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高考模拟试题二(全国新课标卷)

2016-03-20河南熊纪涛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潘天寿文学

河南 熊纪涛

2016年高考模拟试题二(全国新课标卷)

河南 熊纪涛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的“敌人”

李圣传

市场与媒介的“内——外”合力,正促使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发生着深刻巨变。从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纯文学”光晕的日渐消逝,到网络媒介下大众文化流行致使“俗文学”对严肃文学的巨大挑战,文学的教化、启蒙甚至审美功能在网络文化的裹挟下日益褪去。传统文学的生命力正在萎缩。因市场机制的拦截与网络媒介的围堵,文学的“去经典化”“去传统化”“去历史化”成为势不可当的趋势,文学题材的“单一化”“影视化”,文学语言的“简单化”“杂交化”,文学人物的“干瘪化”“粗糙化”,也成为一种难以抗逆的趋势。与之相反,对社会矛盾冲突的正面表现、对日常生活的深刻反思、对异域乡土的人性讴歌,这些有思想、有人性、有温度的文学作品却越来越难以发掘。“文学”与“诗”的二律背反,正鲜明呈示出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繁荣”背后所面临的深刻“危机”。在新的文学载体、表达、传播、接受渠道中,媒介与网络正创造着一种“新”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

由此思考文学所面临的“危机”则不难想象,市场与媒介的所谓“致命性”挑战,其实并非文学的真正“敌人”。市场与媒介对传统写作方式、文学存在空间与样式的挑战,已是无法阻挡的历史趋势,也是当下社会发展的潮流。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顺应这样一个媒介时代的文学到来。那么,文学的敌人究竟是什么?

或许,文学的敌人正是作为主体的作家本人。真正的文学是“人学”。然而,我们时代的作家,却基本不去直面现实,不去干预生活,不去揭露社会底层人性的善与恶,而是不食人间烟火地在办公桌前费尽心思地构思复杂人物与情节,最终在技巧的编织中丧失了文学的“真”,因而根本无法用真情实感打动人,进而又丧失了“美”。文学是一项人类的事业,它绝非作家的自娱自乐,更非仅仅满足于都市重压下庞大人群“肤浅化”的文化消费快餐。文学需要更广泛更深入地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各民族的底层,更深入地揭示并表现社会的结构矛盾与人性复杂。通过文学,真正呈示出能被不同民族与肤色、不同地域与文化的人类全体广泛接受的人性善与恶,进而表达出一种超越本土力量的积极向上的思想主题,这才是文学的最终归宿,也是当下“去崇高化”的“轻时代”中锻造文学精品的阀门。

因此,文学批评家应该将作家不断引导到这种“重归现实——干预生活”的创作渠道中,通过对平凡生活的细腻观察、对复杂人性的矛盾挖掘,创作出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文学作品,进而令代代读者从中攫取到撞击灵魂的思想挣扎以及回味无穷的审美意蕴。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26日13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学的教化、启蒙甚至审美功能的日益褪去,跟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纯文学”光晕的日渐消逝、网络媒介下大众文化的流行密切相关。

B.对社会矛盾冲突的正面表现、对日常生活的深刻反思、对异域乡土的人性讴歌,有助于抵制文学的“去经典化”“去传统化”“去历史化”趋势。

C.一些有思想、有人性、有温度的文学作品却越来越难以发掘,这源于市场机制的拦截与网络媒介的围堵和不良现象形成的难以抗逆的冲击。

D.“文学”与“诗”的二律背反,鲜明呈示出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繁荣”背后所面临的深刻“危机”,根本危机是传统文学的生命力正在萎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市场与媒介对传统写作方式、文学存在空间与样式的挑战,已是无法阻挡的历史趋势,自然会产生一种“新”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

B.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顺应媒介时代,在新的文学载体、表达、传播、接受渠道中,打上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特点。

C.我们时代的作家基本不去直面现实,不去干预生活,不去揭露社会底层人性的善与恶,实际上是没有在思想上认识到真正的文学是“人学”。

D.文学是一项人类的事业,它不是作家的自娱自乐,也不是“肤浅化”的文化消费快餐,而应深入地揭示并表现社会的结构矛盾与人性复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时代的作家,在技巧的编织中丧失了文学的“真”,进而又丧失了“美”,没有做到真正的文学是“人学”,以至于让自己变成文学的敌人。

