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鲍参军诗注补正(三)

2016-03-20朱晓海

古籍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选

朱晓海

(作者单位: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

■校勘与注释

鲍参军诗注补正(三)

朱晓海

卷 三

《侍宴覆舟山》之一

游轩越丹居,晖烛集凉殿

海按:《文选》卷二十《诗甲·公燕》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善《注》引傅玄《西都赋》曰“彤彤朱宫”、《河清颂》“朱宫潜耀,紫阁阴鲜”,指装潢考究之皇宫。《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传附子固传·西都赋》“焕若列星,紫宫是环,清凉、宣温……不可殚论”,章怀《注》引《三辅黄图》:“未央宫有清凉殿;宣室殿中温室殿。”《晋书》卷一三十《赫连勃勃载记·统万城功德铭》:“温宫胶葛,凉殿峥嵘。”

追焱起流宴

钱氏:《说文》(十篇下):“焱,火华也。”

海按:段《注》已指出:“古书‘焱’与‘猋’二字多互讹”,此处断乎为“猋”,飙也,如是方能与出句之“凌高”互文足义:因速度之快若追风,故车队恍似凌空御气而驰。“猋”误作“焱”;“猋”、“飙”相假例证详参《会典》《宵部第十八·猋字声系》。从斿、从流相假例证详参《会典》《幽部第十七·斿字声系》。《学刘公幹体》之四“回风荡流雾”,流雾即游雾。宴,乐也,游宴,游乐也。《三国志》卷十三《王朗传·谏明帝营修宫室疏》:“华林、天渊足用展游宴。”《类聚》卷二九《人部十三·别上》所录何劭《洛水祖王公应诏》:“游宴绸缪,情恋所亲。”《金楼子》*萧绎:《金楼子》,台北:世界书局,1967年。卷四《立言上》:“予不喜游宴淹留,每宴辄早罢。”

明辉烁神都,丽气冠华甸

钱氏:《书》(卷六《禹贡》):“五百里甸服。”

海按:伪孔《传》:“规方千里之内谓之甸服。”意谓以王城为中心,四方各距王城五百里,以致由东至西、由南至北各千里,然非此处用法。《左传》卷三四《襄公二一年》:“罪重于郊甸。”杜《注》:“郭外曰郊;郊外曰甸。”《周礼》卷四《天官·甸师》:“共野果蓏之荐。”郑《注》:“甸在远郊之外。”是以郊、甸经常连言,如《文选》卷二《赋甲·京都上》张衡《西京赋》“郊甸之内,乡邑殷赈”、卷二六《诗丁·行旅上》潘岳《在怀县作》之二“登城望郊甸”。谢朓《夏始和刘孱陵》“春色卷遥甸,炎光丽近邑”,最能显示“甸”乃远郊之意,不限于以王城为中心者,故《上浔阳还都道中》“登垆眺淮甸”、江淹《从建平王游纪南城》“江甸知礼富”。辉,光也;气,风也。烁即铄,二字相假例证详参《会典》《宵部第十八·乐字声系》,《方言》卷二郭《注》:“言光明也。”《代白纻曲》之二:“朝日灼烁发园华。”《古文苑》卷四《诗》李陵名下《录别诗》之二:“烁烁三星列。”《毛诗》卷十九之四《周颂·闵予小子之什·酌》“于铄王师”,毛《传》:“铄,美。”此联乃互文足义,言覆舟山的风光在美丽(华)的远郊(甸)中乃居“冠”者,替“神都”镀上一层最亮眼的金箔。

《侍宴覆舟山》之二

爱景丽皇州

羽盖伫宣游

钱氏:《楚辞》(卷十五)《九怀·(通路)》:“宣游兮列宿,顺极兮彷徨。”

海按:王《注》:“遍历六合视众星也。”《补注》:“宣,遍也。”《文选》卷二二《诗乙·游览》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宣游弘下济,穷远凝圣情。”谢朓《杜若赋》:“凭瑶圃而宣游,临水木而延伫。”出句言车驾之奔走,故言“戒驰路”,此对句则言驻马下车后,四处游览,故言“羽盖伫”。

惭无胜化质,谬从云雨游

钱氏:(《文选》卷二十《诗甲·公燕》)应玚(《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欲因云雨会,濯翼陵高梯。”

海按:《周易》卷一《乾·文言》:“云从龙。”《淮南子》卷十七《说林》:“人不见龙之飞举而能高者,风雨奉之。”是“云雨”乃譬喻此度侍宴之群臣,鲍氏代柳元景自谦,以我资质如此不堪教化者,居然亦得与身其间,故曰“谬从云雨游”。

《从拜陵登京岘》

黄氏:本传:照迁秣陵令,文帝以为中书舍人,故收句云:“深德竟何报,徒令田陌空。”

海按:此乃从《南史》*李延寿:《南史》,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年。卷十三《长沙景王道怜传所附鲍照传》将“世祖”误为“太祖”所致,《宋书》可证。照出为秣陵令,亦“孝武初”之事,虞炎《序》可证。《宋书》卷三十《礼志二》:“自元嘉以来,每岁正月,舆驾必谒初宁陵,复汉仪也。世祖、太宗亦每岁拜初宁、长宁陵。”然拜陵非止天子,诸王、百官亦可,桓谦奏曰:“百僚拜陵起于中兴……寻武皇帝诏,乃不使人主、诸王拜陵,岂唯百僚。”然后又弛禁,故“宋明帝又断群臣出拜谒陵”。

孟冬十月交

钱氏:《诗》(卷十二之二《小雅·节南山之什·十月之交》):“十月之交。”

海按:《宋书》卷二一《乐志三》曹操《碣石》:“孟冬十月,北风衺回。”

衰贱谢远愿

海按:“远愿”即“远志”,远大之志向。《文选》卷二三《诗丙·赠答一》王粲《赠士孙文始》:“白驹远志,古人所箴。”《玉台》卷三陆机《为周夫人赠车骑》:“男儿多远志,岂知妾念君。”

《蒜山被始兴王命作》

钱氏:刘桢《京口记》曰:“蒜山无峰岭,北临江。”

张云璈:(卷十)胡中丞云:“‘桢’当作‘损’。隋(《经籍)志(二·史·地理记)》:‘《京口记》二卷,(自注:)宋太常卿刘损撰’,即此。”

海按:据《三国志》卷四六《孙策传》,建安元年(196),高邮至扬州已入孙吴势力范围;据《文选》卷三十《诗庚·杂拟上》谢灵运《拟邺中集·刘桢》:“贫居晏里闬,少小长东平,河、兖当冲要,沦飘薄许京。”*详参俞绍初:《建安七子集》附录四《建安七子年谱》,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刘氏盖无可能尝游京口。“桢”盖“损”形近之讹。

玄武藏木阴

钱氏:(《文选》卷十五《赋辛·志中》)张衡《思玄赋》:“玄武缩于壳中兮。”(善)《注》:“龟与蛇交曰玄武。”

海按:江淹《杂体诗·鲍参军·戎行》:“鹪鹩不能飞,玄武伏川梁。”伏川梁即伏水中。阴、阳本指背日、向日,《老子》第四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按五行间架,木配春,木春之阴即木春之背:水也,是以此句犹言玄武藏于水。

鹿苑岂淹睇,兔园不足留

海按:《左传》卷二五《成公二年》:“无令舆师淹于君地。”杜《注》:“淹,久也。”卷二三《宣公十二年》:“二三子无淹久。”杜《注》:“淹,留也。”《说文》四篇上:“睇,小衺视也。”此谓蒜山此自然形胜之地岂人为之帝王苑囿可比?“睇”字极佳,因随上司登览,不容拖延落后,是以鹿苑之流果新奇佳美,侍从人员等于行进途中,势必不停地偷偷斜视。

王德爱文雅,飞翰洒鸣球

闻人氏:《书》(卷五《益稷【皋陶谟】》):“戛击鸣球。”

海按:伪孔《传》:“球,玉磬。”鸣球犹鸣玉,《文选》卷十七《赋壬·论文》陆机《文赋》:“惧蒙尘于扣缶,顾取笑乎鸣玉。”以音乐喻文学造诣。《河清颂》:“盛德形容,藻被歌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以鸾铃喻文学作品之高明,与此句同属一类。

《登庐山》

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

闻人氏:《晋书》(卷六九《戴若思传》):“陆机赴洛,船装甚盛。”(《文选》卷五《赋丙·京都下》左思)《吴都赋》:“开轩幌,镜水区。”《周易》(卷六)《旅卦》(孔)《疏》:“旅者,客寄之名。”(《楚辞》卷十四)庄忌《哀时命》:“凿山楹而为室兮。”《卓氏藻林》*卓明卿:《卓氏藻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14册。(卷五《宫室类·楚辞》):“山楹,山房也。”

