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农作物多元多熟种植技术
2016-03-19邵福宏
邵福宏
摘要:针对玉田县农村人多地少,农民增收较为困难的现实,玉田县农民通过对优势农作物品种进行茬口筛选,确定适宜品种,利用间混套作方式,采用“甘蓝—玉米—菜花”一年三种三收以及“甘蓝—西瓜—玉米—甘蓝” 一年四种四收等多元多熟立体种植模式,利用较少的耕地,种植多种农作物,实行一年多次种植、多次收获,亩可实现经济效益3300-4100元。
关键词:优势农作物;多元多熟;种植技术
1 发展背景
玉田县位于河北省东部,属北温带近海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充沛的光、热、水资源,非常有利于发展立体多茬种植。玉田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耕地104万亩,人均耕地1.5亩,人多地少,长期以来形成了精耕细作为代表的集约型农业生产,农民在有限的耕地上努力获取更多的收益。近几年,玉田农民创新小麦、玉米、甘蓝、香菜、西瓜等“三种三收”、“四种四收”多元多熟立体种植技术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模式将粮食与瓜菜有机结合,既保证粮食生产,又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现已成为玉田县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2 必要性及意义
2.1 必要性
人多地少,促使我国农业走一条劳动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现代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农业道路。据专家预测:随着人口的增长,即使耕地面积保持目前的水平,人均耕地也将降到0.07 hm2。如此大量的人口必将出现两大问题:一是“民以食为天”,如何解决人口增长对农副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二是人口增长,如何解决农村中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这两大问题都是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这一基本国情,要求我们高度集约化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发展多元多熟立体种植。
2.2 意义
该模式是用科学的方法,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高效利用水肥光温等自然资源,既实现了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又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既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就地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又增强了农民靠科技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3 技术内容
3.1 生产原理
本技术主要是研究选择适宜品种,通过调节株型改善受光条件,采用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技术缩短共生期,合理配置株行距措施达到合理解决各间、套作物之间争光、争肥、争地的矛盾。改变农业传统的种植模式,将传统的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改为一年三茬或一年四茬的种植模式。
3.2 种植模式及经济效益
一年“四种四收”:甘蓝—西瓜—玉米—甘蓝。每亩可实现效益4100元。
第一茬甘蓝,选用45天成熟的品种玢奇早冠。甘蓝于1月初阳畦播种育苗,3月上旬整地造墒,施足底肥(亩施优质复合肥50kg)后做畦。畦宽1.2m, 畦背宽1m,畦背用1.5m宽的地膜覆盖后移栽甘蓝。每畦3行,小行距45cm,株距30cm,每亩栽苗3000株,5月初收获上市,售后清除地膜。亩产甘蓝4000kg,每公斤售价0.5元,亩收入2000元,亩效益1200元。
第二茬为西瓜,选用品种为华欣801。西瓜3月下旬育苗,5月初甘蓝收获后,每亩栽植700株,6月下旬采摘。亩产西瓜2500kg,每公斤售价0.8元,亩收入2000元,亩效益1100元。
第三茬玉米,品种为京玉16(早熟品种)。6月上旬畦背上套种,大行距2米,不施底肥,幼苗长出4-5个叶片时定苗,平均株距15cm,亩留苗2000株,拔节期亩追尿素15kg,8月上中旬收获。亩产400kg,每公斤售价1.6元,亩收入640元,亩效益400元。
第四茬甘蓝,选用品种为明星。甘蓝于7月中旬育苗,8月中旬移栽在玉米行间(第一茬甘蓝生长的畦面上),双行栽植,平均行距1.1m,株距30cm,亩留苗2000株,10月下旬收获。亩产3500kg,每公斤售价0.6元,亩收入2100元,亩效益1400元。
3.3 技术关键
选择适宜品种,选好作物品种和品种作物。施足底肥,采用追全素肥料和叶面喷肥等方式,保证高生长量的养分供应。提前利用营养钵和塑料软盘育苗,科学安排好茬口,合理确定播种、移栽和收获时间,保证各作物的正常的生育期,从而实现高产高效。确定合理栽培耕作方式,依据生长特征、特性,各作物统筹兼顾,将各作物之间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积极效果发挥最大。
参考文献
[1]张春芳. 优势农作物多元多熟种植技术[J]. 北京农业,2009,22:10.
[2]丁黎明,张圣旺,刘裕岭,孙爱萍. 玉米多元多熟种植模式的特点、效益及栽培技术[J]. 农业技术经济,1998,06:62-63.
[3]陈 阜. 我国多熟种植制度新进展[J]. 耕作与栽培.1997,Z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