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三地理备考策略
2016-03-21程志华
程志华 陈 军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江苏 扬州 225001)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三地理备考策略
程志华 陈 军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江苏 扬州 225001)
2016年即将修订完成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了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高三地理复习应前瞻性地瞄准学生四大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提出了以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高三地理备考复习的三方面策略:精准定教、精致定学、精细定考。精准定教要依据核心素养的四大领域整合相应的教材内容、知识原理、考点信息、试题作业;精致定学要依据核心素养的知识原理优化教学设计、突出多维互动、强调内在原理;精细定考要依据核心素养的呈现载体选准专题领域、关注热点事件、加强模拟呈现、强调素养表现。
地理;核心素养;高三;备考;策略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进行了进一步更新,这就使得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有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提高高三备考效率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2016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考试说明中“命题指导思想”最突出的变化是强调“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以及满足其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1]。2016年即将修订完成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了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在高三地理有效备考过程中,应以人地协调观为基本价值观念,以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为基本思想方法,以地理实践力为基本活动经验,全面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有效备考、应考能力。
一、精准定教
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地理素养,因为地理教师不仅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做到整合多方面资源,精准定位不偏离育人方向,同时要运用科学得当的策略或方法,让学生赢在课前,达成学生所在学段的学科核心素养[2]。
1.整合教材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地理教学改变了以往“一纲一本”的状况,形成了“一标多本”的局面。这就意味着高考命题不可能只以任何一本教材为依据,因此,地理教师认真钻研和熟练掌握各版本的教材显得非常重要。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具有趣味性的生活性问题,或具有热点性的规律性问题,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选择者,需要考虑什么资源最有教学价值,其答案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才是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整合教材内容过程中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筛选,筛选是指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教材是学科专家的学术文本,对地理概念、原理等阐述准确、科学,这是课堂必要的学习内容,应该取之;但是教材中有些内容可能不适合于具体区域、特殊个性特征的学生,就可以舍去。二是拓展,拓展是指对教材之外的生活经验进行开发,这就需要我们合作开发一些具有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的教学资源,从而使得课堂学习内容鲜活起来。通过筛选与拓展获得的资源都必须基于新课程标准而进行整合,才能成为学生最终的学习资源,从而为学生形成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提供保障。
2.整合考点信息
整合考点信息首先是活化教材,就是在不改变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将文本教材情境化;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可操作化;将教材知识生活化、科学通俗化;找准知识点间相互融合的切入点与结合点,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层次;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其次要找准主干考点,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对照近几年江苏高考试题,适度结合广东、山东高考试卷,研究落实高频考点,找准突破的重难点。通过整合考点加深与教材的平等对话,这样每一个考点教材所运用的文字、图片、案例、活动等就可以了如指掌,成竹在胸。另外适度添加与现实生活、生产及国家大的方针政策紧密相关的新知识、新信息、新理论,激发学生课堂探究活动的兴趣与激情,养成运用地理视角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整合知识原理
地理高考复习是知识系统深化和知识再造过程,全盘有计划地进行基础知识的梳理和有机的整合,达到地理知识的再认识、再深化、再综合和再创造。通过整合知识原理进一步落实地理知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决策的评判必须把握综合思维。比如对自然地理来说规律性强,应该理清地理概念,弄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运用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活动,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调用合适的地理原理去阐释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区域地理是高考地理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地理原理和规律具体呈现的最佳载体。这就决定了在复习中需加强区域认知,无论是对区域环境特征的归纳,还是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解,都需要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形成从区域空间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4.整合试题作业
整合试题作业要求我们在加强对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基础上,对近三年江苏高考试题进行感悟,立足考试说明,参考多本复习资料,针对考点给它们进行分类,每一类当中再进行分层,如达B尝试题、达B必做题、冲A尝试题、链接新高考等,形成每课作业的资源库和阶段检测的试题源。
整合试题作业,并进行作业创新设计是指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实践型素材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实践活动完成的,旨在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智慧的作业。核心是设计具有创新思维价值的作业,小组合作编制导学案是常用的形式。编制导学案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也是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喜爱大自然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思维,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创新的能力。同时注重由单一作业向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性作业转变,培养学生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
二、精致定学
地理规律与原理的掌握是学生形成地理实践技能,形成人地协调等地理思想与理念的重要保障。因此,课堂教学中,可通过系列的教学过程设计、创新学习载体、创新作业设计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地理规律及原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迁移拓展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因此,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融观念、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3]。
1.优化教学设计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由此明晰教学设计主要宗旨是“为学习设计教学”。教学设计的重要抓手就是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设计的导学方案。一份完整的导学案设计流程包括考点解读与目标设定、旧知回顾导学设计、课前预习导学设计、引导自学知识设计、课堂合作探究设计、学以致用环节设计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决策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高三复习课导学案设计应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将理论地理知识与区域地理知识有机融合,把握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以学科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为基点,点线面体相结合的知识能力架构;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活动,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调用合适的地理原理去阐释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导学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向自主学习,带着思考走进交流,其重点是从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方面入手,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地理教学之中,让学生得到“带得走”的知识。
