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唐书校读札记*
2016-03-20张文冠
张文冠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两唐书校读札记*
张文冠
新、旧唐书为“二十四史”中的两种,是研究有唐一代最为重要的史料。两部史书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文字产生了不少“豕亥鱼鲁”之处。从古至今,很多学人致力于这两部史书的校订工作,较为重要的著作有宋人吴缜所撰《新唐书纠谬》、清人罗士琳等所撰《旧唐书校勘记》、近人张元济所撰《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新旧唐书校勘记》等。建国以后,中华书局推出了点校本两唐书,是当今最为通行的本子。中华点校本问世后,一些校补的文章也常见于报刊。台湾学者詹宗祐先生将相关论文汇为一编,题为《点校本两唐书校勘汇释》,已于201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搜罗完备、方便查阅。此外,2012年西泠印社出版了尤炜祥先生的《两唐书疑义考释》,是书旁征博引,赜探隐索,创获良多。上述论著校订了两唐书中的诸多舛误,但仍有一些讹字及脱文未予以揭示,影响到了研读者对两书的阅读和理解。笔者不揣侧陋,试着对两唐书中的几处文字作了考辨,现列于此,结论对二书的利用及正在进行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或有一二可取之处。不当之处,诚祈诸位同好及方家指正。
1. 马困斯跌
《旧唐书·五行志》:“马困斯跌,人穷乃诈,或起为奸盗,或竞为流亡,从而刑之,良可悲也!”*[五代]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55页。
按:例中“马困斯跌”,黄永年先生主编的《旧唐书全译》译作“马困了会跌倒”*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第1111页。,恐非。《新唐书·宋务光传》则作“马困斯佚”*[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4275页。,疑作“佚”是。“马困斯佚”语本《孔子家语》卷五《颜回第十八》“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四部丛刊》影明翻宋本,卷五第2页上。“佚”有“奔逸、逃亡”义,《汉语大词典》“佚”字条:“奔逸;逃亡。……《孔子家语·颜回》:‘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必将佚。”’《新唐书·宋务光传》:‘马困斯佚,人穷斯诈。’”*《汉语大词典》(卷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1243页。“马穷则佚”“马困斯佚”皆谓“马在窘迫的情况下就会奔逸、逃亡”。
2. 譬彼轻舟
《旧唐书·杜希全传》:“君之任臣,必求一德;臣之事君,咸思正直。……譬彼轻舟,烝徒楫之;亦有和羹,宰夫膳之。”*《旧唐书》,第3922页。
按:例中“轻”字有异文,吴玉贵《唐书辑校》:“(《太平御览》作)譬彼泾舟,《唐会要》‘泾’作‘济’,文义较长,据正。《旧唐书》、《全唐文》作‘轻’,疑亦误。”*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96页。
笔者以为,“轻”“泾”“济”诸字中,当以“泾”字为是。“譬彼轻舟,烝徒楫之”语本《诗·大雅·棫朴》“淠彼泾舟,烝徒楫之”,毛传:“淠,舟行貌。楫,櫂也。”郑玄笺:“淠,淠然。泾水中之舟顺流而行者,乃众徒船人以楫櫂之故也。”孔颖达疏:“烝,众,《释诂》文。淠淠为动之貌。故云顺流而行,以承上章说贤臣之事,故为众臣之贤者,行君政令。”*[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全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14页下。据诸家的注释,可知“淠彼泾舟,烝徒楫之”用来形容众臣齐心协力辅佐国君。其中的“泾”则义谓“泾水”,“轻”“济”等当是后人不知此处文字源于《诗经》,而臆改“泾”字所致。又,“譬”当通“淠”,义谓“舟行貌”。盖“淠”“譬”二字皆为滂母止摄去声开口字,读音相近,故以“淠”作“譬”。
3. 重示
《旧唐书·徐齐聃传》:“齐聃又尝上奏曰:‘齐献公即陛下外氏,虽子孙有犯,不合上延于祖。今周忠孝公庙甚修崇,而齐献公庙遽毁坏,不审陛下将何以重示海内,以彰孝理之风?’帝皆纳其言。”*《旧唐书》,第4998页。