B.在当下这样一个“去崇高化”的“轻时代”中,作家要想锻造出文学精品,需要用真情实感更广泛更深入地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各民族的底层。

C.作家回归到“重归现实——干预生活”的这一创作渠道中,注重对平凡生活的细腻观察、对复杂人性的矛盾挖掘,主要靠文学批评家的努力。

D.文学作品的题材“单一化”“影视化”,语言“简单化”“杂交化”,人物 “干瘪化”“粗糙化”,很难产生令读者回味无穷的审美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窦俨,字望之,幼能属文。既冠,举晋天福六年进士,辟滑州从事。府罢,授著作佐郎、集贤校理,出为天平军掌书记,以母忧去职。服除,拜左拾遗。

俨仕汉为史馆修撰。周广顺初,迁右补阙,与贾纬、王伸同修晋高祖少帝、汉祖三朝实录。时仪自阁下入翰林兄弟同日拜命分居两制时人荣之父忧去职服阕复旧官时世宗方切于治道俨上疏世宗多见听纳。

南征还。诏俨考正雅乐,俄权知贡举。未几,拜翰林学士,判太常寺。俨校钟磬龠之数,辨清浊上下之节,复举律吕旋相为宫之法,迄今遵用。

会诏中外臣僚,有所闻见,并许上章论议。俨疏曰:“请于《齐民要术》及《四时纂要》《韦氏月录》中,采其关于田蚕园囿之事,集为一卷,镂板颁行,使之流布。”疏奏不报。

宋初,就转礼部侍郎,代仪知贡举。当是时,祀事乐章、宗庙谥号多俨撰定,议者服其该博。车驾征泽、潞,以疾不从。卒,年四十二。

俨性夷旷,好贤乐善,优游策府凡十余年。所撰《周正乐》成一百二十卷,诏藏于史阁,其《通礼》未及编纂而卒。俨与仪尤为才俊,对景览古,皆形讽咏,更迭倡和至三百篇,多以道义相敦励,并著集。

俨显德中奉使荆南。荆南自唐季以来,高氏据有其地,虽名藩臣,车服多侈逾制。俨讽以天子在上,诸侯当各守法度,悉令去之,然后宣达君命。

尤善推步星历,逆知吉凶。卢多逊、杨徽之同任谏官,俨尝谓之曰:“俨家昆弟五人,皆登进士第,可谓盛矣,然无及相辅者,唯稍近之,亦不久居其位。”卒如其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时仪自阁下入翰林/兄弟同日拜命分居/两制时人/荣之父忧/去职服阕/复旧官/时世宗方切/于治道/俨上疏世宗/多见听纳

B.时仪自阁下/入翰林/兄弟同日拜/命分居两制/时人荣之/父忧去职服阕/复旧官时/世宗方切/于治道俨上疏世宗/多见听纳

C.时仪自阁下入翰林/兄弟同日拜命/分居两制/时人荣之/父忧去职/服阕/复旧官/时世宗方切于治道/俨上疏/世宗多见听纳

D.时仪自阁下/入翰林/兄弟同日拜命分居/两制时人/荣之父忧去职/服阕/复旧官时/世宗方切于治道/俨上疏/世宗多见听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古代男子行加冠礼,一般年龄为二十岁,既冠之意为已经成年,弱冠之意为年少,不到二十岁。

B.古代时期,父母亡故后子女守孝,为官者需离任守孝三年,为父母守孝则被称为丁父忧、丁母忧。

单田芳先生的评书少用赞赋,节奏很快,讲述得清楚明白,如一竿子见底,把书给你说透了。特别给“书”听——大段曲折的故事,鲜明的人物,激烈的情节反转,而过去有个别演员说得油了,会四处扯闲篇不把故事往前推,抻着说。单爷从来没有,动不动上来“哧愣愣”各拉刀剑,要拼个你死我活。“要杀动手,吃肉张口,杀剐存留,任凭自便”、“噗”、“啊——”、“啪,脑袋被打了个万朵桃花开”的声音不绝于耳,还能学囊鼻子、小磕巴嘴儿、各地怯口方言(分山东、山西和南方)、小孩儿和妇人的声音,惟妙惟肖,听着过瘾痛快。

