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精神的意蕴追溯和理性解读
——一种传统文化的视角
2016-03-20张文彬张永祥
张文彬, 张永祥
(大庆师范学院 大庆精神研究基地,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大庆精神的意蕴追溯和理性解读
——一种传统文化的视角
张文彬, 张永祥
(大庆师范学院 大庆精神研究基地,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大庆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理论和价值尺度的反应和写照。大庆精神“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科学求实”的实践态度、“主人翁”精神的担当意识、“挚爱大众”的道德人格特质,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重义轻利”的道德境界、重公轻私的价值原则、经世致用的实践特质、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顺乎民意的价值理想、为民谋生的价值取向等优秀人文精神的哺育滋养,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特征和价值取向。
大庆精神;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精神”是一个曾经被我们极端夸大拔高而终于“失色”“缩水”的概念,一个与我们现在生活于其中的“物化”语境显得很不协调的概念。[1]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交流的不断深入,社会意识形态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不同的社会思潮竞相激荡,不断充斥着人们的大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模式和行为方式。然而,在社会生活领域如何面对诸如道德滑坡和信仰危机之类的社会问题,使人们过一种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就需要一种理想信念来支撑人们的精神世界,就需要将这种信念凝聚成一种精神,并实现其在场。20世纪60年代艰苦卓绝、气吞山河的石油大会战,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为日新月异的中国经济提供了不竭的物质动力,而且为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撑。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曾说:“你们不妨把一些大的民族逐一考察……在最初的祖先身上显露的心情与精神本质,在最初的子孙身上照样出现。这边是原始的花岗岩,寿命与民族一样长久,那是一个底层,让以后的时代把以后的岩层铺上去。[2]353-354作为曾经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古代中国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来源和“原始底层”。作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篇之作,大庆精神在产生发展的进程中,必然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下去。因此,要想更好地阐释大庆精神的内涵,就必须深入民族精神当中,探微其价值意蕴。
1 义利之辩与国家利益至上:价值维度的学理追溯
所谓价值,就是在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人活动所作用的对象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价值既离不开对象客体,也离不开主体人的需要和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是社会历史的存在,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并不完全与每个人的愿望相契合。
从“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子罕》),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再到“人所欲也,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正名》),充分体现了儒家学者主张在道德领域的本身之中去判断人行为的价值,尤其注重人在履行道德规范时的精神状态与人格境界。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行义”和“不违仁”。即一方面,通过各个社会成员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约束来恢复到周礼的规范,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强调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是“为仁由己”的道德自律,重在人德行的培养,而大庆精神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大庆石油人“国家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
(1)重义轻利的道德境界与崇尚奉献的群体意识
在中国古代,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到王夫之的“君子小人之大辩,人禽之异,义利而已矣”(《读通鉴论》卷十六),不难得出,“义”与“利”作为一对矛盾的范畴体现了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义,“事之所宜也”,就是作为一个人所应当遵循的道德要求,符合仁、义、礼、智、信的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利,“人之用约利”,从某种程度看来主要是指人谋求个人私利私欲。
这样的义利观,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融入了人们的思想,并形成一种信仰,一种思维定式,成为人们在民族国家危亡时刻的行动准则。大庆精神亦然,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重奉献。大庆石油会战开始的20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正值我国处于严重的困难时期。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全国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而在国际上,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政治渗透、经济封锁、技术控制和军事威胁,这在客观上要求参加会战的广大干部职工以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去面对不利因素,克服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经受考验。
老一辈石油工人对国家奉献的是无限的爱和全部的忠心,在一切利益中,国家利益至上,在他们那辈人看来,人民的富强和国家的兴盛仿佛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和追求。面对野兽出没的白碱滩、沼泽地,石油人住牛棚、马厩、地窨子,以“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的乐观精神挑战艰苦的自然环境;面对生产物资短缺,材料匮乏的现状,石油人人拉肩扛运钻机,端水打井保开钻,以修旧利费的精神顽强打井,用辛劳换进尺,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纪录;面对钻井要速度不要质量的现状,石油人秉承着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的人生信条,召开整风大会,解决低标准,老毛病,坏作风。“义利之辩” 作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强调道德原则、规范与物质利益、欲求之间的关系及其辩论,其实质为道德价值观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于人的行为持何种价值判断标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家儒家学者看来“义”明显是居于主导地位。“自利”不是“仁”,“利他”可视为“小仁”,“利天下”可视为“大仁”。正是因为大庆石油人以“爱中国”“利中国”为己任,才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大油田,表现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2)重公轻私的价值原则与小我融大我思维模式