海按:“悬”,古但作“县”。《说文》九篇下:“县,系也。”《荀子》卷十二《正论》:“圣王没,有埶籍者罢不足以县天下。”杨《注》:“县,系也,音悬。”是以《庄子》卷三上《大宗师》《释文》所引向《注》,以“无所系也”训“县解”。《尚书》卷六《禹贡》:“乱于河。”伪孔《传》:“正绝流曰乱。”孔《疏》引孙炎曰:“横渡也。”装,行装也,《汉书》卷三九《曹参传》:“萧何薨,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颜《注》:“治行,谓修治行装也。”卷九五《南粤传》:“王、王太后饬治行装重资,为入朝具。”《吴都赋》刘《注》:“水区,河中也。”非此处之用法。《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山居赋》:“缅邈水区。”方得之。出句谓将行囊扎束好,横渡有水的地区。《吕览》卷十五《报更》:“虽得则薄矣。”高《注》:“薄,轻少也。”《淮南子》卷二一《要略》:“悉索薄赋。”高《注》:“薄,少也。”旅之字形本指军事队伍。“薄旅”指此行人员甚少,相对于此者乃《从过旧宫》之“云旅”。是以此联类乎轻装简从、涉水跋山之谓。

黄氏:(《类聚》卷七《山部上·庐山》所录)宋支昙谛《庐山赋》曰:“昔哉壮丽,峻极氤氲。”又:“咸豫闻其清尘,妙无得之称名也。”“昔貌”“前名”疑出此。

增补:“乱”,宋本作“纯”。

闻人氏:(《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谢灵运(《山居)赋》:“贱物重己,弃世希灵,骇彼促年,爱是长生。”

黄氏:(《类聚》卷七八《灵异部上·仙道》所录)晋湛方生《庐山神仙诗》:“室宅五岳,宾友松、乔。”《庐山记》*陈舜俞:《庐山记》,《四部分类丛书集成续编·殷礼在斯堂丛书》,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年。卷四《古人留题篇》慧远《庐山诗》:“幽岫栖神迹。”所谓“化迹”“长灵”也。

海按:《说文》七篇下:“穹,穷也。”引申为高之意,与出句之“深”相对。同型之对仗见诸《登翻车岘》:“高山绝云霓,深谷断无光。”江淹《草木颂·黄连》:“长灵久视,骖龙行天。”首句取自《老子》第五九章:“长生久视。”“灵”当改读为“命”,两字相假例证详参《会典》《青部第三·霝字声系》、《真部第四·令字声系》。长命即长生,亦即下文之“羽人”。

《登庐山望石门》

访世失隐沦,从山异灵士

方东树:“灵士”用(《文选》卷二一《诗乙·咏史》颜延之《五君咏·嵇中散》善《注》所引顾凯之)《嵇康赞》(:“鲍靓,通灵士也。”)

海按:“灵士”犹言“灵人”,陶潜集卷四《读〈山海经〉》之六:“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云笈七签》*蒋力生等校注:《云笈七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卷九七《赞颂部·歌诗》杨羲《紫微王夫人诗》之九:“灵人隐玄峰,真人【神】韬云来【采】。”江淹《山中楚辞》之二:“予将礼于太一……要灵人兮中洲。”灵人,神人、仙人也。

鸡鸣清涧中,猿啸白云中,瑶波逐穴开,霞石触风起

海按:风,今多误作“峰”,乃音近致讹。于上古,风乃侵部;峰乃东部,晋、宋时,风已转隶东部,与峰同韵。后一联乃“穴逐瑶波开,风触霞石起”的倒装句法。霞石即瑕石,《文选》卷十二《赋己·江海》郭璞《江赋》:“瑕石诡晖。”善《注》:“《说文》(一篇上):‘瑕,玉之小赤色者也’。”是以得与“瑶”对仗。《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称美整片山壁,故曰:“瑕壁丽锦质。”《公羊传》卷十二《僖公三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者,唯泰山尔。”《类聚》卷一《天部上·云》所录《尚书大传》,则以为“五岳”皆然,实即大山皆然。《类聚》卷二《天部下·雨》所录阴铿《闲居对雨》之二:“触石朝云起。”卷三七《人部二一·隐逸下》所录萧绎《隐居先生陶弘景碑》:“触石起云。”以致“触石”可作云之代词,如《初学记》卷五《地理上·泰山第三》所录谢灵运《泰山吟》:“触石辄迁绵。”此乃呼应上联对句:何以会从“白云里”传来“猿啸”。《飞白书势铭》:“沾此瑶波,染彼松烟”,又可曰玉波,《英华》卷一五六《天部六·风》王台卿《咏风》:“暂拂兰池上,潋淡玉波生”,瑶波、玉波皆水波之美称,乃言水力之强,冲击两岸山壁,形成大小窟窿:“穴”。同样是呼应上联出句:山“涧”中何以会有“鸡鸣”。

《从登香炉峰》

徒收杞梓饶,曾非羽人宅

黄氏:杞梓欲人才之盛,谓歌颂义庆比鲁侯之保有凫绎,终未若兹山为羽人之宅、罗景沾光可记也。(《类聚》卷六七《衣冠部·衣冠》所录)郭璞诗:“杞梓生南荆,奇才应世出。”

海按:《国语》卷十七《楚语上·蔡声子论楚材晋用》:“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实遗之……不能用也。”韦《注》:“杞梓,良材也。”《文选》卷四七《赞》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赫赫三雄,并回干轴,竞收杞梓,争采松竹。”江淹《杂体诗·卢中郎·感交》:“自顾非杞梓,勉力在无逸。”首联“辞宗盛荆梦,登歌美凫绎”乃并列者,焉有楚人颂美他国君主之理?此联乃言荆、徐等地方内文、武之才固盛,然非方外仙家乐居之所。《山海经》卷六《海外南经》:“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闻人氏乃据《楚辞》卷五《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王《注》转引。

罗景蔼云扃,沾光扈龙策

闻人氏:《广雅》(卷一上《释诂》):“罗,列也。”按:景,日景也。云扃犹言扉也。《韵会》(卷十二《上声·七户》):“扈,尾也,后从曰扈。”

青冥摇烟树,穹跨负天石

闻人氏:《汉书》(卷二七下之上《五行志·思羞·月晦》颜)《注》:“冥,暗也。”……言摇烟之树葱然者因望穷而晦。

高世伏音华

海按:音,声也。《文选》卷三六《令》任昉《宣德皇后令》:“客游梁朝,则声华藉甚。”《类聚》卷三一《隐逸下》所录刘孝标《与宋玉山元思书》:“金石可碎,声华无寂。”《弘明集》卷八玄光《辩惑论》:“真宗难晓,声华易惑。”无论声或华,均与实相对,此句中之声华指方内虚名。

《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

至哉炼玉人,处此长自毕

海按:《楚辞》卷八《九辩》:“直怐□而自苦。”王《注》:“守死忠信以自毕也。”阮籍《答伏义书》*阮籍:《阮步兵集》,《历代卅四家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卷三《书》。:“守臊秽以自毕。”《玉台》卷七萧衍《织妇》:“君情倘未忘,妾心常自毕。”《魏书》卷九二《列女列传·魏溥妻房氏》:“出事君子,义在自毕。”《北史》卷五三《綦连猛传》:“竟如相者言,卒以荣宠自毕。”《文选》卷十九《赋癸·情》宋玉名下《高唐赋》“言辞已毕”,善《注》:“毕,竟也。”自毕,终身也。于死者而言,则为永久,如《伤逝赋》:“闭金扃于下泉,永山河以自毕。”此联乃赞佩修炼仙道者能终生潜心处此山中。

《登云阳九里埭》

空录齐后瑟

闻人氏:《韩非子》(卷十二《外储说左下》):“齐宣王问康倩曰:‘儒者鼓瑟乎?’……”

海按:“康”当作“匡”。

《自砺山东望震泽》

烂漫潭、洞波,合沓崿、嶂云

钱氏:(《文选》卷十一《赋己·宫殿》)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流离烂漫……”(卷二《赋甲·京都上》)张衡《西京赋》(善)《注》:“(《文字集略》曰):崿,崖也。”

