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些尝试
2016-03-19刘波刘钰
刘波 刘钰
摘 要:“大学语文”课是高职院校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可资借鉴和利用的教学经验与教材十分有限,因此怎样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定位和教学尚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本文结合笔者从事该课程教学的实践,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和思路,希望对该课程的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教法探索
1.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认识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延伸,是高职院校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适应未来职业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以作品赏析为主,在作品欣赏的同时,兼顾文学史的介绍和语文知识的传授。因此,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经典作家作品和相关文学史及其他汉语知识,寓人文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阅读与表达能力。
2.对《大学语文》教材结构的认识
《大学语文》教材有很多版本。目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基本使用的是徐中玉版的《大学语文》(2000年7月第1版)教材。该教材的编排基本沿袭了高中《语文》教材的结构,即课文大体按文体和时间先后排列。各单元课文在选编时兼顾了中外名家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作品,使其涉及面更广,更具有代表性;所不同的是,没有了高中教材的文学常识介绍和思考与练习题,同时选文的量很大。这虽然给教师的教学留下了灵活的调整空间,适应了大专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自学的需要,却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与不便。所以,如何合理而有效发挥好教材的作用成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3.对“大学语文”课程教法的探索
(1)教材的取舍与补充。本着依赖教材而不唯教材的原则,在教学大学语文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我大胆对教材的选文进行了筛选取舍。在兼顾选文体裁、风格的同时,舍弃了一些难度过大或与高中教材雷同甚至重复的内容,将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既适应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能满足学生审美趣味的作品的教学上。为使学生学有所依,方便预习和自学,我还补充了必要的思考与练习题,以与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习惯相衔接。
(2)教学思路的转换。新旧知识的贯通。“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通过教学培养来提高学生综合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新旧知识的贯通则是学生顺利适应高职阶段学习的关键。为此,在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之前,我尽量结合学生高中阶段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回顾与过渡,尤其是契合高中阶段“扶”着走路的教学方式。
(3)教学内容的开拓。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我更多地从情感、美学、人文、历史、政治等方面引导学生与古人展开千古对话,感受古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以及他们驾驭语言文字的独特技巧,从而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陶冶。
(4)能力储备观念的确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从语文基础知识入手,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技巧,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工作需要。这其中主要包括文字识记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走进古人的情感天地,感受古人品花赏月、凭吊山水、感时伤世的情怀外,也不忘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笔法、古人的语言文字,这主要表现为作文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这样做虽然耗时费力,但不至于使学生眼高手低,而这也恰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
(5)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能力训练结合起来,一是在每单元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对规律性的东西,如文章思路的把握、人物形象的辨析、语言文字的梳理、作品优劣的评判、资料的搜集整理等进行总结,从而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二是通过布置预习思考题和自学任务,培养学生自学的思路方法,使他们慢慢养成自学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上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和组织学生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或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有益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上述做法既利于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又利于学生道德情操、思想品德的养成与提高,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来说,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莫道才.大学语文[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建庄.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郭孔生,大学语文[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