C.实录是一种编年体史书,按照实际情况记录或录制下来,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

D.“卒”即“死”,常用于士大夫;古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窦俨幼有文才,成年后成就显著。他先后任著作佐郎、史馆修撰、礼部侍郎等职,辨别核准乐器、音律调法等事情,编写礼乐等文化典籍。

B.窦俨平和旷达,喜爱贤才行善事。在皇帝藏书的地方工作十多年,著有诗书,多次跟哥哥窦仪临对美景以诗文唱和,常常用道义互相鼓励。

C.窦俨敢于进谏,着眼于民众利益。他想建议皇帝选择有关书籍中农事蚕桑的内容,集中整理后雕刻印行以便传播,奏疏却未被递交给皇帝。

D.窦俨勤于观察,特别善于断吉凶。看到荆南车马服饰过度奢华,他提出的见解得到采纳,还言中了兄弟的情况。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诏中外臣僚,有所闻见,并许上章论议。

(2)当是时,祀事乐章、宗庙谥号多俨撰定,议者服其该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题陆山人楼

储光羲

暮声杂初雁,夜色涵早秋。

独见海中月,照君池上楼。

山云拂高栋,天汉入云流。

不惜朝光满,其如千里游。

8.与《春江花月夜》相比,本诗描写月照楼台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9.诗的结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在《逍遥游》中,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表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写了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其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作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兰绣娘

唐丽妮

兰绣娘是集市里最出名的绣娘。

那是个侗家集市,三天一场,衣帽果肉,筐筐篓篓,简单,但断然少不得侗家那绣花鞋垫。

绣花鞋垫原是绣楼里的活儿,是侗家妹子躲在木窗底下,隔窗听着情哥粗犷奔放的情歌偷偷绣的。她们须得绣好十几双鞋垫,在成亲那天摆到新郎官的大堂上,向满堂亲友展示自己精巧的绣工。

可眼下,侗家妹子哪个不到城里开过眼?满眼花花绿绿的,手飘了,绣出来的花儿鸟儿便压不住,东倒西歪,模样笨拙。如此鞋垫怎摆得上新郎官的大堂呢?

集上就出现了专绣鞋垫的绣娘。还有了偷偷来请绣娘绣鞋垫的侗家腊汉,为的是怕媳妇儿绣的鞋垫丢了他的脸面。

绣娘们大都是各寨里数一数二的巧手,又成了亲,心定,手也稳。一个个头戴银帽,耳吊银环,身穿黑色的侗家百褶裙,端坐在绣篮的那一头,穿针抽线,时不时拿眼角瞟一瞟拥挤的人群。若撞上侗家腊汉火辣辣的目光,便作势瞪一眼,脸却热了,手里的彩线抽得更欢。

兰绣娘的绣篮就摆在集市口的梧桐树下。兰绣娘绣的花是鲜的,鸟是活的,九人见了九人爱,十人见了十人夸。

兰绣娘还很年轻,二十出头,微黑薄红的鹅蛋脸光滑细腻,像一朵带着露水的山茶花,镶在亮闪闪的银帽下。

没见过兰绣娘的男人来集上,却见有一个鬼精灵的小男孩,三岁模样,小手指小脚丫,在筐篓间颠来跑去,又在隔邻板栗汉子的筐边玩板栗,奶声奶气地吆喝:“买——板栗喽!买——鞋垫喽!”

“你男人呢?咋没帮你挑个担?”有人问兰绣娘。

兰绣娘停下绣活,绣花针在针包上扎了两扎。那针包是一只废鞋垫,对折,插上各式针,便成了。她有一个习惯,同别的绣娘在头上磨针一样,每绣一段,她便在针包上扎两扎,然后更快地抽线。