海按:“烂漫”乃寒部叠韵词,是以《送从弟道秀别》“浸淫旦朝广,澜漫宿云滋”,将之与侵部叠韵词“浸淫”对仗。此词之意本为负面,后引申出正面意,同见于《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子虚赋》。其上文“牢落陆离,烂曼远迁”,此指其分散、逐渐零落貌,但亦因分散,引申出遍布、众多等意,其下文“所以娱耳目而乐心意者丽靡烂漫于前”即此种用法。他如《古文苑》卷二《宋玉赋六首·笛赋》:“般衍澜漫,终不老兮。”《文选》卷十八《赋壬·音乐下》马融《长笛赋》:“纷葩烂漫,诚可喜也。”《梁书》卷十三《沈约传·郊居赋》:“布濩南池之阳,烂漫北楼之后。”《墓志汇编》北魏《魏兖州故长史穆君墓志铭》:“奕叶扶疏,分柯澜漫。”亦然。至于《文选》卷三五《七下》张协《七命》“澜漫狼籍……薮为毛林;隰为丹薄”、《魏书》卷十九下《景穆十三王列传·南安王桢附孙熙传》“细草不除,将为烂漫”,虽是此词引申后之用法,但仍保持原先负面语意。《尔雅》卷七《释丘》“上正,章丘”,郭《注》:“顶平。”后世写作“嶂”。崿、嶂为二,犹潭、洞匪一。“烂漫”言水之四散、充沛;“合沓”言云之聚拢、重叠。谢朓《咏菟丝》:“烂漫已万条,连绵复一色”,即此种表述法:前言散;后言合。

涨岛远不测,冈涧近难分

钱氏:《说文》(九篇下):“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岛。”

海按:《文选》卷十二《赋己·江海》郭璞《江赋》“跻江津而起涨”,善《注》:“涨,水大之貌。”于此处,“涨”乃涨海之省称,此所以得与“冈”相对。涨岛,涨海中之岛。《南齐书》卷十一《州郡志上·交州》:“镇交趾,在海涨岛中。”《芜城赋》“南驰苍梧、涨海”,善《注》引谢承《后汉书》:“陈茂常渡涨海。”

结言非尽意,有念岂敷文

海按:《离骚》之“结言”乃订情、结婚约之谓,与此处之“结言”风马牛不相及。结言即属文,犹“意”之于“念”,故对句改用“敷文”。《文选》卷二五《诗丁·赠答三》卢谌《赠刘琨书》:“《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书非尽言之器,言非尽意之具。”此联乃言:今虽作诗寄怀,然内心之意岂文字所能道尽?意在言之表,真欲令人知我心,亦不会假此举矣。“谢安”云云见诸《世说新语》*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修订本)》,台北:正文书局有限公司,2000年。中卷《赏誉》条101刘《注》所引《续晋阳秋》。《晋阳秋》东晋孙盛撰;《续晋阳秋》刘宋檀道鸾撰。“春秋”作“阳秋”,乃因东晋孝武帝尊本生祖母会稽太妃郑阿春为简文太后,故讳之。对照《与荀中书别》“敷文勉征念,发藻慰愁容”,可知:敷文即撰文。雅言之,则或作“摛藻”,如《汉书》卷一百下《叙传·答宾戏》“摛藻如春华”;或作“奋藻”,《文选》卷十五《赋辛·志中》张衡《归田赋》:“挥翰墨以奋藻。”

《三日游南苑》

钱氏:《南朝宫苑记》曰:“南苑在台城南凤台山。”

海按:《景定建康志》*周应合:《景定建康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9册。卷二二《城阙志三·亭轩》:“水亭有二:一在台城寺,即今法宝寺;一在齐南苑中,是陆机故宅,乃王处士水亭也,今凤台山南、傍秦淮是其处。”《宋书》卷八《明帝纪·泰豫三年》:“以南苑借张永,云:且给三百年,期讫更启。”卷五三《张茂度传附子永传》:“永众于此溃散,永亦弃车奔走,还先所住南苑。”则前此孝武帝时,该处乃皇家园囿。

腾蒨溢林疏

增补:宋本“腾”作“胜”。

海按:宋本作“胜”,乃“腾”形近之讹。《文心雕龙》卷六《通变》:“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踰本色,不能复化。”蒨*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台北:木铎出版社,1988年。《宋诗》卷八,自注曰:“《岁时杂咏》作‘芳’。”蒲积中:《岁时杂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48册,卷十六《上巳》,并无异文。且作“芳”,意虽可通,然与上句“逐芳云”之“芳”犯重出。,茜也,腾蒨,飞红,即飞花也。疏,孔隙之处。言飞花甚伙,自林间孔隙处漫溢出。《蒜山被始兴王命作》“高薄符【浮】好蒨”,即高处杂树遍生美丽之红花。

清潭圆翠会

海按:《绍古》之七:“荷生渌泉中,碧叶齐如规。”规,画圆之工具。圆翠,以颜色与形状代言荷叶也。叶叶相连,故曰“会”。

花薄缘绮纹

增补:宋本“花”作“化”。

海按:宋本作“化”,乃“花”之坏讹。“花”乃“华”之俗字,见《说文》六篇下段《注》。《文选》卷二八《诗戊·乐府下》陆机《君子有所思行》“清川带华薄”、江淹《杂体诗·曹植·赠友》“清池映华薄”、《类聚》卷四《岁时中·三月三日》所录谢惠连《三月三日曲水集》“芳飙起华薄”。华薄,花丛也。“缘绮纹”,流觞之水两岸尽为花丛,如衣服之沿其边而饰之者。

折荣恡组芬

海按:《尔雅》卷八《释草》:“纶,似纶;组,似组,东海有之。”郭《注》:“海中草生,彩理有象之者,因以名云。”《文选》卷十二《赋己·江海》郭璞《江赋》“青纶竞纠,缛组争映”、《类聚》卷二九《人部十三·别上》所录刘孝绰《侍宴饯庾于陵应诏》“芳卉疑纶组,嘉树以【似】雕饰”,组芬犹言香草;吝组芬,惜香草。

《赠故人马子乔》之一

踯躅城上羊,攀隅食玄草

钱氏:崔豹《古今注》(卷下《草木》):“羊踯躅花,(花黄,羊食之则死,)羊见之,则踯躅分散,故名羊踯躅。”

海按:《荀子》卷十三《礼论》:“大鸟兽则先亡其群匹,越月踰时,则必反沿过故乡……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类聚》卷九一《鸟部上·鹦鹉》所录王粲《鹦鹉赋》:“步笼阿以踯躅。”卷二《天部下·雨》所录曹植《愁霖赋》:“马踯躅以悲鸣。”《英华》卷二六六《诗一六十·送行一》吴均《送柳吴兴竹亭集》:“踯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均与周遭草木有何避忌者无涉。此处纯言众羊因觅食,于险峻之城上左右徘徊揣度,以便登城隅,得草果腹。

俱共日月辉,昏明独何早

海按:《山行见孤桐》:“昏明积苦思,昼夜叫哀禽。”《文选》卷三七《表上》刘琨《劝进表》:“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善《注》:“昏明谓昼夜也。”“何”乃“一何”之省略。《宋书》卷二一《乐志三》曹丕《短歌行》“嗟我白发,生一何早”、《乐府》卷三七《相和歌辞十二·瑟调曲二》谢灵运《折杨柳行》“严驾一何早”,一何,何其、何等。昼夜之形成由于日月运行,运行之速度于万物应一致,所谓“共”,乃就人、羊而言,为何“独”独于我似乎特别“早”,转瞬已至日暮而“夕风”起?试观城上之羊尚在觅食。

《赠故人马子乔》之五

宿心谁不欺,明白古所难

海按:《后汉书》卷十上《皇后本纪·和熹邓皇后纪·遗诏》:“上欲不欺天愧先帝;下不违人负宿心。”《公羊传》卷七《庄公十三年》:“要盟可犯,而(齐)桓公不欺;曹子可雠,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着乎天下。”《说苑》*赵善贻:《说苑疏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卷十六《谈丛》:“义士不欺心。”“不欺”“宿心”即《拟古》之八“勿轻【惭】素诚”。此联意谓:谁能不受时、空、人事变异,保持以往之情谊,而不负心?然人心叵测,要别人信得过这番诚笃,自古以来亦非易事。

永念平生意,穷光不忍还

海按:穷,尽也、终也,穷光,终朝。《代贫贱苦愁行》:“愁苦穷日夕。”或径言“穷日”,如《文选》卷五二《论二》韦昭《博奕论》:“穷日尽明。”或曰“尽日”,如《文选》卷二七《诗戊·军戎》王粲《从军》之一:“尽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此联乃言:追忆起自年轻时以来二人之情谊,于此送别之际,虽已届日暮,犹不忍折返居所。