按:例中“重示”不辞,颇疑“重”乃“垂”之讹。“重”“垂”二字形近,文献中多有互为异文例,如:南朝梁萧衍《古意二首》之二:“当春有一草,绿花复重枝。”“重”一作“垂”*[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清]程琰删补:《玉台新咏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70页。。唐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重”亦一作“垂”*[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61页。。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一:“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垂”,两宋本、缪本皆作“重”*[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91页。。唐裴说《闻砧》:“垂垂白练明如雪,独下闲阶转凄切。”“垂垂”一作“重重”*[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342页。。
“垂示”犹言“赐示”,常用作敬词,如:南朝梁徐勉《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天旨所答臣下神灭论,一日粗蒙垂示,辱告重送,伏加研读,穷理尽寂,精义入神。”*[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238页。唐张九龄《开元正历握乾符颂》:“臣伏见景寅制书,以开元历握乾符垂示天下,幸甚!”*[唐]张九龄撰、刘斯翰校注:《曲江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80页。又《贺御注金刚经状》:“右:内侍尹凤祥宣敕,垂示臣等御注金刚经。”*《曲江集》,第559页。《古尊宿语录》卷二五《筠州大愚芝和尚语录》:“僧问:‘洪钟才击,大众云臻,祖意西来,乞师垂示。’”*[宋]赜藏主集、萧萐父,吕有祥,蔡兆华点校:《古尊宿语录》,中华书局,1994年,第470页。此皆其例。
4. 寓州
《旧唐书·张濬传》:“张濬字禹川,河间人。祖仲素,位至中书舍人。父镣,官卑,家寓州……初从乡赋随计,咸薄其为人。濬愤愤不得志,乃田衣野服,隐于金凤山,学鬼谷纵横之术,欲以捭阖取贵仕。”*《旧唐书》,第4656页。
5. 折皂布、杭子
《新唐书·地理志》:“湖州吴兴郡,上。武德四年,以吴郡之乌程县置。土贡:御服、乌眼绫、折皂布、绵、布、纻、糯米、……紫笋茶、木瓜、杭子、乳柑、蜜、金沙泉。”*《新唐书》,第1058页。
《旧图经》所云“皂当作造”,诚是。“折造布”在文献中不乏其例,如:崔致远《进御衣段状》:“当道先兼盐铁使织造中和四年已前御衣罗折造布并绫锦等,……前件御衣并绫锦绮等,薄惭蝉翼,轻愧鸿毛,然而舒张则冻雪交光,叠积则余霞斗彩。”*[新罗]崔致远撰、党银平校注:《桂苑笔耕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0-131页。也省作“折造”,唐刘禹锡《为京兆韦尹降诞日进衣》:“衣一副四事:黄折造衫一领,白吴绫汗衫一领,白花罗半臂一领,白花罗裤一腰。”*[唐]刘禹锡撰、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第628页。《唐会要》卷三一《舆服上·杂录》:“其孔目、句检、句覆、支对、句押、权遣、指引进库门官等,请许服细葛布、折造,及无纹绫充衫及袍袄。”*《唐会要》,第576页。由上三例知,“折造布”应是一种质地上乘的布料,吴兴产有这种布,并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
自南朝起,江南地区实行了一种“折租造布”的制度,即将租税折合成布帛等物品上交给国家*张荣强:《论江南“折租造布”的中央化历程》,《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第61-68页。,“折造”一词可能与此有关。《旧唐书·韦坚传》:“自西汉及隋,有运渠自关门西抵长安,以通山东租赋……坚预于东京、汴、宋取小斛底船三二百只置于潭侧,其船皆署牌表之……晋陵郡船,即折造官端绫绣;会稽郡船,即铜器、罗、吴绫、绛纱……”*《旧唐书》,第3222页。例中“折造官端绫绣”即指代替租赋的绫绣。“折造布”之名概源自于此。因“折租造布”主要在江南地区施行,故用“折造布”或“折造”来特指江南地区所出产的质量精良的布帛。
从《嘉泰吴兴志》“唐贡顾渚茶亦曰折造”的记载来看,“折造”一词不仅限于表示布帛,其他可以顶替租赋的物产也可称之为“折造”。《旧唐书·职官志》:“凡天下租及折造转运于京都,皆阅而纳之,以供国用,以禄百官。”*《旧唐书》,第1886页。例中“折造”盖代替租税的布帛、茶叶等物。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古近代汉语同形字考释与研究(15CYY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