这回兰绣娘没有更快地抽线,她捏着针,脸色暗下来,轻轻地说:“死了”。

问的人便噤了声。别人也再不在她面前提起。

兰绣娘绣篮前的男人多了起来,原躲在远处的火辣辣的目光都明目张胆了,像一群蜜蜂,嗡嗡地绕着兰绣娘转。他们兴冲冲地找各种借口请兰绣娘绣鞋垫,又都悻悻地离开。

只给女人绣,不给男人绣。这是兰绣娘的规矩。

肉行的刘三不甘心,以为兰绣娘是害羞,便拉拉扯扯的。兰绣娘也不言语,扬起绣花针,针头扎下去,刘三的脑袋便蔫了。

兰绣娘的眼角也从不瞟过往的男人,挺着腰,低着眉,彩线穿梭,偶尔抬头看看云。云朵很大,很白,悠悠飘向山外。

大姑娘来找兰绣娘,只需拿出鞋样,或者现场选剪一个。对好了鞋样,兰绣娘就说,下个集来取。

下一集,兰绣娘早早就踩着露水挑竹筐来了。在梧桐树下放下担子,把绣篮和簸箕架在筐上,再摆上一捆捆色彩斑斓的鞋垫。这些鞋垫都未完工,一律带着针线,垫口处还未收针呢。

姑娘来取货。

“妹子,绣几针,把心思收进去吧!”兰绣娘说着,把鞋垫针线递过去。

姑娘便红着脸,捏起生疏已久的绣花针。

一天,兰绣娘的绣篮前突然来了一辆油亮亮的黑轿车,车上走下一个细高的年轻女子。那女子穿着白色丝裙,眉间有颗朱砂痣,映衬着白皙如玉的瓜子脸,又清气,又贵气。

兰绣娘两眼一亮,嘴角掠过几许赞赏的笑意。

女子递来一只绣花鞋垫,是十加一的绣法,针脚极为精细。浅绿色的底,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呼之欲出。

兰绣娘接过鞋垫,愣了愣,嘴边的笑意倏地隐去。

“可配一只右边的吗?”女子盯着兰绣娘,轻声问。

兰绣娘没有回答,脸色苍白,轻轻地抚着彩凤的翅膀。

“买——板栗喽!买——鞋垫喽!”是儿子奶声奶气的声音,还咯咯地笑。兰绣娘抬头望过去,原来那小子正骑在板栗汉子的肩上,挥着小手乱吆喝。

“可配吗?”女子再问,声音有些颤。

“可——下个集来取货。”兰绣娘揉揉眼睛说。

黑轿车一溜烟走了。

兰绣娘颤着手,捧起针包,一根一根把针拔下来,把针包打开,清新扑面而来,一只色彩斑斓的凤凰静卧于青草地之上。和那一只鞋垫,正好一对。

下个集,女子来取货。

兰绣娘递过去一对碧草彩凤鞋垫,其中有一只带着针线,尚未收口。

兰绣娘说:“妹子,绣几针,把心思收进去吧。”

(节选自《那年花事》)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侗家集市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其中的衣帽果肉、筐筐篓篓、板栗绣鞋等物产,使得小说充满了乡土文化气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味。

B.绣花鞋垫本来是侗家妹子在绣楼里隔着木窗,听情哥粗犷奔放的情歌,偷偷绣好十几双鞋垫,等到两人成亲时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绣工。

C.集市上出现了专门绣花鞋垫的绣娘,根本原因是侗家妹子们都到城里开过眼,看过了花花世界后,在鞋垫上绣出来的花鸟图案不好看。

D.兰绣娘绣花鞋垫的时候,常常在头上磨针,每绣一段就在针包上扎两扎,还挺着腰、低着眉,很快地抽线,这显示出兰绣娘的活儿很好。

E.从黑轿车下来的年轻女子,来到兰绣娘的面前,兰绣娘的表情从笑意转为愣住,兰绣娘不回答,脸色苍白,说明兰绣娘有着难言的心事。

(2)小说中兰绣娘说“妹子,绣几针,把心思收进去吧”,这话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兰绣娘这个形象时,突出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两次写到一个小男孩,兰绣娘却始终闭口不提自己的丈夫。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潘天寿传略

潘公凯

潘天寿先生,原名天授,字大颐。七岁进私塾,文章日课之外,喜写字描红、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插图,乡里祠庙墙壁门窗上的彩绘人物、山水、花鸟,都一一心记摹仿。虽塾师以为学生画画有碍文章课事而加禁止,但先生仍不肯废弃,且兴趣日增。

十四岁,先生入县城国民小学读书。他特地选购了《瘗鹤铭》和《玄秘塔》,朝夕临事,不久又凑钱购得《芥子园画传》一套,更是如获至宝,欣喜若狂。《芥子园画传》使少年潘天寿第一次知道了中国画的范围广阔,分科复杂,技法繁多,亦使他解悟到诗文、书法、金石以及画史、画理都和绘画有密切关系。在文化落后的穷乡僻壤,这本《芥子园画传》成了先生学画唯一的启蒙教师,从此他下定决心:要一辈子研究中国画!