“公”与“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古代道德领域不可回避的问题,各个流派思想家在构建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道德理想的构建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触及了“公”“私”关系。
《礼运·礼记》中记载:“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描述了孔子的理想世界,能成就大同世界,天下就太平。没有战争,人人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在中国古代的道德文化中,“公”原来指天子、诸侯以及他们的权益,“私”相当于个人或自我。《诗经·小雅·大田》里说的“ 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公”“私”关系更集中地体现为个人与集体、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如王阳明说:“非至公无以绝天下之私, 非至正无以息天下之邪, 非至善无以化天下之恶。”(《王阳明全集》卷二十二《山东乡试录》)中国古人认为“公私相背,善恶所由”,主张对社会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取舍是区分善恶的主要根据。荀子认为“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
人作为个体性的独立存在,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寻求其自身私利的满足,然而人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就凸显了个人利益在整个当代社会中的矛盾和困惑,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成为个人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导向之间的主要矛盾与分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重要方式就是将“小我”充分地融入“大我”当中,在实现社会理想、社会价值,履行社会规范当中,实现个体的价值诉求。集体主义原则——“大我”集中地体现了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大庆人在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上始终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职工个人利益的满足是以人民利益和集体智慧为前提的。1960年,十三路会战大军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从祖国各地涌入松辽大地,大庆的自然情况:雨雪交加、脚下荒原;大庆的生活条件:缺衣少食、居无定所;大庆的生产条件:材料短缺、储量不明。“我们有许多困难,这些困难再大,也没有国家困难大……我们是为自己干,是为党增光,为民族争气,是为多打井、多出油,快快地把咱们国家建设强大,吃点苦,受点累算个啥”,这是铁人王进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正契合了儒家文化主张个体的人格独立与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的统一。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强调了个体的独立人格不为富贵、贫贱和外在强力所动摇。但这种独立的人格又不是空洞的,而要体现为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和使命感。曾子有段话很能说明这一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还要以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为代价。从国家利益、长远利益上来看,无非是石油职工多留些汗、吃些苦,如果不上,国家没有石油这是最主要的矛盾。因此,石油工人时刻记着甩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的铮铮誓言,不讲报酬、不分级别、不讲条件、不分你我相互支援,最终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糯米甜酒又称为甜酒,是一种发酵食品,即以糯米为原料,利用酒曲中的霉菌和酵母菌共同作用制成。制作方法简单:将蒸熟的糯米饭拌散、摊凉至30℃,喷洒适量温开水使其表面湿润,加入甜酒曲、搅拌,待酒曲与米饭充分混匀后放入坛中,密封、发酵,温度保持在30℃左右,注意观察发酵过程,3~5 d即可制成香甜可口、风味独特的壮家特色糯米甜酒。
“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义然后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等这些都是儒家“义利之辩”的鲜明主张,纵观古代圣贤的思想,他们是将以权谋私,瓜分由苍天赐予、百姓创造的成果视为“利”;而率领人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新的财富,并将这些财富合理地分配给应得之人就是行“义”。实质上都是在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当放弃甚至牺牲个人私利而成就集体、国家公利。石油人为了国家利益,宁可自己做出牺牲也要千方百计多打井、多产油,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国家利益至上,依旧成为大庆精神当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环。
2 经世致用与科学求实精神:实践维度的学理追溯
在儒家学者看来,“圣人”是人格理想的最高典范,以至于孔子慨叹:“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儒家对人的要求就是“内圣外王”。所谓“内圣”就是对人们自身的要求,是对自我修养的内在规定;而“外王”则是考察作为一个人来说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在儒家开山鼻祖孔子那里的“内圣外王”就是“修己以安百姓”,其中“修己”是对自身品格的修养,而“以安百姓”则是这种思想的经世致用,孔子认为一个有担当的君子能够实现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重任。综上所述,在儒家学者看来,要想成为人格典范,就必须能为社会做些什么,真正实践“经世致用”,“修身”“齐家”的目标是最终实现“平天下”。台湾学者徐复观说:“儒道两家的基本动机,虽然同是出于忧患,不过儒家是面对忧患而要求加以救济。”
(1)经世致用的实践特质与实现民族石油梦的价值追求
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的统一,一直是儒家学者追求的主旋律,由内圣一定要通向外王,外王是内圣的延伸,这是儒家学问的基本纲领,人的心性修养与理想君主政治的追求,是儒家理想人格最高价值的体现。孔子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各个列国之间,以致席不暇暖的境地,就是为了寻求一个外王之学实验的理想场所,就是想宣传实践其政治主张。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崩离析的时代,在那时,王权受到了极度的挑战,由周朝延续下来的礼制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查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史记·太史公自序》以至于孔子面对这样的状况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呐喊。面对这种社会状况,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拯救这个社会,如何做才能结束这一战乱时代。针对这一问题,先秦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式来迎合政治,这时文化的核心自然就立足于政治伦理问题上。
