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校学报融合新媒体发展的路径探讨
2016-03-14温冠男陆紫瑶
温冠男 陆紫瑶
(1.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2.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000)
黑龙江省高校学报融合新媒体发展的路径探讨
温冠男 陆紫瑶
(1.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2.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000)
黑龙江省高校学报在融合新媒体发展方面存在着融合深度广度不够、应用媒介形式单一、特色建设缺失、编辑队伍培养滞后等问题。探索学报与新媒体的密切融合是提高黑龙江省高校知名度、扩大高校学报发行量、提高学报内容质量和扩展受众群体的必要条件。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报应通过建立报网平台、手机APP客户端、网络微信平台推送等方式,打造与新媒体融合的全新模式。
黑龙江省;高校学报;新媒体;融合;发展
高校学报是指由大学主办、专门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报道的学术类期刊。学报以其编辑严谨、论文学术水准较高、学科资源丰富、信息蕴含高、情报价值大等优势成为高校师生及科学技术人员获取业务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专业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兴媒体的出现,以纸媒为主要载体的高校学报在本就受众面狭小的情况下面临着更大的挑战。2015年2月9日,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高校出版融合发展步伐。高校应支持和推动出版单位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努力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支持出版单位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出版方式,推进管理过程数字化、内容生产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途径网络化,推动从单一产品形态向多媒体、复合出版产品形态,从产品提供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升级。依托优质学术资源或优势出版平台,构建统一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升级。”[1]党的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基于打造“文化强省”的战略,提出全省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推进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黑龙江地方高校学报应借此契机与新媒体融合,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出版振兴之路,为加快区域文化、出版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黑龙江省高校学报融合新媒体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目前共有高校学报77家,其中CSCD中文核心期刊6家,CSSCI南大核心期刊11家,国家级期刊2家。近年来,虽然大部分期刊都在积极探索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方式,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融合的深度不够。80%以上的学报建有自己的网站,但主要功能是运行投审稿系统,多数不需系统维护,网站的视野范围窄,并没有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没有把网站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网络常常只是将刊物的内容照搬上来,稿件的实用性及阅读效果没有借助网络真正“动”起来。二是融合的宽度不够。省内高校学报无论是自然科学类还是社会科学类大都处于一校一刊、单打独斗的局面,同类期刊没有做到资源整合、横向联合、文献共享。三是应用媒介形式单一。大多数学报没有走出稿件“电子版”、“网络版”的巢穴,只是电脑设备上的简单应用,没有充分利用智能手机APP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方式传送。四是特色建设缺失。一个网站模式出现后,众多学报纷纷效仿,基本上都是简单介绍期刊基本信息、运行投审稿系统、行业研究动态和新闻报道、有关会议信息等,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特色,同时没有体现出各高校优势学科的特点,读者认同感不强。五是编辑队伍培训滞后。学报的责任编辑只负责期刊稿件的审校,网站的设计完全又是另外一套队伍,两班人马没有找到真正的衔接点,缺少既懂编辑业务又熟悉网络技术的复合型编辑队伍。
二、黑龙江省高校学报融合新媒体发展的必要性
(一)提高高校知名度的有效途径
高校学报具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特点,是读者了解高校教学科研水平最直接、最便利的窗口和平台,也是高校提高自身知名度的最有效方式。新媒体的介入,将信息、图文、影、音等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植入学报,真正实现多渠道、全方位、海量获取信息的阅读效果。加之新媒体可以使读者互动的传播特点,会打破以往口口相传缓慢的传播方式,以最快的速度通过高频率的点击量提高高校的影响力。
(二)丰富学报内容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学报知识传送是一对一实现的,读者只能一味地接受,自己的需求难以反馈。编辑人员以不变的方式周而复始传播,导致本来枯燥的学报内容更加单一。新媒体“一对N”甚至“N对N”的互动,能使读者与编者相互及时沟通,根据读者需要增加新的栏目,丰富学报内容,满足读者需求。
(三)拓宽受众群体的积极方式
学报作为学术期刊,往往受到版面的限制,刊发的文章不能配以大量生动的图片,只能依赖文字来对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因此,传统学报常常给人枯燥无味的感觉。学报的受众体主要是高校的师生及相关的科研人员,由于文化层次较高,对高科技、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单一的阅读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新媒体可以融合媒介打造通俗趣味的数字化论文,把声音、文字、图像,甚至视频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有效提高读者阅读率。尤其是自然科学类的学术成果,更需要多样媒介综合展现。这种方式会把一些分流出去的师生吸引回来,同时相关领域科技的业余爱好者也会由于学术期刊门槛降低而成为一批新加入的受众群体。
三、黑龙江省高校学报融合新媒体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利用“名校”、“名报”效应,尝试建立高校学报报网互动平台