《赠故人马子乔》之六

雌沈吴江里,雄飞入楚城

海按:《吴越春秋》*徐元佑音注:《吴越春秋》,台北:世界书局,1980年。《阖闾内传第四》:“湛卢之剑恶阖闾之无道也,乃去而出,水行如楚。楚昭王卧而寤,得吴王阖闾之剑于床。”阮籍《咏怀》之二八:“夜飞过吴洲。”《文选》卷三五《七下》张协《七命》:“或驰名倾秦,或夜飞去吴。”皆用此典。《秋日示休上人》“东西望楚城”、江淹《从建平王游纪南城》“江甸知礼富,汉渚闻教清。君王澹以思,树羽望楚城”、《太平广记》*张国风:《太平广记会校》,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卷四九九《杂录七·郭使君》“江陵有郭七郎者……乃楚城富民之首”,楚城指江陵。

神物中不隔,千祀傥还并

钱氏:《晋书》(卷三七)《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人雷焕缪达纬象,以为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华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送一剑与华,一剑自佩。华报焕书曰:‘详观剑文,乃干将也,莫邪何复不至?虽然,天生神物,终当合耳。’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子华为州从事,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没者惧而反,于是失剑。”

海按:中,《玉台》卷四、《类聚》卷六时《军器部·剑》、《御览》卷三四四《兵部七五·剑》引此,均作“终”。中、终可相假借,例证详参《会典》《东部第一·中字声系》。然下文既云“傥”,乃或然未定语态,如《园中秋散》“傥结弦上情,岂孤林下弹”,则“中”仍当如字读。“不”方应改读为“否”,如《松柏篇》“父兮知来不”之“不”,二字通假例证详参《会典》《之部第十一·不字声系》。《文选》卷十七《赋壬·音乐》傅毅《舞赋》“启泰真之否隔”,善《注》:“否隔,不通也。”卷三七《表上》曹植《求通亲亲表》“今之否隔,友于同忧”,善《注》引《广雅》(卷一下《释诂》):“否,隔也。”

《答客》

我以荜门士,负学谢前基

海按:荜即筚。《礼记》卷五九《儒行》“筚门圭窬”,郑《注》:“筚门,荆竹织门也。”《左传》卷三一《襄公十年》“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杜《注》:“筚门,柴门。”《论衡》卷二《吉验》“继体守文,因据前基”,前基,先王之基础;《晋书》卷五四《陆机传·制曰》“自以智足安时,才堪佐命,庶保名位,无忝前基”,前基,祖、考建立之家庭声誉,均本诸《尚书》卷十三《大诰》:“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厥考翼*详参王引之:《经义述闻》,台北:广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3年,卷三《尚书上·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后,弗弃基。”此处因属论学,故指士林之前修、前哲。《类聚》卷五六《杂文部二·诗》所录王融《和竟陵王郡县名诗》“端溪惭昔彦,测水谢前修”、卷三八《礼部上·学校》所录任昉《求为刘瓛立馆启》“瓛之器学无谢前修”、《英华》卷七四二《论四·文》裴子野《雕虫论》“高才逸韵颇谢前哲”。“前基”与末句之“后贤”相对照。此句乃言有负所学、对不起前修。

专求遂性乐,不计缉名期

海按:《墓志汇编》北魏《魏故银青光禄大夫于君墓志铭》“未仕播声,升朝缉誉”、东魏《魏故南阳郡君赵夫人墓志铭》“清晖早映,缉誉幽房”,誉、名同义。缉即辑,改读为集,相假例证详参《会典》《缉部第十六·咠字声系》、《集部声系》。期,期望也。对句乃谓置他人对其培育名声之期望于不顾。

深忧寡情谬

海按:《文选》卷十七《赋壬·论文》陆机《文赋》“言寡情而鲜爱”、《文心雕龙》卷七《情采》“繁采寡情”,此处之意则略殊,乃嵇康集卷四所附向秀《难养生论》“寡情欲,抑富贵”之谓。既然“爱赏好偏越,放纵少矜持”,不缉名誉,故予人寡情欲之印象,作者时或不免自我质疑此种生活态度是否不当。

《和王丞》

衔协旷古愿

闻人氏:衔,含也;协,合也。

海按:江淹《刘仆射东山集》“绅裳视绝云,衔意方此时”、《当春四韵同□左丞》“我有幽兰念,衔意瞩里斜”、《类聚》卷七九《灵异部下·神》所录王僧孺《湘夫人》“日暮思公子,衔意嘿无辞”。“衔……愿”即“衔意”。

夜听黄石波,朝望宿岩烟

闻人氏:涧流横过石上,故曰“横石波”。

增补:宋本“黄”作“横”。

海按:与之对仗者既为“宿”,乃动词,则与之对仗者当作“横”。《楚辞》卷二《九歌·河伯》:“冲风起兮横波。”《石帆铭》:“息石横波。”“息”“横”均为动词,正如此联“宿”之于“横”,一止一动。《乐府》卷三二《相和歌辞七·平调曲三》颜延之《从军行》:“横海咸飞骊,绝漠皆控弦。”海有波涛,详言之,则如《拟青青陵上柏》“涓涓乱江泉,绵绵横海波”,“横石波”与“横海波”构词法近似,指河中有嶙峋之石,河水前进时,必须横越过这些阻碍,夜中万籁俱寂,故冲击石头之水波声格外清晰。

《日落望江赠荀丞》

惟见独飞鸟,千里一扬音,推其感物情,则知游子心

海按:《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淳于髡传》“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舞鹤赋》“指蓬、壶而翻翰,望昆阆而扬音”,即脱胎于此。“独飞鸟”喻荀某,高飞“千里”,“扬音”惊人,故下文以“君居帝京内,高会日挥金”状其得意。“其”指该鸟这种脱颖而出之情况;“物”指无从振翅高飞之余鸟。以余鸟因之所“感”“情”怀类“推”,则知我、此身困异乡之“游子”心境如何。断章取义,作者期盼者乃如《代陈思王京洛篇》之描绘:“唯见双黄鹄,千里一相从。”然现实则如《拟阮公夜中不能寐》所云:“鸣鹤时一闻,千里绝无俦。”

《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

旅雁方南过,浮客未西归

闻人氏:(《文选》卷二五《诗丁·赠答三》)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诗:“眷眷浮客心。”

海按:善《注》:孔安国《尚书》(卷九《盘庚中》“鲜以不浮于天时”)《传》曰:“浮,行也。”“浮”既与“旅”对仗,则浮客犹言旅客。《登大雷岸与妹书》“旅客辛贫,波路壮阔”、《宋书》卷八二《周朗传》“江东旅客尽令西归”、何逊《赠诸游旧》“望乡空引领,极目泪沾衣,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所以用“浮”,一则假萍逐水而徙,以喻离故乡根本者之状态;再则二篇诗中之主人公所行皆水路,以“浮”代“旅”,愈形贴切。早先多用“游客”,如《古文苑》卷八《诗》苏武名下《答诗》之一“连翩游客子,于冬服凉衣,去家千里余,一身常渴饥”、《文选》卷二九《诗己·杂诗上》曹植《杂诗》之二“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卷二八《诗戊·乐府下》陆机《悲哉行》“游客芳春林,春芳伤客心”。

昧心附远翰,炯言藏佩韦

《与伍侍郎别》

饮龁具攒聚,翘陆欻惊迸

钱氏:《庄子》(卷四中《马蹄》):“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文选》卷二五《诗丁·赠答三》谢灵运《登临海峤出发强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凄凄久念攒”,善《注》引)《仓颉篇》:“攒,聚也。”(《文选》卷二《赋甲·京都上》张衡)《西京赋》(“欻从背起”,薛)《注》:“欻者【之】言忽也。”(徐氏)《说文》(二篇下):“迸,走散【散走】也。”

海按:成《疏》:“龁,啮也……翘,举也。”《释文》引司马彪云:“陆,跳也。”“具”读如《代苦热行》“渡泸宁具腓”之“具”,俱也。“攒聚”乃同义复词,益以“具”,实为赘语。此联藉同饮共食,以表双方基于同类相求的本能,生活在一起,后因外界突发之惊惶因素,而举足奔散。此举自然破坏我等“慕类”之天“性”,相对亦格外有“感”于对方总是愿意分享之盛“情”,如鹿得苹,必呦呦然呼朋引类。情、性义通,所以必倒置,因此篇乃押庚部去声韵,“情”乃平声韵。

《送别王宣城》

江郊蔼微明

闻人氏:《玉篇》(卷十三《艹部》):“蔼,树繁密【茂】貌。”

树道慕高华,属路伫深馨

闻人氏:贾谊《新书》*阎振益、锺夏:《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卷九《修政语上》):“积道者以信;树道者以人。”按:“高华”即指黄霸、汲黯也;属路,属于宣城路之人也。

