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
2016-03-19邱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邱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
邱燕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媒体在信息反应及时性、传播范围和速度、受众信息获取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媒体应对一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二是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平息具有舆论引导作用,三是彰显高校以人为本、依法办学的重要窗口,四是媒体应对具有降低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成本的作用。高校突发事件媒体应对首先要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促使高校突发事件获取与媒体同步,其次要构建高校的自媒体,掌握高校突发事件媒体宣传主动权,最后是从法律法规方面对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加以规制。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媒体应对
*本文系广州美术学院2015年科研课题(15XJA031)“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研究”研究成果。
Abstract:Under the new media era, the media response to emergenc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w its unique aspect in terms of timeliness in information response, spreading scope, speed, obtaining audience information and other areas. As far as coping with media is concerned, firstly it is the important constituent and key link to construct emergency mechanism for the emergenc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econdly, it plays leading role in disposing and quieting down such emergency among the public opinion; thirdly, it is the key window that manifests people-oriented and running school according to law; fourthly, it could reduce the coping cost for the emergenc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ith respect to the media for emergenc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emergency mechanism for such emergency shall be perfected in the first place, so as to promote the emergency acquisition to be synchronous with the media; next the self-media shall be constructed, for the sake of grasping the media propagandizing initiative; finally the regulations shall be m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towards information spreading.
Keywords:new media era; emergenc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oping with media
新媒体时代是21世纪后期出现的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进入新媒体时代的人类社会,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深受新的信息传播手段的影响而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所谓的“新媒体”就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1]。特别是当前手机、电脑等通讯设备普及的情况下,新媒体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载体丰富多样,渠道便捷顺达,传播手段广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当前的高校,由于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运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更加普遍,因而新媒体对高校内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或活动的影响较深。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媒体呈现特征
(一)在信息反应及时性上,新媒体时代高校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弱于媒体
当前高校受固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影响存在着对新媒体的认识存在误解,造成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不注重运用新媒体的手段,认为新媒体在突发事件的解决问题上并不能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产生消极影响,高校不重视新媒体这一举措造成高校在突发事件的反应上显得比较迟缓。有些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往往会处于多方面考虑而封锁学校的各种对外传播手段,企图将突发事件的信息不让更多地人知道,然而学校的这种应急管理行动会使学校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在电脑、手机等新媒体逐渐被重视的情况下,突发事件的信息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手段及时地得以传播,相比于学校层层报告突发事件信息的手段则显得的及时、灵活。
(二)在信息传播速度上,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时间得以大幅度降低
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传播手段需要经过信息的接收、处理、加工和发出的一系列程序,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从而会造成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渠道的多样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甚至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传播[2]。借助于新媒体,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大大地缩短了距离与时间,只要拥有手机、电脑等新媒体工具都可以达到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让更多人知晓的效果。因而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身处其中的学生会第一时间用手机记录下来,通过微博、QQ、微信等新媒体途径将这一信息发布到网上,加上“一传十,十传百”的作用,高校所发生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三)在受众信息获取上,受众获取信息渠道不对等,易受媒体观点左右
高校作为社会关注的中心,所以校园内发生的一举一动往往都会引起社会的关心。2015年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一楼发生爆炸事件,这一信息迅速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网络、手机、电脑等新媒体的传播之下,各大网站都有相关报道,因而突发事件因题材关注度较高容易受到媒体关注。但是,新媒体下所营造的虚拟环境为不同观点和不同目的的传播者提供了便利,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传播的匿名性就缺少了现实生活中的顾虑和担忧,容易将一些虚假或者恶意的信息发布到自己的微信、微博或者博客上,这些未经证实的信息便成为他人了解高校某一突发事件的重要渠道,特别是那些有影响力的媒体或者人物往往能够吸引更多人相信。由于受众获取信息渠道不对等,因此更容易受主流媒体观点的左右而蒙蔽了双眼。
