起彼伏。中国的国学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国学经历了千年的沉淀,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智慧结晶,它虽是历史的产物,但与时俱进。当代大学生只有深刻认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安身立命、做人做事。高校是人才的摇篮,当代大学生作为文化的传承者,理应挑起肩上的重担,传承好中国的优秀文化[2]。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学教育的习得者,更要树立新的国学观,用辩证的思维和眼光来分析国学教育的利弊,在传承中注意创新,用新的教育观念武装国学教育,提高对国学教育的认识,要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国学,由内而外的学习和认识国学,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国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2从制度上加以保障

国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重波折,大家对国学教育褒贬不一。然而作为一国文化的象征,中华民族独特性的体现,也为了顺利开展国学教育,提升大学生和中国人民的人文素质,提升大家学习的热情,政府和高校应从制度上制定相关政策,对国学教育加以保障[3]。

首先,政府应积极深入开展调研,之后确立国策,确保开展国学教育要有政策保障,比如,解决当下亟需解决的关于国学专业学位授予的问题、国学学科在高校的开设问题等。只有推出一系列有力举措,出台一系列教育文件和政策,高校后续开展国学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国家应该加大对国学教育的资金投入。一个学科的兴建,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三者缺一不可。国学教育的开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对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好高校开设国学专业有相对稳定的基金来源,同时允许高校拓宽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允许民间资金和企业资金进入国学基金来源,共同筹建国学学科,并为高校提供宽松和谐的国学科研环境。与此同时,高校也应积极应对、努力争取,主动拓宽社会对国学教育的各方面支持。再次,国学教育需要专门的机构来监管。现在国学教育只在个别高校开设,还不具备广泛的影响性。国学教育和孔子学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偏重在国内传承中华文化,另一个偏重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若能将两者统一起来,由政府出面成立专门监管机构,这样不仅会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明,而且有利于两者的共同协同创新发展。因此,政府的制度保障必不可少,是国学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3从环境上强化意识

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良性的社会成长成才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就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国学教育环境,这种意识不仅应该深入政府政策制定者心中,更应该深入高校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和每一位家庭成员心中。从环境上强化国学教育意识,就应该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入手,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具体来说,大学生学习生活应包括社会大环境、家园环境和校园环境,这些都是大学生成长的现实空间[3]。社会大环境的国学教育氛围需要政府牵头,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科学全面地开展国学教育,如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社会媒体的宣传影响,全方位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家园环境在不同地区所指不同,在城镇社区要营造良好的社区国学学习氛围,就要深入小区开展宣传和组织,如举办讲座、结合传统节日进行教育等,采取广大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逐步推开,大力组织居民学习传统文化,推动居民人人学习、处处学习、终生学习,营造和谐健康安宁的社区文化;在乡村可结合社区学习经验,各地深入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传统活动,邀请德高望重的村干部或者教师牵头定期开展学国学活动,还可以邀请大学生三下乡,带动学习氛围,培育中国特色乡村文化和精神,推动城镇村向学习型家园迈进。校园环境对强化大学生的国学教育意识,可以说是终身的,虽然大学生在高校学习只有短短四五年,但国学教育的意识会深入大学生的思维和潜意识,而这种意识有着终身影响。校园国学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都有重要影响。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资源在高校的缩影,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践行高校大学生的国学教育,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刻不容缓。首先,高校的整体规划、自然环境、校园建筑、校园绿化、教学学习场所、文化设施等均应体现国学教育的特色,如湖南大学对“岳麓书院”的保护就做得很好。其次,高校要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学习国学,接受国学教育的洗礼,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大学生学习国学的浓烈兴趣和爱好,继承和发扬好国学,增强大学生的校园、家园、社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4从经典上加强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可以铸就国家的文化之根,可以涵养民族的精气神,可以丰富个人的人生。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经典著作浩如烟海,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文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4]。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华民族之所以延续到今天,就是因为中国的文脉一直没有断裂。”而国学经典最具价值,国学教育更是优质的教育[5]。经典阅读不仅可以修养个人性情、体悟生命价值、积累知识智慧,还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命运。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诵读经典就应该同吃饭穿衣一样,必须是人生所需。而且大学生时代正好是人生储备知识的黄金时期,社会、学校和家庭都需携手共同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国学著作,吸取精华,砥砺精神。

而国学包罗万象,涉及多方面学科,如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天文、地理、农学、伦理学、医学、礼俗学、宗教学、版本学等。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不管文科、理科还是工科学生,都应该多引导他们阅读修养和思想类国学书籍,如《论语》《孟子》《易经》《老子》《庄子》《礼记》《墨子》《荀子》《吕氏春秋》等;工科大学生还应博览国学经典书籍,如《红楼梦》《文心雕龙》《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水经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世说新语》等;文科大学生还应当多了解一些韵文类书籍,如《诗经》《楚辞》《乐府诗集》《唐百家诗选》《文选》等;有兴趣的还可以适当了解一些政治类和文献书籍,如《资治通鉴》《贞观政要》《史记》《二十四史》《尚书》《战国策》等和书法类、文法类书籍,如《说文解字注》《说文释例》《文通》、文字学、音韵学、训话学等[6]。唯有如此,孜孜以求,当代大学生才能真正领略到国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袁济喜.国学十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 祝瑞开.国学与当代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3] 董蕾.国学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4] 王熙,苏尚锋,曹婷婷.从国学之“国”看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0-37.

[5] 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名家谈国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 梁启超.梁启超讲国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校对朱正余)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6.052

收稿日期:20160125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I31414);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XJK015BGD028);湖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13D09);湖南科技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G31425);湖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I31411)

作者简介:贺丽(1981-),女,湖南益阳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和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6-0163-03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人文素质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