海按:《左传》卷八《庄公八年》“《夏书》曰:‘皋陶迈种德’”,孔《疏》以“种树功德”训读之,卷四八《昭公十九年》“吾闻:抚民者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民乐其性”、《尚书》卷十一《(伪)泰誓下》“树德务滋”,“树道”即“树德”之变造。《史记》卷二八《封禅书》“使者存问供给相属于道”、卷三十《平准书》“遣使冠盖相属于道”,简言之,即“属道”。道、路一意,《魏书》卷七上《孝文帝纪》“送故迎新相属于路”、卷三四《卢鲁元传》“传驿相属于路”。因出句已用“道”,为免重出,故此处乃用“路”。《左传》卷十二《僖公五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文选》卷二四《诗丙·赠答二》潘尼《赠河阳》“既立宰三河,流声馥秋兰”、卷三十《诗己·杂诗上》沈约《和谢宣城》“昔贤侔时雨,今守馥兰荪”。此一联乃鲍照勉励王氏当仰慕昔贤,流惠于民,以致德馨美名始终停伫于宣城郡,讴颂之声不绝于巷道,即《行京口至竹里》“君子树令名”之意。

《送从弟道秀别》

参差生密念,踯躅行思悲

黄氏:《楚辞》(卷二)《九歌(·湘君)》“吹参差兮谁思”,王逸《注》:“参差,洞箫也。”下故云“别所思”。

增补:宋本“悲”作“疑”。

浸淫旦潮广,澜漫宿云滋

海按:宿,当改读为夙,两字相假例证详参《会典》《幽部第十七下·夙字声系》。夙云,朝云也,是以得与“旦潮”对仗。犹“浸淫”“澜漫”同为叠韵词之相对。《文选》卷八《赋丁·畋猎中》司马相如《上林赋》“侵淫促节”,善《注》:“侵淫,渐进之貌。”卷十三《赋庚·物色》宋玉名下《风赋》“起于青萍之间,侵淫溪谷,盛怒鱼土囊之口”、卷卷三四《七上》枚乘《七发》“阳气见于眉宇之间,浸淫而上,几满大宅”,最能表现此词之意。“浸淫”形容早“潮”渐“广”;“澜漫”形容朝“云”渐“滋”,但此二叠韵词皆表示逐渐散布、扩张之意。

《与傅都曹别》

邂逅两相亲,缘念共无已

闻人氏:《玉篇》(卷二七《纟部》):“缘,因也。”

海按:黄氏前半盖转引自《文选》卷五九《碑文下》王屮《头陁寺碑文》“以为宅生者缘业,空则缘废”善《注》。念,想也,因此而设想二人将可一直共处。《代悲哉行》:“羁人感淑节,缘感欲回辙。”“缘念”与“缘……欲”乃同一构词法。

追忆栖宿时,声容满心耳

海按:“声”相应于“耳”;“容”相应于“心”。似脱胎自《文选》卷二三《诗丙·哀伤》潘岳《悼亡》之二:“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

《和傅大农与僚故别》

绝节无缓响,伤雁有哀音

钱氏:“绝节”见《堂上歌行》(:“高唱相追和。”注:(《文选》卷五五《连珠》)陆机《演连珠》(之二三):“绝节高唱,非凡耳所悲。”)

海按:《文选》卷二八《诗戊·乐府下》陆机《猛虎行》:“急弦无懦响。”

非同年岁意,谁共别离心

黄氏:《汉敦煌长史武班碑》云:“金乡长河闲高阳史恢等追惟昔日,同岁郎署。”同年岁为同僚也。

海按:《世说》上卷《言语》条84刘《注》所引孙绰《遂初赋·叙》:“孰与坐华幕、击钟鼓者,同年而语其乐哉?”年、岁意同,犹别、离无异,均为同义复词。“同”“共”相通,如同“意”“心”直词面换动耳,是以“同年岁”即“共年岁”。其意乃谓若非两下曾有共处一段时候之感情,即下文之“孰谓游居浅”,否则,双方焉会于此别离之际俱伤怀。

冠屣预人林

海按:《侍郎报满辞合疏》“得从下走,叨迹人行”、《拜侍郎上疏》“生丁昌运,自比人曹”、《从过旧宫》“微臣逢世庆,征赋备人徒”、《颜氏家训》卷一《后娶》“河北鄙于侧出,不预人流”,“人林”即“人曹”“人徒”等。此乃极谦之词,比况自身如沐猴而冠、纳履于足,侧身人之行列。实即《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报任少卿书》所云:“列于君子之林矣。”

辰物尽明茂

海按:《类聚》卷八八《木部上·桐》所录王融《应竟陵王教梧桐赋》“同岁草以委暮,共辰物而滋荣”、《乐府》卷三七《相和歌辞十二·瑟调曲二》沈约《却东西门行》“辰物久侵晏【寻】,征思坐论【沦】越”。“辰”论时间;“物”论环境,辰物尽明茂,意谓当时周边之景物尽佳,即良辰、美景也,然而被送别之“尊盛”者:傅某因心情低落,“独幽沈”不欢。

坠欢岂更接,明爱邈难寻

黄氏:(《文选》卷四一《书上》)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未尝衔杯(杯)酒、接殷勤(殷懃)之余欢(欢)。”

海按:《淮南子》卷十七《说林》“长而愈明”,高《注》:“明犹盛也。”此句之“明”即上上联“明茂”之“明”,“明茂”,盛茂,茂盛也。《代陈思王京洛篇》:“盛爱逐衰蓬。”“欢”、“爱”同义。此联盖以日之当空与西沈,以喻双方感情之变化。《通世子自解表》:“坠辰永往,遗思在新。”坠辰,已过去的时光;坠欢,以往之欢爱。此一联实为合掌对,出句论遗落于过往之欢愉岂会复燃再续;对句言过往之盛情恐将远去,以致无迹可寻。

《与荀中书别》

思君吟涉洧,抚己谣渡江

钱氏:《诗》(卷四之三《郑·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家语》(卷二《致思》):“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

海按:《楚辞》卷九《招魂》:“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王《注》:“皆楚歌名。”《类聚》卷七八《灵异部上·仙道》所录张华《游仙》:“湘妃咏《涉江》,汉女奏《阳阿》。”卷八二《草部下·芙蕖》所录朱超《咏同心芙蓉》:“徒歌《涉江》曲,谁见缉为裳。”“渡江”实为“涉江”,唯因出句既要直接用经典中之成词“涉洧”,为避重出,乃易为“渡”。

《从过旧宫》

灵命蕴川渎,帝宝仗萹图

钱氏:(《文选》卷二《赋甲·京都上》)张衡《西京赋》:“荡川渎,簸林薄。”(卷一《赋甲·京都上》)班固《东都赋(·白雉诗)》:“启灵萹兮披瑞图。”

增补:宋本“仗”作“伏”。

海按:灵命,天命也,言天命早已蕴含水德将兴之运。《周易》卷八《系辞下》“圣人之大宝曰位”,帝宝,帝位也。《河清颂》“君图帝宝粲烂瑰英”、《类聚》卷十四《帝王部四·齐明帝》所录沈约《贺齐明帝登祚启》“窃惟皇源浚远,帝宝连晖”。既与“蕴”对仗,当从宋本作“伏”。《国语》卷八《晋语二·献公问卜偃论攻虢何月》“龙尾伏辰”,韦《解》“伏,隐也”,卷十四《晋语八》“物莫伏于蛊”,韦《解》“伏,藏也”。据《宋书》卷二《武帝纪中·元熙二年》,东晋恭帝《禅位诏》中云“图谶之文既明”、《让位玺书》又曰“图谶祯瑞皎然斯在”,此即“萹图”之谓,指刘裕即帝位之事早以隐晦的方式见诸图谶等预告中。

虎变由石纽,龙翔自鼎湖

钱氏:《易》(卷五《革·九五》):“大人虎变。”《蜀志》(卷三八)《秦宓传》:“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史记》(卷二八)《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

余祥见云物,遗像存陶渔

钱氏:《左传》(卷十二《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史记》(卷一)《五帝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

海按:《左传》所言“云物”,重在灾变,与此处所欲表示之吉“祥”预兆不契,不若《周礼》卷二六《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较中性。“像”既与“祥”对仗,则当改独为“象”,二字通假例证详参《会典》《阳部第九(下)·象字声系》。非指其画像,乃其征候。《周易》卷七《系辞上》“见乃谓之象”,韩《注》:“兆见曰象。”因这些“祥”“象”乃刘裕未发达前已现之端倪,某些尚留存至今,故曰“余”“遗”。《南史》卷一《宋本纪·武帝纪》:“微时躬耕于丹徒,及受命,耨耜之具颇有存者,皆命藏之,以留于后。及文帝幸旧宫,见而问焉,左右以实对……床头有土障,壁上挂葛灯笼、麻绳拂。”