先生十九岁高小毕业,以优异成绩入浙江第一师范,对民主主义教育家经亨颐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叔同等爱国知识分子的品德和才学极为钦佩。他们寄望于教育救国的满腔热情,蔑视世俗虚荣的正直人格,对青年潘天寿人生观的形成与确立有深刻的影响。通过振兴民族艺术来振兴民族精神,这成为他一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

经亨颐精于书法、篆刻,对传统绘画亦深有研究,李叔同长于西画、音乐,对诗文、书法、金石均有很高的造诣。先生常有请益,加倍奋发。在一师五年,先生对书画的笔墨、神情、气韵、品格诸项,都有相当的体会和理解。1923年,先生二十七岁,到江南文化中心地上海,任教于民国女子工校。他一面授课,一面悉心钻研,被聘为上海美专国画系教授,讲授中国画及绘画史,编写出版了《中国绘画史》,并参与创办上海新华艺专,任艺术教育系主任。1928年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创办,先生转任中国画主任并定居于此。

先生初至上海,吴昌硕已八十高龄,吴派画风笼罩上海画坛。然吴昌硕对青年潘天寿的天才气质十分器重,特送篆书对联:“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随后又作一首长古《读潘阿寿山水障子》相赠,勉励和爱护备至,先生画风也深得吴昌硕的气势神韵。然而,先生深知艺术贵在独创,努力地深入于吴派画风之中,而又果断地跳出于吴派画风之外,走上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这个转折体现了他对继承与创新问题的独特见解。

抗战后期,百事艰难,国立艺专人事涣散,多方迫促先生接任国立艺专校长。抗战胜利后,先生自感十分疲乏,坚请辞职,创作不少精湛作品。

先生五十三岁,以期待的心情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他认真学习新的文艺方针,深入生活,反映现实。他几次去雁荡、黄山,直接从大自然中汲取艺术创造的素材,热情歌颂社会主义祖国,反映了豪迈壮阔的时代精神。先生的艺术成就,日益被党和人民所重视,先后被推选为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和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前期,是先生创作最丰盛的时期。他越来越多地创作巨幅作品,艺术风格更加强烈鲜明。他始终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渴望新的艰苦探索和创造,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远为重要的新阶段。

先生还常作指墨画,其特有的沉郁古拙之意,诚非毛笔画所能替代。指墨技法创成于清代高其佩,而在先生作品中达到了更为完美的境地。先生书法功力很深,真草隶篆,独树一帜。自刻印章,亦刚劲苍古,与画格完全一致。诗格棱峭横肆,颇多古拗老辣之味。先生的画作,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凝铸着他多方面的学识修养和创造才能。

先生一生光明磊落,朴厚正直,谦虚和蔼,淡泊寡欲。他衣食简朴,不嗜烟酒,生活极有规律。书画吟著之外,独喜登山远游。古稀之年,仍是体态匀称,筋骨劲健,寓浩然之气于清静安详之中,毫无龙钟之态。

(节选自《潘天寿先生传略》)

相关链接

①关于为什么他要画指头画的问题,他有许多精辟论述。他曾说:“余作毛笔画外,间作指头画。何哉?为求指笔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指趣之相异,互为参证耳。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亦系钝根人之钝法欤?”

(摘自任愚颖著《潘天寿:一生痴恋指墨画》)

②中国的绘画有其独特的传统和风格。你们是刚入学的新生,在第一堂课,我首先要讲的两点是:一、 你们要集中精力,埋头学画。要决心一辈子献身艺术。二、 你们要不存偏见,博采众长。不要以学像我为满足,要着眼于创造。要记住:艺术的重复等于零!