黑龙江省高校学报无论是综合类还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类,都依靠所在高校拥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固定的一批读者。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主办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东北农业大学主办的《植物研究》、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等,因其主办方为国家直属部门的985、211院校,相应学报拥有一定读者量。再如黑龙江大学主办的《求是学刊》、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办的《北方论丛》、黑龙江省委党校主办的《理论探讨》等,这些学报以其在社会科学领域权威的核心地位,产生“名报”效应,拥有很高的点击率。建立报网互动平台,即各学报保持现有网站已有的内容不变,通过内容与技术的融合,设立分类版块。各高校学报按照自己相应的类别分别进入综合版块、自然科学版块、社会科学版块。网站平台首页通过以各“名报名刊”屏幕移动滚动条方式吸引读者眼球,从而增加点击率,带动其他学报及整个平台的影响力。每个版块下,可以进行细化分类,例如,自然科学类板块下有医学、动植物学、化工、电子、机械等,社会科学类有党建党史、新闻传播、图书情报等,这样分类方便读者“一站式多获取”,集中检索并阅读,以最快的渠道满足自己的需求。
每个学报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存之道,可以根据自己刊物的需求,建立读者与编辑部、作者与编辑部、作者与读者,甚至读者与高校各领域专家的互动平台,并建立专家外审智库,定期组织征文、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等等,使黑龙江省内各学报互动起来,活起来。
(二)利用高校“优势学科”条件,建立学报手机APP客户端
黑龙江省的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重点学科,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航天、焊接,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三海一核”,佳木斯大学的口腔医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的会计学,省委党校的党建,省社会主义学院的统一战线理论、政党制度等,这些学科论文的发表、科技成果的转换通过学报是最直接的展示方式。由各高校学报牵头,通过与运营商的合作,既可以建立自己高校单独的手机APP客户端,也可以建立省内各高校优势学科联合平台,平台内除建有学报名单、学科名单、学报学科动态、新闻发布、学科带头人等必备条目外,还可以利用联合效应融进相关领域的企业家、项目孵化平台进行互动,并有选择地植入适当的广告,与运营商利益分成。经济利益的实现可以加快更新平台的建设。读者无论是查阅学科还是阅读学报,都可以随时实地在手机网络上留言参与互动,操作简单,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操作性比互联网更强。北京卓众出版出品的高校学报拥有10多款手机APP,涉及汽车、工程机械、农业工程、机电、IT等多个行业,经过几年的运营已卓有成效;江苏省建立的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管理平台,重点打造一批具有一流创新条件和创新能力的优势学科群,打造一批由学科领军人才、杰出学术人才和创新骨干人才组成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围绕前沿课题和技术需求,产出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创新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壹学者”作为国内首个移动端学术科研产品,意在通过整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50余年的学术内容,搭建移动学术科研一站式服务平台,并已形成了“学术服务——学者——智库服务”的闭环式商业模式,经过近2年的发展,已拥有55万手机学者用户。以上这些成功的经验都值得黑龙江省各高校学报去学习和探索。
(三)利用高校学报编辑“编研合一”的角色特征,建立各高校学报微信平台
与其他期刊“编辑为‘杂家’角色”不同,高校学报编辑不仅仅是知识传承者,而且是某一学科领域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的“专家”。“高校学报是学术性期刊,学报编辑是学术编辑,既是编辑又是学术工作者。为提高学报质量,学报编辑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走学者化的道路。”[2]独特的角色特征为学报与专家读者建立顺畅的微信沟通平台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很多学报的编辑既是高校的教师又是学报的兼职编辑,既有学者地位,又有编辑资质,这样就解除了编辑部很多跨学科外审稿件的困扰。微信具有受众群体大、传播及时快捷、呈现方式立体、读者互动性强等优势,这些优势特征与“专兼结合、编研合一”的学报编辑形成完美的契合,以往电话沟通、邮件往来、外审等待等漫长的编发稿件过程将不复存在,微信上“面对面”的学术交流、稿件修改、专业探讨将成为今后高校学报编辑部工作的新常态,为减轻编辑部编辑工作量、提高学报专业学术水平、扩大学报发行量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编辑部还应注重新媒体网络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精专业、熟业务、懂网络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早的是《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他们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互动,但其优良的运作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其微信公众号平台工作日都会推送一些学报已经刊发的优秀论文,并且设置了“关于我们”、“文章浏览”、“稿件处理”几个板块,读者和作者可以直接在手机上查看投稿的稿件状态、审稿状态。读者不仅可以浏览过刊、当期目录,还可以进行高级检索,并时刻关注学报的最新动态。对于学报而言,对微信公众号的利用有利于高校学报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展示自身特色,与学者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同时,微信传播的力量也不容小觑,高校学报可以借此扩大学报的受众面。[3]
[1]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R].北京: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02-09.
[2]朱栋梁.关于编辑学者化的反思[J].编辑之友,1999,(5):31-34.
[3]赵秋民.寻找破解综合性高校学报转型发展的路径[J].出版广角,2015,(12):103.
责任编辑:吴艳春
G237.5
A
1671-1262(2016)03-0044-03
2016-07-11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高校学报融合新媒体发展的对策研究”(15XWB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