仁声日月懋

海按:“懋”当改读为“茂”,二字相假例证详参《会典》《幽部第十七(下)·矛字声系》。《毛诗》卷十之一《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南山有台》“德音是茂”,郑《笺》:“茂,盛也。”赞美刘宋武帝仁厚的名声如日月般永不衰退。

空费行苇德,采束谢生刍

钱氏:《后汉书》(卷五三)《徐穉传》:“郭林宗有母忧,穉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

海按:《毛诗》卷十一之一《小雅·鸿雁之什·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孔《疏》:“主人礼饩待汝虽薄,止有其生刍一束耳,当得其人如玉者而就之,不可以贪饩而弃贤也。”《类聚》卷三一《人部十五·赠答》所录挚虞《答杜育》“其人如玉,美彼生刍”、《广弘明集》卷三十上《统归篇》江总《入摄山栖霞寺》“比德喻生刍”。此句乃自谦非比德“如玉”之人,宋皇室扬仄陋,视己如《白驹》一诗中所言采一束生刍之贤者,敬谢不敢当。

《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

梁圭分楚牧

钱氏:《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与孝景帝同母,母,窦太后也。”又,褚先生曰:“成王与小弱弟立树下,取一桐叶以与之,曰:‘吾用封汝。’周公闻之,进见曰:‘天王封弟,甚善。’成王曰:‘吾直戏耳。’周公曰:‘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于是乃封小弟以应县。”

海按:不取司马迁正文:《史记》卷三九《晋世家》,而采褚氏补文,一不当。补文无“削桐叶为珪”,与此句毫无关涉,二不当。该故事乃兄封弟,与孝武帝以父封子不相应,三不当。“梁圭”乃言自历阳王徙封临海王之刘子顼身为宋之亲藩,犹同自代王徙封梁王之刘武为汉之亲藩。封爵必以圭为符信,《周礼》卷二十《天官·典瑞》:“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故《代放歌行》以“珪爵”连言。

戾戾旦风遒

海按:戾可改读为厉,厉可改读为烈,例证详参《会典》《泰部十四·列》、《齐部十三·戾》。江淹《杂体诗·张黄门·苦雨》“戾戾飔风举”、《效阮公十五首》之一“戾戾曙风急”。《文选》卷二九《诗己·杂诗上》曹丕《杂诗》之一“烈烈北风凉”、卷二八《诗戊·杂歌》刘琨《扶风歌》“烈烈悲风起”。

《还都道中》之一

物哀心交横,声切思纷纭

海按:《舞鹤赋》“轻迹零乱,浮影交横”、《瓜步山楬文》“超然远念,意类交横”。交横,交错纵横,即“纷纭”之意。

《还都道中》之二

夜分霜下凄,悲端出遥路

《上浔阳还都道中》

客行惜日月,崩波不可留

李善:(《文选》卷十二《赋己·江海》郭璞)《江赋》:“骇漰(崩)浪而相礧。”言客行既惜日月,兼崩波之上不可少留。

吕向:崩波犹奔波也。

张云璈:(卷十一)奔波谓客行之劳也,注似未的。黄士珣云……借喻日月,言日月之去如波之崩,不可留挽。上文“昨夜”“今旦”,下文“侵星”“毕景”“夕云”“晓波”,日复一日,正极形其日月之速如崩波,故可惜耳。二语一气相生。

海按:《法书要录》卷一卫夫人《笔镇图》“崩浪雷奔”、陶潜集卷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之二“崩浪聒天响”,亦可作崩涛,《石帆铭》:“崩涛山逐,郁浪雷沈。”《文选》卷十二《赋己·江海》木华《海赋》将之形容为“崩云屑雨”,善《注》:“言波浪飞洒,似云之崩,如雨之屑。”归心急切乃内在因素;江浪汹涌乃外在因素,二者共同促成“逐前涛”“赴早路”。《代棹歌行》“惊波不流连,舟人不踌纻”,即此联之意。文士不论如何好生涩新变,总有其用词惯性。鲍氏论及时光飞逝,或径用“驰”,如《代别鹤操》“缅然日月驰”、《发后渚》“华志分驰年”;或以“驰”为现在分词,加一比况之名词,如《代蒿里行》“驰波催永夜”、《从拜陵登京岘》“驰光不再中”、《答客》“浮生急驰电”、《望孤山石》“驰波往不穷”。而此句之外,其余四处之“崩”:《松柏篇》“肝心尽崩抽”、《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崩危坐惊栗”、《拟古》之四“宫阙久崩填”、《山行见孤桐》“上倚崩岸势”,皆形容具体事情,无一与时间相关。吕向训为“奔(腾)波(涛)”,固然已不切,因“崩”非论水流之速度,乃是形容波涛起伏及撞击后之惊人景象,张氏将之误解为“客行之劳”,复以为比况时光川流,乃梦中说梦。

鳞鳞夕云起,猎猎晚风遒

吕延济:鳞鳞,云貌;猎猎,风声。

海按:江淹《应刘豫章别》“猎猎风剪树,飒飒露伤莲”、《类聚》卷二七《人部十一·行旅》所录吴均《忆费昶》“皎皎日将上,猎猎起微风”。声(风声)、色(云貌)对仗乃六朝惯例。

绝目望平原

吕向:绝,极也。

钱氏:绝犹尽也。

海按:《汉书》卷八七《扬雄传·羽猎赋》“东瞰尽目,西畅无厓”,颜《注》:“目尽,极望无厓也,言广远也。”《文选》卷十一《赋己·游览》王粲《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类聚》卷二八《人部十二·游览》所录萧纲《应令》“平原忽兮远极目”,“绝目”乃“极目”之变造。亦可曰穷目,《代阳春登荆山行》“穷目尽帝州”、《类聚》卷三十《人部十四·别下》所录苏武名下《报李陵书》“穷目极望,不见所识;倾耳远通,不闻人声”。

倏悲坐还合,俄思甚兼秋

李善:兼犹三也。《毛诗》(卷《王·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李周翰:倏忽俄顷之际,悲思已合于心,若经三秋。

增补:各本皆作“倏忽”,黄《注》引作“倏悲”,无版本可据。

海按:无论宋明州六臣本、南宋五臣本、明茶陵六臣本、胡刻善《注》本《文选》俱作“倏悲”。“悲”“思”对仗,方工稳。《芜城赋》“惊沙坐飞”,善《注》:“无故而飞曰坐飞。”《文选》卷二八《诗戊·乐府下》陆机《长歌行》“体泽坐自捐”,善《注》:“无故自捐曰坐也。”卷二九《诗己·杂诗上》张华《杂诗》“兰膏坐自凝”,善《注》:“无故自凝曰坐。”张协《杂诗》之六“百籁坐自吟”,善《注》:“无故自吟曰坐也。”《代白头吟》“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文选》卷二七《诗戊·行旅下》颜延之《还至梁城作》“忧念坐自殷”,与此处之“坐”皆此义。李周翰将此联视为互文足义,是也。“坐还合”说明“倏”“俄”,论速度;“甚兼秋”说明“悲”“思”,论程度。意谓原本已消散之悲思莫名地突然聚合于心头,其程度较诸分离甚久所引生之悲思尤甚。

《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

关扃绕天邑,襟带抱尊华

闻人氏:《晋书》(卷六五《王导传·史臣曰》)“王敦内侮,凭天邑而狼顾”……《还都口号》“分壤蕃帝华,列正蔼皇宫”,诗意以皇都为帝华,此云尊华,犹帝华也。

黄氏:《尚书》(卷十六)《多士》:“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说文【广雅】》(卷四下《释诂》):“尊,高称也。”《尔雅》(卷七《释丘》):“绝高曰【为之】京。”尊华犹京华也。

偕萃犹如兹,弘易将谓何

钱氏:疑“弘易”或“孔易”之误。

黄氏:萃为车仆也……舍舟而路,可谓路多矣!车仆犹倦……则王道荡荡,王道平平之谓何也。弘易犹荡平也,叹长路之险仄,喻所遭之艰困也。

海按:“如兹”之内容乃上联所云“弥前叹景促,逾近倦路多”,分别从时间(景)、空间(路),形容返京之心切,以致产生主观错觉:愈赶路,天上的日御似乎故意作梗,奔驰得更加快,让赶路者不久即必须中辍;地祇好像也在刁难,将距京里程拉长,导致愈接近目的地,反而似乎觉得目的地愈发往后退,令赶路者疲于纵辔。此一联则为比较式。对比两极乃“偕萃”与“弘易”。前者既为人,后者亦必然,与道路险仄或平顺无关,否则,即失类矣。钱氏所疑盖是。《毛诗》卷十七之四《大雅·生民之什·板》“牖民孔易”,孔《疏》:“‘牖’与‘诱’古字通用,故(毛《传》)以为导也。”此处乃藏词格,书“孔易”,意则在“牖民”。教化诱导人民乃中央有司、封疆大吏之责。是以此联以今语译之,即扈从、僚佐尚有如是之感,则此行领导者(府主)之心境将会如何,岂非更难耐?

