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动态生成中“裸”出精彩

2016-03-20张敏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曾皙言志子路

张敏

在动态生成中“裸”出精彩

张敏

裸课应该是裸婚的“仿制品”,但这个“仿制品”含金量却十足。因为它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真实与出色。一堂真实与出色的课,其价值就在动态生成中完成教学目标,不打磨、不彩排,在真实的呈现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精神的生长。

时下的公开课,执教者往往课前反复磨课、彩排预演不断,课上声光电交相辉映、形色诱人,最后上演的可能是一堂形式精彩纷呈、观感很好的课。姑且不论它是否是教学的常态。如果在这样的课堂上,是通过生成来丰盈和生长学生的思想与精神,我们或许不该非议。可是现实中,这样的课往往展示的是课堂的虚假繁荣。课前精心的预设、反复打磨,课堂上展现的不是学生成长,而是老师较高的个人素质。课堂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于是人们不禁会问:课堂的意义在哪里?教学的归宿在何方?这或许是张祖庆先生呼唤裸课的原因。

那么,以提升学生思想境界,促进学生精神生长,展现学生真实生命状态的裸课应该怎么上呢?我想除了抛开课前反复的排演、过分精细的预设、各种多余的道具外,更应该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用心品味鉴赏,在品味鉴赏中碰撞思想、生长智慧,进一步亲近文本,走进作者心灵,融入作品境界。因为,只有通过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过程,才能检测到学生思想与精神是否真正得以提升与生长。这样的课堂才凸现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教学之真正价值,也只有这样的课堂真实而自然。

下面是笔者在教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过去学习过《论语》中的不少篇章,对于孔子和他的学生想必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板书:课题)

师:大家先来看题目,请谈谈你的理解?

生1:题目的意思是四个学生陪长者闲坐。这里的长者就是孔子。

师:也就是四个学生同孔子老师闲坐,你们有过这样的机会没有?

众生(笑):没有

师:有过同老师的亲密接触吗?

众生(大笑):有

师:那是什么样子?

生2:接受批评或谈心,老师坐着,我们站着;老师讲着,我们听着。

师:那么,你们赶快看看孔子是怎么同学生亲密接触的。

众生默读约五分钟。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3:这是一场师生之间的闲坐闲聊。

师:请大家注意这是闲聊吗?

生4:不是闲聊,是孔子问学生志向,学生言志,老师评志向。(板书:问志—言志—评志)

师:何以见得?

生4:文章的开头,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接着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说出了自己的志向,在子路说完后“夫子哂之”,曾皙说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在曾皙的不断追问下,孔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对众学生的志向进行了评析。

师:谈志向问题,是小问题吗?

众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看似是闲聊呢?

生5:这是因为孔子创设了一种宽松的氛围。(板书:宽松)

师:何以见得?

生5:标题里有“侍坐”,文中也有“点,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孔子问其他人志向时,曾皙在做自己的事,孔子也没有责备他,可见孔子尊重学生,没有对学生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想必孔子老师的课堂上大家较自由。(板书:尊重、自由)

师:能从文字中找依据,思路正确。那么大家看看孔子尊重学生,学生们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生6:尊重是双向的,孔子尊重学生,学生也尊重老师。(板书修正为双向尊重)

师:能否说得清楚些。

生6: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侍坐”。

师:“侍坐”是什么意思?

生6:“侍坐”是陪侍长者闲坐。

师:是什么样子。

生6:(抓头,笑)这个我说不清。

师:我们没见过“侍坐”,肯定见过“侍女”。

生6:老师,我明白了。那是恭敬地坐,这一种态度体现了学生对孔子发自内心的尊重。还有曾皙“舍瑟而作”来回答老师的提问也体现了这一点(众生略作思考)。

师:尊重是双向的,只有双向的尊重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这种尊重在文中还有体现吗?

生7:孔子问志后,学生积极言志,这本身就是对孔子的尊重。

师:是啊,不像有些时候,我问完问题后大家知道也不说,那可是对我的不尊重哟。(众生笑)

生8:孔子在学生言志后简评或不评,在曾皙追问下才重评,这也是一种尊重。而且反复强调“亦各言其志罢了”。

师:那么孔子创设的这一种宽松的氛围,这一种对学生的尊重是刻意而为之吗?

生9:不是,非常自然。像我邻居爷爷同我闲聊。

师:闲聊的不是小问题而是言志,古人非常重视立志。孔子把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寓于闲聊中,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10: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板书:高超的教育艺术)

师:说到点子上了。

生11:老师,我觉得孔子化教育于无痕,这是大智慧化用,“寓褒于贬”可以说是 “寓教于闲聊”。(板书:寓教于闲聊)

师:这的确是“寓教于闲聊”,孔子的教育艺术在其它地方有体现吗?

