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经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对策研究
——以广西钦州市为例
2016-03-20冯娟,陈斌
冯 娟,陈 斌
(1.中共钦州市委党校,广西钦州535000;2.中共贵港市委党校,广西贵港537100)
非公经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对策研究
——以广西钦州市为例
冯 娟1,陈 斌2
(1.中共钦州市委党校,广西钦州535000;2.中共贵港市委党校,广西贵港537100)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取消户籍、盖楼房、房地产化,而是要解决好就业、产业、农民市民化的生计问题。当前,非公经济凭借经济和就业贡献,已成为钦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受规模、融资、用工、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促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还有较多制约。要加速钦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以非公经济为重要突破口:微观上,重点解决企业融资困难、技术进步缓慢、数量质量不高的问题;中观上,重点解决三次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低问题;宏观上,重点解决市场准入障碍的体制机制问题。
非公经济;新型城镇化;就业
十八大以来,中央施力于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方针政策始终未变,且有利于非公经济在更广的领域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我国各地相关实践也表明,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取消户籍制度,实现身份的“农转非”,更不是简单地盖楼房、建广场,甚至是房地产化。关键是要解决好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解决农民市民化后的生计问题[1]。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要依靠政府和国企的力量,更要引导非公经济积极参与。一方面,非公经济有力带动了城镇经济发展,为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充分条件[2],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深化则有利于非公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总之,非公经济与城镇化之间存在互促共进的逻辑关系。基于此,本文侧重于研究非公经济促进新型城镇化问题,这对进一步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非公经济是促进钦州市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一)钦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概况
2008年以来,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钦州市县区扩容提质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8年的48平方公里上升至2014年的8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2.85%上升至36.12%。但是,钦州市2014年的城镇化率比广西(46.01%)、全国(54.77%)分别低9.89、18.65个百分点,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1.81%,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24.3个百分点。此外,2014年,钦州市人均GDP折合4375.93美元,进入了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偏上”发展阶段。按照周一星公式①根据周一星的公式进行第一种检验:r=40.55logX-74.96, 式中:X-钦州人均生产总值(美元)。、信春霞公式②根据信春霞的公式进行第二种检验:r=48.454+0.0015X,式中:X-钦州人均生产总值(美元)。分别对钦州市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同步进行检验,得出当年钦州市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所应达到城镇化水平(r)至少为55.02%,至多为72.69%。这表明钦州市实际城镇化率至少落后于应达经济水平的18.9个百分点,至多落后36.57个百分点,城镇化较滞后,亟需寻求新动力。
(二)非公经济已成为钦州市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钦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自治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并于2014年出台了《关于更大力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钦发〔2014〕11号),进一步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使其成为钦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增长点,在钦州城镇化建设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从工业总产值来看,非公经济已成为钦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据表1所示,2011年以来,钦州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数一直高于国有企业,2014年为60个,比后者多56个。与此同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工业总产值逐年上升(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却逐年下降,且2014年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出现断崖式下降),由2011年的42.18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149.29亿元,并首次超过国有企业,且2014年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
表1 2011-2014年钦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及总产值
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非公经济已成为钦州市城镇化各项建设的主要实施力量。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城镇化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设计和指导,更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特别是非公经济的积极参与。据表2所示,2011年以来,钦州市非公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维持在60%左右。其中,2014年非公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385.30亿元,比国有企业多100多亿元。可见,非公经济较之国有经济,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事业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涉足各行各业。
表2 2011-2014年钦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从就业来看,非公经济已成为解决进城人员就业的主体力量。近年来,钦州市非公经济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创造众多就业岗位,大量吸纳新增劳动力特别是进城人员(包括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城镇就业压力,为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提供了基础。钦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钦州市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1.41万人,同比增长8.4%;个体工商户达到13.2万人,同比增长24%。钦发〔2014〕11号文件则显示,非公经济为钦州市提供了70%以上的就业岗位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此外,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数看,据表3所示,2011年以来,钦州市非公单位从业人员持续增加(国有单位则呈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3.23万人增加至2014年的7.89万人,且年均增长率30%左右(国有单位为-2%左右);占从业人员总人数比重也由2011年的21.21%上升至2014年的40.99%。这都表明非公经济在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进城人员就业和再就业、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等难点问题上发挥了主要作用,且较之国有经济,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二、非公经济促进钦州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
目前,钦州市非公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一是企业规模小,实力偏弱。据发改部门测算,2013年,钦州市私营企业数不到宁波市的1/16、泉州市的1/7,而私营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不到宁波市或泉州市的1/17。二是企业市场意识不足,开拓力不强。同时,大部分企业家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不够,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和准确定位,不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这是钦州市非公经济发展滞后于广西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企业自身管理粗放,竞争力不强。当前,钦州市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产业结构雷同现象比较严重,且受企业管理者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限制,企业基本是以粗放经营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3]。
表3 2011-2014年钦州市城镇在岗职工人数
