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与现状

2016-03-20

大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香港大学国际化香港

香港高等教育的历史很短,但发展速度很快,且很注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其高等教育趋向于西方化,即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主,重视师资国际化(全球招聘)、学生流动国际化和课程教材国际化等,所以可以理解为是后殖民主义的延伸。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亚洲占有一席之地,得益于院校的去“行政化”、重金招揽一批国际级大师,政府的政策诱因和与西方国际化的接轨(英式主流的色彩)。香港在受到宗主国的激情洗礼,保留了大部分英国高等教育的体制,而回归后政府和教资会都很重视公立院校的国际化,所以公立院校的角色定位很明确,目前八大院校中有六所已进入世界前400位的列席。然而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本文在探讨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也藉用SWOT工具去分析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香港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国家的支持,因此“立足香港”,依附祖国和面向世界是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长远规划和发展。

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和博弈

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层出不穷,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要具备三要素,即从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需要,同时受到一体化的冲撃,并可以促进跨文化、跨国界和跨民族的融合。[1]而在本土化和国际化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要会玩“国际游戏”规则,但是不能够“全盘西化”,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前提必须要有本土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中心地位和边缘地方存在博奕之争,而轻国际化、重本土化是闭关锁国的行为。高等教育的一流大学被标签为美国化,国际化也等同于美国化。高等教育国际化若要跳出“怪圈”,必须要根据国家的国情和政策量力而行。当今西方的学术杂志,都主要来源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的一流大学在世界处于边缘地位,但在本国却处于中心地位。[2]世界顶级的国际学术期刊、国际研讨会、国际教学等都是以英语作为蓝本,实质上这是威胁非英语母系的国家,尤其矛头指向发展中国家,所以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质是西方国家灌输后殖民主义思想的一种手段,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边缘化和同质化。[3]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是一个坚持使用俄语教学的国家,而且政府不鼓励高校发表国际学术期刊,这就存在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博奕问题。归根结底,若想在国际化占有一席之地,如果院校与“西方化”格格不入,是不可能有利于院校在国际上具有话语权。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导致不同国家出现人才“净流失”和“净流入”,前者以亚洲和非洲的国家为主,而后者则是欧美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而学术薪酬、学术环境和学术腐败等问题则拉大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所以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输出国还是输入国的问题也存在博弈。

香港城市大学程星教授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包括有澳大利亚、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三种类型。[4]他认为澳大利亚的国际化重在取利,如2008年澳大利亚国家的第三大产业就是高等教育。而中国内地似有取名之嫌,因为中国内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去支持国际学生到中国学习,却没有真正把跨文化的维度融入到两地学生,这是与国际化背道而驰的。相反,中国香港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则与前两者是格格不入的,它倾向于按部就班,因为教资会(UGC)资助的香港八大院校都很重视国际化,如师资是从全球招聘的,注重院校师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等。

二、殖民时期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一)宗主国对殖民地高等教育的重视

英国一直都是世界超级强国,其高等教育至今深远影响了很多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而这些国家目前都是世界高等教育的输入国。香港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早在1842年,香港沦陷成英国的殖民地,而“港英政府”时期对香港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于澳葡政府,如1911年,港英政府就明确地把香港大学作为一项帝国的教育投资,而澳葡政府对澳门的管治较为倾向经济利益的输送。香港高等教育分成五个时期,即萌芽期(1887—1911年)、开展期(1912—1945年)、战后重建期(1946—1963年)、开创期(1964—1989年)和从精英制到大众化(1990—2002年),[5]所以每个时期都是香港高等教育的转折点。

(二)英式主流色彩的香港大学

香港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中央书院创办的初级师范学校(1881年),而香港大学(1911年)的前身是香港西医书院(1887年),香港大学是为内地和香港培养知识分子,毕业生1949年以前在内地担任高级官员或专家,1949年后作为香港社会精英和官僚(亲英主义),其办学体制是以英国的伯明翰大学作为蓝本,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主。[6]香港大学创办的主要原因,一是宗主国加强对中国的威胁;二是满足殖民地的管治和控制;三是香港社会对教育的迫切需求。

(三)高等教育的扩张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的成立意味着英国开始重视香港的本地中文化,它是由三间书院组成的,包括有祟基书院、新亚书院和联合书院。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都是影响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香港与中国内地的深远关系,如1979年中国的“门户开放”和1982年中英两国签署的《中英联合声名》,都是直接加剧了香港经济的转型和高等教育的扩张。[7]20世纪70—80年代“港英政府”着重培养适应经济多元化的人才,其后成立了香港理工学院、香港城市理工学院等,并且在90年代部分学院升格为大学,以满足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在1988年创办的香港科技大学是香港第三所大学,主要以美国大学的办学模式作为蓝本。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色