(摘自叶子编《潘天寿花鸟画论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潘天寿自幼爱好写字描红,喜欢临摹书中插图和乡间各种图画,用功甚勤,即使私塾先生禁止,他也不肯停止,反而兴趣更浓。

B.《瘗鹤铭》《玄秘塔》和《芥子园画传》吸引着潘天寿不断钻研、提高艺术水平,这些书让他领悟了中国画的范围、分科和技法。

C.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经亨颐和李叔同等人,以教育救国的热情和正直的人格,促使潘天寿更加奋发学习艺术来振兴民族精神。

D.抗战后期,潘天寿担任了国立艺专校长,然而在抗战胜利后,他却坚决请求辞去校长职务,这都源于他对艺术和艺术教育的热爱。

E.潘天寿在新中国成立后认真学习新的文艺方针,深入雁荡山和黄山,目的是希望自己以大自然为对象,歌颂祖国和抒发时代精神。

(2)吴昌硕名重上海画坛,却对初来乍到的潘天寿既赠篆书对联,又赠长古《读潘阿寿山水障子》。请结合材料,分析其理由。(6分)

(3)潘天寿为什么常作指墨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4)作为一代大家,潘天寿的艺术人生令人敬仰,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①一位著名的作家谈论写作经验时说:“我想写作要有对生活的真实感受,逼得你非写不可,_______。”

②有什么难题或苦恼想跟人聊聊?想将积压心头的忧虑_______吗?那就写信给我吧,你们的“夏天儿姐姐”。

③小张听着两个老同学_______,猜想他俩最近几年肯定是发迹了,不由得先有三分惧怯,不敢多言,只好频频点头称是。

A.一吐为快 不吐不快 出言吐词

B.一吐为快 出言吐词 不吐不快

C.不吐不快 出言吐词 一吐为快

D.不吐不快 一吐为快 出言吐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古建筑作为徽文化的主要遗存地,需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做好文化发展和传承工作。

B.越来越多技术人才的涌现,丰富的知识储备,加之国家发展带来的经济保障,中国航天事业正面临难得的战略发展。

C.墨子说的“闻知”就是通过传授,包括父母的教诲、老师的讲授、民间的传闻,更主要的是通过书本而获得的知识。

D.我们提倡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祭拜孔子,阅读经典,不是简单振兴回归儒学,回归传统,更不是独尊儒术。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地质学家指出,我国土壤正出现越来越多本来没有或微不足道的危险元素。_______,_______。为人类健康,必须持续加大对污染行为监管和惩治力度。国土、地质、环境、水利等部门要通力合作为大地“排毒”。

A.假如污染了土壤,依靠自然完全复原需要时间将达千年

B.土壤一旦被污染,通过自净能力完全复原周期长达千年

C.土壤被污染后,通过自然调节达到完全复原需要千年时间

D.人们污染了土壤,土壤的自我复原需要千年才能完全实现

16.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5分)

记者采访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时,问其是否收了徒弟,六小龄童说,___①___。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比较溺爱,____②___,难度很大。学猴戏还需要一定的心理条件和一定的身体条件,需要瘦长的身材、窄脸、大眼睛,____③___。演猴戏最好的不一定是六小龄童,但一定是中国人。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传统孙悟空文化能够代代传承。

17.下面是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11月26日发行的中国航天普通纪念币。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父亲因为思念在医院急诊科当医生的儿子,又怕影响其他患者诊治,就挂号来到急诊室,排在患者队伍中等着看儿子。等了两个多小时,轮到了这位父亲,当医生的儿子习惯性地对面前的“患者”说:“您哪里不舒服?”话音刚落,听到熟悉的声音:“儿子,我没有不舒服,就是想让你停一会儿,喝口水。”他抬起头看到父亲正坐在眼前,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工作五年未回家过年,父子已经半年多没见面,自己对患者问心无愧,亏欠父母太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其危机是传统文学的生命力正在萎缩”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第二段提到“危机”,并指出:市场与媒介的所谓“致命性”挑战,其实并非文学的真正“敌人”。真正的危机是作家“基本不去直面现实,不去干预生活,不去揭露社会底层人性的善与恶”,最终让自己变成“文学的敌人”而不自知。

