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交往价值及实现路径

2016-03-20彭仲生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7期
关键词:理论课师生政治

彭仲生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交往价值及实现路径

彭仲生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交往教学理论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运用,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意义重大。解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交往价值,剖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交往的阻碍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交往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对推动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交往;价值;实现路径

课堂交往是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语言、动作等媒介进行的人际间的沟通交流与相互认知的整个过程。有效的课堂交往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20世纪70年代德国教育学家沙勒和舍费尔基于德国教育的状况,转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提出了以探讨师生关系为核心的交往教学理论(Communicative Didactic),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交往过程,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和学生同样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交往中应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进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交往教学论目前已引起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交往教学理论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实践与运用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交往的价值

第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和道德观。交往教学理论的引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成为可能。交往教学理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在民主、平等、真诚的氛围中进行交往。这一遵循学生全面发展内在规律的有效课堂交往范式,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代要求相一致。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走向有效交往能够大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作用。

第二,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学生个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不能依靠学生独自进行,必须在师生双方和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真诚的交往过程中才能有效激发出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交往是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重要因素,通过师生双方和学生之间的倾听、交流和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的兴趣,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个性指的是学生在外部环境系统内形成的稳定而又独特的心理品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生个性的实现意味着个性的解放和自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还应对学生的个性加以培育,帮助学生克服懒惰、保守、依赖的不良个性,培育独立、创新、进取的优良个性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通过师生双方和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真诚的有效交往能较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出个性自由、解放的具有独立性、创新性、进取性的大学生。

第三,促进师生双方、学生之间的沟通。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能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课堂交往的基本动机之一是寻求建立亲和关系,学生有和同学及教师建立密切关系的内在需要。”[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的有效交往十分重视师生双方、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这些都有效增进了课堂交往主体间主机的互动,使得师生双方、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开放、平等、民主的良好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的理解、沟通,师生双方、学生之间就会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融合,使得沟通交流处于交往的理想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的有效交往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学生间的沟通和讨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交往主体之间相互启发。关系融洽、教学相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的有效交往既能加速学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的进程,学生的积极参与、良性互动又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受到肯定和鼓舞,易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有效促进了师生双方、学生之间的沟通。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交往的阻碍因素

第一, 课堂交往主体不平等。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教师作为唯一的主体,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就是一个把相关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在灌输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价值观念,“强调教师讲,学生听,重灌输,轻自学,主张把知识讲深讲透,让学生复习记取。”[2]因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教师就成为了绝对权威,学生围绕着教师权威形成了不平等的交往关系。这一主体不平等的课堂交往实质上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改造过程,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沦为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灌输的容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第二,课堂交往过程情感缺失。情感交流是课堂交往中连接师生双方和学生之间的重要媒介,课堂中交流、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满足。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双方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不足,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重视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情感的交流,重说理轻情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交往过程情感淡漠。课堂交往过程情感缺失使得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以完整的人格进行交流和沟通,无法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冰冷、可畏,缺课、逃课情况时有发生。因而,课堂交往过程中情感的缺失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的课堂交往。

第三,课堂交往形式单一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交往单一化主要表现在课堂交往过程单向、课堂交往范围狭小、课堂交往媒介单一三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交往过程缺乏“交互性”,由于课堂交往主体不平等,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以发出教学指令的形式进行交往,忽视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单向交往过程使得学生很难主动参与到课堂交往中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师生交往范围往往局限于表现活跃、教师喜爱的一小部分学生,学生之间交往也局限在一个相互熟悉的小范围里,且交往机会较少,块状的交往结构造成了师生双方、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疏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交往媒介多以语言为主,新媒体资源等非语言媒介运用较少,教学内容无法及时更新,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与时事、现实生活脱节,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交往实现路径

第一,遵循交往教学理念,树立交往教学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走向有效交往,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遵循交往教学理念,树立交往教学意识。在课堂交往中要遵循交往教学“民主”“沟通”“互动”“主观能动”和“个性”五大理念[3]。1)遵循“民主”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要在民主的氛围中开展交流,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对话讨论的权利,教师不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掌握主导权和话语权的霸权者,师生之间保持地位上的平等和表达上的自由。2)遵循“沟通”理念。鼓励和引导教师与学生开展深入多样的沟通,便于掌握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情况,增进课堂交往效果。3)遵循“互动”理念。教师要充分准备案例,灵活运用新媒体资源,设置教学情景,开展专题讨论和主题活动,实现师生双方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形成良好的教与学的课堂氛围。4)遵循“主观能动”理念。教师要对教育资料进行加工,综合运用媒介资源,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发学生围绕教育内容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表达自身观点,并加以指导、激励,调动学生学习兴趣。5)遵循“个性”理念。依据嘉芙莲·谷嘉·布里格斯和伊莎贝·碧瑞斯·迈尔斯提出的四维八极人格理论模型,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加以辨识,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独立、创新、进取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使课堂交往充满活力[4]。

第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主体间交流对话。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交往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交往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交往中的绝对权威应逐步淡化,课堂交往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予以肯定、鼓励,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通过主体性教育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交往教学理论十分强调主体间的有效交流,教师要善于肯定和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交往,尊重并信任教师,乐于与同学交流。在教学环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班讨论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并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增强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交流,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从而教师和学生不同主体之间的凝聚力与互补性形成,主体间“交互性”的多向交往实现,课堂交往的有效范围扩不断大。

第三,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情感交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交往重要的媒介之一,课堂有效交往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需要,每一个学生在内心都渴望被关爱,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亟需关注,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多给学生一些关心、肯定和激励,才能真正做到以情感人,起到以情育人的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不能喊口号、“假、大、空”,而要讲真情、讲真话、讲真理,融情于理、情理交融,只有这样才能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交往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将各自的观点、思想放到广阔的文化背景中予以理解、体谅,教师宽容学生,欣赏学生的优点和可爱之处,同时接受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会相互欣赏,从而消除师生双方、学生之间的误解和疑虑,优化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课堂环境,从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 张希希.论有效课堂交往的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1(5):32-34.

[2] 吴锡改.论课堂教学的改革[J].荆州师专学报(哲社版),1987(4):70-75.

[3] Paul D E,Donald P K.学习与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姚纪纲.交往的世界——当代交往理论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校对朱正余)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7.010

20160126

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教改课题[湘教通(2012)401号,序号:223] 括号应该修改为(湘教通[2012]401,序号:223)

彭仲生(1970-),男,湖南衡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2.0

A

1674-5884(2016)07-0030-03

猜你喜欢

理论课师生政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麻辣师生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