总言而之,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成立殖民时期标志着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不同的阶段,其学生主要来源是香港和内地学生,而教学语言是以英语为主,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学语言则以中文为主;另外,其教师大多数来自英国,而参与者是港英政府(干预),(表2-1)可见,英国人对香港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渗透,有利于促进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长期的稳健发展。香港高等教育在短短一百年时间,已经在国际的舞台上扮演了亚太区的枢纽角色(Regional Education Hub),其国际化地位至少可以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和中国内地角逐。另一方面,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得益于去“行政化”,如教资会(UGC)、职业训练局和学术评审局等,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源于英国,它是一个介于政府和院校的中介组织,主要是负责对院校进行拨款和监督。早于回归前的教资会已提出,香港不单要作地域的商业中心,也要成为地域性的高等教育中心。

表2-1 19-20世纪香港高等教育的情况(殖民时期)

三、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一)学生流动的国际化

1.学生出境和入境流动的分析

学生出境和入境的流动可以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部分,它促进跨国界和跨文化的交流,出境和入流的流动可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净流出和净流入。香港高等教育的出境和入境流动的人数,是包括了香港所有的专上教育。从图3-1来看,香港入境流动的学生人数由2006学年的4,905人逐年持续上升到2013学年的26,731人,即流动人数的倍增速度为6倍,意味着香港高等教育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青睐,也表明香港高等教育在国际地位的影响力甚远。另外,香港出境流动的学生人数却逐年持续不稳定的状态,如从2006学年的31,407人逐年上升到2010学年的32,767人,而2011学年和2012年则下降到31,286人和30,739人,到2013学年又上升到31,825人,这表明随着香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加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导致香港学生出境流动的意欲相对减少,所以增长速度较为缓慢。总之,从图3-1的出境和入境流动的学生人数的变化来看,入境流动的人数上升速度较快,而出境流动学生的人数则相对较慢。而2013学年的香港入境流动的学生人数是26,731人,出境流动的学生人数是31,825人,意味着香港高等教育的学生流动出现净流失,即入境流动的人数少于出境流动的人数,(图3-1)。

图3-1 2006-2013年香港学生出境和入境流动的人数

2.香港八大院校的学生国际化

2007年香港前特首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把教资会资助院校在2008/2009年非本地生比例从现时的10%增加到20%,另外也设立很多奖学金吸引非本地学生来港学习。从2014/2015学年的八大院校的外地生总体人数的比例来看,其比例目前为16%,前三位是香港科技大学(24.37%)、其次是香港大学(21.69%)、香港中文大学(17.18%),而外地生比例较小的院校,则是香港教育学院和岭南大学。另外,从八大院校的非本地生的来源来看,大陆学生人数最多,有11,610人,其主要来自亚州其他国家和其他地区国家。其中亚洲有2,832人,其他地区有710人(表3-1)。另一方面,据2014/2015教资会年报的资料统计,2013/2014学年来香港八大院校的交流生有5,365人,而人数最多国际生的国家是美国(19%),其次是英国(8%)。[8]香港吸引这么多非本地生来港就读,主要归因于自然条件(国际地位)、社会文化、优质的高等教育和优化人质的政策。[9]

表3-1 2014/2015学年香港八所公立院校的外地生注册人数(按院校、按来自不同的地区)

(二)师资的国际化

香港政府、教资会(UGC)和院校三方都很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多次在高等教育政策文件上明确把香港作为亚太区的枢纽。2009—2010年香港政府把香港高等教育作为香港经济的第六大产业,因此,香港政府对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充满信心的。香港高等教育以短时期从数量转变到质量,从大政府、小社会转变到小政府、大社会的高等教育,[10]得益于香港政府极少干预高校的院校自主和学术自由,这有利于香港高校去“行政化”,营造一个良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2003年香港政府把高等院校的教师与公务员脱勾,这有利于高校可以不惜重金从全球聘请一批海外专家和学者,如香港大学的外籍教师比例占50%,而香港中文大学的外籍教师比例也超过30%,香港科技大学的教师来自近30个国家,[11]据了解目前香港高等教育的教授薪酬,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最高的。

(三)项目流动和院校的质量保证

香港目前共有20所可以颁授学位的高等院校,包括8所由教资会公帑资助的院校、11所财政自给自足的院校和1所由公帑资助的演艺学院。香港政府把高等教育的非本地课程分为注册课程和获豁免课程,而豁免课程是指课程与UGC资助的院校合作,并有质素保证和认可资格等方面的衡量。2016年香港非本地课程的注册处课程数目注册1,179项,其中注册课程有460项,获豁免课程有719项,其中提供非本地课程的国家主要是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而中国内地在香港提供非本地课程的高校主要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和中山大学等详见图3-2。