2.C。“实际上是没有在思想上认识到真正的文学是‘人学’这一理念”表述错误,原文仅仅指出“我们时代的作家”没有遵守“真正的文学是‘人学’”,而未说“没有在思想上认识到真正的文学是‘人学’”。

3.C。“主要靠文学批评家的努力”说法不当,“主要”于文无据。

4.C。可根据事件变化、主语变换和句式等提示标志来断句。

5.A。古代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因此,弱冠,其年龄仍然为二十岁,并非不到二十岁。

6.C。“奏疏不报”的“报”解释有误,其正确释义为“答复,给回信”,解释为“不上报”。

7.(1)适逢(皇帝)下诏,中央和地方官员,有听到见到的事,都允许呈奏章发表意见。(“会”“中外”“上”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在那时,祭祀音乐、宗庙谥号多数由窦俨编写制定,议论的人佩服他学识渊博。( “是”“撰定”“服”各1分,句意通顺2分。)

8.答案:①本诗描写的月照高楼是作者眼前实景,而张若虚所写的楼上月徘徊、月照妆镜台则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题诗时看到了楼台。②本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将澄碧的夜空比喻成大海,勾勒出夜月高悬照耀高楼的情景,而张若虚则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将生动地描绘了月满高楼的情形。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写月是为了映衬陆山人楼。(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满分。)

9.答案:①表现了诗人对皎洁月光即将逝去的感叹,衬托了陆山人居住环境的清幽高雅和志趣的坚定。②结尾点题,阐明主旨,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10.(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2)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11.(1)答案: E3分, A项2分,C项1分, B、D不得分。

解析:B项中的“两人成亲”指的是侗家妹子和情哥,这种说法有误,在原文中没有证据显示“情哥”就是“新郎官”。D项中,兰绣娘的习惯是“每绣一段,她便在针包上扎两扎,然后更快地抽线”,而不是在“头上磨针”。

(2)①对姑娘们追求爱情的祝福;②对传统技艺逐渐失传的批评;③对自己心灵和传统精神的坚守。

(3)①外表和心灵都很美丽;②性格干练而且有底线;③勤劳智慧而且有毅力。

(4)①刻画兰绣娘独立勤劳的人物形象;②衬托兰绣娘对爱情婚姻的忠贞;③为男人们纷纷出场这一情节提供合理的判断依据;④表达坚守传统技艺人们能够拥有幸福生活的主题。

12.(1)D3分,E2分,A1分,B、C不给分。

解析:A项“乡间各种图画”,在范围上比原文意思更为宽泛,“各种”可以改为“多种”。B项的意思和原文意思有较大出入,其中“领悟”表述错误,而原文为“知道”。C项表述和原文意思相反,原文意思是潘天寿受到经亨颐和李叔同等人影响,并非经亨颐和李叔同等人的“促使”,一为被动,一为主动,存在明显差异。

(2)①青年潘天寿艺术创作功底好,具有天才气质;②潘天寿师承名家,人格见识受到熏陶;③潘天寿授课、创作和著述兼顾,成就十分突出;④潘天寿努力钻研,画风深得吴昌硕的气势神韵。(每点2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给满分。)

(3)①潘天寿深知艺术贵在独创,作指墨画才能更好地走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②指墨画意境沉郁古拙具有毛笔画不能替代的价值,需要继承发展;③指墨画指的运笔技法和情趣跟毛笔画不同,两者可以互相参证启发。(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4)①潘天寿热爱艺术、勤于钻研自悟;②潘天寿善于学习、经常拜师请教;③潘天寿注重创造、不断突破自我;④潘天寿全面发展、兼善诗书画印;⑤潘天寿治学严谨、执着教育著述。(每点2分,答对其中四点即可给满分。)

13.D。一吐为快:指尽情说出要说的话而感到畅快。 不吐不快:不说出来心里不舒服、不痛快,形容非要说出来。出言吐词:犹言谈吐,指说话。

14.C。A项语病为语序不当, 正常语序是“传承”在前,“发展”在后。B项语病为成分残缺,“中国航天事业正面临难得的战略发展”后缺少宾语,需加“机遇”等宾语。D项语病为搭配不当,“不是简单振兴回归儒学”中的“振兴”和“回归”搭配不当,这个短句应为“不是简单呼唤回归儒学”。