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形成的大庆精神,所蕴含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饱含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渴望与追求。据史料记载,我国的石油工业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了较大发展,但落后的面貌还是没有根本转变,原油和产品产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经济生活需求。1959年,全国石油产品总销售量为505万吨,国内自产仅205万吨。国家不得不耗用大量外汇进口原油和成品油。即便如此,油品供应仍然十分紧张。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使我们外援濒于断绝,油品更加紧缺。许多公共汽车背上了煤气包,部队执勤训练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国内严重的自然灾害更是让生产、生活雪上加霜。在严峻的形势下,党中央提出了“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政策,动员全国人民分发图强,艰苦奋斗,团结一心共渡难关。在这关键时刻,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宣告了大庆油田的发现,是迎难而上、艰苦创业,还是调整政策、静待时机,成为摆在国家和石油工业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作为中国人,骨子里已经被打上了深深的传统文化的烙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最根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文化。正因如此,石油工业部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从民族兴衰荣辱出发,坚持国家贫油是最主要矛盾,决定以大局为重,以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壮志,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办法,组织大庆石油会战,最终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2)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与干,才是马列主义方法态度
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不仅仅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影响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文化重视实践、勇于实践,这是大庆精神当中蕴含的重要实践因素。
在中国哲学发展历史上,关于知、行关系的探讨自古有之。孔子主张,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作为一个人来说不仅要看他学习到了多少知识,重点是考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论语中记载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作为理想人格道德典范的君子,要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看看是否能够实现知行合一。以此观之,荀子更重视实践,把实践看做比认识本身更重要,更有价值。直到明武宗正德三年,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传习录》)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以其思想观之,知行“不离并行”,知对于行来说是主使,行对于知来说是表现。一方面强调了认识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有肯定知行的统一,不可分离。随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传统知行观点的同时,将知与性的范畴不仅仅局限于道德哲学的领域,即道德体悟、道德观念、道德实践,而是真正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述实践与认知的关系。“未尝离行以为知”,以其思想观之,“行”也就是“实践”要比“知”也就是认识本身重要得多,“行”是“知”的主导和决定因素,认识本身更依赖于实践。
在新中国建设初期,“贫油国”的帽子就被扣在已经千疮百孔的新中国头上。按照海相生油理论的说法,中国是陆相沉积岩地层为主的大陆,不可能形成丰富的油藏。即使中国大陆找到了大油田,凭借新中国经济条件的落后,又没有开发和管理大油田的经验和人才,根本拿不下大油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荀子·劝学》,“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中国古代思想家告诉我们,要想获得真知,干成实事,就必须真正联系实际,重视实践。要想粉碎西方贫油论的论述,就必须提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理论、科学认识。在此情况下,会战职工本着实践第一的观点,提出“干,才是马列主义”,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增长石油才干,完成了由外行到内行的转变,并在不断实践中成为采油、钻井、勘探方面的专家。实践不仅高速度、高质量、高水平拿下了世界第一大油田,而且形成了陆相沉积岩油藏理论、稳油控水理论、三次采油工艺等一些列石油工程科技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实践需要理论,实践孕育理论,同时不断发展的实践也推动理论的不断创新。任何观念都是来自于实践需要,实践又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儒家文化希望他们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君子”,必须要担负起国家繁荣兴盛,人民富足安康的历史使命。如何实现这一历史使命就需要真正实践知行合一,一切以客观实际出发,不照搬照抄以往的间接经验,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大庆精神当中所体现的理想人格的实现就是通过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渴望,在实践中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 重民利民与主人翁责任感:民本维度的学理追溯
儒家的“民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中国古代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立国,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因此《尚书》中提到“兴修水利”“制历授时”“专设官督农”的一系列政策和做法,“重民裕民”“安民利民”“敬德保民”等一系列思想和主张都是为了保证和促进农业的发展。后来,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和继承者们秉承了“重民”思想,强调“民贵君轻”,要求统治阶级不要过分盘剥庶民,不要行暴政,只有这样君主的统治才能长治久安。“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作为铁人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战伊始,就要求各级领导保持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关于大庆油田会战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干部以身作则,闻风而动,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对搞好工作的关系很大。”严格要求首先应当从领导干部做起,要求群众的事情,领导干部首先应当做到,决策问计人民,成果惠及人民,时时刻刻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
(1)顺乎民意的价值理想与问计群众的行为规范