图3-2 2016年注册课程(图左)和获豁免课程(以国家界定)

另一方面,香港与中国内地关系较为密切,如2004年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备忘录双方相互承认学历。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在深圳设立研究机构和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香港中文大学和深圳大学签署建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05年香港浸会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建立联合国际学院。[12]香港高等教育在质量保证是在90年开始的,主要是参照英国的,在香港政府和教资会的政策支持下,包括有科研评估(RAE)、教与学过程审查(TLPR)、质量评估委员会审查(QAT)和管理与治理(MR)。[13]科研评估主要是对院校的科研水平进行评估,希望可以藉以提高院校的科研能力。而教与学过程审查是改善院校的教学质量,鼓励院校重视教学创新和课程改革。另外,香港八大院校都有明确的角色分明,因为教资会把三年一次的拨款工作都与院校的表现质量挂勾。香港教资会成立于1965年,它是一个非法定组织,介于政府与院校的中介机构,主要是负责高等教育经费的拨款和策略性安排。教资会的成员由海外和本地专家组成的,而海外学者都是来自世界一流的权威专家,如英国牛津大学的校长、美国哈佛大学中国研究所的教授等。他们共同探讨和策划香港高等教育的工作,其豁下的机构还包括研究资助局和质素保证局,前者是提供院校学术研究的拨款和建议,而后者是对院校的质素核证,即取代了原有的教与学过程的审查。

(四)教学环境和国际排名

香港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在“一国两制”政策的支持下,其国际地位深受显着。虽然香港在1997年回归中国,但是殖民化的意识形态仍然存在,所以香港高等教育的教学环境更容易与国际化接轨。香港八大院校的教学模式都有所差异,例如香港大学尊崇英式教学,香港科技大学尊崇美式教学,香港中文大学实行独特的书院制度、香港浸会大学提倡博雅教育,香港理工大学推崇全人教育等。而香港八大院校的教学语言主要都是英语,其课程的教材都是参照外国版本,而院校都是很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全人教育和师生交流等,引领学生身处在华人的社会,却学习到西方的思想和理念。2012年香港教育从英式三年制转变美式四年制,很多院校进行课程改革,如港大的核心课程和港中大的通识教育等。

另外,香港大学的医学、香港科技大学的工商管理、香港中文大学的文学等都排在世界最领先的地位。香港的优质高等教育吸引了很多非本地生来港读书,这是无可厚非的,较于早前内地学者曾经调查内地学生对北京大学和香港的大学选择,较多人选择了香港的大学,而放弃北大、清大等国内“211”“985”的大学。三大世界大学排名机构,即《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和《上海交通大学排名》,在排名上的指标各有所不同。香港目前有8所受公帑资助的公立院校,其中6所都进入世界大学的前400位。201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香港大学排在44位,香港科技大学排在59位,香港中文大学排在138位,而201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全球最国际化大学排名,香港大学排名在第三位。[14]

四、利用SWOT工具分析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

SWOT是起源于1971年,早期是用于公司战略方面,后来用作组织、制度、战略等研究的一种通用分析方法。SWOT分析工具是分析事物发展态势的常用工具,由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组成,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前者是优势和劣势,后者是机会和威胁。对于用SWOT来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从已有的基础和经验、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国际化发展所带来的契机和目前面临的挑战,更加深层次去诠释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表4-1)。

表4-1 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之SWOT分析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优势

香港高等教育是“有意识”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如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开办社区学院和增加公私立院校的入学名额等政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亚洲高等教育的资料统计,2011年香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1%,这明显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15]香港政府、教资会和院校都很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认为高等教育区域化的教育枢纽有利于香港经济发展和加强国际竞争力,[16]如教资会支持院校师生多元文化的融合,在受资助的八大院校中,大约每四个本地学生就有一个学生有机会参加交换生计划。香港经济很发达,是世界四大金融中心,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很高。香港把高等教育定位为区域化的枢纽和第六大产业,其八大公立院校有六所进入世界前400。另外,香港政府推行非本地生的移民政策,有利于吸引大批人资来香港工作,无疑为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优势。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劣势

2014/2015学年,香港八大院校非本地生的主要来源来自中国内地,反映着香港高等教育的非本地生渐渐趋向于国内化。其次,香港在海外宣传工作不足够,如在2014年才推动三方资助计划,由政府、教资会、院校三方拨款,提供3,000万支持四项有关国际化的新措施,其中博览会就是为了加大香港高等教育对海外的宣传。另外,香港高等院校的跨文政策不充分,不利于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稳健发展,因为真正的国际化应是指人的国际化,即互相尊重的跨文化交流。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会

