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板栗园循环生态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2016-03-21蒋俊杰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6年6期
关键词:栗树板栗水肥

蒋俊杰

(河北省承德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河北承德 065000)

1 栗蘑仿野生栽培技术

为延长板栗产业链条,打造栗园生态、循环经济,采用《DB1308NY201204绿色食品栗蘑仿野生栽培技术规程》,利用粉碎板栗修剪枝条为主要原料制作栗蘑菌袋基料,一方面可降低了菌袋生产费用,一般菌棒成本由3元降低到2.4元,比用棉籽皮节约成本20%,另一方面,大量消耗了由于栗树修剪下的废弃枝条,实现了综合循环利用,大大的提高了生物效能。栗树下搭建坡棚或拱棚式遮阳棚,栽培栗蘑6000袋/667m2,提高了土地利用率35%。栗蘑生长时,还可为板栗提供充足的水分,产生的CO2提高了板栗光合效率,促进了板栗的生长发育,产生了良好的相互促进耦合效益,构建了栗园立体生态循环经济。据承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试验调查,生产出的栗蘑重叠丛生形似珊瑚,平均高15~21cm,宽25~45cm,重3~4kg,每袋平均产量0.38kg,平均产量2280kg,效益28160元/667m2。

2 板栗根床生态调控技术

利用根系的趋水趋肥性,通过水肥定向供应,在特定的有限空间内,形成适宜果树生长的良好水肥条件,从而限制根系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获取足够的植物水肥营养,控制根系的生长来调节地上部与地下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减少无效灌溉与无效施肥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板栗树冠投影边缘向内,依据地势,顺树行向均匀挖2~4个长、宽、深均为50cm左右的根床穴,在穴底、穴外侧、穴顶铺设可降解塑料薄膜,按照每株施羊粪12kg(也可用腐熟的牛粪或猪粪等),扎碎的秸秆或杂草8kg,并施入磷酸二铵1.5~2kg、一定量的微量元素(铁、硼、锰、锌等)与部分回填土均匀混合,回填到穴中,浇透水,铺设滴灌,盖膜覆土压实。穴贮肥水、膜下滴灌,实现以肥调水,以水促根,以根抗旱,建立节水节肥优质高效的生产模式。

据承德农广校试验调查和检测,经根床生态调控处理的板栗,每年节省灌水111.4m3/667m2,节水69.6%,用肥量减少25.2kg,节肥25.5%。见图1:

板栗根床生态调控对根系的影响生长发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据调查,在根床穴取深度0.4m,长、宽各为0.3m体积的土壤中新根进行调查,其吸收根由1.082g增加到1.839g,提高70%,直径≤2mm的基础根由13.025g增加到19.708g,提高51.3%,板栗根床生态调控对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的影响,促进了新根的发育。

3 板栗根床生态调控和栗树下栽培栗蘑对板栗生长发育的影响

板栗根床生态调控、高光效修剪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加大了根系吸收能力,提高了光合效率,增强了树势,结果枝数量增加,结果枝粗度和长度增加。栗树下仿野生栽培栗蘑,在栗蘑生长时,为板栗提供充足的水分,产生的CO2,促进板栗树的光合作用,采收完栗蘑后的废料-菌糠留在板栗树下,作为有机肥料被板栗树吸收,改善板栗品质,提高了板栗产量(见表1)。

图1 板栗根床生态调控对板栗水肥的影响

表1 根床生态调控和栗树下栽培栗蘑对板栗生长发育的影响

板栗根床生态调控及栗树下仿野生栽培板栗蘑改善了果实品质,提高了产量,结蓬数、单蓬坚果数、单果重、含糖量和亩产量均比对照显著增加,而空蓬率则显著的降低。板栗根床生态调控比对照提高产量92.7kg/667m2,增产52.2%,含糖量提高3.2度;栗树下仿野生栽培板栗蘑模式板栗产量比对照提高56.1kg/667m2,增产31.6%。

板栗园循环生态发展模式的实践看,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板栗产业多处于深山区,产业单一,农民收入低下。栗树林下栽培栗菇平均生物学效率达到75%,每袋产值7.50元,扣除每袋成本2.60元,每袋栗菇纯收入4.90元,林地实际栽培100m2/667m2,摆放7500袋的种菇计算,林地栗菇纯收益达17250元/667m2。按照全市板栗种植区6.75万hm2种植规模的1%的面积发展立体生态栗菇栽培,每年栗菇产值可达5.625亿元,栗农纯增栗菇收入3.675亿元。在板栗收入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了栗菇立体生态种植效益,可有效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可谓一举多得,具有广阔的推广价值。

[1] 李振华.林菌循环经济生态产业互补双赢的松阳模式[J].绿色中国,2011(15):42-44.

[2] 王瑞波,兰彦平,周连第.北京市山区板栗产业循环农业模式效益综合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0(5):85-91.

猜你喜欢

栗树板栗水肥
雅苒致力于推动水肥一体化
打板栗
栗树叶面喷肥喷药关键技术
“水肥一体”新系统 助力增收有一手
卫青萝卜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研究
板栗开花
“噼里啪啦”板栗爆炸啦!
吃个板栗不容易
浅谈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北方贫困山区的应用与推广
复活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