《还都口号》

列正蔼皇宫

海按:“正”当改读为“政”,两字相假例证详参《会典》《宵部第三·正字声系》,乃官长之谓*详参《经义述闻》,卷三《尚书上·凡厥正人》。。列正,百官也。“蔼”乃“蔼蔼”之省略,《文选》卷六《赋丙·京都下》左思《魏都赋》:“禁台省中……蔼蔼列侍。”《文心雕龙》卷五《议对》:“蔼蔼多士,发言盈庭。”

维舟歇金景

增补:谓随落日而停舟。金景,西日也。《春秋繁露》(卷十三)《五行相生》:“西方者金。”

归吹践开冬

海按:《礼记》卷三一《明堂位》“周公践天子之位”,郑《注》:“践犹履也。”《文选》卷二二《诗乙·游览》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开冬眷徂物”,善《注》:“开冬犹开春、开秋。《楚辞》(卷四《九章·思美人》):‘开春发岁。’”古以律管与十二季相配,是以由归途中管吹之声可推知此时已步入冬季之序幕。

旌鼓贯玄涂,羽鹢被长江

海按:从上文“维舟”“结棹”,可知:此度进京乃循水路。按照五行间架,水搭配之色为玄,玄涂,水路也。“旌鼓贯玄涂”与《赠故人马子乔》之三“悲凉贯年节”之“贯”均谓自始至尾,直一就空间论;一就时间论。“贯玄涂”与“被长江”乃一义,言江面尽是王之船队,故旌旗之容、鼓吹之声自上游贯穿至下游。《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云舻掩江汜,千里被连旌”与此同义。

勉哉河、济客,勤尔尺波功

钱氏:(《文选》卷二八《诗戊·乐府下》)陆机《长歌行》:“寸阴无停晷,尺波岂徒旋。”

黄氏:照,东海人,故曰“河、济客”,尔,自谓也。

海按:《庄子》卷九上《外物》:“(鲋鱼)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文选》卷四十《笺》谢朓《拜中书记室辞隋王笺》“不悟沧溟未运,波臣自荡;渤澥方春,旅翮先谢”,善《注》:“沧溟、渤澥皆以喻王;波臣、旅翮皆自谓也。”诸侯祭境内山川,此处则以河、济等四渎喻之,百川所归之大海喻天子。照为王之幕僚,故曰“客”,乃陪臣,“河、济客”与其故里无关。《汉书》卷五四《李广传》“然终无尺寸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谢朓集卷四所附萧衍《直石头》“尺寸功为施,河山赏已谅”,尺波功犹言涓滴之功。

《行京口至竹里》

君子树令名,细人効命力,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

黄氏:《礼记》(卷六《檀弓上》):“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说文》(二篇上):“命,使也。”命力,为人役而致力也。

海按:《学刘公幹体》之五“北园有细草”,细,小也,则细人,小人也。君子、小人俱有两义,原本乃就先天血统、身份论;自孔子伊始,侧重以后天德行区分。《檀弓上》所云属后者,非此处用法。《韩非子》卷四《说难》“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闲己矣;与之论小人,则以为卖重”、卷七《喻老》“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细人”既系“小人”,则“小人”亦即“鄙”野微贱之“人”,与之相对者乃“大人”“君子”。是以可知:于此联,“君子”指在上位之府主等;“小人”指我等属下。《后汉纪》卷二二《桓帝纪·延熹九年》:“朱寓尝为司隶……奏(单)安、(徐)盛曰:‘……不能思展命力,以答天地……’。”又可作“力命”,《三国志》卷五一《宗室列传》“但当输效力命,以报所天”、《晋书》卷八一《桓伊传》“犹欲输效力命,仰抱皇恩”。“效命力”乃“效命”“效力”之并合语。江河纳百物,有鱼虾,有瓦砾,正如官僚系统有清(君子)、浊(细人)之别*详参周一良:《南齐书丘灵鞠传试释兼论南朝文武官位及清浊》,《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吴慧莲:《六朝时期的选任制度》,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1990年,第五章,第二节。,如《通典》卷十四《选举二·历代制中》所云:“官有清、浊,以为升降,从浊得清,则胜于迁”,然而不论清、浊,都忙个不停。

《发后渚》

凉埃晦平皋

海按:《说文》十三篇下:“埃,尘也。”而“沙尘”习惯连言,如《宋书》卷二二《乐志四》韦昭《吴鼓吹曲·秋风》“秋风扬沙尘”、《晋书》卷九四《隐逸列传·夏统传》“沙尘烟起”、《文选》卷三十《诗庚·杂拟上》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阮瑀》“河洲多沙尘”,故“凉埃”即“凉沙”。《舞鹤赋》:“穷阴杀节,急景凋年,凉沙振野,箕风动天。”《绍古》之三:“瑟瑟凉海风,竦竦寒山末。”凉、寒义通,故“凉沙”实即“寒沙”。《文选》卷三一《诗庚·杂拟下》范云《效古》:“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还都口号》:“萧瑟凉海空。”凉海即寒海,《玉台》卷七萧衍《代苏属国妇》:“或听西北雁,似从寒海湄。”

飞潮隐修樾

闻人氏:《玉篇》(卷十二《木部》):“楚谓两木交阴之下曰樾。”

海按:《集韵》卷九《入声上·月第十》:“樾,《字林》:‘树阴也’。”引伸之,有荫之树亦谓之樾。《梁书》卷十三《沈约传·郊居赋》:“既取阴于庭樾,又因篱于芳杜。”“樾”必为名词:木本植物,方得与杜若此草本植物相对,何况该句上文已言“阴”,再将“樾”训为树阴,则复沓矣。《新唐书》*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年。卷八三《太平公主传》:“自兴安门设燎相属,道樾为枯。”卷一五九《吴凑传》:“街樾稀残,有司莳樾其空。”两旁有樾之“街”“道”即林荫之路。浪潮高扬,遮蔽视线,因而连陆地上修长之乔木亦不得见。

孤光独徘徊

海按:盖脱胎自《文选》卷二三《诗丙·哀伤》曹植《七哀》:“流光正徘徊。”卷三十《诗己·杂诗下》沈约《咏湖中雁》:“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类聚》卷二七《人部十一·行旅》所录王僧孺《中川长望》:“危帆渡中悬,孤光岩下昃。”孤,形容其微弱,孤光,落日余晖也。

华志分驰年

张铣:言豪华之志分散于驰逐之年。

海按:《观漏赋》“佩流叹于驰年,缨华思于奔月”,“华思”犹“华志”。“驰年”乃取自《宋书》卷二一《乐志三》曹丕《善哉行》“今我不乐,岁月其驰”,《类聚》卷三十《人部十四·怨》所录吴均《行路难》之三“何言岁月忽若驰”、卷三二《人部十六·闺情》所录萧纲《倡楼怨节》“年驰节流易尽”亦然。此句言原本美好之志向已随飞逝之岁月而尽散。

推琴三起叹,声为君断绝

《淮南子》(卷六)《览冥训》:“夫有改调一弦,其于五音无所比,鼓之,而二十五弦皆应,此未始异于声,而音之君已形矣”,高诱《注》:“一弦,宫音也,音之君也”。此诗“声为君断绝”谓宫音绝也。《补注》当改正。

海按:《文选》卷二六《诗丁·行旅上》潘尼《迎大驾》“道逢深识士,举手对我揖……且少停君驾,徐待干戈戢”,善《注》:“既假为彼人之辞,故自谓为君也。”《答客》从客人角度狐疑,故曰“问君何所思”,及主人答,则曰“方为子陈之:我本筚门士……”此篇自始即假借他人自叙临冬尚须离乡背井之苦,至末联,作者方以听众身份(第一人称)表达其感受,故称所假之他人为“君”也。《学刘公幹体》之五“北园有细草,当昼正含霜……抽琴为尔歌,弦断不成章”、江淹《望荆山》“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悲风挠重林,云霞肃川涨,岁晏君如何,零泪染衣裳……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表述方式亦然。