2.突出多维互动
地理复习课堂要求采用“学、研、展、馈”模式[4]。“学”指的是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的自主预习、复习,也包括对课堂预设与生成问题的自主学习;“研”指的是合作研讨,一般流程如下:检查自学、组内质疑、组内解惑、汇总问题;“展”指的是展示点评,一般流程如下:展示成果、点评完善、交流问题、释疑解惑,既包括学生的展示(成果、问题)、点评,也包括教师的精讲点拨的展示;“馈”指的是总结反馈,是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总结的内容包括:学生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方法、培养的能力、受到的启发等。
课堂上的多维互动,以学生独立思考与自我设疑,分组讨论与多维解疑为主要形式,根据既定情景,从多角度、多方位克服障碍,解决问题。多维互动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体与集体等多形式多角度的互动,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孕育中来,熟悉知识的逻辑关系,理清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一次次讨论中体验到探索带来的乐趣与挑战,也让学生在面对陌生的事物时知道从何入手;在互动学习中,学生不断取己之长,补己之短,健全思维方式,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深刻认识和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比较中选择正确的方向,形成科学地理观。
3.强调内在原理
强调内在原理首先要明确地理核心素养所涉及的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首先需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其次要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尤其要阐释知识点背后的内在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高中自然地理复习时应该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强调内在原理还要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将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专题整合,归纳地理环境的空间特征,阐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概述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人对地的影响”“地对人的影响”“人与地的协调”等,进而促使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
三、精细定考
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是“育人”之魂,也是学科课程目标之所在。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思维与方法,同时要重视地理观念、思想及地理品质,牢固树立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要素,运用灵活多变且科学有效的策略精细定考,强化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与落实[5]。
1.强调素养表现
通过对教材中的图表设置问题,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中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教材的文字材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从地理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复习基础知识的时候,联系各种社会和自然热点设置情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但都必须是教材和课标的基本要求。《测试说明》中各“考试要点”下的“具体考试内容与要求”,界定了地理高考所要求的具体考点,它是命题的直接依据,也应该成为确定复习课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对各条“具体考试内容与要求”的应用,比较高效的方法是以系统论的原理建构知识体系,借助概念图、地理图表等工具加以表达,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以发展。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经常是试题的切入点。学生能否使用地图来表达地理信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高低。因此考查中要重视图表资料的解读和运用,尽可能地进行图文结合、图图叠加、图像变式,通过图表现象、直观构建知识的前后联系、相互关系;通过图文转换,掌握阅读各类图表的基本方法和地理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尝试综合使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地理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2.选准专题领域
建立地理复习专题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结构,通过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之间实现知识的重组与创新,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以核心的基础知识为重点,可打破初高中地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界线,将知识重新条理化,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这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获得重大提升的必经之路。
3.关注热点事件
高考不回避社会热点。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作为试题的切入点已成为一大趋势,但其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因此复习中不可仅局限于教材,而应联系实际,关注焦点与热点问题。关注地理热点需要进行知识重组,了解热点问题的地理核心,摸清与地理学科链接点,以课本的主干知识对热点进行一次知识条理化的“修订”。设计问题时每个角度的切入点要小,设问要穷尽地理主干知识,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设问,突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适度增加开放性的设问设计,多采用“表明态度、是否赞同”等方式,考查学生的地理观念和价值取向,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引发学生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4.加强模拟呈现
平时的模拟考试重在质而不在量,首先要加大对地理技能的考查,如图表判读、空间定位、地理计算、等值线判读等,特别是图表判读能力。其次须加强对于“弱点”的针对性考查。所谓“弱点”大致有两种类型:知识性弱点和非知识性弱点。知识性弱点,就是学生学习中有缺陷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非知识性弱点,主要指学生的考试习惯和考试素质。如书写不规范,审题不认真、粗心大意,表达不清楚,术语不规范,心理紧张等导致考试失误频频。这必须通过试卷评讲来进行反思和纠偏,试卷评讲课一般采用“读-写-议-练-评”模式。“读”指将试卷中的重要知识点整理后给学生课堂上朗读;“写”指当堂默写相关的核心要点与易错点;“议”指让学生利用错题,议论共性的错因,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提出改正建议;“练”指选取相关试题进行变式训练;“评”指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小组同学之间的评价、老师的评价。通过以上环节真正做到:退一步——触发灵感,进一步——认清本质,倒一倒——别有洞天,串一串——融会贯通,辩一辩——迷途知返,议一议——豁然开朗,从而提高模拟考试的实效。
一次高考就是一次对话,是教师与教材考点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材之间进行着平等的、多维的对话,这些都是核心素养养成的宝贵资源。在高三复习备考中,通过高质量的地理复习课堂使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观察现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多角度、多层次考虑问题的思维品质,形成人地协调观,提升地理实践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高三备考的过程中有方向、有助力、有抓手,才能实现又一次“质”的飞跃。
[1] 朱承熙,袁孝亭.地理核心素养的“变与不变”——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再思考[J].地理教育,2016(1):4-6.
[2] 郭芳英.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凸显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23-25.
[3] 程志华.例谈高中地理合作学习中导学案设计[J].地理教学,2013(12):19-23.
[4] 程志华,陈军.地理课堂“学、研、展、馈”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检验[J].地理教学,2011(24):9-12.
[5] 侯婧.新课改下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及实践思路解析[J].时代教育,2016(12):227-228.
(责任编校: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