由于中国内地经济急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系,且在很多国际组织担任了重要职位,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为香港国际化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2012年香港高等教育的学士学制正式从三年制转变到四年制,这意味着香港高等教育的学制与国际化接轨,可以更加灵活地与海外高校进行国际合作。另外,各高校可以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入改革,这有利于实现香港高校学生的全人发展。如香港大学在2012年推行了全新的四年学士学位课程,增加港大的核心课程,这课程有利于学生透过不同的形式进行思考和开阔学生的全球视野。毋庸置疑,香港政府和教资会很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把高等教育作为区域化和亚太区的枢纽,把高等教育作为香港第六大产业,明确高等院校的角色定位,加大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资金拨款等。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威胁

香港还受到邻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威胁,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把本国的高等教育作为亚太区枢纽或注重提高自身的国际化,如新加坡和日本的高等教育在亚洲屈指可数,这对香港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带来冲击和威胁。近年来香港部分大学热衷于“政治化”,也会对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威胁和冲撃。其次,目前香港外部(政府、教资会)和内部(院校)似乎都在盲目追求世界大学的排行成绩,导致其较重视国际化,却轻视本土化,实质是重新殖民化的延伸。[17]

五、总结和建议

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早可以追溯到香港大学,这所大学是参照英国伯明翰大学而办。在殖民时期,港英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都有利于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稳健发展;首先,香港八大院校的外地学生来源,主要是来自中国内地,而外地师资来源则呈多元化,可见,院校的外地学生内地化,而外地师资则国际化。而香港高等教育的跨境课程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但中国内地所占的比例却很少。但是,在“一国两制”的支持下,如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设立分校,国家在香港高校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这都有利于两地高等教育之间的合作,从而推动香港高等教育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其次,香港重视公立院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而忽视私立院校和社区学院的国际化,如香港政府把香港受资助的八大院校作为亚太区的教育枢纽和香港第六大产业,显然能看出香港政府对公立高等教育的重视;最后,教资会直接推动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其作为介于政府和院校的中介组织,有助于为香港高等教育提供优越的国际化教学环境。

根据对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脉络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要注意加强与内地和海外高等院校的合作。另外,在课程改革上,可以加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这有利于拓宽香港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第二,要具备充分的跨文化政策,而不是 “政治化”,且要重视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相结合。

第三,提高八大院校的非本地生人数,加大海外的宣传工作力度,且招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生,促进非本地生源的“多元化”。

第四,政府、教资会和院校要加大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支持,三者不能缺一,包括出台有利于国际化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院校的硬软件设施,力图保持院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稳健发展。

注释:

[1]陈林汉.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与实际[J].教育学术月刊,2012,(11):74-75.

[2](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6-48.

[3](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国际高等教育的前沿议题[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3-75.

[4]程星.大学国际化的历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1-46.

[5]容万城.香港高等教育:政策与理念[M].香港:香港三联书店,2002:1-21.

[6]凡磊,古鼎仪.香港和澳门的教育从比较角度看延续与变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4-117.[7]Isidore Cyril Cannon.. Higher Education in Hong Kong[J].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1997,(51):308-324.

[8]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UGC Annual Report[EB/OL].http://www.ugc.edu.hk/eng/ugc/publication/report/AnnualRpt_2014-15,htm.

[9]吴迅荣.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诱因和障碍[J].香港教育学报,2010,(2):92-95.

[10]董辉,陶晓东.挑战与应对:走向国际化的香港高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77-79.

[11]李凌.港校国际化对内地高校学生国际文流的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5,(5):995-997.

[12]Roger Y. GHAO, Jr..Intra-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Hong Case[J].Front Educ.China,2012,7(4):508-533.

[13]KA HO MOK..Enhancing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World-Class Status: Approaches, Strategies, and Challenges for Hong Kong[J].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2014,(47):44-64.

[14]Hong Kong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EB/OL].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6/world-ranking#!/page/0/length/25,2016.

[15]UNESCO.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Expanding out, Expanding up [EB/OL]. http://www.uis.unesco.org/Education/Pages/tertiary-education.aspx,2014.

[16]JOHN A.CRIBBIN..Hong Kong as a Regional Education Hub: Rhetoric or Reality Re-visited?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2015,7(2):2-6.

[17]KA HO MOK, Anthony B.L.CHEUNG..Global Aspirations and Strategizing for World-class Status: New form of Politics in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in Hong Kong [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2011,33(3):223-226.

猜你喜欢

香港大学国际化香港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状元争夺战
大师之大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香港之旅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香港
共修课程:人文精神与博雅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