《岐阳守风》

差池玉绳低,掩蔼瑶井没

钱氏:(蔼,)一作“映”……(《史记》卷二七《天官书》《索隐》所引)《元命苞(包)》:“东井八星主水衡。”

闻人氏:杜预《左传》(卷三五《襄公二二年》)《注》:“差池,不齐一”……(《文选》卷五六《诔上》)曹植诗【《王仲宣诔》】:“芳风晻蔼。”

黄氏:《汉书》(卷二八下)《天文【地理】志》:“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岐阳,秦地,故用瑶井。

蓬思乱光发

钱氏:末句兼用“首如飞蓬”意。

海按:《文选》卷九《赋戊·畋猎下》扬雄《长杨赋·序》“头蓬不暇梳”,善《注》:“头蓬,发乱如蓬也。”《拟行路难》之八“发蓬乱”、之十二“蓬首乱鬓”,足见:蓬、乱同义,故既可成为同义复词,二词又可为内对。《左传》卷五二《昭公二八年》“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生伯封,实有豕心,贪惏无餍……有穷氏后羿灭之”、《史记》卷二《夏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初,奡之杀帝相也,妃有仍氏女曰后缗归有仍,生少康”,可见:玄妻乃有夏政权之盟邦有仍氏之女,故可曰夏女。此句乃言内在(心思)纷乱,导致外在(光发)亦不修边幅。

《发长松遇雪》

土牛既送寒,冥陆方浃驰

钱氏:《礼记》(卷十七《月令》):“季冬之月……出土牛,以送寒气。”《左传》(卷四二《昭公四年》):“日在北陆而藏冰。”

黄氏:宋本作“奠陵”。节按:《楚辞》(卷十)《大招》云“冥凌浃行”,王逸《注》:“冥,玄冥,北方之神也。凌犹驰也。浃,徧也。”诗言“冥凌浃驰”,犹《大招》言“冥凌浃行”也。

增补:宋本“土牛”作“出牛”。

海按:郑《注》:“出犹作也,作土牛者,丑为牛……送犹毕也。”杜《注》:“谓夏十二月,日在虚、危。”孔《疏》:“十二月,日在玄枵之次,小寒节、大寒中。《汉书》(卷二一下)《律历志(·岁术)》载刘歆《三统历》云:玄枵之初,日在婺女八度,为小寒节;在危初度,为大寒中;终于危十五度。是夏之十二月在虚、危也。”冥,幽暗也。五行间架,水行空间为北;时间为冬;色为黑,故冥陆即北陆。此联之主词均隐去,出句是作土牛送寒之世人;对句是于天上北陆奔驰之日,是以从天、人相应而言,此联堪称合掌对,均指时序乃夏历十二月。《荀子》卷二一《解蔽》“不足以浃万物之变”,杨《注》:“浃,周也。”卷十三《礼论》“方皇周挟”,杨《注》:“挟读为浃,帀也。”《国语》卷二一《越语下》“浃日而令大夫朝之”,韦《解》:“从甲至甲为浃,浃,帀也。”夏历十二月(丑月)过去,即返回正月(寅月);以节、气而言,则是立春、惊蛰*西汉武帝太初之后,始将启(惊)蛰、雨水互调,以前者为二月节;后者为正月中气。详参《左传》,卷六《桓公五年》孔《疏》。矣,一元复始,即《冬日》“白日欲还次”之意,故曰“浃驰”。如今正在“寒气”将“毕”之过程中,故曰“方”。苟依黄氏之说,对句乃“(玄)冥驰,正遍驰”,全然不辞矣。又,“土”乃形容词,宋本之“出”乃动词,与“冥”此形容词失对。古本非善本,于此昭昭可见。

振风摇地局

海按:《文选》卷二四《诗丙·赠答二》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之二“振风薄绮疏”,善《注》:“郑玄《礼记》(卷十四《月令·孟春》“蛰虫始振”):‘振,动也’。”与此处之“振”均当改读作“震”。二字通假例证详参《会典》《文部第五·辰字声系》。《喜雨》“震风沈羽乡”、《文选》卷五五《连珠》陆机《演连珠》之三九“震风洞发,则夏屋有时而倾”。《说文》二篇上:“局……博所以行棋象形。”《文选》卷五二《论二》韦昭《博奕论》善《注》引邯郸淳《艺经》“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可知:棋局必正方。古素以天圆地方,是以鲍氏曰“地局”。此句乃言:飓风撼动原本如棋局般安稳之方正大地。

昆明岂不惨,黍谷宁可吹

海按:上联言“冻马骨”“伤役疫”,则非喜雪,乃苦寒之谓。昆明本极南之地,与代表极北之地:燕之黍谷相对,意谓:雪势之大、寒气之强,虽昆明亦惨,遑言在燕地之黍谷?纵有邹衍再世,亦无从吹律,令天气变温。“昆明”与池、台俱无关。

《咏史》

京城十二衢

钱氏:(《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传附子固传·西都赋》曰:“立十二之通门。”

海按:《文选》卷二《赋甲·京都上》张衡《西京赋》“旁开三门,参涂夷庭,方轨十二,街衢相经”,薛《注》:“一面三门,门三道,故云参涂。涂容四轨,故方十二轨,轨,车辙也。”《代结客少年场行》言“九衢”,乃就一边三门之道路数量言;此处之“十二衢”乃就一边一门车辆可行走若干线道之总数而言。一门凡十二线道,三门则三十六线道。

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

钱氏:《庄子》(卷七上《达生》)曰:“夫欲勉【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无)累矣。”

吴淇:举世繁华如此,那得不弃君平?举世繁华如此,君平那得不弃世?诗用“两相”字者,有激之言。毕竟世先弃君平,君平使弃世耳。

海按:陶潜集卷五《归去来辞》:“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文选》卷四五《辞》所载,“违”作“遗”。

《蜀四贤咏》

海按:据《三国志》卷三八《秦宓传》,乃以严遵、李弘、司马相如、扬雄为蜀四贤。鲍氏退李弘,而进王褒。《北史》卷四二《常爽传附孙景传》:“淹滞门下,积岁不至显官,以蜀司马相如、王褒、严君平、扬雄等四贤皆有高才,而无重位,乃托意以赞之。”异地合辙。

春山玉抵鹊

黄氏:宋本作“舂山”。节按:(《御览》卷三八《地部三·钟山》)所引《论衡》云:“钟山之上,以玉抵鹊”。《穆天子传》作“舂山”,郭璞《注》云:“《山海经》‘舂’字作‘锺’,音同耳。”

海按:“春”乃“舂”形近之讹。今本《论衡》卷二七《定贤》云:“昆山之下,以玉为石”。又,郭氏之文见《山海经》卷二《西山经》《注》:“《穆天子传》云钟山,作‘舂’字,音同耳”。舂、锺韵母均为东部;声母一为书,一为章,乃同系者,确实音近。《穆天子传》卷二:“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卷四:“南至于舂山珠泽、昆仑之丘”。《广弘明集》卷三十上《统归篇》王融《法乐辞》之九《歌贤众》“春【舂】山玉所府,檀林芳所栖”、卷二七下《净住子静行法门·大忍恶对门二十二·颂》“春【舂】山之下玉抵禽,汉水之阳璧千金”、《乐府》卷四一《相和歌辞十六·楚调曲上》张正见《白头吟》“弹珠金市侧,抵玉舂山东”。

陵令无人事,毫墨时洒落

海按:《抱朴子》外篇*杨明照:《报朴子外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卷四六《正郭》“入不能挥毫属笔”、《御览》卷一九四《居处部二二·馆驿》所录高允《塞上公亭诗·序》“挥毫以寄言”,挥“毫”“洒”“墨”,“落”于何处?《南齐书》卷五二《文学列传·史臣曰》“放言落纸”、《梁书》卷三八《朱异传》“属辞落纸……不暂停笔”、《类聚》卷五五《杂文部一·谈讲》所录江总《皇太子讲学碑》“含毫落纸”。

《玄》经不期赏,虫篆忧散乐

海按:《汉书》卷八七下《扬雄传·解嘲》“散以礼、乐,风以诗、书”,颜《注》:“风,化也。”《文选》卷三五《七下》曹植《七启》“散乐移风,国富民康”、《晋书》卷五二《华谭传·举秀才对策之三》“使为诸侯,于散乐休风,未为不泰也”。散乐,音乐普遍流传,因而于无形中移风易俗也。子云不期世俗赏识其《太玄》,所忧唯在其雕虫瑑刻之赋影响世俗。

(作者单位: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

猜你喜欢

文选
画与理
画与理
CONTENTS
画与理
面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