15.B。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横线处的主语应为“土壤”;再结合“一旦……”和“假如……”这两个关联词,并看语段所述的分句关系,是条件关系还是假设关系,即可做出区分。

16.①目前还没有遇到可以培养的人才;②学猴戏需要很辛苦地付出;③才比较容易演出猴子的灵气。

17.中心为“神舟九号”近轨对接图案,外环上方自右起分别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五号、嫦娥一号、探月月球车、代表中国古代飞天梦的民间图腾等图案。(外环图案答出3个即可)寓意: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寄寓着对中国航天事业的美好祝愿。

18.本试题属于任务驱动型写作。在这则材料中,主人公主要是父亲和儿子。因此,站在父亲的立场上,主旨就是父亲思念儿子;站在儿子的位置,主旨就是对患者问心无愧、亏欠父母太多。站在记者的角度,主旨是要传播正能量,做好善意的沟通和对话。

可以选择的作文主题有多种:第一,歌颂父爱,例如“父爱深深”“父爱如山”“亲情的力量”等;第二,劝导儿子,例如“工作很重要,孝亲不可少”“学会珍惜”等;第三,讨论人生意义,例如“幸福人生”“幸福的含义”等;第四,沟通理解,例如“换位思考”“善意理解他人”等。

【参考译文】

窦俨,字望之,少年时能写文章。成年以后,后晋天福六年举为进士,征召为滑州从事。府署撤销,授为著作佐郎、集贤校理,出朝为天平军掌书记,因母丧离职。服丧结束,授为左拾遗。

窦俨在后汉为官任史馆修撰。后周广顺初年,升为右补阙,与贾纬、王伸共同修撰晋高祖少帝、汉祖三朝实录。当时窦仪从内阁进入翰林,兄弟同一天接受任命,分别担任两制,当时的人很羡慕。父亲去世服丧离职,服丧完毕,官复原职。当时世宗正迫切征求治国之道,窦俨上疏,世宗大多听从采纳。

南方征伐回朝,诏令窦俨考察订正雅乐,不久权知贡举。不久,为翰林学士,判太常寺。窦俨校正钟磬管籥的数目,辨别清浊上下的音节,又提出律吕交相为宫调的方法,至今沿用。

适逢(皇帝)下诏,中央和地方的官员,有见到听到的事,都允许呈奏章发表意见。窦俨上疏说:“请求在《齐民要术》及《四时纂要》《韦氏月录》中,选取关于农耕桑蚕果园菜圃的内容,编为一卷,雕版印行,使其流传。疏奏呈送后没有答复。

宋初,就地转礼部侍郎,接替窦仪知贡举。在那时,祭祀音乐、宗庙谥号多数由窦俨编定,议论的人佩服他学识渊博。皇上亲征泽州、潞州,(窦仪)因病没有随行。去世,年四十二。

窦俨性情平易旷达,喜爱贤才乐于行善,身居帝王藏书之所共十几年。所撰《周正乐》成书一百二十卷,诏令收藏在史阁;他的《通礼》未来得及编纂就去世了。窦俨与窦仪特别有才华,面对美景观览古迹,都写成诗歌,互相唱和达三百篇,多用道义互相督促鼓励,都收在文集中。

窦俨在显德年间奉命出使荆南。荆南从唐末以来,高氏占据这一地区,虽然名为藩镇之臣,车马服饰多过度奢华超出规定,以致接待宾客的贱隶、驿馆的小吏,都华服垂缨,可与天子的有功之士相比。窦俨委婉进谏说天子在上,诸侯应当各守法度,都下令去掉,然后宣布传达皇帝的命令。

尤其善于推算星象,预知吉凶。卢多逊、杨徽之同时担任谏官,窦俨曾对他们说:“窦俨家中兄弟五人,都进士及第,可以说兴盛了,然而没有做到宰相辅臣的,唯有窦稍稍接近这个地位,也不能长期居于那个职位。最终与他的预言一样。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潘天寿文学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我们需要文学
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眼中的潘天寿——看潘天寿先生的笔墨、章法、意境、格调
我眼中潘天寿的画
潘天寿在历史中,在眼前
纪念潘天寿诞辰120 周年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文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