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教育视角下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践的探究

2016-03-19李冬梅陈东彦刘凤秋孙伟毕卉

高师理科学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创新能力

李冬梅,陈东彦,刘凤秋,孙伟,毕卉

(哈尔滨理工大学 应用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创新教育视角下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践的探究

李冬梅,陈东彦,刘凤秋,孙伟,毕卉

(哈尔滨理工大学 应用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实践环节,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给出了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生

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创新教育是孕育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研究生教育的成效是向社会提供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保障[1-2].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的课程体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导师指导下的科学实践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涵,许多国家高校教育都在探索和改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3-5].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课堂教学基本上还在沿用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缺少实践环节,教师与学生习惯了这种长期形成的教与学的方式.课程设置功能简单,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科交叉的尺度,也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问题,阻碍了研究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主要反映在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造精神和动手能力不够,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与洞察力不强[6-8].

以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从课程和导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探讨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方法,将培养创新能力融入到传授知识的每个环节中,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飞跃.

1 提高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1.1 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

课程在整个理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起着基石性和原本性的作用.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制定课程设置原则,才能使其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激发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才能做出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课程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多样性和灵活性,依据研究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研究方向,设置具有弹性化的课程,凸显个性培养,还应注重学科交叉,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在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研究生选择感兴趣课程,即使是同一门课,每个学生也可以选择侧重点来学习,也可以独立地自学课程,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学习的时间和顺序,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其视野不仅只局限于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前沿性问题,还应更多地了解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动态.导师还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跨专业、学科或学院进行选课学习,积极地参与科技实践活动,这样既培养了新型人才,也会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1.2 采用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先进的教学方法应当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因此,应当改变传统的以知识驱动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采用以问题驱动式研究性教学为主,以知识驱动式讲授性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多采用纲领式教学模式讲授知识,在讲清楚知识点后采用问题驱动式课程教学方法,围绕着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课程教学可以灵活多样,教师可只讲一部分,剩余部分由学生组成小组分别讨论和实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问、质疑和探讨达到学习目的.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标性.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更多地注重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目标不同,可以采取集中授课,也可单独指导,或借助网络平台研讨问题.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会,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要与学生深入研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1.3 建设新型导师队伍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交叉学科带来的课题对导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时还需要联合培养,建设新型的导师队伍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不仅要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拓宽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比较清晰地把握学术动态.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研究生导师可以与相近专业交流合作,拓宽知识面,为指导高水研究生注入新思想和新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善单一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开展多学科与跨学科导师科研合作,创建联合培养机制.

2 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

2.1 增设具有功能性的课程

课程设置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设置成多层次结构,依据需求及个人能力灵活调控学习的深度,实施阶梯式个性培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每个专业都要设置一些方法论的课程,还可增设交叉学科的课程,这类交叉课程为科学研究注入了新思想和新方法.学生能够借鉴相近领域的新成果和新方法,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获得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研究方法.对于学位课,不仅要在理论和方法层面进行拓宽,更要兼顾到学科研究方向的应用.对理工科研究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是数据处理、机理分析和数值计算等方面的数学类课程.对于专业基础课,要在原有基础课程中适当引入反映学科前沿、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应用实例,强调理论的应用前景;对于专业课程,要结合研究方向,可以局部动态调整,确保后续科研知识的整合性.对于选修课,要拓展学生知识厚度和宽度,突出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鼓励研究生结合专业需求自由选课,激发学习兴趣,实现科研探索愿望,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2.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2.2.1 基础课侧重于引导式和探究式教学 基础课知识有难度,若采取完全自学方式,学生将无法真正领会知识的内涵.对易于接受的知识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过程,增强自学的信心;对于知识的难点和重点要介绍清楚思想方法和基本问题的描述,鼓励学生针对感兴趣的内容自己备课和讲课,教师通过提问、解答、补充和更正,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收到了比灌输式课堂教学更好的效果.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参与讨论,教师的工作重点在于引导讨论的方向,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给予点评,并留存一些问题到课后再深入讨论.通过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的学习潜能,师生之间在探究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互动,深化对研讨主题的认识,实现课程学习的最佳效果.

2.2.2 专业课侧重于研讨式教学 专业课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从事科研活动,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因此专业课应侧重于研讨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意识上有所准备,转换教学中的角色,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引领作用,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研讨式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科研能力有所提高,为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基础.

2.2.3 毕业论文指导侧重于讨论式和关注式教学 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毕业论文指导中应侧重于讨论式和关注式教学.在论文完成过程中,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研究的主体,从选题到收集资料,完成论文的每个细节的研究工作.教师引导学生查找和阅读资料,师生共同讨论和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通过讨论式教学,使研究生的创造力能发挥到最高峰,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2.3 注重实践训练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国家发展战略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研究生在校学习2年或2年半时间内,必须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实时地训练自身的科研能力.

2.3.1 坚持与科研相结合的实践学习 在研究生课程学习期间,将研究课题融入课程学习中,结合课程学习内容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科学素养.对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应尽早地让他们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

2.3.2 参加学术交流与科技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科研活动,了解最新前沿研究动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诸如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大赛等.

2.3.3 完成学位论文撰写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鼓励研究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完成科研论文撰写.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还提高了其科研素质.

2.4 提高导师指导水平

导师的学术水平与创新意识会感染带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确定了研究方向后,要构建围绕研究课题的基础知识体系,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在讨论班讲解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创造相互学习机会.研究生在不具备独立研究能力时,导师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导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潜在的新思想,并加以正确引导,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应当大胆地让有潜质的研究生承担自己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导师应具备合作精神,可以与本专业或其它专业的导师联合培养学生,以克服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从而能产生新的思想.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强化科研训练和实践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提升.

[1]郭文斌,潘玉进,王敏,等.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3(32):46-48

[2]韩颖,张飞燕.工科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3(13):160-163

[3]于兴河.学习型组织的研究生专业课结课方法与评价体系[J].中国地质教育,2013(1):11-17

[4]刘凤秋,毕卉,陈东彦,等.融合数学建模思想的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高师理科学刊,2014,34(5):82-84

[5]王宇欣,李保明.美国康奈尔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J].农业工程,2013(1):80-83

[6]赵琴琴,汤富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8):51-53

[7]崔海亭,彭培英.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22-23

[8]刘凤秋,陈东彦,李冬梅,等.面向科技创新活动的数学建模教学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4,34(2):76-78

Study on the training mode and practic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eative education

LI Dong-mei,CHEN Dong-yan,LIU Feng-qiu,SUN Wei,BI Hui
(School of Applied Sciences,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80,China)

Makes a goal of developing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grasping practice link from some aspects such as the curriculum design,teaching methods and tutor team construction 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Gives the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training mode;graduate student

O13∶G642.0

A

10.3969/j.issn.1007-9831.2016.12.020

2016-10-10

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业视角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120150006,220140027,220150013)

李冬梅(196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硕士,从事微分方程稳定性及生物数学研究.E-mail:dmli_2013@126.com

1007-9831(2016)12-0075-03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创新能力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V eraW an g
导师榜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