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家课程校本化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有效实施

2016-03-19孙希花,于淑东

高中数理化 2016年6期
关键词:原子结构定量课本



浅谈国家课程校本化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有效实施

◇山东孙希花于淑东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实施的唯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背后的深意在于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笔者“校本化”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例,在具体的教学中依据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学习接受能力,将第1章内容进行了整合调整,现把调整思路展示如下.

把课本第1节元素周期表、第2节元素周期律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课本未调整前第1节第1个问题先讲元素周期表,特别是一开始就给了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定量关系,笔者感觉太突兀,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教学中,第1课时先以学生初中所学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上研究原子结构,得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定量关系,为第2课时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所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定量关系奠定基础.另外,课本第1节的第3个问题研究的质量数、核素、同位素的概念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定量关系,结合学生已有的原子结构、元素的知识,笔者认为把这部分内容放在研究原子结构之后更合适一些.对课本第2节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处理,在分析完原子结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画1~20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画原子结构示意图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做好这些铺垫后再讲元素周期表,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课本第1节第2个问题是元素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这部分是以碱金属、卤族元素为例,探究了同主族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以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在学生认知上有点散,对归纳总结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代表性不强,不如先以第三周期为例,通过研究同周期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得出同周期性质的递变规律,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效果好.所以把课本第2节探究同周期性质的递变规律部分挪到了第3课时讲解,把第1节碱金属、卤族元素的研究放到了第4课时,这样第3课时在授课方式上以启发学生思考,归纳总结为主.第4课时以启发学生运用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方案为主要授课方式,从实践效果上看非常好.在第4课时的基础上,笔者又把课本第2节的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进行了整合处理,所以就有了第5课时的相关内容.对于课本第3节化学键这部分内容,笔者认为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所以在授课时充分利用了本部分教材.

第1课时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上研究原子结构,得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定量关系,再通过分析原子的质量问题,引出质量数这一概念,并得出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定量关系.通过复习初中所学的元素的概念,进一步引出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画原子结构示意图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第2课时通过课前一题,引导学生找出原子序数与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定量关系,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元素周期表,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第3课时以第3周期元素为例,从结构决定性质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再通过探究实验验证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与理论是否相符合,同时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方法.

第4课时在第3课时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原子结构,从理论上预测同主族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再启发学生利用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碱金属、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在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同主族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第5课时在第3、4课时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结构和性质角度分析得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呈周期性的变化,从而得出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

当然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实施,并不是仅仅调整一下教材顺序就能实现的,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学习接受能力,去设计课堂,组织教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

现把整合之后的授课思路展示如下:

猜你喜欢

原子结构定量课本
原子结构猜猜猜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测试题参考答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测试题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