生11:开头一段,孔子鼓励学生言志,用了“以君一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之,则何哉?”体现其善于启发诱导。(板书:启发诱导)

生12:孔子在学生言完志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评价,这里体现了其因材施教的思想。(板书:因材施教)

师:能否具体谈?

生12:“子路率尔而对曰”后,夫子哂之,子路这个人较性急,一个“率尔”体现其鲁莽,孔子用一个“哂之”,一个耐人寻味的“笑”对其实施教育,想必子路也会因笑而反思内省。

生13:同样是学生,在曾皙言完志后,孔子马上表明自己的观点:“吾与点也”。从文章看,一个“鼓瑟稀,铿尔,舍琴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曾皙,应该是一个较内向,又不太争强好胜的人,对这样的学生,孔子发声直赞,也体现了其育人的人师角色。(板书:人师)

师:生13,这里给孔子戴了一顶“人师”的帽子,人师的职责是什么?

生14:人师的职责就是育人。孔子的育人除了引导学生在成人上的生长之外,本文还特别引导学生立德。(板书:育人、立德)

师:大家能否细谈?

生14:这主要体现在孔子对两个学生志向的评述中。孔子评子路用了一个“夫子哂之”,评曾皙则说“吾与点也”。实际上,两个学生展现的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子路的世界中是战争饥荒,曾皙的世界里是安乐祥和。

师:为什么一个“哂之”,一个“与之”。

生15:子路突出的是自我的能力与作用,曾皙向往的是天下和谐安乐,子路境界低些,曾皙境界高些。

生16:还有子路对自己能力过分夸大,没有正确认识自己,而孔子知道,所以“哂之”。

生17:老师,孔子不是教育家吗,为什么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立即点评一下冉有和公西华呢?

师:大家说说。

生18:公西华、冉有的志向同子路一样,都是突出个人在国家事务中的作用,没有本质区别,只是程度范围不同而已。

生17:既然这样,为什么孔子“与”曾皙,而不是“与”其他人,“治国理政”积极入世不是儒家的主张吗?况且曾皙好像是道家的主张。

师:这个疑问有点意思,大家怎么看?同学们议一议。

(思考讨论后)

生19:我也觉得曾皙有点像老庄,而且他还亲自说“异乎三子者之撰”。

生20:我觉得思考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文本出发,老师先前不是教过我们要知人论世吗?

师:这个方向正确。既然大家明白要知人论世,不妨从孔子生活的时代谈起。

生21:大家知道,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一个大变革时期,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这样一个时期诸侯国一定不太平,为百姓想,孔子想天下安定。

生22:曾皙是一个比孔子小42岁的学生,因此,本文的师生对话应发生在孔子晚年。晚年的孔子心态上应有一定改变,青壮年一门心思入世,却在周游列国中处处碰壁。社会发展朝周礼方向已无望,因此“喟叹曰:吾与点也。”一个喟叹也可看出孔子的无奈。

生23:我觉得这一点正是孔子作为大教育家的体现,曾皙明确提出不同志向,孔子却“吾与点也”,他具有包容性,不用一把尺子量学生,这是可贵的。(板书:包容、不用一把尺子量学生)

生24:我觉得其可贵之处还在于,不论学生境界高低仍说“亦各言其志矣。”在曾皙的追问下,晚年无奈的孔子仍在评述其它两位学生时流露出了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精神,我想这一点更可贵。(板书:担当)

师:同学们用心品读文字,一步步走进了孔子心里,作为教育家和政治家的孔子形象在我们心里逐渐丰富起来。我想在今后的人生征途中,大家一定会深受感染与领悟,带着孔子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一路前行。下课。

这是高中选修教材上的一篇经典文章,对于《论语》中的文章,我常采取的是深文浅教的方法,因为人生的许多智慧,没有阅历的青年学生是较难领悟的。因此上这篇文章时,我定位于同学生一起来探讨师生关系这一眼下大家较为关注的问题,旨在探讨今天我们怎么做老师,如何做学生。

课堂一开始就是很随意地从文章标题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品味文字入手快速进入文本,掌握本文行文思路“问志—言志—评志”。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文字出发分析孔子形象。孔子宽松民主、尊重包容、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形象,无不是从学生在课堂上对文字的品味的动态生成过程中收获的。这一动态生成过程中学生对孔子作为人师的教育家的形象有了直观而深刻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精神与思想得以生长和提升。我想,这一节课算得上裸课。

当然,这一节裸课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就是教学过程中对文与言的关系未能有效地处理好。整堂课重文轻言,对文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挖掘较好,但对文中的文字解说不到位,忽略了相关的文化常识,弱化了文言文的韵味与魅力。这或许就是裸课的真实,也是裸课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松县程集中学)

编辑:苏雨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曾皙言志子路
言志为本
解读《论语》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曾皙,我心目中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