“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点、困难的条件”下的历史背景,为大庆石油会战坚持依靠群众提出了重要课题。“苦熬不如苦干”,只有群众路线才能最大限度地振奋人心,凝聚力量,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打赢这场战争。会战初期,面对方圆几百公里的大油田,如何下手才能高速度、高质量地拿下大油田这是摆在会战领导小组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此时的新中国对开发如此的大油田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而国外的油田开发经验又不能完全照搬照抄。面对重重困难,余秋里部长深有感触地说:“没到现场,已估计到有各种困难和矛盾;到了现场才知道困难和矛盾比预料多得多。”《尚书》云:“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基础性地位和历史主体地位。一方面表达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统治者一个人的天下,表明了群众是整个外部世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另一方面表达了人民群众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的享有主体,官吏的主要职责就是为民服务,如果官吏昏庸懈怠,贪污受贿,不能尽职尽责,为民做主,那么人民就有权利对其进行罢免或者惩罚。大庆会战工委正是秉承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和理念,在工作中,实行政治、生产技术、经济“三大民主”,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建立了有工人参加的管理委员会和局、厂职工代表大会,使企业的重大决策和部署,进一步建立在广泛的群众路线的基础上。
社会的发展趋势蕴含在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中,“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中古历代的思想家毫无疑问都把民心向背当做国家兴衰与否重要因素。在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中,如何解决和摆脱当时的种种困难和矛盾,就是要学会依靠群众,挖掘蕴含和体现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力量和智慧,在实现国家利益需求的同时,实现人民的利益、意志、愿望和精神诉求。
(2)为民谋生的价值取向与惠及百姓的利益诉求
孙中山先生曾说:“当今之国家,非一人之国家,乃我人民之国家。”他提出“建设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儒家主张作为一国的君主应是圣贤,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谁就是圣贤,圣贤治国才是儒家理想。相反,如果君主不为民谋福利,则是整个国家民族的罪人。“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而只有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大庆石油会战不仅仅依靠群众,更重要的是将会战的成果惠及群众。
会战初期,勘探、开发和建设油田的任务十分繁重,而全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却处于暂时困难时期。为解决职工生活困难,会战领导小组动员职工开荒种地,建设新型矿区,做到了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员工群众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和发展权益,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和群众做到了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根本上体现了党员干部要求群众做到的,要带头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领导坚决不做。大庆石油会战,领导机关坚持实行“三个面向”“五到现场”,党员干部实行“约法三章”,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严格要求,首先从领导严起,要求群众做到的,领导要带头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领导坚决不做”。
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既是价值的创造者,还应该是价值的享有主体。“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权,无论汉、唐 、宋 、明都是无私权力,私立场,私背景,它的立场背景便是全国人民,便是全社会……”这是钱穆先生对中国文明伦理的定义。“铁人”理想人格充分肯定了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民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关注与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与专家座谈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大庆精神的形成虽然是大庆石油会战历史背景下提出的重要课题,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理论和价值尺度的反应和写照,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特征和价值取向。因此,大庆精神在追溯其文化渊源的同时,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时代观的重要环节,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提供精神给养。
[1] 张曙光.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
[2] 伊波特里·丹纳.艺术哲学[M]. 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353-354.
[责任编辑:金颖男]
Tracing and ra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 of Daq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Zhang wen-bin,Zhang yong-xiang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Daqing research base)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 of Daqing is bound by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nourish and support, is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measure of value and value orientation. The reaction portrayal of the spirit of Daqing "national interest first", "scientific and realistic" practice "attitude, sense of play master" spirit. "The love of the public" moral personality, by China Confucian culture in "justice" moral realm, the value principles of public private light, the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principle, value ideal wishes for the people to make a liv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excellent nursing Nourishing,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Daqing spiri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value of the times
张文彬(1984-),女,黑龙江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研究。
黑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大庆精神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14E028);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铁人精神多维度内涵与儒家‘仁学’思想的关联研究”(12544009);大庆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庆精神和儒家思想关联研究”(11SK01)。
D642
A
2095-0063(2016)06-0129-06
2016-08-10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6.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