深究其因,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共性因素:一是融资难、融资贵。当前,国内非公企业融资成本达到15%-18%。据测算,2013年,广西中小企业资金缺口约1100亿元。二是招工难、成本高。据统计,目前国内非公企业的用工缺口高达30%,用工成本年均增速达到了10%左右。三是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据统计,2013年,广西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港澳台、外资等非公企业的R&D总人员全时当量、总经费投入比例分别为45.1%、53.6%,分别高于国有企业41.5、50.7个百分点。但是,其中私营企业R&D总人员全时当量、总经费投入占比分别为11.0%、15.5%,均低于外资企业约19个百分点。
三、非公经济促进钦州市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提升,而且是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常住人口市民化,以及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从钦州发展实际来看,非公经济要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在微观上,要重点解决企业融资困难、技术进步缓慢、数量质量不高的问题;在中观上,要重点解决三次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低的问题;在宏观上,要重点解决市场准入障碍的体制机制问题。
(一)微观层面,进一步提升非公企业综合实力,加大新型城镇化载体建设力度
1.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一是完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钦州市要深入实施“引银入钦”,鼓励商业银行新设或改造专门从事非公企业金融服务的机构,并创新非公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开办融资租赁、货权和应收账款质押、账户托管等业务。二是加大非公信贷支持力度。钦州市要加强和改进银企对接,优化贷款结构,为提高非公企业存贷比提供优惠政策,并鼓励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合作,不断完善非公企业的信贷管理制度,创新信贷产品和担保方式。三是开辟非公企业多渠道融资模式。钦州市要充分利用各类园区平台,积极引导非公企业的集群发展,探索企业互助担保、集体发债、区域银行(银行与企业互持股份)、整体融资等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全力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在创业板、新三板上市融资。
2.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发展支撑能力
一是充分依托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非公企业聚集区,重点培育新能源等新兴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引进,进一步壮大高新技术非公企业群,打造科技创新洼地。二是充分依托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加快钦州市非公企业技术创新、科研平台和科技非公企业孵化器建设,形成覆盖战略新兴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充分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优势,在管理机构设置、高新技术园区规划、产权保护、优惠政策以及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等方面,为钦州市非公企业营造一个更加公平、规范、稳定、有序的创新环境。
3.培养龙头骨干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一是继续落实社会保险补贴、众创空间、财政贴息、乡镇机关职位、学费补偿、就业见习补贴、农民工产业园、农民工技能培训等就业创业促进政策,积极引导全民从事非公经济活动,壮大钦州市非公经济基数。二是加快个体工商户的“个改企”升级,引导个体工商户转型为微小公司,提升经营档次;扩大非公规模以上企业比重,引导有条件、有规模、有实力的非公企业组建集团,走规模化经营发展的路子,提升非公经济规模和层次。三是培育本土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科技企业、现代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水利、交通、农村公用事业等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本土民营企业,积极引导民间资金的合理流向,吸引有实力的非公企业参与,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羊[4]。
(二)中观层面,进一步发挥非公经济特殊优势,强化新型城镇化产业就业支撑
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在于,劳动力资源是随着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演进依次转移,最终支持解决发展与扩大就业的第三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5]。由于此问题根源是产业科技含量低,钦州市今后要注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资本(民间资本)投资项目倾向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注重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做好顶层设计,谋划钦州市产业发展目标。
一是依托“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以“龙头企业+产业链”为核心,升级发展临港工业与县域工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依托现代服务业集聚升级,以港口物流为核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一、二产有机融合,培育生活性服务业新的消费增长点。三是依托农业工业化,以特色农业产业为核心,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进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力促产业转型升级。四是依托百万吨芳烃、煤基多联产等项目,形成以资源高效利用和高端产品为特色的石化产业体系,打造千亿元石化产业集群。五是依托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现代旅游、现代金融等项目,形成满足现代产业壮大升级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特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千亿元现代服务业。六是依托中船大型修造船及海工基地、轻型卡车、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航空制造等项目,形成现代船舶修造产业集群和新型装备制造基地,培育千亿元装备制造业。七是依托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项目,形成以施工总承包为主、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配套的建筑业体系和以总部基地、培训基地、研发基地为主的建筑产业园,培育千亿元建筑业。
(三)宏观层面,进一步放宽非公资本投资领域,破除新型城镇化建设隐性壁垒
一是降低非公有资本准入门槛。钦州市要以“三枢纽一新城”为目标,制定明确的投资政策和引导目录。一方面,鼓励和支持非公资本拓展发展领域,参与公路、码头、交通智能等方面的投资、建设和经营,以及城镇供水、供电、供气、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等。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非公资本进入民生服务领域,如民办教育、养老服务、文化、旅游等;参与金融服务业,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以及各类资金互助组织。
二是支持非公有资本参股混合所有制经济。一方面,钦州市要制定专门扶持政策,引导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园区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工作,共同开发被征拆居民三产或就业用地。另一方面,钦州市要鼓励非公有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融资租赁等形式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支持企业拓展战略新兴产业、创新性和孵化期等高收益、高风险的业务。
三是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一方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放审批权力,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把“玻璃门”改成“电子感应门”,把“弹簧门”改成“拉手门”。另一方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年度报告制度,完善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加快“先照后证”、“一址多照”、“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先行先试,进一步放宽注册资本、市场主体住所和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提高服务效率,助推市场经济发展。
[1]刘海云.城镇化不等同于城市建设[N].经济日报,2012-05-31.
[2]覃英学,黄语东.新常态下广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158-160.
[3]梁小惠.论转型期的民营企业劳资关系及其法律规制——兼论2013新修订《劳动合同法》实施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4]吕芳芳.地方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
[5]王钰娜,赵丽芬.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优化——基于微笑曲线的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4(03).
责任编辑:温冠男
F121.23
A
1671-1262(2016)03-0050-04
2016-07-03
2015-2016年度广西社院系统招标课题“新常态下广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路径研究”(zb201516)
冯娟,女,中共钦州市委党校科研信息科副科长,讲师,经济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陈斌,男,中共贵港市委党校法学政经教研室副主任,讲师,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经济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