二、媒体应对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媒体应对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一般有以下几个部门组成,如预警机制、信息传播机制、思想引导机制等,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机制的重要载体,在对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报道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它为高校师生及社会人士了解高校突发事件的进展搭建了桥梁。高校师生或社会人士对于突然发生在校内的某一事件往往在对事件不了解的情况下,或者因受某种现象的误导,产生各种主观猜测和推断,这时社会和校园内各种传闻不一,就会引起学生的恐慌或者对学校的不信任。面对高校突发的事件,如果高校有关部门及时恰当、全面准确地将突发事件的情况通过媒体传播出去,让大家知晓和掌握相关信息,这有助于减少虚假信息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事件的解决。
(二)媒体应对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平息具有舆论引导作用
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情,必然会引起社会媒体及高校师生的高度关注,学校如果不能利用新媒体将事件的发生、进展和解决等事项及时公布,往往会造成各种不真实的信息到处传播,从而引发社会各界对学校的种种猜测。新媒体作为危机传播的主渠道,新媒体管理工作者如果能够积极参与引导网络舆论有助于大学生明辨是非,有助于参与者情绪的疏导和险情的缓解[3]。因此,高校出现危机时,学校有关部门应及时关注网络舆情的变化和发展动态,采取新媒体等手段将危机的发展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通过建立适当的“以人为本”的引导方式,消除学校师生及社会有关人士对危机的恐怖心理,化解危机涉及人群的抵抗情绪,促进高校突发事件的快速、妥善的解决。
(三)媒体应对是彰显高校以人为本、依法办学的重要窗口
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与管理制度,高校除了将这些内容以文本的形式告知教师、学生及其他教职工外,还可以通过媒体的形式将其发布到学校校园主页、微博或者公开的网页上,师生或者社会人士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新媒体工具就能方便、快捷地获取学校的相关信息,加强对学校的认识与了解。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受众的需求特点,秉承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的原则,通过不同宣传媒体向受众展示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无时不刻传递着“以媒体育人”、“以媒体服务人”的宣传理念[4]。同时,高校拥有办学自主权和对学生管理的权力,学校可以通过媒体将学校、教师、学生拥有的相关权利与义务发布到网上,以便师生权益的维护,学校还可以通过媒体将违反校规校纪的事件公布出来,起到维护师生知情权和警示教育的作用,从而将学校的法治管理理念和制度更加可视化和透明化。
(四)媒体应对具有降低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成本的作用
有些危机具有潜伏性,如果运用媒体的高校群体能够及时发现这一危机并将其传送给学校的管理部门,或者将这一信息发布到学校的公共信息平台让更多地人关注到,最终达到将危机扼杀在摇篮里,这将大大降低危机给高校所带来的危害。不过,高校突发事件出现以后,学校、教师或学生也可以网络、手机、电脑等新媒体手段将事件发布到网上,加之看到信息的人们会让这一信息传播给更多地人,因而能够在短时间内让更多地人了解到学校所处的危机,以便于有处理这一类型突发事件经验的专家、学者或者社会人士会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从而帮助危机事件的快速解决。
三、高校突发事件媒体应对的策略思考
(一)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促使高校突发事件获取与媒体同步
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及时、迅速,即能够迅速且及时地做出判断、反应、决策和行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作为众多行动中的一个环节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学生和社会上其他人了解事件情况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应重视新媒体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促使高校突发事件获取与媒体同步,不断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最为重要的举措应是突出新媒体传播机制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中的地位。面对突然发生的事情,高校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要掌握信息传播渠道,发布防范事件的准确信息和理性建议[5],及时有效地将信息发布到网上、微博、博客等信息平台,让学生了解到突发事件的过程,能有效避免恐慌,同时也有助于号召学生从事一定的行为帮助事件的快速解决。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高校首先做的不是封锁各种信息,而应该是学校通过新媒体手段及时获取信息同时将信息发布出去,这样才更加有助于有效地解决高校的突发事件。
(二)构建高校的自媒体,掌握高校突发事件媒体宣传主动权
自媒体是以现代化的电脑、手机等电子工具为基础的相对自主化和平民化的一种传播形式,它主要包括博客、论坛、微博与微信等信息平台。高校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微博、论坛,就可以将校园内发生的突发事件通过这些平台告知学生,从而掌握在突发事件中报道的主动权。同时,自媒体抓住了大学生追赶潮流的性格特点,能够激发大学生参与舆论的热情,通过交互式的信息传播,大学生可以形成一种舆论圈和舆论影响力,获得一种主体意见的彰显[6]。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网络媒体的建设,如逐步完善校园媒体网络硬件条件的配置、制定校园网络媒体的管理制度和成立专业的校园网络播报团队等,通过构建和完善自媒体传播机制,将其纳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建立之中去,这样才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第一时间向师生和社会公众传播事件的信息,也可以有效避免虚假、歪曲事实消息的出现。高校构建自身媒体不仅有助于掌握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主动权,还能够利用媒体平台及时地公布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和最终的结果,让关注事件的师生或社会人士有个全面的认识。
(三)从法律法规方面对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加以规制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事情发生突然、危害严重、社会关注度高及学生主体较为活跃等特点,因而容易导致信息传播内容的不真实、个人隐私的泄露、师生权益受侵犯等情况,信息被歪曲肆意传播往往达不到提高公众参与度的效果,反而会使得危机激化或者更加严重。因此,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从法律上加以规范、约束。首先,完善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法律制度。明确高校不同层级的管理部门或机构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紧急程度突发事件中的职责,并实行责任问责制度。同时要改变以往注重突发事件的总结报告轻视信息传播、发布的现象,完善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制度。其次,建立高校学生、社会媒体等主体参与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制度。高校应引导学生正确传递事件信息,对误传或者造谣者给予批评教育,高校还应与社会媒体搭建良好互动的平台,确保学校的信息能够让媒体得以正确报道和发布。最后,高校还建立突发事件中有关个人的信息给予保护的制度。高校要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防止个人信息被泄露或他人利用。
参考文献
[1]宫乘波.新媒体概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3-4.
[2]陈阿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宋振文.新媒体:公共危机舆情管理的机遇与挑战[J].学术论坛,2011(12).
[4]陈奇妮.基于影响力视角的高校宣传媒体整合研究[D].华侨大学,2014.
[5]王民忠,石新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2005(6).
[6]丁凯,宋林泽.自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宣传教育网络建设[J].教育研究,2015(4).
作者简介:邱燕(1981-),女,汉族,海南海口人,硕士,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9-0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